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7255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重点.docx

《中医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重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重点.docx

中医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以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该广阔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上中下三品:

君、臣、佐使,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1、思外揣内

2、注重整体研究

3、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古人认识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和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两种属性。

阴阳的基本特征?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部位

脏腑

五脏

上部

体表

背部

皮肤

六腑

心、肺

心阳

下部

体内

腹部

筋骨

五脏

肝、脾、肾

心阴

阴阳的属性特点?

P14

1、普遍性

2、相关性

3、相对性

4、可分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的原则?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五行的特性?

木:

木曰曲直,形容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火:

火曰炎上,指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土:

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金:

金曰从革,指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水:

水曰润下,指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母病及子(顺传):

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例如:

肾属水,肝属木,按水生木的规律,故肾为母脏,肝为子脏;肾病及肝,就是母病及子。

子病犯母(逆传):

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上述的肝肾精血不足病变中的另一种病理原因则可能是由于肝先虚而下汲肾精,最终导致肝肾精血不足。

相乘:

指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

相侮:

意即反客为病。

指逆着原先相克顺序的病理传变,其原因亦不外乎一行太盛,一行太虚。

第三章藏象学说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素问五脏别论》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脏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窍为舌

4,心在液为汗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肺在窍为鼻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脾气主升:

升清升举内脏

3,脾主统血

系统连属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2,在志为思

3,在液为涎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调达情志

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

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

2,肝在液为泪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4,肝开窍于目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

2,肾在液为唾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1,脑:

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主感觉与运动

2,女子胞:

主月经,主孕育胎儿

Ps:

与精神情志有关:

心、肝、胆、脑

Ps:

与血的生成有关:

脾胃、心肺、肝

(又有:

肾藏精,精血同源)

Ps:

与气的生成有关的:

肾、脾胃、肺

Ps:

与津液生成有关:

胃小肠大肠、脾、肺

(又有:

输布和排泄:

肺、脾、肾、膀胱、大肠)

精:

本始含义,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均属于精的广义范畴。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激发和促进

2,温煦作用产生热量温暖

3,防御作用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4,固摄作用血、津液等液态物质

5,气化作用通过其的运动产生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第四章病因病机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6,环境性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主动

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主收引

4,寒性清澈

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长夏)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如何理解湿性粘滞?

1、症状粘滞:

如湿留大肠则大便黏腻不爽,湿浊内盛则舌苔黏腻。

2、病程缠绵: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时起时伏、缠绵难愈。

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Ps:

初秋是温燥近冬是凉燥

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耗气伤津

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热)易致肿疡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与六淫区别:

外感)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

悲(忧)则气消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3,影响病情转归

饮食失宜:

主要包括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方面。

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则伤气

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

痰饮,其清稀者(寒)称饮,稠浊者(热)称痰。

痰分为有形、无形两种:

“无形之痰”:

如瘰疠、痰核,以及停滞于肺脏经络等组织中未被排出的痰。

眩晕、癫狂。

痰饮的形成?

1、邪:

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

2、正:

上述邪气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

淤血的临床的共同特点?

(课件)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积于体内者,久聚不散

3,出血,血色紫黯或血块

4,望诊,久瘀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

5,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正邪盛衰与病机?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阴阳失调与病机: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主要是引起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发生疾病。

寒热病机大致可以概括为:

阳胜则热,致实热证;阴虚则热,致虚热证;阴胜则寒,致实寒证;阳虚则寒,致虚寒证。

气机失常与病机:

气滞的临床表现为闷、胀、痛为主。

第五章四诊

四诊:

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

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且诊断病症提供依据。

望诊:

望神、望色等全身,望舌象等局部。

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的神智、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包括望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动作体态等,其中望神情、眼神最为重要。

1,得神,又称“有神”,提示正气充盛,肺脏功能为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2,少神,“神气不足”,提示正气已伤。

3,失神,又称“无神”,提示正气大伤,肺脏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4,假神,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肺脏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5、神乱:

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病色,包括五色善恶与变化:

1、青色:

主寒、痛、淤血、惊风。

青色属木,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赤色:

主热

赤色属火,多为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

3、黄色:

主湿、虚、黄疸

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而致。

4、白色:

主虚、寒、失血

白色属金,乃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

5、黑色:

主肾虚、水饮、淤血

黑色属水,为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致。

正常舌象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色:

1,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

舌淡白而胖嫩多为阳气虚弱;淡白而瘦薄多为气血两虚。

2,红舌:

主热证

3,绛舌:

主热盛,主淤

4,青紫舌:

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壅滞,淤血。

望舌苔:

可以辨别病邪的性质、消长与卫气的存亡。

苔质

1,厚薄:

反映病邪的深浅。

苔薄者多邪气在表,病轻邪浅;苔厚者多邪入脏腑,病较深重。

2,润燥:

反映津液的存亡。

润苔,津液未伤;滑苔,脾虚湿盛;燥苔,津液耗伤。

苔色

1,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

2,黄苔:

主里证,热证。

3,灰黑苔:

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Ps:

咳嗽: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问诊:

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者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服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服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

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的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2,但寒不热

指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为里寒证。

3,但热不寒

指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为里热证。

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为潮热,其中日晡潮热者,阳明腑实证;

午后潮热,入夜加重,或骨蒸劳热者,多为阴虚;

午后热盛,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

4,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是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可见于少阳证和疟疾。

疼痛的性质和特点?

疼痛伴有胀感者为胀痛,为气滞所致,如见于肝郁气滞,头目胀痛;

痛如针刺刀割者为刺痛,为淤血所致;

绞痛者,或为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或为阴寒之邪凝滞气机;

隐痛者,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重痛者,常为湿邪困阻,气机不畅所致;

疫痛见于肢体多为湿阻,见于腰膝多属肾虚;

冷痛者,常因寒邪阻络或阳虚所致;

灼痛者,多因邪热亢盛。

痛处走窜,疾位游走不定,为窜痛,或为气滞,或为风胜;

痛处固定者,发于胸胁脘腹多为血瘀,见于关节为痹症。

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后脑痛连项背,属太阳经病;

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属阳明经病;

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为少阳经病;

头痛而重,腹满为汗,为太阴经病;

头痛连及脑齿,指甲微青,为少阴经病;

痛在巅顶,牵引头角,气逆上冲,甚则作呕,为厥阴经病。

2,胸痛:

多为心肺之病

3,胁痛:

多于肝胆病关系密切

4,脘腹痛:

其病多在脾胃

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脉诊的临床意义?

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

脉诊的临床意义大致为:

左手,心、肝胆、肾;右手,肺、脾胃、肾。

诊脉时用指力轻切在皮肤上称为举,即浮取或轻取;

用力不轻不重称为寻,即中取;

用重力切按筋骨间称为按,即沉取或重取。

如此脉分三部,每部有轻、中、重取三法,共称三部九候。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点是: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从容、和缓、流利为主要特点,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强盛和营养状况的良好;

有神以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为主要特点,反映病情轻浅或病虽重而预后良好;

有根以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为特点,反映肾气犹存,生机不息。

常见脉象:

1,浮脉

脉象:

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主病:

主表证,虚证。

2,沉脉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

主里证。

3,迟脉

脉象: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60次)。

主病:

主寒证。

4,数脉

脉象:

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

主病:

主热证。

5,虚脉

脉象: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主病:

主虚证。

多见于气血两虚。

6,实脉

脉象:

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

主实证。

7,弦脉

脉象:

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主病: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春令平脉亦见弦象。

8,滑脉

脉象: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

主痰饮、食积、实热。

可见于青壮年和妊娠妇女。

9,洪脉

脉象:

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

主病:

主气分热盛。

属实证。

14,结脉

脉象: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

主阴盛气结、寒痰淤血、气血虚衰。

15,代脉

脉象: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

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16,促脉

脉象:

往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

主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脏气衰败。

第六章辨证

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症候。

八纲辨证:

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表里辨证:

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

表证:

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

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清凉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润

热证

红赤

燥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干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

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

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

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不喜加衣被,脉沉而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

这些说明内热炽盛是真,外呈之寒象是假。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

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

临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印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

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是假。

虚实辨证:

概括或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

虚证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虚证:

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1、血虚证:

血液不足,不能濡养。

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昏眼花,舌质淡,脉细无力。

2、气虚证:

全身或者某一脏腑功能减退。

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

3、阴虚证:

体内阴液亏损。

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体内阳气不足。

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弱。

阴阳:

概括病症类别的一对纲领。

它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阴证:

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

阳证:

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

属热、属实。

亡阴证、亡阳证

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

亡阴证:

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见证有:

汗出而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

主要见证有:

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八纲之间的关系:

相兼、转化、夹杂、真假

脏腑辨证: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心病辨证共有几种证候?

1、心气虚、心阳虚

证候:

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脉细弱或结代。

若兼见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此属心气虚;若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此属为心阳虚,

2、心血虚、心阴虚

证候: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为其共有症状。

若见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此为心血虚证;若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此为心阴虚证(阴虚则阳亢)。

3、心火炽盛

证候:

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生疮,舌体腐烂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等。

4、心血瘀阻

证候: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

5、痰迷心窍

证候:

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甚则昏迷不省人事,苔白腻,脉滑;或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6、痰火扰心

证候:

发热,面赤气粗,口苦,痰黄,喉间痰鸣,狂躁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失眠心烦,或神志错乱,苦笑无常,狂躁妄动,甚则打人骂人,

肺气虚

证候:

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无华,体倦乏力,声音低微,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脉虚弱。

肺阴虚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五心燥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脾气虚

证候:

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脾阳虚

证候:

纳呆食少,脘腹胀痛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萎黄,口淡不渴。

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

证候: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脘痞不舒,干呕呃逆,形瘦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阳虚

证候:

胃脘隐痛,吐清水,喜温喜按,得食痛减,面色*白,胃冷肢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肝气郁结

证候:

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或咽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紫或边有瘀斑,脉沉弦涩。

肝火上炎

证候:

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不眠或恶梦纷纭,挟肋灼痛,耳鸣耳聋,尿黄便秘,或吐血,*血,或目赤肿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阴虚

证候:

头晕,头痛,耳鸣,胁肋隐痛,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烦躁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肝阳上亢

证候:

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或面部烘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弦数。

肾阳虚

证候:

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以下肢为甚,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阳痿,不孕,尿少,浮肿或五更泄,面色*白,舌质淡胖,脉沉弱。

肾阴虚

证候:

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腰膝酸软,形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见崩漏,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肝胃不和

证候:

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郁闷或烦躁易怒,苔薄黄,脉弦。

卫气营养辨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哎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纲领,东汉张仲景创立,用于对外感伤寒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防治原则是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与气血、

4、扶正祛邪、

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因时因地因人治宜。

治标求本:

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常用的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标本缓急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指其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才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第八章中药

中药的性能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

四气:

寒、热、温、凉

五味:

酸、苦、甘、辛、咸

辛:

“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

甘:

“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调和、缓急

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苦:

“能泄、能燥”,通泄、燥湿

咸:

“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首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海藻、大戟、甘遂、芜芫、甘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