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166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公园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公园设计.docx

《城市公园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公园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公园设计.docx

城市公园设计

1.前言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CalvertVaux)(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

这一事件不仅开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她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景观的到来。

公园,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

城市公园的传统功能主要就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改善生态和预防灾害方面的功能得到加强。

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建筑物,过于拥挤,存在缺乏隔离空间、救援通道等问题,城市公园的建设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

另外,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许多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园以其独特的品位率先成为都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城市公园也起到了城市旅游中心的功能。

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批园林绿地的建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家港市白鹿公园,也正是顺应着这一历史浪潮,在张家港市西区规划下而产生的。

2.白鹿公园的开发背景

1.1地理位置

张家港市地处北纬31°43′12″~32°02′,东经120°21′57″~120°52′,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东南部。

东、东南连常熟市,西南、西接江阴市,西北、北、东北临长江,是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

大中城市环绕四周,东南距上海市96公里,南近太湖,分别距无锡市、苏州市58公里;西距常州市55公里、南京市200公里,北隔江距南通市62公里,属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貌

张家港全市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不冻不淤,深水贴岸,安全避风。

地跨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两个地貌副区,即长江南岸古代沙嘴区和靖江常阴古沙洲区。

北面临江,双山沙孑立江中,长江水域宽阔,沿岸滩地绵长。

古长江岸线把境内陆地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属老长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区,成陆8000年以上,地势高亢,散落着大小11座山丘;而北部属新长江三角洲,由数十个沙洲积涨连接而成,成陆最早的距今约800年,地势低平,高程(吴淞零点)为3米~5米。

根据地面黄海高程,全境地貌可分为丘陵、高平田、平田、低平田和圩田。

其中,南部地区主要为高平田、平田和低平田,北部地区均为圩田,丘陵主要散落在塘桥镇的妙桥地区、金港镇的南沙地区和凤凰镇的少量地区。

全境河港纵横,土地肥沃,有大小河道8073条,总长4778.65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有河道6.08公里。

1.3气候条件

张家港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资源众多春季较短,冬夏较长。

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

7月均温28℃。

2009年全年日照时数约1638.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7%,月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月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是6月。

1.4历史文化

相传唐宋年间,香山和镇山之间有一涧谷流漕,终年涧水不绝,溪流潺潺。

如遇大雨,山洪直冲流漕所在东江湾沙,形成水渠。

这条水渠后来竟成为闻名中外的“张家港”。

张家港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

拥有1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2500年至8000年,其中南沙东山村遗址是长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商末属勾吴之地,晋代设暨阳县。

1962年,由常熟和江阴各划出部分地区建立沙洲县,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现下辖8个镇和常阴沙管理区。

全市总面积998.4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5.55平方公里。

西北部有江中小岛双山沙,面积18平方公里。

历代官宦俊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的遗踪遗篇。

据考证:

自唐宋至清末,张家港境内共出了2名状元、1名榜眼、4名探花和100多名进士。

其间有唐代苏州市范围内最早的状元陆器,有清代顺治年间江南第一个汉人状元孙承恩,以及康乾年间乾隆帝师蒋廷锡父子宰相等等。

号称东南文宗的钱谦益,金石篆刻家赵古泥,近代音乐家刘天华三兄弟,工艺美术家庞薰琴,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钱昌照,以及现代张光斗等6名中科院院士等,都是从这里走上他们的精彩人生。

另外,还有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从这里启航;历史名人苏东坡、徐霞客等也在这里结下了文墨之缘;“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线突破口就在今长山以东的双山岛和巫山之间。

3.基地现状分析

2.1基础概况

该公园位于张家港市域西部杨舍镇新区,场地接近长楔形,面积72385平方米,长454.2米,最宽处245.31米,较窄处121.3米。

北面隔城区主干道为镇政府,西面一街之隔是居住区,南面为张家港市梁丰中学,东临城市居住区。

2.2地理位置

该公园位于张家港市域西部新区杨舍镇,是张家港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城市的文化、经济、行政中心。

南临张家港市梁丰中学,西临百桥路,北临城市交通干道小河坝路,交通便利。

2.2地地形貌

公园原基地环境地貌为平原地貌,地势较平坦,整体场地东部较场地南部较高。

原有场地上基本是一片农田,颓败的水池,荒芜的田地,还有一些废旧民房,废弃的屋舍。

场地内部道路分布杂乱无章,而且破损严重,需要在设计中对少部分有利的道路系统进行利用,大部分则进行的改造,

4.设计依据及目标

4.1设计依据

4.1.1.《公园设计规范》

4.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4.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4.1.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4.1.5.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规定

4.1.6.城市道路工程规划红线图

4.2目标

4.2.1构造出一个健康的公园环境

4.2.2塑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公园形

4.2.3建立起城市与山水间的内在联系

4.2.4使公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2.5江公园营造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东京苍翠四季变幻的魅力景区

5.设计理

5.1文脉延续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

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5.2兼容并蓄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

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5.3因地制宜

城市公园的建设规划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5.4以人为本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

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5.5凝练精神

城市公园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

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6.1设计原则

6.1.1开放性空间原则

规划中,公园不设围墙和大门,通过不同性质空间的特殊处理效果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并方便管理,设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来达到“以园养园”得没目的。

6.1.2功能性原则

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要求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公园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活动、休闲:

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

2.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

满足水幕电影、钓鱼、溪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3.综合性活动:

提供观径展览、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场地和设施

6.1.3生态原则——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田南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广场和区域的和谐共生。

6.1.4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广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以后的发展,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并为以后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6.1.5经济原则

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因素,广场构成要素力求在利用最少的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获得环境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最大的利益。

7.设计构思

突出生态理念,着眼以人为本的原则,刻科化公园文化,创造一个文化品位高,生态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园林美境。

在环境设计中吸收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融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运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手法,围绕主题,沥青脉络。

7.1立意分析

7.1.1文脉

文脉(context)一词,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最早它被译为“上下文”,用来表达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广义上说,文脉可指局部与整体的关联和联系。

就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面来看,文脉是关于人与景观的关系、公园景观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

张家港市是一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是中国吴文化发祥地之一。

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几万年前就活动着人类祖先的足迹,拥有1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2500年至8000年,其中南沙东山村遗址是长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历代官宦俊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的遗踪遗篇。

其间有唐代苏州市范围内最早的状元陆器,有清代顺治年间江南第一个汉人状元孙承恩,以及康乾年间乾隆帝师蒋廷锡父子宰相等等。

另外,还有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从这里启航;历史名人苏东坡、徐霞客等也在这里结下了文墨之缘。

白鹿公园作为张家港新区综合性公园,决定了它具有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对话。

7.1.2龙脉

古风水学以绵的走向为龙脉,在此用来寓意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的原则:

尽量满足土方平衡的前提下,局部区域可进行微地形改造,塑造起伏的园林空间,地形的改造有利于绿地的自然排水,公园整体地势为西低东高,高差近八米,在地形上利用人工湖开挖土方进行堆坡改造,使之形成整个公园的景观高低。

在人工湖区域根据设计的景观需要进行人为的地形处理,如筑小岛、堤岸等水域的地形处理。

在其他区域根据景观要求和实际地形情况构筑起伏有序的园林空间和更好的营造植物造景空间。

7.1.3水脉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

通过堆山挖湖,有了山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

所以,在园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营造作用、处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还能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

园林水体可赏可游、可乐。

水体贯穿全园,是连接各个景点的的纽带,成为全园的灵魂的所在。

因地制宜,结合原有地形,形成水脉,水景也因变化丰富的地形而展开,以石壁流淙作为全园水之源头,象征“张家港”港的由来;进而结合丰富的地形所形成竹林溪涧的幽深,循序渐进地展开平湖倾碧、清水荷香,风语河岸柳的水脉韵味。

水生态处理:

应用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水力学原理结合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坚持景观与功能并重的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地适树原则,实现生态建设工程与美化环境相结合。

通过分析水体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交换规律,简历小型水体紫荆系统,是水体长期保持清澈,水质良好,基本方法是“去污保税,种草养鱼,建设良性的生态系统”。

形成人工开挖水体的良性循环、以建造优美的水环境为目标。

在湖中逐步引进动物,建立水—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形成多级食物链网络。

水声植物为鸟、鱼等水声动物提供了气息的场所,而鸟、鱼等水声动物为生植物提供了营养条件。

同样水生植物为昆虫提供了花蜜,而昆虫为水生植物传播花粉。

自然界中,植物与动物互相依赖,共同生存的方式形成了有序的生态环境,为景观添加了野趣。

7.1.4径脉

在充分研究了公园现有规划平面分布后,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从交通、消防等多个方面精心考虑,主要道路系统与主要节点以及主要建筑密切配合,明晰了然,将各大分区通达顺畅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流主要教会出均设有较大面积的活动空间,体现了良好的疏通行和引导性。

次要道路系统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变化,并沿其设置别有情趣的坐凳、雕塑和小品。

所有道路系统两旁军合理设置显示当地风土人情农业户的指示牌和路灯,在充分发回其功用性的同时亦强化这主题,为公园增色不少。

道路作为车辆和人员的汇流途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道路两侧的环境都应符合导向性要求,并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道路变的绿化种植级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

休闲性人行道、园路两侧的绿化种植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并串联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

7.1.5绿脉

入口景观绿化空间:

主要采用树池花坛的种植手法,周围绿地采用乔木的合理配置,创造开合有致的景观植物景观空间环境。

同时营造起伏有致的草地,适当布置缀花草地。

创造亲近自然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

休闲活动绿化空间,主要针对儿童、老年人的活动特性,考虑其安全性与观赏性。

在植物的选择上,要做到无毒、无刺、无飞絮、色彩鲜艳,树形优美。

同时种植要有利于身心健康,富含芳香物质的树种。

山林野区植物绿化空间:

利用职务的不同季相和花期,采用生态植物群落布置手法,营造出绿树成林、浓荫蔽日的森林效果。

利用原有植被,加入适生的其他树种,乔灌草相结合,层次分明,搭配合理。

湿生水生植物绿化空间:

对水体进行人工湿地的应在,沿自然驳岸种植多类湿生植物。

如美人蕉、鸢尾、千屈菜、荷花、睡莲等值物,形成良好的湿地循环系统。

水景植物绿化空间:

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选好树形较好的树种,形成水中倒影,整体配置疏密有致、高低错落。

沿岸一线选择耐水湿植物树种,增加花灌木,形成良好的沿湖植物景观带。

人们欣赏园林景色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园林植物配置要因时、因地、因材质宜的原则来创造园林植物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的诗情画意,力求复合功能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等要求。

“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是生态迹象特征,既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又博采西方园林植物造景之长,大面积营造乔冠草相结合的生态风景林。

7.2功能分区

通过文脉、龙脉、水脉、绿脉、径脉这些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序列,变化多样的景观空间,引导游人层层递进,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公园能买足不同人群,不同心理的景观欣赏需要,形成不同的景观分区,答体可以分为:

、主要活动休闲广场、儿童活动区、晨练区、老年活动区、趣味游览区和山林野趣区。

7.2.1入口广场

入口是公园形象景观绿地,对外展现公园的精神风貌,对内体现体现公园的气氛、归属感。

公园西部设置了主入口,方便居民进入游览,入口处设置有标志性入口水景,同时在西入口附近设置了开阔的睡眠,体现简介、壮观、大气的景观效果,在这样的定位下,轴景观以线性为主,在轴线上涉及整个工公园的景观的景观标志,同时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

在周线镇南关设计了以线面结合的浅水、涌泉、跌水的简洁景观,以活络整条轴线的空间气氛,同时利用高差处理了几节台阶,入口处花坛中的置石上刻着“白鹿公园”的字样,在周线的另一端设置了观景平台,和拉膜结构的景观小品。

地面铺装上通过浮雕形式反映当地文化,体现地方特色,为整个公园点上“画龙点睛”的一笔,也使公园成为整个城市的亮点。

为了满足主入口的附属功能要求,以此在主入口北侧设计了停车场,以满足功能要求。

同时入口广场上应保证大部分有日照和遮风条件。

广场周围设置了适量的庭荫树和休息座椅,为游人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设施。

为主公园北部边界较长,北临城市主要干道小河坝路,因此设置两个次入口,与公园主要游园道路相连。

公园东侧设置一次入口,与公园山林野区相连,

7.2.2亲水休闲活动区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有魅力的园林要素。

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

设计中,水体贯穿全园,是全园的灵魂所在。

通过人工开挖,形成面积较大的水域,大水有助于空气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以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官上扩大额空间。

同时,尽可能的创造出最大的水景变化,运用喷泉、跌水、水幕电影、峡谷溪流等多种形态不同形式的水景观,将不同的水声融汇成自然界最美妙的音乐,使整体景观更具有诗情画意和灵气,呈现一派欢乐、轻松、愉快的气氛;也可以增加相对湿度,改善小气候,浇灌花木,养殖水族。

其次,这种瀑布飞流、曲溪淙淙,极富自然野趣的理水手法,是古典园林的一种造园手法,这与总体建筑风格相一致。

园池以水为主体,大量配以花木,并辅以山石、动物等素材,以亭子点缀其间,水边蔓草垂岸,水中波光潋滟。

水幕电影运用声、光、电、水相结合,与主喷形成中心水体景观。

水榭临水而建,为游人亲水戏水赏景提供了极佳的场所,位于其上,登高远眺,清风拂面,好不惬意。

正对观光水幕电影,无论夜晚或白天,都是最佳赏景处,榭内做咖啡吧不仅服务游客还为公园增加经济效益,可以以园养园。

7.2.3儿童活动区

该区位于公园西北角,靠近公园的主要活动广场,方便家长看护。

游乐区阳光充足,空气清洁,能避开强风袭扰。

儿童游乐场周围应保持较好的可通观型,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目光监护,不宜多种植遮挡视线的花灌木。

同时场内设施尽量选择能吸引和调动儿童参与游戏的热情,兼顾实用性与美观的器械。

色彩可鲜艳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器械选择和设计尺度适宜,避免儿童被器械划伤或从高处跌落,可设置保护栏、柔软地垫、警示牌等。

在儿童游戏区中设置游戏沙坑、景观戏水池、演艺广场、休息长廊及一些儿童游乐设施等,使儿童在这里能够得到发挥自己想象,增加见识,开发智力。

同时儿童活动区附近设置了一些供家长休闲看护的休息空间,提高了儿童活动的安全性。

7.2.4趣味游览——湿地景观区

位于园区中部,响应拆墙透绿的要求,以密林的形式隔绝道路噪音起到防护林的作用,作为整个公园的主要活动区和安静休息区的过渡。

水位以上坡岸的种植,植物中乔灌木大多应选用耐水湿、扎根能力强的植物,如水杉等,植物的配置突出季相变化。

地被也应选用耐水湿且固土能力强的品种,通过对各种湿生植物不同生态习性,以及对湿生植物生态群落的营造,创造优美的自然驳岸景观,同时对水体的自身净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7.2.5山林野趣区

该区主要有林荫部分和草坪部分组成。

山林野趣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努力营造森林群落,为游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具有轻松、健身、陶冶心情和激发灵感等。

多种功能,并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和参与性。

让游人徜徉在园中散步小憩,欣闻多种清新花香味,花果叶丛间,是益智长寿的圣地,同时配以休息空间,设木栈道、石桌、石凳等休憩游览设施,是修养身心的好地方。

不仅如此,丰富变化的地形,也带给游人丰富的空间体验,可是有人放松心情,获得愉悦。

9.植物景观设计

9.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其一,多栽植乡土植物,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生命力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地域性的途径之一。

其二,创造人工植物群落的群体效益,季相色彩效益。

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生态环境。

其三,建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洽关系,创造回归自然的环境条件。

其四,使绿地林荫等“软质景观”与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达到平衡。

其五,把人们的审美及保健游赏需求和创造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9.2植物配置要点

整个公园的植物造景设计,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整体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成特色各异的群落。

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符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培植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

以香樟、桂花、红枫、银杏等为基调树种,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

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在林间绿地,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在林间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台湾四季青草、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红花继木、杜鹃、茶梅的模纹花坛等。

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时候,要重视景观效果。

同时,还要从树木的习性以及场地条件等方面进行考虑。

常见的问题是设计师在设计社区项目时,虽然熟悉树的选择,但他们却专注于美学问题没有对生物或管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要从多种方面考虑。

在植物的选材上充分考虑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便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丰富景观。

在种植的时候考虑了乡土树种的选择,并且将乔木、灌木、地被、草地相结合,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环境效果。

在竖向设计上也考虑的到树木林冠线的层次感,同时利用落叶树和常绿树,观花树和观叶、观果树的多套组合营造多样的景观效果。

9.3主要树种的选择

乔木有:

银杏、银杏、雪松、香榧、白玉兰、杜仲、薄壳山核桃、朴树、垂柳、桑树、重阳木、栾树、喜树、石榴、香椿、臭椿、柿树、泡桐、楸树、金桂、银桂、梧桐、广玉兰、枫香、桂花、榉树、香樟、棕榈、合欢、湿地松、马尾松、黑松等

灌木有:

桂花、金叶女贞、法国冬青、腊梅、紫荆、杜鹃、小叶黄杨、金丝桃、八角金盘、结香、桃叶珊瑚、毛鹃、红瑞木、云南黄馨、络石等

藤本植物有:

络石、紫藤、凌霄、金银木、爬墙虎、

地被植物有:

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湿生、水生花卉有:

睡莲、水葱、菖蒲、香蒲、凤眼莲、芦苇、鸢尾、美人蕉

竹类有:

凤尾竹、孝顺竹、紫竹、刚竹

10.建筑小品规划设计

7.3园林建筑设计

园林建筑设计考虑建筑组合,建筑造型与整体环境的结合,并通过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与公园内、外山水环境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公园整体景观。

在整个景观环境设计中,除了一些必要的功能建筑和景观休息建筑外,原则上不在出现人工建筑。

在建筑形式的考虑上,考虑当地特色,着同样个能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公园特色。

7.4雕塑小品设计

雕塑小品与周围环境共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同时赋予景观空间环境以生气和主题,通常以其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游人而富于意境,从而提高整体环境景观的艺术境界。

雕塑在布局上也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恰如其分的确定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尺度、题材、位置等,展示其整体美、协调美,同时应配合周围建筑、道路、绿化及其他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