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30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邵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

150分,时量:

12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

“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

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

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

“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

“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

“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

“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

“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

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

凤凤的别名是鸭鸡。

《尔雅·释兽》说:

“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

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

“君独不见夫鸡乎!

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答案】1.A2.D3.C

【解析】

1.试题分析:

B项,“舞剑健身”的说法不当,文中是以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证明“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的观点。

C项,因果不当,由原文“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可知,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

D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于门上,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

文中以《山海经·中山经》和《艺文类聚·鸟部》的内容为例是为了说明“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的观点。

3.试题分析:

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对位比凤凰高”推断错。

文中只提到“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并不能由此推断出“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点睛: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推断夸大、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

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

“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

“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

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

”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

“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

“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

“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

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7.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4.CE5.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

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6.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

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

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

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7.观点一:

认同王有福的态度。

①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

认同“我”的态度。

①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4.试题分析:

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分析不当,模仿情节的说法牵强,本文情节虽有波折,但谈不上“悬念丛生”。

B项,对小说中“我”的性格分析不当,从情节中看不出“我”有打官司的经验。

D项,“‘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表述不恰当,王有福只是担心自己被酒店所骗是假设,并非是一个事实。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我”的作用的题目,一般要答出“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或讲述者,使故事真实可信;然后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此题因为“我”的提议,使故事的情节发生转变,是“陪”还是“不陪”引起争议,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我”提议“索赔”从侧面衬托出“王有福”“本分善良”“法律意识”淡薄的性格。

点睛:

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

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

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6.试题分析:

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概括出其“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特征;根据“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等情节,概括出其“胆小怕事,有些狡黠”的特征;从“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的性格特征。

7.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的自己的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如同意“我”的态度,然后分析:

可从要求赔偿的合理性、不状告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来谈。

整个事件“酒店负有一定的责任,王有福索赔理所应当”“王有福如果放弃索赔,会造成对不良行为的纵容,对社会有害无益”等角度分析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8~10题每小题3分,11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亦走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9.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之意,又有无上的权力和高处不胜寒之感。

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D.庠、序,古代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后来“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粱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与梁惠王对话,首先批评了粱惠王只图自已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因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8.A9.A10.B

11.

(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解析】

8.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所给的语句来看,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做出正确的停顿。

朗读的时候,一般在主谓之间断开,动宾之间断开,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断开,句首发语词后断开。

A项,“是亦走也”是一个判断句,意思是“这也是逃跑”,主语是“这”,即“是”,故在“是”后断开正确。

B项,“斯天下之民至焉”意思是“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斯”意思是“那么”,主语是“天下之民”,应先在“斯”后断开,然后再在主谓之间断开,即在“民”后断开。

即应为“斯/天下之民/至焉”。

C项,“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意思是“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主语是“良将”,“劲弩”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手执强弩”,朗读的时候主谓之间断开,故应在“良将”后断开。

D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意思是“这就使得老百姓能够奉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而没有遗憾了”,应在“民”后断开。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首先批评了粱惠王……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错误,这不是孟子的意思,孟子认为君主要以德治国,实行王道和仁政,同时他也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的治国思想总体而言,大致传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本选项分析的是孟子的思想,从选文来看,文中并没有说梁惠王要为战死者报仇雪恨,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且与孟子一贯的主张相背离。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如第一句中,“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兴办;“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意思是“反复讲述,申述”,“以”,用,把,“义”,道义,道理;“颁”同“斑”,斑白,花白;“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道路负戴矣”,“于”,在,“负”,背。

第二句中,“劲弩”,名词活用为动词,手执强弩;“信臣”,可靠的官员,“精卒”,精锐的士兵;“谁何”是宾语前置句,“谁何”其实是“何谁”,“何”同“呵”,呵问,这是动词作谓语。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

“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

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

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词人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烦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