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341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docx

华东历史第册知识梳理

华东版历史第册知识梳理

 

 

————————————————————————————————作者:

————————————————————————————————日期:

 

华东版高中历史第七分册一本书纯史实性知识点梳理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第2课宋明理学

★请简述中国古代儒学形成、发展、成熟的三阶段;以及

在相应阶段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张?

答:

(一)中国古代儒学形成、发展、成熟的三阶段的分别是:

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

(二)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张如下:

1、先秦儒学:

历史背景:

自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加之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社会纷争、争功逐利的局面,儒家提出了一些列救国治世的主张,先秦儒学由此形成。

主要代表:

孔子、孟子

主要思想:

主张“仁”,“礼”,“克己复礼”;

施行仁政,性本善、民本思想等

2、两汉经学:

历史背景:

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代表:

董仲舒

主要思想:

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

历史背景:

①唐中期以来,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②佛教与道教日益流行,也冲击了儒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③儒家学者极力维护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主张复兴“儒学”,继承孔孟“道统”

主要代表:

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

主要思想: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形成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精致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他们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理后有万物,同时理又与伦理秩序和等级秩序相结合。

◆具体:

(1)北宋:

程颢、程颐

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主张万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2)南宋: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化外传的表现形式:

1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2定期举行祭孔大典;③科举考试

▲儒家文化西传的史实与史实:

(请参考教材,因为篇幅有限,一定要你亲自看)

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原因:

①经济因素: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

②思想因素:

辛亥革命使西方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政治因素:

袁世凯厉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民主和科学就是提倡新道德,新思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

“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即以法国大革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禁锢人们思想的旧伦理道德。

“科学”不仅指各种具体的应用科学,更重要的是指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

极大冲击了当时的旧思想旧道德,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

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核心思想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②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局限性: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中西文化论战过程:

①《新青年》问世后:

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

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

泉便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

②五四运动之后:

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

根本站不住脚。

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

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

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

李大钊、胡适、

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

了新文化取代就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该知识点需要理解加记忆:

注意对准三种论调:

即李大钊的“以中济西”论;章士钊

的“新旧调和”论;梁启超的中西文化“化合”说,反映出儒家文化已经越来越不能

适应社会历史发展需要,逐渐要推出历史舞台,最后的挣扎)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命运?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怎样继承发展儒家文化?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儒家文化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进步的绊脚石。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应该简单否定或是肯定,应该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继承精华,并结合时代特征,使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技的引进: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冯如与飞机研制

★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商务印书馆

★报刊业的繁荣:

《申报》

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其内容翔实,记载

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改进: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建第一条铁路

★社会习俗的变化:

原因:

①西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

②民国以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内容: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除跪拜礼仪等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

②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

③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风气

第12课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产物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成熟?

(理解记忆)

(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1、时间:

国民革命时期

2、理论内容:

关注农民问题,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强调农村革命意义

3、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1、时间:

井冈山时期(发展于长征途中)

2、理论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

1、时间:

延安时期

2、理论内容:

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

3、著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4.标志: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四)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时期

1、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2、理论内容: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

3、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13课邓小平理论

▲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①和平与发展(国际大环境);

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③总结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④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的

▲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

1、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标

4、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

5、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首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成果,并将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的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的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有弱到强举世瞩目的重大变化。

第14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1、2000.2,江泽民在广州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2003.1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

(提出背景:

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15—19课上海本地史

★&▲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简述古代上海的行政沿革?

①春秋时期,属于吴国;②战国时期,先后属于楚、越;③唐朝天宝年间,才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

④南宋末年,设置上海镇;⑤元代设置上海县,

★简述近代山海辟设租界的历史背景?

①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对外通商;

②1843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依据,山海正式开埠;

③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

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近代山海租界的设立破坏了中国哪些主权?

领土主权:

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

贸易主权:

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

司法主权:

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

关税主权:

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

★洋人因何原因开始加强对租界的管理?

列强租界市政又是如何管理的?

有何影响?

历史原因:

①租界设立之初,实行华洋分处的原则;

②1853年,因太平天国运动,上海小刀会起义,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造成事实上的“华洋杂居”,给租借带来一系列诸如治安、交通、卫生、城建等方面的问题,列强为维护租界利益,开始加强对租界市政管理。

如何管理:

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的修改土地章程,

建立租界的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

影响:

华洋杂居的局面改变了租界中只有西方人的历史,而工部局的设立,最终导致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成为“国中之国”

▲谈谈你对租界的认识?

(如果是solo题,还应该结合材料展开,论证要充分)

一方面,西方列强借助租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觉醒,加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利用租界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晚清华界市政的管理以及地方自治的意义?

晚清华界管理:

此点因为内容比较多,顾请参考教材80-81页(理解记忆)

自治意义:

地方自治的创办,既是上海华界在晚清发生的一个重大变革,也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

当然,这样的地方自治是在清政府的监督下进行的,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受到限制

▲近代上海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①近代上海,被迫通商开埠,客观上加速了上海的近代化,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影响;

③上海踞江瞰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交通、航运、商贸发达

表现:

①以外贸为主的贸易性经济的形成;

②民族工业的创建;

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近代上海大都市取代原先老城厢(老上海)的表现有哪些?

1近代上海的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

②近代上海民族工业创建、以发展贸易导向性经济为主流。

③城市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完善:

④城市的公共道路交通系统已基本建立;

⑤公共照明系统的建立;

⑥城市供水网的初步建立。

⑦市民生活方式变化,衍生出石库门弄堂文化

第20—22课中国古代传统史学与新史学

★司马迁与《史记》:

参见教材100页第2段

(注意体例、记述时间、编纂形式、史学影响等)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参见教材101页第2段(要求同上)

★注意两位史学理论评论家的代表作品、对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新旧史学的区别:

新史学的标志:

《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区别:

①历史观:

旧史学持复古循环观,而新史学持历史进化论;

②研究重心:

旧史学以研究皇族王朝为重心,新史学以研究国民群体为重心;

③阅读对象:

旧史学的阅读对象是帝王个人,而新史学的阅读对象是全体国民

第27—28课基督教(请参考教材)

早期基督教

①与犹太教的关系:

秘密教派;②特点:

一神教

③主要教义:

上帝(耶和华)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唯有上帝之子耶稣(传说中的救世主)

才能拯救世人的灵魂,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④主张: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⑤经典:

《圣经》(即《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⑥产生时间:

公元1世纪到4世纪

⑦产生地区:

罗马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⑧实质:

犹太下层民众反抗罗马帝国暴政和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运动的产物

⑨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蜕变原因:

313年,《米兰赦令》颁布意味,罗马统治集团放弃迫害基督教,转而利用基督教的标志

★思考: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异同之处。

v相同: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都是一神教,都信仰上帝;犹太教的经典称圣经,后

为基督教经典的一部分,即《圣经·旧约全书》。

v不同:

信仰上:

犹太教宣称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基督教则认为凡信仰耶稣

者皆能得救,与民族身份无关;政治上: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政治倾向方面,早期基督教徒还是支持犹太教徒抵抗罗马帝国的,但是到了早期基督教的后期,基督教徒对待罗马统治的态度上发生了很大转变。

第31—36课启蒙运动、欧美大国现代化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第31课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①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推动

③自然科学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孟德斯鸠:

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主要思想:

提倡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赋予议会、君主、法院)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泰斗

主要思想:

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宗教权威;②倡导天赋人权;

③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④倡导实行言论、出版自由,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卢梭:

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主要思想:

①天赋人权;②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无法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和自由,无法恢复到人来原本生活的自然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他并不主废除私有制,而是要求保护相对平等的小私有制)

③主张社会契约论思想

④主权在民说,重视公共意志

深远影响:

卢梭的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是法国大革命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宣扬:

科学理性;反对:

迷信专制

▲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②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③鼓励亚洲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现代化在英国启动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因素:

圈地运动引发英国农业的革命性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煤炭资源的开发和海外殖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能源、资金和原料。

②政治因素:

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以及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成为工业革命到来的政治前提。

③科学技术:

英国在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先进的手工工场为大机器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现代化对英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社会结构变化:

①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

②英国逐步进入工业社会,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阶级关系变化:

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并且劳资矛盾不断激化,引发工人运动

生活方式变化: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且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国际格局变化:

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对外扩张加剧,最终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

经济思想:

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车各位社会主导经济思想

消极方面:

工业革命也加剧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和治安犯罪等许多负面问题。

▲英国工业化的特征:

1以轻工业,即以棉纺织行业为先导;

②技术发明多来自于工匠的亲身实践;

③后期工业发展多集中在钢铁、冶金、交通运输行业

▲英国现代化的特色:

1最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化扫清障碍,并提供宽容有利的政治环境;

2工匠的实践与技术变革催生出机器发明;

3原工业化的有机铺垫;④最早确立起现代化范例

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法国进入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①技术条件:

最早从英国引进机器,建立起现代纺织和冶金等工业部门

②资金条件:

海外贸易和扩张活动为法国发展大工业积累了巨额资金

③政治条件:

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扫除了法国封建专制,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并为现代化全面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④经济条件:

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法的法律和措施

▲法国现代化的特色:

①早期原工业化的积累;

②政治变革与工业化相伴随(大革命一度阻断工业化进程);

③注重政策扶植和技术创新;

④主要工业部门集中在纺织、冶金、煤炭、化工、铁路等部门

★德国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

①拿破仑时期的对外战争扫荡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基本动摇了相应的封建体制

②1848年“三月革命”后,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相继采取君主立宪政体,并进一步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④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

▲德国现代化的特色:

1国家统一进程与现代化相伴随,保留了封建性军事残余;

2注重技术的模仿与创新;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

(铁矿、煤矿、炼焦厂、钢铁厂、铸造厂,特别是德国力保钢材在国际市场居高不下)

▲德国崛起的表现: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

到20世纪初期,自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特别是在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5%左右。

第34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

★19世纪美国崛起的条件有哪些?

(或者说美国顺利进入工业社会的条件有哪些?

①独立后稳定的政治体制和自由传统;

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

③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④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并以民主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⑤政府鼓励私有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美国工业化的特征:

①注重技术的模仿创新;②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

③农业方面形成规模经济效应;④有效抓住两次工业革命机遇,实现飞跃

▲美国现代化进程的特色:

以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先导,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直至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20世纪初期取代了英国世界工厂的角色)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

①交叉吸收2次工业革命成果(19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初);

②模仿—制造——创新;

③家族式企业突出,形成垄断财阀

④强化发展军工企业

▲日本现代化的特色:

以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为前提,并且注重有选择性性的学习,注重技术的模仿、创新与研制,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达到“脱亚入欧”的目的,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军事残余

功夫自在人心,一切要靠你自己!

改卷仅供参考,请妥善保管,遗失不再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