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90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docx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

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_______说明顺序对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

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

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2.说明文的结构:

(1)文章结构(1总分2分总3递进式4连贯式(事物发展程序顺序))

(2)逻辑顺序(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到用途)

(3)段或句子在文中作用:

1总起全文,下文2总结全文3过渡(承上启下)4提示中心5呼应

3.说明文的词、句含义或词,句,段顺序交换位置:

1)结合本身词、句、段意思或内容。

2)联系上句(上段)内容来作答。

3)联系上句(下段)内容来作答。

中考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是表明作者观点为的一句明确完整的话。

不用否定句式,不用修辞。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

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

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我们可以用四步“解题技巧”来进行解题: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而不远处出现.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例子: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这段话中加点的“这样的功绩”指代什么?

答:

“这样的功绩”指代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3.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举例论证:

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

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

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例子:

  如“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

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

”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答:

(1)比喻论证。

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论证了诚实是可贵这个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

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这个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

(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5.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常见的作用:

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

(2)引出论点或论题。

(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技巧:

(1)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2)通过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

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

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法技巧:

(1)不能。

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

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7..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8.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

有何作用?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

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

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答法技巧:

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9.本文的结构怎样?

(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

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

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

正反对比。

4)、综合式。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为什么?

答题技巧:

(1)不能。

(2)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1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

(1)论点。

(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

(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中考考场上怎样解答句子含义题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合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对句子本身的含义,或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的解释。

【命题透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重现率几乎为100%。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文意的前提,该考点在中考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理解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②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过渡句;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⑤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⑥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

①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③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④请指出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⑤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⑥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妙招巧解】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重要句子的侧重点多有不同。

例如,记叙文要求侧重理解文中交代要素的句子,叙述中穿插的精彩的议论、抒情的句子;议论文要求侧重理解表明观点的句子,论述精辟的句子;文学作品要求侧重理解文中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句子。

对于这类试题的解答,解题的时候可以借助下面这则顺口溜:

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

如果句子是单句,分清主干和枝叶。

如果句子是复句,弄清层次和关系。

句子若是总领句,须从下文去搜索。

句子若是总结句,答案须要往上溯。

句子若是过渡句,须要关注上下文。

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

以上方法记住了,答题才能有依托。

根据这则顺口溜,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

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中考真题】菊有黄花

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

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

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

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我还是喜欢黄色的。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11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⒈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⒉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全文简答。

【口诀运用】

1.

(1)可运用口诀中的“句子表达有特点,揣摩目的和效果。

”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因此,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指出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而揣摩它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花开放的姿态,表现它“随意又随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示例:

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2.可运用口诀中的“关键词语很重要,理解句子离不了。

”对句子含义的领会,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不可孤立地去理解。

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温暖”、“焐暖”、“记忆和寒冷”,把握其语境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在文章中深一层的意思。

答案示例:

最后—句点明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黄色的菊花勾起了作者对孩提时的美好回忆和对荚的追求,驱散了秋天的寒意,让心灵一片温暖,而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已不言而喻了

谈阅读题中欣赏品味语言的一些方法

品味词语、句子,是现代文阅读题中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题型。

这种题型涉及的内容有:

  1.理解词句含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内容。

  2.品味词句情感:

品味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所包含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分析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在表达、结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4.揣摩赏析关键词句: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用得好的妙处,赏析句子的表达特点。

  【提问模式】

  1.理解加点的词语“XX”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这句话中的“XX”一词能否删掉(或换成另一个)?

为什么?

  3.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XX”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5.请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几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XX”的特点。

  【实例解析】

  1.品味词语的准确、严密。

  例1文章第

(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的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

为什么?

(2011年广东深圳中考阅读题《DNA证据也可以伪造》第11题)

  解析本题考查加点词对说明内容的作用。

不能去掉。

“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

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归纳】此类试题,经常用来设题的词语还有:

“大概”“几乎”“据估计”“一定”等等。

具体作答时可采用如下句式: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词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2.品味朴素词语的表现力。

  例2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011年安徽芜湖中考阅读题《窗前的母亲》第14题第

(1)题)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对于刻画人物的表现力。

“切割”本指用刀等利器将物体切开,这儿是说盖起的楼房挡住了天空和视线,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

  【归纳】此类试题设题得句式十分明确,答题时要先透彻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再从刻画人物、营造意境、表现主题的角度去思考作答。

常用得答题句式是:

“XX”一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思),表现了……(结合语境作答)。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3请结合上下文,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

  鸡群走过。

  邻居老太太佝偻行过。

  蝴蝶飞过。

  苍蝇来过。

  猫影子飘过。

  千百个念头闪过。

  没有一辆车经过。

  (2011年山东枣庄中考阅读题《比正路还长的巷子》第22题)

  解析精美的语言往往在修辞、句式、表现手法上特别讲究,因此答题宜从这些角度入手分析。

  从修辞角度来看,七个句式构成排比,表现乡下的生活光景;手法上,注意到实景和虚境的结合;短句的运用,富有节奏感。

据此,本题答案是:

作者运用了七个白描式的生活剪影,连缀在一起,画面充满动态美感,呈现出了乡下午后巷子里的悠闲生活光景。

(或“七幅画面有实景和虚境,或具体或抽象;影像变化丰富,如电影镜头般的动态和跳跃;语言轻盈,节奏轻快,充满音乐性,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等。

  例4“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2011年江苏泰州中考阅读题第20题)

  解析此题要求自选角度来答题,一般而言,语言品味的赏析可从“语言表达”“手法理解”“情感体验”三个不同角度入手。

此题从表现手法上看,注意与前文“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从情感体验来看,表现得是“我”对儿子的态度。

因而可以作答:

①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像空间;③希望与儿子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小结】综合以上两例,品味精美语言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

(1)确定角度。

这些角度包括:

语言表达方面的修辞、句式、用词等等;表现手法方面的虚实结合、首尾呼应、寓情于景等等;文章主题方面。

(2)分析作用。

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等等。

句式的一般作用是:

长句,句势连绵起伏;短句,轻快活泼。

整句,整齐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余韵悠然。

词语的一般作用是:

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有音韵之美;褒义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

如此等等。

答题格式一般为:

该句在……(填答题角度,如修辞、句式、手法等)方面很有特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哪些词语,或写了什么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用)。

中考科技类说明文阅读的一些题型及解题技巧

1.怎样给文章拟合适的标题或谈谈标题的好处/作用:

如08年南通市中考卷题7:

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08年河南省中考卷题试卷12:

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解题时应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有时还可以联系中心句和关键词,还可以结合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再加以概括出说明的内容或中心。

作为标题,一般都是点明说明对象,表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功用,有些标题还以形象的说法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2.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如2008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题11: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

解题应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利用自己在阅读全文时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加以概括,做出答案。

3.从文段所介绍的内容中,分析其说明的是什么。

答这一类题目,应当采用概括的方法,从说明文这一类文体来看,常常是说明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等方面,还有的是说明来历,变迁……等等,总之,要从说明的内容上进行概括。

4.回答说明方法和所起的作用:

首先应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等常见的说明方法中准确判断出它的类别,然后再从语段中结合实例分析,看对说明的对象起到了何作用。

一般情况下,说明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