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第四章哲理思辨性时评文教师用书.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第四章哲理思辨性时评文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第四章哲理思辨性时评文教师用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第四章哲理思辨性时评文教师用书
第四章
哲理思辨性时评文
(教参独具)
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倾向于时评,主要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通常所说的“时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洞幽烛微,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类文体,作者往往思考缜密,体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在层层说理中显示出哲理意味。
本节内容推出针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时评,展示出时评文的独特魅力,意在引导大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新闻聚焦一 “共享书店”怎么阅读?
[事件回放]
共享经济成为当下大家关注的焦点,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相继出现,如今,连图书也可以共享了。
7月16日,安徽合肥三孝口书店宣布成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当天迎来了2万人次的客流量,刷新了该店客流量的最高纪录,当天即有4000本左右图书被借阅,如果按人均2本的借阅量来算,大概有2000人参与了借阅活动……
[时评文萃]
共享书店到底是创新还是作秀
许民彤
安徽首家共享书店的开放迅速引发关注,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比如“图书也来借共享炒一把,共享快成伪命题”“打着共享的旗号捞钱还是推广阅读”。
有人认为,所谓共享图书,岂不是跟图书馆的性质差不多?
还有人说,这不就是过去家门口的租书店吗?
共享书店到底是创新还是作秀?
对于一种新生事物的质疑与担忧当然是在所难免的,而其背后,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是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为什么要实行“共享书店”模式经营?
书店的说法很简单:
据书店调查,有些读者在买书后并没有读完整本书,有些读者在读完书后,书籍就被闲置在一边,“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开设共享书店就是要减少阅读成本,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频次,避免图书文化资源的浪费。
共享书店的玩法很简单,和共享单车差不多,只需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后,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
每次可以借2本总定价不高于150元的图书,时限是10天,只要按期归还,借阅次数不限,押金可退。
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用户每阅读一本书并按期归还就会有1元“阅读奖学金”直接打入其“智慧书房”账户,三个月读12本书便可得到返还押金的8%的奖励。
读者还可对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建立读书社群,甚至线下组织开读书会。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文化界、读书界关注书店生存状况的报道。
在当下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店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有的步履维艰,经营困难;有的出现危机,前途未卜;有的无法生存,面临倒闭;有的改头换面,转型发展……面对现实条件的复杂以及生存的艰难,作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图书文化经营手段之一的传统书店或者实体书店,为了适应环境,为了发展,必须进行文化的“突围”,必须寻找新的生存途径,不能再拘泥于原有的、陈旧的、僵化的、固定的模式。
书店现在已经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是一个文化体验实体。
为读者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服务正在成为文化潮流、时尚潮流。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
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如果共享书店能够刺激更多人参与借阅图书,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降低市民的购书负担,为提升市民阅读能力作出贡献,其社会价值就超过了经济效益,亦是有益的探索尝试。
同时,看完即还,无须为囤书而烦恼,确实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构,它与公共图书馆最大的不同,即是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
明白这一点,其实不必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共享书店”到底能创造多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其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立竿见影的。
把满足共享需求的配套服务都做好了,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人们的阅读热情,不仅有可能拯救一个行业,也可以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
借助共享经济力量,搭建图书共享平台,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释放巨大的社会效益,是摆在“共享书店”面前的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是“共享书店”所能预想到的最大机遇。
[精彩点评]
对于“共享书店”这一新生事物,文章并没有给予简单的褒贬,在回答了人们对“共享书店”的诸多质疑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实体书店”和“共享书店”的优劣,指出当下“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以及“共享书店”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既突出了“共享书店”的优势,又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共享书店”怎样实现“共享”?
谭清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奢侈品”。
据书店调查,有些读者在买书后,并没有读完整本书;有些读者在读完书后,就把书籍闲置在一边,“这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开设“共享书店”就是要减少阅读成本、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频次,避免图书文化资源的浪费。
走进书店,读者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的条形码,就可把书带回家。
根据店规,读者每次可以借阅两本总定价不高于150元的图书,免费借阅时限10天,只要按期归还,借阅次数不限。
书店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用户每阅读一本书并按期归还,就会有1元的“阅读奖学金”直接打入其“智慧书房”账户;三个月读12本书,便可得到返还押金的8%的奖励,“智慧书房”APP还能让用户轻松展示自己的个人书房。
读者可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的书籍,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建立读书社群,甚至线下组织开读书会。
总之,这家书店通过充分发挥图书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网络应用技术,增加阅读激励,建设读者个人的“智慧书房”等方式,探索出一条实体书店文化“共享”、图书“共享”之路。
它强化的是书店时尚、快捷和便利的特点,注重的是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心灵家园、生命皈依的精神建构,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热捧是必然的。
三孝口书店还曾因进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被称“网红书店”,这次推出“共享书店”模式再次引发关注,也引发“图书也来借共享炒一把,共享快成伪命题”“打着共享的旗号捞钱还是推广阅读”等的质疑,让我们深入思考实体书店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在当下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店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有的步履维艰,经营困难;有的出现危机,前途未卜;有的无法生存,面临倒闭;有的改头换面,转型经营……面对现实条件的复杂以及生存的艰难,作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图书文化经营手段之一的传统书店或者实体书店,为了适应环境,必须进行文化“突围”,寻找新的生存途径和天地。
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需求,使书店的经营模式再不能拘泥于原有的陈旧、僵化、固定的模式,书店的作用和价值愈发体现在文化、阅读、对读者的人文精神关怀等多功能层面上。
一个著名的书店往往会被看作是文化地标,具有文化的影响力和城市核心价值。
书店已经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是一个文化体验实体,为读者提供立体、多层次的服务正在成为文化和时尚潮流。
这就告诉我们,应更重视书店的文化产业属性以及公共文化属性。
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对于生活的意义,使之真正成为文化的受益者,这样的文化书店必然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精彩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
作者先提出开设“共享书店”的目的,再用两段文字介绍“共享书店”的特点,接着分析当下书店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最后预言“共享书店”这种文化书店必然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见解独到,认为“共享书店”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热捧,既有其时尚、快捷和便利的原因,又与其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密不可分。
本文切口小,分析集中,针对性强,语言不事张扬,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
新闻聚焦二 阜阳男孩戒网瘾死亡的背后
[事件回放]
阜阳市临泉县一名18岁男孩因为爱上网,家长把他送到了庐江县的一家戒网瘾的封闭式特训学校。
校方承诺用心理疏导、体能训练等方式帮男孩戒网瘾,绝不会体罚。
男孩来到学校不到48小时,校方就通知家长称男孩不行了,已经被送到医院。
当家长赶到时,男孩已经死亡。
据家长反映,男孩的遗体上遍布伤痕,鼻子、嘴里还有血。
目前,该特训学校因非法办学已经被查处,而学校的负责人也被警方控制。
[时评文萃]
男孩戒网瘾身亡,特训学校岂止是非法办学
王钟的
安徽省阜阳市一名18岁男孩因为爱上网,家长把他送到了一家戒网瘾的封闭式特训学校。
校方承诺用心理疏导、体能训练等方式帮男孩戒网瘾,绝不会体罚。
男孩来到学校不到48小时,校方就通知家长称男孩不行了,已经被送到医院。
当家长赶到时,男孩已经死亡。
除了身上20多处外伤外,还有一些内伤。
据报道,这所戒网瘾的封闭式特训学校属于非法办学,曾多次收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停止办学通知。
事发以后,该校已经被当地镇政府查封。
以杨永信开创的网瘾电击疗法为代表,一些声称对治疗未成年人“网瘾”有奇效的机构,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他们有没有治好未成年人的“网瘾”不说,使用残酷手段折磨和虐待未成年人,恐怕比网瘾造成的身心伤害更严重。
很多从这种机构出来的未成年人,都留下了不堪回首、痛至骨髓的记忆。
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弱,过度沉迷网络的确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但是,一些家长在发现问题后,不反思自身的教育责任,总想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解决问题。
其实,治疗“网瘾”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沉迷于网络的未成年人,往往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沟通并不顺畅、关系并不和睦的家庭之中。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未成年人寻求在虚幻网络解脱的土壤就会依然存在。
即使父母想要委托专业教育机构矫正孩子的“网瘾”,也要具备甄别教育机构水平的能力。
然而,一些家长在焦虑之中,一看到某些机构对戒网瘾功效的夸大宣传就信以为真,把它们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无条件地把孩子送过去。
这样的做法既破坏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信任关系,也给家庭关系造成了更显著的损害。
这些戒网瘾机构对外宣称是教育特训学校,有关部门在查处时,也是从非法办学的角度开展执法的。
但是,使用暴力、非人道手段“矫治网瘾”,显然已经不是教育方法是否妥当的问题了。
他们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已涉嫌违反刑法,应当由公安机关主导开展调查。
现在看来,这些非法特训机构,是有组织、有策划地对未成年人实施伤害。
不管是在言语上侮辱未成年人,还是在肉体上折磨未成年人,其行为实施都有一定套路。
非法特训机构有组织者,有执行者,如果其行为真的触犯刑法,说他们是违法犯罪团伙,并不为过。
在此之前,还发生过“孩子在戒网瘾学校坠楼”“高墙铁丝网,每天都要擦厕所”等负面新闻。
恐怕没有哪家正常的教育机构会这么做,仅仅指责这些机构“非法办学”未免也显得太轻飘飘了。
一旦有哪家机构涉嫌虐待未成年人,就应该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开展整治。
如此,才能给非法特训机构以震慑。
因为治网瘾导致的悲剧大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反倒是在互联网普及更早、程度更高的大城市,很少有家长把孩子送到这种封闭式的机构治网瘾。
这跟家庭教育水平更高的家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孩子使用网络的习惯和目的有关。
生活在乡镇的未成年人精神生活容易空虚,没有那么多的课外娱乐活动,才让网络占领了他们的大脑。
公立学校、政府管理机构、社会组织有必要为家长们做好服务,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以及对孩子所谓“网瘾”表现的甄别能力,阻止他们亲手把孩子送进非法机构的陷阱。
[精彩点评]
本文不是脱离材料空谈道理,也并非生搬硬套堆砌事例,而是结合“男孩戒网瘾身亡”这一新闻事实,层层深入地展开议论。
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封闭式特训学校属于非法办学”,他们“使用残酷手段折磨和虐待未成年人”,已经涉嫌违反刑法,公安机关理应对其开展调查。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切实负责,给那些陷入网瘾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此文构思独具特色,层层剥茧抽丝,最终水到渠成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足见作者的逻辑思辨能力之强。
戒除网瘾还应从教育上寻找正解
王友进
网瘾少年在戒网瘾学校非正常死亡的悲剧再次上演,除了让人难过外,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反省和思考:
谁该对网瘾少年的死负责?
网瘾少年、青春期叛逆的少年通常都被称作“问题少年”,出了问题总要解决,不能放任不管。
一些家长在该管教的时候没有管教,等到管不了的时候就想通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特殊治疗学校”的出现给了家长希望,他们希望将孩子送到学校去,希望能够起到包治百病的疗效,可是又有多少家长没想到,这样的方式有可能是将孩子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近年来,在“特殊治疗学校”发生事故被曝光的事件不在少数,这些学校游走在法制的边缘,大多数不符合标准,没有严密的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体系,多数是采取强制约束甚至是禁闭体罚的方式,强力地对孩子进行矫正。
笔者以为,叛逆、网瘾少年的出现归根结底还要从教育上面找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外力的作用矫正。
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问题少年“改邪归正”还应从正规教育入手。
其实,青少年网瘾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形成之初为何没引起家长重视,何以会到了孩子网瘾大到戒不掉了,出现厌学情绪了再来想办法?
学校老师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每天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为何没能及时纠正?
让从传统教育中脱轨的孩子回归正途,一方面主流教育机制要完善健全教育理念,加强对校园中出现问题苗头的学生的教育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让其进入泥沙俱下的“社会教育”中;另一方面,工商、教育、卫生部门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目前这些“矫正机构”都是盈利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但表面上来看是教育机构,并不是非常合理的现象,还需加强监管。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引起诸多的问题,错误的家庭教育有时也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还希望家长们能够正视对孩子的教育,将管口前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追悔莫及。
[精彩点评]
文章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有思路,有深度。
无论是从开篇的导入,还是中间的议论分析,亦或是结尾的深入剖析,读来都令人感到深入内心。
作者行文简洁有力,一针见血地将“叛逆、网瘾少年”的出现归结到教育上来,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结构完整,开合有度,内容丰厚,说服力较强,值得一读。
新闻聚焦三 “住院先考试”,你怎么看?
[事件回放]
近日,一篇“看病前先考试,考试不及格不给住院”的文章把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银屑病科的张英栋医生推上了舆论的漩涡。
据患者介绍,入院考试确实存在,考试的内容全部出自张英栋医生出的四本书,在张英栋医生处看病的患者很多人都被他推荐购买过这些书。
张英栋医生告诉记者,考试只要求住院的病人参加,从未强迫患者去购买自己的书,而且考试、推荐购书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病。
[时评文萃]
病人住院先考试,谁病了?
乔志峰
病人住院先考试,闻所未闻。
这年头,要没点文化,难道连看病的资格都没有?
可是,那些不识字的老年病人怎么办?
并且,如果考试不及格就不给看病,万一病人耽误了治疗,涉事医生和医院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想考试及格,就得买书,医院的医生会发给患者一个微店地址,张英栋著的四本书捆绑销售价为130元。
这推销技术那是相当的高明,虽然没明说是强制购买,可将买书跟看病结合起来,患者怎么敢不买呢?
大老远跑来了,总不会为了省这100多块买书钱就回去吧。
于是乎,看病花多少钱先放一边,看病之前就先要给医生奉上一笔买书款。
一个患者100多,患者多了,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或许,医生这也算是“多种经营”呢。
推荐购书是目的,考试是为了更好的治病只是借口。
如果真是为了让患者对疗法有更多的了解,完全可以安排医护人员详细讲解嘛,效果应该比患者直接看书要好得多。
即便医护人员人手有限,只能通过患者看书自学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由医院提供免费书籍,患者学习后再归还医院。
这样循环利用书籍,既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同时还节约了不少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病人住院先考试,谁病了?
归根结底是医生的医德出了问题——只顾自己方便、赚钱,而罔顾患者的利益和感受。
据涉事医院官网介绍,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太原铁路中心医院)成立于1939年,是山西省目前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直管,是首批国家级爱婴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
如果属实,这应该是家规模不小的公立医院,而非备受诟病的“XX系”。
正规医院出了这种奇葩事儿,怎么就没人批评、没人叫停?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针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并进行年度考评,以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指导意见》规定,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人员都将参加考评。
考评分为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三个步骤,每年进行一次。
不知道涉事医院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医德考评,涉事医生的考评结果如何?
事实证明,对医德的考评除了医院的内部考评,还必须依靠广大患者和群众来评价、来监督。
唯有如此,得出的结论才是真实的,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医德医风的改善”的作用。
对要求“病人住院先考试”的医生和医院,不妨请患者先打打分!
[精彩点评]
这篇文章立足新闻事件,行文中先提出观点,再分析事件的实质,指出其危害,提出改进措施,有理有据,思辨性强,扣题精准。
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浅层次分析上,而是抓住“先考试”背后的利害关系,指出这种做法给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再联系国家的政策法规,强调这种做法就是违反“医德”,理应给予严厉的批评。
结尾处颇具警醒意义,彰显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住院先考试”非健康教育正途
胡印斌
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要视病情是否严重到必须住院治疗而定,向来不需要先过考试这一道门槛。
所以,张英栋医生的“要住院,先考试”的要求,乍一看确实挺奇葩。
不过,张英栋医生称,考试是为了让病人认识到治病不能只治表面问题,还得让病人知道怎么才能不得病、得了病应该怎么办。
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医疗界有个说法,“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而中医治病则有一个“三分治、七分养”的指导思想,不主张完全依赖药物。
故而,以所谓的考试,倒逼住院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成因、症状、治疗与养护等要注意的事项,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何况,这种考试零散进行,有时两三个患者一起考试,有时七八个一起考试,随来随考。
而急性发病的患者则都会先被救治,等病情稳定后再参加考试。
这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医院一般不会对住院患者专门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达到“知(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目的及护理要点)、信(信任医生与护士的医疗能力)、行(将健康知识付诸行动,配合治疗)”,这一课亟待补上。
要补上这一课,就需要医院及医护人员进行多方探索,科学的探索也值得鼓励。
而张英栋医生的另类探索,为何惹来无数网友“拍砖”?
主要问题就在于,他用来考患者的内容全部出自其四本著作,许多患者也都被他推荐购买过。
这就具有变相卖书之嫌,这是不明智的。
用网友的戏谑之言来说,四本书捆绑销售的价格为130元,“医生随便多开个药,多开个检查的提成就够了,何必为了130元钱搞这些小动作?
”我们既要反对医生过度开药、过度开检查,也要反对医生利用职务之便将谋财的手段发挥到极致。
你要搞“住院考试”那一套,就要有避嫌意识,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知识试题;你要推广自己的独特疗法,可以引导患者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学术论文,或者摆一些相关书籍在门诊或住院部,让患者随手翻翻。
这些都未尝不可。
所以说,尽管张英栋医生的初衷良善,但手段使用得不当。
这就容易被人质疑目的不纯粹,甚至被人指责医德有问题。
如何既搞好住院前的健康教育,又让医生远离利益牵绊、患者减轻经济负担,是所有医院都要思考的问题。
比如将相关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知识、医生相关专著中的重要内容,扩印张贴于科室门诊和住院病房。
当然,也可以就这些知识点组织住院前的健康教育与考试。
相信这样的做法更受欢迎,更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精彩点评]
这篇文章独辟蹊径,从正面立意,指出张英栋医生的这种“住院先考试”做法的合理性,然后话锋一转,分析这种做法遭到非议和指责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既要搞好住院前的健康教育,又让医生远离利益牵绊、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的看法。
文章的论证既体现出层次感,也彰显出逻辑的严密性,彰显出作者的思辨能力。
就论证语言来看,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更不回避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在严密的说理之外,极富感染力。
新闻聚焦四 驾车疯狂追逐藏羚羊
[事件回放]
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森林公安部门于6日审理涉嫌“追赶、碾压藏羚羊”的7名涉事人,根据调查,涉事人存在追赶藏羚羊行为,但无碾压藏羚羊,也尚无藏羚羊因此伤亡的情况。
根据目击者提供的信息,包括视频和图片,以及当地专业管护队员的核查,西藏自治区林业厅森林公安部门认为,网上流传的“越野车追赶藏羚羊”的视频和图片是10月4日拍摄的,拍摄地点位于那曲错鄂湖附近。
据了解,事发时,7名涉事人分乘两辆越野车,想近距离拍摄藏羚羊,整个追赶过程持续约一分钟多。
当时,目击者正在当地拍风景,看到两辆越野车追逐的行为后便拍摄下相关视频和图片,并在6日早上将其发布。
[时评文萃]
驱车追逐藏羚羊,即便拍照也不行
刘保生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6日上午有微博网友发布图片称“越野车追逐碾压藏羚羊”,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拉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拉萨”当晚通报,6日下午5点,拉萨市公安局联合森林公安已成功找到两辆涉案车并将7名游客控制。
经初步核实,游客只是在追赶拍照,并没有进行碾压和碰撞。
还好,这些疯狂的游客只是在追逐藏羚羊,而追逐也只是为了拍照,并没有网传的碾压、碰撞情节,也没有因此导致藏羚羊死亡。
有意思的是,拉萨警方在向外界表述时,将“追逐碾压藏羚羊”置换为“追赶拍照”。
尽管追逐者确实有“拍照”的可能,但警方这种温和表述本身也透露出某种微妙的态度,这一事件的性质也因之陡然改变——非但不再具有此前嗜血、冷酷、愚顽等诸般属性,反而变得“情有可原”起来。
似乎是在说,不知者无罪,游客只是好奇心太盛。
驱车追逐就是驱车追逐,即便非要说成“追赶拍照”,也并不能改变其野蛮干预动物生活的性质。
警方办案当然要秉持公正原则,但似乎也没有必要在“追逐”与“追赶”之间抠字眼。
若那7个人果真是徒步追赶藏羚羊的话,网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怒。
目前还不知道这两辆涉案车的7名游客究竟是什么身份,以及他们为什么能够顺利进入野生动物栖息区域。
但无论是什么人、以何种原因进入保护区,只要其驱车追逐藏羚羊的行为属实,那么无论是不是有碾压、碰撞的后果,都是不可原谅的。
一则,藏羚羊有着相对稳定的种群聚落,外力的野蛮追逐、粗暴干预,将会对这些群落产生破坏,进而影响到其繁衍生息。
这种追逐行为虽然不同于猎捕、杀害,但同样是对野生动物正常生存的强力惊扰。
我国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虐待野生动物”。
从野生动物的角度看,追逐已经对其构成了生活的惊扰和身体的虐待。
再则,涉案车上的7名游客对于其不当的追逐行为是有清醒认知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入住拉萨圣地天堂洲际大酒店时卸掉车牌并将车身藏匿一事中看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心虚,担心被人发现;再就是看到了微博上的汹涌民意,害怕了。
而无论哪种情况,均表明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是知情的。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随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知名度的提升,那里的藏羚羊也广为人知。
尽管偷捕滥杀及走私现象迄今未能杜绝,但至少公众层面的保护意识有了极大的提升。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