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735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docx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

 

宁夏吴忠第一中学

 

何冬梅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

摘要:

课改八年,我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我不断学习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典型习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新课改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颇有收获。

本文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从以上四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新课程改革已伴随我们走过了八个年头了,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实践,使我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整合中慢慢形成的,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习是理念与实践整合的前提

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握六个词.即,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内容: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评价: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工具: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读了这些基本理念不等于认识了这些理念,认识了这些理念也不等于真正把握了这些理念,即使是在理论上把握了这些理念也不等于在教育、教学行动中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念.教师必须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认真、反复地学习,不仅要在理性上认识这些理念,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这些新理念转化成新的教学行为,并不断地探索、反思,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这些新理念.就拿“地位”来讲,认识包括理解“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不难,难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怎样操作,具体到上某一堂课或者教学某一个内容时怎样体现这些理念,只有认真学习之后才有可能去思考这些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些理念,这也是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加强学习是有效实践的前提。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将这个载体真正为学生所用。

并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1、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

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

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

”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来学习知识效果自然要好的多.

2.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我们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教授新人教版113页探究一,养牛厂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1天约需要饲料675㎏;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1天约需用饲料940㎏.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一天约需饲料18~20㎏,每只小牛约需饲料7~8㎏.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出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相互自己讨论,我假设过学生很多种提问,但是,还是有学生突然问到,这个奶牛场又买小牛,那等它们长大了,不是没有草吃了吗?

这个问题确实与数学无关,但是这说明学生考虑很多,我还是和学生探讨这问题,最后谈到我们常议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问题.虽然这打乱了我开始的计划,但这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生活体验进教材

案例:

在教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1)从我校走3公里到中华桥车站可记作:

+3公里,那么从中华桥车站走3公里到我校要记作()公里(-3公里).

(2)从我校雇乘摩托车到车站需2元,可记作:

+2元,那么从车站雇乘摩托车所需的2元,要记作()(让学生讨论).

教师最后点拨:

(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

(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2元表示乘客拿2元给摩托工,-2元就要表示摩托工拿2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

没有,所以第

(2)题的两个2元都是用“2元”来表示,这“2元”的“2”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了.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就是要求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如学习7.3.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根据教科书的编排,应用推理的方法,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四边形能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能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为3×180°;六边形能分成4个三角形,内角和为4×180°;n边形能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180°.由此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得出结论后,我并没有到此就结束,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试着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是否也能推导出内角和公式呢?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在练习本上画图、研究,有的学生相互之间还进行了讨论,进行新的探讨.不多时,学生甲兴奋地站了起来,说出了他的推导方法:

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n×180°.由于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就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接着我对他进行了鼓励,和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祝贺,这个同学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同时全班学生也对此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学生乙也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有第三种方法”.她很自信地说出了她推导的道理,并要求到黑板前画图讲解,于是又对她进行了鼓励,“好,你来当老师,我做学生”.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n-1)×180°,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p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1)×180°-180°,即为(n-2)×180°.这时,全班学生禁不住鼓起掌,我也为这个学生高兴地鼓掌.看到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很浓,于是顺水推舟,激励学生们继续探究,既然已有了三种方法,那么有没有第四种方法呢?

学生们这时的兴致更浓了,开始讨论、探究.过了不久,学生丙站起来,郑重地向全班学生说:

“第四种方法有了!

”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的想法,就连我当时也没想到他能找到第四种方法.他高兴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个点p,然后从点p向和它不相邻的顶点连线,这样,把多边形分成了2个三角形和(n—3)个四边形,这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n-3)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n-3)×360°,总和为180°×2+(n-3)×360°,在这个总和里,连了几条线,就多了几个平角,应减去n边形能连(n-2)条,所以减(n-2)个平角,即180°×2+(n-3)×360°-(n-2)×180°等于(n-2)×180°.这时,整个教室里又爆发出更热烈更长久的掌声.可想而知,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在他们心目中,数学已经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了.或许,他们感觉到数学离他们那么近,那么有趣,又那么奇妙.

三、利用典型习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展示自己的平台,特别是一些典型习题,对于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解法,我非常重视,并及时给以评讲,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下面以学生解答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92页的一道习题为例,就未知数的确定、方程的建立、问题的回答进行评讲

例:

某中学的学生自己动手整修操场,如果让初一的学生单独工作,需要7.5小时完成,如果让初二的学生单独工作,需要5小时完成.如果让初一、初二学生一起工作1小时,再由初二学生单独完成剩余部分,共需多少时间完成?

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出现各种解法,我在评讲时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

把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设句写在黑板上,学生在作业中共有4个不同的设句.

①设完成剩余部分,需x小时.

②设共需x小时.

③设完成剩余部分,共需x小时.

④设需要x小时.

让学生讨论,这4个未知数的确定都合适吗?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3个未知数的确定是矛盾的,理由是完成剩余部分的时间与完成全部的时间不是同一种量.所以不能同一个x表示.同时也认为第4个未知数的确定是不具体,不知道是完成全部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还完成剩余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经过讨论,使学生还感受到未知数可以直接根据问题确定,也可以间接的确定.

步骤2:

就设句1,部分学生列出方程,对吗?

就设句2,部分学生列出方程

,对吗?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对于设句1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对于设句2所列的方程不对,理由是

表示初二的学生在整理操场所完成总的工作量.

表示初一、初二合做一小时的工作量,显然方程2的左边把初二的工作量多算了1小时,所以方程两边不相等.

步骤3:

对于方程1解得x=

,部分同学的答句写成:

共需

小时,对吗?

经过观察设句,有的学生回答,这样的答句不正确,方程中的x表示完成剩余部分所需的时间,不是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正确的应该是

+1=

(小时).

使学生体会到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是所求的未知数的值.在写答句时要注意未知数的值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当然,要实现课堂的创造性教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学反思、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

四、变讲解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内,教师的精彩的讲解,学生的专心听讲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前提.但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际中常常出现:

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获取新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61页第10题:

如图1,这是一个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的某动物园的示意图,如果猴山和狮虎山的坐标分别是(2,1)和(8,2),熊猫馆的地点是(6,6).你能在此图上标出熊猫馆的位置吗?

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坐标有关知识,建立如图3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图1图3

在学生解答本题后,我将本题中的猴山和狮虎山的位置改变(如图2),但各自的坐标不变.再让学生标出熊猫馆(6,6)的位置.

图2

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没有直接帮助学生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学生想模仿图3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但发现:

纵坐标为2的点怎么在纵坐标为1的下面啊?

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提出:

老师,你的题目错了吧?

我说,你能指出这道题错在哪里吗?

他回答说:

猴山的坐标是(2,1),狮虎山的坐标是(8,2),也就是说猴山的纵坐标是1,狮虎山的纵坐标是2,应该说猴山在狮虎山下面,而题目中猴山怎么在狮虎山的上面啊?

我反问道:

在黑板上,你看猴山在狮虎山的上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猴山一定在狮虎山的上面吗?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起来.最终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合作交流,正确的建立了坐标系(如图4).并归纳出:

已知两点的坐标,可以建立无数平面直角坐标系.

 

图4

从上述教学过程来看,变讲解为引导,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于数学问题,师生应该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倾听他人的发言,评判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取长补短,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久而久之,也逐步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八年的学习实践我们欣喜的看到,更多的学生敢于大胆发言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了,昔日沉闷的数学课堂渗透着生机盎然的清新气息。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将所学的课改的理念积极运用于实践,将二者不断整合。

但这中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形式化倾向,追求生成而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导致了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等等,这都有待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改进和提高,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宁夏教育》2008.5

3《有效教学和谐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