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80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docx

河南省周口市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月考试题

地理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

月全食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回答下列各题。

1.月全食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天体所构成的天体系统按级别由高到低排列是

A.银河系和地月系B.太阳系和银河系

C.太阳系和地月系D.地月系和太阳系

2.在涉及的天体系统中,较高级别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月球B.太阳C.地球D.金星

3.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

A.有一个较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其它行星区别较大

C.地球既能自转又能绕太阳公转D.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命

【答案】1.C2.B3.D

【解析】

1.日食出现时太阳、月球、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遮挡了太阳光,从而出现了日食现象。

该现象涉及到的天体有地球、月球、太阳。

天体系统的层次为:

最高一级为总星系(即目前所知的宇宙范围),第二级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银河系又向下分成第三级的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向下分成最低一级的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该现象包含太阳系和地月系。

故选C。

2.据上题分析可知,在涉及的天体系统中,较高级别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

故选B。

3.地球因自身具备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因此有生命存在,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故选D。

4.下列与地球上有生物存在无关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答案】C

【解析】地球因自身具备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因此有生命存在,日地距离适中和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地球有了适宜的温度,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了适宜大气,而与地球自转方向无关。

故选C。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

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星球,但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星球。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关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充足的水分B.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C.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D.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

6.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答案】5.D6.C

【解析】

5.地球因自身具备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以及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因此有生命存在,与地球常遭小行星撞击无关。

故选D。

6.气候总体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

恐龙灭绝只是环境的变化的影响,说明这个时代的环境是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

故选C。

7.5月1日劳动节的这一天

A.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B.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北半球昼长夜短

【答案】D

【解析】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A错误;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B错误;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C错误;北半球昼长夜短,D正确。

故选D。

8.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呈顺时针,公转呈逆时针

B.地球自转呈逆时针,公转呈顺时针

C.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均呈逆时针

D.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均呈顺时针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一样,均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均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公转均呈顺时针。

故选C。

9.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

A.地球内部的热能B.重力能C.太阳辐射D.万有引力

【答案】C

【解析】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的主要动力。

故选C。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各题199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空间中心发表公报说,人类将迎来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

美国空间环境中心将对其密切观察,并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10.太阳活动是: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B.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C.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11.有关黑子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可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则可证明今年一定是太阳活动极大年

B.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

C.一般情况下,人类都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活动

D.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2.在“黑子峰年”(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A.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强皮肤的活

B.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C.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加强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答案】10.C11.D12.D

【解析】

10.太阳活动有规律,也可以预报,A错误;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内部,B错误;黑子数量和大小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C正确;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11.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B错误D正确;人们肉眼可以看到上太阳的光球层,无法证明今年一定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年,A错误;一般情况下,人类都借助仪器观察太阳活动,C错误。

故选D。

12.在“黑子峰年”即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应减少外活动时间,A错误;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无法有效防范,B错误;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耀斑爆发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因此应加强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

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

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

13.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图A北极圈是极夜现象,A错。

图B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B对。

图C极圈内昼夜平分,C错。

图D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南极圈是极昼现象,D错。

14.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B.地球的公转

C.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D.地球的球体形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运动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D.无大气环流现象

【答案】D

【解析】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无四季变化,全球各地昼夜平分,ABC均正确;大气环流现象与黄赤交角无关,D错误。

故选D。

16.12月22日,下列昼夜长短情况正确的是

A.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B.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现象

C.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D.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7.读下图,从A到B再到C,方向是

A.先向西南,再向东南B.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C.先向正南,再向东南D.一直向正南

【答案】B

【解析】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据图可知,从A到B再到C,先在北半球运动后在南半球运动,因此其方向为先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北京

A.白昼长达一年最大值B.日落时间将逐渐推迟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增大D.正值冬至日

19.当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

A.公转速度逐渐增大

B.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C.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D.公转速度逐渐变小

【答案】18.A19.B

【解析】

18.据图中地轴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可判断,c为夏至日a为冬至日,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b为春分日d为秋分日。

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D错误;北京白昼长达一年最大值,A正确;日落时间将逐渐提前,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减小,BC错误。

故选A。

19.当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即从冬至日12月22日到春分日3月21日,经过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AD错误;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B正确;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D错误。

故选B。

20.甲地位于400N.1300W,乙地位于350S.1500E,则乙地位于甲地的

A.西北B.东南C.东北D.西南

【答案】D

【解析】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据甲乙纬度可知,乙地位于甲地南侧,据经度可知乙地位于甲地西侧,因此乙地位于甲地西南方向。

故选D。

【点睛】如果两个点同在东经,数字大的在东,小的在西;如果两个点同在西经,数字大的在西,小的在东;如果两个点分别在东西经上,两个经度指相加,小于180度,原坐标是西经的在西,原坐标是东经的在东;两个经度指相加,大于180度,原坐标是西经的在东,原坐标是东经的在西。

21.关于晨昏线(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晨昏线(圈)将地球划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B.晨昏线(圈)上的太阳的高度永远为0°

C.晨昏线(圈)在地球表面上由西向东推进

D.晨昏线(圈)任何时候都将地球平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1、晨昏线运行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由东向西推进。

故选:

C.

考点:

晨昏线

22.关于地球上水平运动偏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

B.地转偏向力随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C.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

【答案】D

甲、乙两同学,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回答下列各题。

23.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B.向右偏转C.先偏左后偏右D.向左偏转

24.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23.B24.A

【解析】

23.试题分析:

受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甲同学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而乙同学从外面观察,伞面应逆时针转动,则相当于北半球的情况,甲同学看到红墨水由上向下向右偏转。

故B为正确选项。

考点:

地转偏向力对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点评:

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地转偏向力给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带来影响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24.试题分析:

红墨水从伞面顶部向下运动发生偏转,只能模拟出水平运动的物体从北极(高纬)向低纬运动发生偏转的情况,不能模拟出由低纬向高纬和越过赤道的偏转现象,也不能模拟出水平运动物体东西方向(纬向)受到地转偏向力发生偏转的现象。

故四个选项中A为正确选项。

考点:

地转偏向力实验

点评:

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能力性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地转偏向力实验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25.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都明显下降B.都明显增加

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两侧的组成物质有所不同,而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考点: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掌握地震波随深度的传播速度的变化,结合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的划分,注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及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即可判断。

26.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地壳厚度不均,由于海洋地壳只有单层,较薄,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6KM;陆地地壳有双层,较厚,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KM。

考点: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知识性试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7.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8.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答案】27.C28.B

【解析】

27.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正确;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物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D正确。

故选C。

28.科学家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故选B。

29.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内的各种水体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海洋水B.生物水C.大气水D.陆地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圈的组成。

水圈内的各种水体中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陆地水。

人类所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0.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岩石B.大气C.水体D.生物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它非常活跃,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理圈层。

考点: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

31.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B.金刚石、石英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D.各种水泥制品

【答案】B

【解析】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个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金刚石、石英属于地壳中的矿物,B正确;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不属于地球,A错误;混合物和各种水泥制品不属于矿物,CD错误;故选B。

32.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其主要物质成分依次为

A.硅镁—硅铝—铁镍—铁镁B.硅铝—硅镁—铁镁—铁镍

C.硅铝—铁镁—硅镁—铁镍D.铁镍—铁镁—硅镁—硅铝

【答案】B

【解析】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地幔主要由铁镁硅酸盐组成;据推测地核由铁镍组成。

故选B。

33.地球上0°经线和0°纬线的交点位于

①北半球②南半球③东半球④西半球⑤陆地上⑥海洋中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⑥D.④⑤

【答案】C

【解析】0度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因此它不在南半球也不在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东半球是20°W向东到160°E,因此0度经线属于东半球,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交点在非洲的几内亚湾上,因此是位于海洋上。

故选C。

34.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A.比例尺、经纬网和图例B.比例尺、方向和等高线

C.等高线、方向和图例D.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答案】D

【解析】地图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故选D。

35.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0º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小

B.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

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D.所有经线都是大小相等的圆,而所有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

【答案】B

【解析】以0º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A错误;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B正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错误;所有经线都是大小相等的圆,不是所有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D错误。

故选B。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综合题(共2大题,满分30分)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是,图中AB是(晨、昏)线。

(2)这一天是日前后,北半球为节气。

(3)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

(4)图中E地的昼长为小时,地方时点日出。

(5)请将A、D、E、B四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

(6)此刻湖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值,人们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的一天。

(7)图示季节,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答案】

(1)北回归线(23.5°N)60°E晨

(2)6月22日夏至(3)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4)410(5)DAEB(6)大长(7)由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解析】

(1)据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可判断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据图可知,相邻经线经度差30°,可推出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是60°E。

昼夜半球的界线为晨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从夜进入昼为晨线,从昼进入夜为昏线。

据图可知,图中AB是晨线。

(2)据上题分析可知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3)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夜现象。

(4)据图可知,E点所在纬线所示半球处在昼的时间为2小时,则其全天昼长为4小时。

则其日出时间=12-昼长\2=10点。

(5)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据图可知,A、D、E、B四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是DAEB。

(6)夏至日湖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人们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7)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37.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界面,F______界面,表示其判断依据是__,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

(3)C层主要由__________组成,G层叫________,H层叫________。

【答案】

(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 古登堡面横波和纵波在莫霍面波速突然加快,在古登堡面纵波波速明显变慢,横波消失,地壳 地幔(3)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解析】

(1)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波速快横波波速慢,据图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

(2)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界面为不连续面。

据图可知,D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横波和纵波在莫霍面波速突然加快,为莫霍面,F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纵波波速明显变慢,横波消失,为古登堡界面。

(3)据图可知,C为地壳,有各类岩石组成,地核分内核和外核,据图可知,G为外核H为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