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11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docx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XX市(XX)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目录

前言5

第一章总则8

一、基本概况8

(一)规划范围8

(二)人口及劳动力情况8

(三)地貌8

(四)气候9

(五)土地利用9

(六)农业生产概况9

(七)农业生产条件10

二、示范区建设的意义11

(一)提高粮油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需要11

(二)强化林业建设,改善山地丘陵生态环境的需要11

(三)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12

(四)创新体制机制,探索XX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需要12

三、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12

(一)有利条件12

(二)不利因素14

四、规划的编制依据15

(一)理论依据15

(二)政策依据15

(三)现实依据16

五、示范区的建设定位16

六、示范区建设的基本理念16

七、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18

八、示范区的建设目标18

(一)总体目标18

(二)具体目标18

九、示范区的主要建设内容19

十、示范区建设年限19

第二章优质绿色粮油产业发展规划21

一、示范区粮油生产现状及优势分析21

二、发展思路22

三、发展目标23

四、规划布局23

五、建设内容23

(一)农田整治23

(二)龙川江河道整治27

(三)水利设施建设27

(四)农业机械化建设28

(五)科技支撑及示范建设29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32

七、效益分析32

(一)经济效益32

(二)社会效益34

(三)生态效益34

第三章健康生态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规划35

一、示范区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分析35

(一)发展现状35

(二)存在的问题36

(三)发展优势分析37

二、发展思路38

三、发展目标38

四、规划布局38

五、建设内容38

(一)良种场建设38

(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39

(三)畜禽产品加工41

(四)循环利用工程41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41

七、效益分析42

(一)经济效益42

(二)社会效益42

(三)生态效益42

第四章生态林业发展规划43

一、示范区林业产业及生态现状43

(一)森林资源状况43

(二)绿化状况43

(三)林产品生产、加工现状43

二、发展思路44

三、建设目标44

四、规划布局45

五、建设内容45

(一)速丰林工程45

(二)低产林改造工程45

(三)绿化工程45

(四)苗木基地建设47

(五)林产品加工47

五、年度计划安排48

六、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48

七、效益分析49

(一)经济效益49

(二)社会效益50

(三)生态效益50

第五章新农村集镇村庄建设规划52

一、集镇建设52

二、村庄建设52

三、下涧口、黎香湖统筹城乡示范片建设54

第六章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创新55

一、土地、林地流转机制55

二、宅基地置换机制55

三、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机制56

四、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机制57

五、农民收入增长机制59

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机制59

第七章保障措施61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61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61

三、建立科技支撑体系62

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63

五、建立市场与信息服务体系64

 

前言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副产物的良性循环利用,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19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入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石油农业阶段。

然而,高投入、高索取、高排泄的石油农业严重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导致能源过量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食物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压力加大。

为克服石油农业带来的系列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发展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系统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道路,进一步确立了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生态农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些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倡导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村镇试点、试点县建设和大力发展三个阶段,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农业建设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7年8月,国务院在陕北召开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明确提出我国农业要走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路子。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通过探索和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和经验,建立了不同的生态农业体系和模式。

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XX是一个有着特殊市情的直辖市,是一个特大城市加一个中等农业省的构架;两千余万农村人口、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任务十分艰巨。

XX山地面积占XX市国土总面积的75.8%,丘陵占18.2%,XX农业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农业。

山地丘陵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农业自然条件差,耕地资源少、质量较差,普遍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难以推广,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处于低位;农业经营风险大,高温干旱、低温寡照、暴雨洪涝、地质滑坡、生物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这种山地农业的先天性缺陷,制约了XX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XX选择一个条件适宜的区域,开展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试验示范,探索符合XX实际的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探索及实践意义。

XX区位于XX市一小时经济圈内,处于XX南部,是XX市正在打造的渝南黔北地区经济高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承北启南,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

拟规划建设的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位于XX区北部,包括大观、兴隆、河图、木凉、土溪等5个乡镇,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且该区域经过多年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覆盖率已达45.2%,生态保护好,较好地协调了粮、林争地的矛盾,基本做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初步形成了其它地区要花10至20年的时间才可能建成的生态环境。

可以说,与XX市的其它区域相比,在大观等5个乡镇规划建设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具有起步条件好,投资及示范效应快捷的比较优势。

通过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XX市市情的山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探索及实践意义。

在XX市委、市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编制完成了《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该《规划》重点提出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等,是指导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地区、行业和部门编制示范区农业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一、基本概况

(一)规划范围

示范区地处XX区西北部,包括XX区大观镇、兴隆镇、土溪乡、河图乡和木凉乡,幅员面积246km2。

共涉及35个村(居委),343个村(居)民小组。

有耕地139719亩,其中田97949亩、土41770亩。

(二)人口及劳动力情况

示范区总户数23531户,总人口79376人,有劳动力47387人(男25541人,女21846人;初中以下29919人,高中以上17468人)。

截止2007年底,已转移就业21838人(男11866人,女9972人)。

生态农业示范区劳动力就业现状见表1—1。

表1—1生态农业示范区劳动力就业分布现状

人员分类

小计

性别结构

文化程度

就业去向

初中及以下

高中及以上

农业

20587

11541

9046

15006

5581

就地转移

第二产业

2096

1126

970

707

1389

第三产业

2866

1008

1858

1012

1854

劳务输出

21838

11866

9972

13194

8644

合计

47387

25541

21846

29919

17468

(三)地貌

示范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岩层平缓,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2%。

以单斜低山和坪状低山谷坝地貌为主,中部宽谷连片,一湾一坝,顺斜坡地势。

海拔高度470~900米,平均海拔740米。

(四)气候

示范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湿适度,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3.8℃~15.6℃,大于10℃的有效积温4510~5140℃,无霜期279~297天,日照时数1210~1253小时,年降水量在870~1024mm。

(五)土地利用

示范区内国土面积369495亩,其中:

耕地面积139719亩(田97949亩,土41770亩),林地面积(含茶园、果园等经果林)167012亩,河流、水库、山平塘等水面6588亩,荒坡地7979亩,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地230亩,集镇建设用地5231亩,农民宅基地15883亩,其它用地26853亩。

示范区土地利用情况见表1—2。

(六)农业生产概况

2007年,示范区农村经济总量8.05亿元,农业总产值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

优质稻、畜禽等已有相当规模,已建成优质稻基地9.55万亩,油菜基地1.55万亩。

2008年生猪年出栏可达到13.1万头、土鸡出栏56.5万只、肉鸭出栏139万只。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已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无公害农产品8种。

示范区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产值见表1-3。

 

表1—2生态农业示范区土地利用情况表

项目

面积(亩)

耕地面积

97949

41770

林地面积(含茶园、果园)

167012

河流、水库、山坪塘等水面

6588

荒坡地

7979

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企业

230

集镇建设用地

5231

农民宅基地

15883

其他用地

26853

合计

369495

表1-3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产值

产品

面积(万亩)

产量(吨、万头、万只)

产值(万元)

水稻

9.55

47106

8500

油菜

1.55

1958

783

生猪

11.5

16100

41.6

2825

103

2725

(七)农业生产条件

1、交通条件:

规划区公路里程为303.17km,其中:

高速公路15km,占区域总里程的0.49%;二级公路15.5km,占区域总里程0.51%;三级公路41.9km,占区域总里程的1.39%;四级公路30.77km,点总里程的10.1%;等外级公路200km,占区域总里程的66%。

乡镇通达率为100%,通畅率为100%;行政村通达率100%,通畅率15%。

2、农田水利条件:

规划区内已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整治的农田有5.18万亩,占农田面积的52.9%。

有水利工程834处,其中:

中型水库1座,小

(一)型5座,小

(二)型9座,山平塘222口,灌排渠堰257条771km,电力提灌站40处40台852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提灌机械年提水能力可达560万m3左右。

3、农机装备条件:

规划区农机总动力达2.7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5台,微耕机226台,插秧机33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0.2%。

二、示范区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粮油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需要

粮食危机问题已成为世界问题,各国都在努力加大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

XX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粮食安全任务艰巨。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山地丘陵地区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能有效增加XX农产品供给,保障XX粮食安全。

(二)强化林业建设,改善山地丘陵生态环境的需要

山地面积占XX市国土总面积的75.8%,丘陵占18.2%,山地丘陵普遍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且修复难度大。

XX地处三峡库区,肩负着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全国水资源安全的重任。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改善山地丘陵生态环境的路径,能够有效推进XX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依托示范区的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能够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教育培训,可以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通过村庄建设,可以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创新体制机制,探索XX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需要

XX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城乡发展差距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压力很大。

XX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在实现工农同发展、城乡共繁荣上着力闯出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工作路子。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可有效进行土地流转及农民利益分配机制、宅基地整理置换机制、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机制、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机制、林权改革机制等的创新试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路径。

三、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示范区处于XX“1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南地区、渝南与黔北的联结点,处于XX城区和XX主城的承接地带,具有“承北启南,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

渝湘高速公路纵贯而过,并在大观镇设置互通口,距XX城区10km,距XX主城区40km,兴木路(兴隆至木凉)、兴南路(兴隆至南平)、大土路(大观至土溪)、大木路(大观至木凉)、大河路(大观至河图)以及通村公路使园区道路纵横交织,交通十分便利。

2、生态环境优良。

示范区平均海拔740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丘陵达98%以上,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45.2%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充足,温湿适度,无霜期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宜种性强,作物产量高,且无工业污染,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

3、比较优势突出。

示范区属典型的传统农业耕作区,有耕地近14万亩,良田近10万亩,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通乡公路建设、农网改造、病险水库整治等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实现通乡公路油化100km,农网改造率70%,病险水库整治率60%。

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通光纤电视,移动移动通讯实现全覆盖。

示范区具有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

优质稻、蔬菜、畜禽、茶叶、水产等种植、养殖业已有相当规模,已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无公害农产品8种,是XX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2007年,示范区农村经济总量8.05亿元,农业总产值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粮食产量5.45万t。

已有效转移富余劳动力2.68万人,城镇化率达40%。

4、政策保障有力。

近年来,国家、XX市和XX区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将强力支撑农业的发展。

中央将XX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也为统筹城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手笔谋划兴农之策,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XX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森林工程”的战略部署,为建设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改善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XX提出打造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的举措,得到XX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得到市农委等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二)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较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足,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灌溉能力和防洪能力较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通乡公路以及村社便道等级较低,管理与养护经费不足,路况相对较差;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弱,土地综合整治欠账较大。

2、科技贡献率低。

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缺乏具有技术独占性或服务独占性的产品,缺少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缺少高素质的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能以及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分析加工利用人才,科技产业化十分落后,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技术开发体系。

3、产业化程度不高。

示范区内土地大多是分散小户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基地分散、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效益不高;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协会,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产业带动作用不大。

4、生态仍然脆弱。

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林分质量不高,结构单一,通道、水系绿化水平低,森林覆盖率尚需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面源污染较重;农民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河道被污染,水源质量下降,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5、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从整体上看,示范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

特别是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同时,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示范区从事种养殖业的劳动力达20587人,按照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的要求,从事种养殖业仅需要1.4万人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重。

四、规划的编制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为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超前性和可行性,本规划主要以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理论、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等理论为编制依据。

(二)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

《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1小时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XX市政府王鸿举市长、马正其副市长在XX考察工作时的有关讲话精神

《XX区农业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XX区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XX市XX区北部生态农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XX区和5个乡镇的土地规划》

(三)现实依据

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现状特点以及国内外产品市场的需求等,是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现实依据。

五、示范区的建设定位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把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定位为:

打造XX市优质粮油基地、高效生态林业产业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六、示范区建设的基本理念

1、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领农业。

坚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生存的双重需求,进一步加强对水、土、生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造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减少和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与再利用。

2、用产业关联思路延伸农业。

突破传统农业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束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努力向效益、生态、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成为具有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乃至教育等多项功能的生态农业,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山地丘陵农业。

3、用城乡一体化理念联动农业。

以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有效促进农业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业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块和产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用机制与体制创新提升农业。

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开放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增强农业竞争力。

5、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把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确保农产品质量;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6、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展农业。

突破传统地域界线,把示范区农业融入全区及市内外市场,不仅要注重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更要注重开发利用外地资源。

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走出示范区,实现农业的外向扩张。

同时,实施“引进来”战略,吸引市内外科技、信息、资金、人才、资源,实现互动共赢。

七、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粮油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强化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XX统筹城乡发展路径。

八、示范区的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4年的建设,将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基本建设成为XX市优质粮油基地、高效生态林业产业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为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

(二)具体目标

到2011年,示范区建设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1、农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5%,达到14.1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达到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8500元以上。

2、建成10万亩优质稻米基地、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年产优质稻6.5万吨,油菜0.75万吨;年出栏20万头优质生猪、250万只XX土鸡、300万只优质肉鸭。

3、森林覆盖率达50.2%以上,林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4、到2011年,建立10个以上重点示范村庄点;累计转移劳动力达到3.5万人,占示范区劳动力的70%以上,示范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

九、示范区的主要建设内容

1、建立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农业装备良好、规模经营度高、产业化水平高的绿色精品稻米基地、优质油菜基地。

2、建立体现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节约用地的优质生猪、XX土鸡、优质肉鸭养殖基地。

3、建立林业产业链条完整、林业生态良好的高效林业产业示范区。

4、建立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全面、农民充分就业的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先行区。

十、示范区建设年限

XX(XX)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年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