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206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docx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一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从昆剧《牡丹亭》说开

——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昆剧《牡丹亭》首演娄东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是脍炙人口,享誉国内外昆剧《牡丹亭》中唯美绝妙的唱词。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

这是妙龄少女杜丽娘如泣如诉的慷慨悲歌。

昆剧《牡丹亭》,是明代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临川四梦之一。

昆曲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以最简单朴素的,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是歌、舞、诗、乐、戏糅合而成的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歌剧有歌无舞;芭蕾有舞无歌;京剧、豫剧,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评剧、二人转,俚俗有余,优雅不足;越剧、黄梅戏,柔媚有余,刚劲不足,终有缺憾。

其他剧种基本上都以日常口语入戏,唯昆剧以古典文学语言入戏,故有古典文学修养者,尤其喜爱昆剧。

昆剧的曲词则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曲、文诸种文体的高度锤炼、积淀深厚;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追求和手段;是中国古典诗文的意境和神韵。

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第一个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敬爱的周总理誉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

水磨委婉細腻,流丽悠远绵长,酝酿万种风情,经久回响不绝。

尽人皆知《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缘于一个梦,缠绵悱恻的情思故事,蓦然心惊,发人深省……

最近几年,青春版、厅堂版、园林版等《牡丹亭》纷起,载歌载舞的形式,婉转优雅的唱腔,红氍毹上大放异彩,吸引国内外无数“粉迷”,为之倾倒。

《牡丹亭》一剧,声名最卓著、成就最显赫,早风靡天下。

明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南京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官僚腐败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万历帝被贬为海南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

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梦影双描倩女魂,撒将红豆种情根。

争传玉茗填词地,幻出三生拂石轩。

汤显祖剧作中“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同时期的太仓王锡爵家乐班,于府邸”鹤来堂”,首演弟子汤氏昆剧《牡丹亭》。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

“义仍填词,妙绝一时,牡丹亭曲,尤极情挚。

世或相传,云剌昙阳子(王锡爵女)而作,然太仓相君实先令家乐演之……相君虽盛德有容,必不反演之于家也。”

宋直方《琐闻别录》“昙阳子”载:

“娄东家素其梨园,闻外论籍籍,即命家僮急习《还魂》,曲尽其妙,客至,辄以新剧进。”

《玉茗堂全集•诗集》卷十三载:

汤显祖《哭娄江女子有序》诗序云:

“因忆周明行”(孔教)中丞言,向娄江王相国家劝驾,出家乐演此。

相国曰:

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惘怅。

《苏州戏曲志》载:

“汤显祖《牡丹亭》一写成,王氏家乐班即进行排练。

徐子方撰《明杂剧史》载:

“明中叶著名的士大夫家班,见于文人诗文记载的,有苏州故相王锡爵家班……”

明沈徳符赞: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

“王锡爵家乐班是用昆腔演出《牡丹亭》最早记录。

2002年10月,苏州、石城昆研社《社讯联刋》纪念张充和专刋,张先生委托挚友吴蟠门撰珍贵论文《昆曲娘家——太仓卫》载:

“魏氏昆曲新腔既诞生于太仓,又经谁推荐而流行呢?

第一人当推王太仓——王锡爵,他是当朝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新腔立即赢得他的喜好,并令家僮演习……经王大仓之示范,得己登大雅之堂……万历以后,公侯缙绅及富家凡宴会、小集皆唱昆曲。

《牡丹亭》首演太仓南园“鹤来堂”

2008年,太仓市昆曲传承人陈有觉,在《太仓与昆曲》一书载:

“著名的昆剧《牡丹亭》,首演于明代太仓王锡爵家乐班。

2015年4月3日,《苏州日报》吴地风物专栏,陈益撰《为昆曲而生的三弦》载:

“明万历六年(1578),首辅王锡爵回故乡太仓安葬父亲,见到了三弦,十分喜欢,让王氏家乐班学弹,汤显祖是王锡爵的学生,他的传奇《牡丹亭》,最初由王氏家班演出,以三弦伴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2017年3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第11卷第1期刊,陆静波撰《汤显祖昆曲‘牡丹亭’在江苏太仓首演的考述》。

明代苏州一带士大夫家里,蓄养戏班成风。

万历年间,时任首辅的王锡爵,他十分钟情昆曲,家中蓄有“家乐班”(昆曲戏班子)。

延请昆曲创始人魏良辅的嫡传弟子赵瞻云、魏良辅女婿歌唱家张野塘指导家乐班。

汤显祖《牡丹亭》刚问世,第一个演出该戏的就是王锡爵家乐班,达“曲尽其妙”境界,名垂千秋。

都佐证《牡丹亭》(或称《牡丹亭还魂记》)在昆曲创制圣地太仓,由王锡爵家乐班首演。

《牡丹亭》故事爱女为原型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箫箫,雨也箫箫,痩尽灯花又一宵。

“牡丹亭曲,尤极情挚。

世或相传,云剌昙阳子(王锡爵女)而作……”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

王焘贞,名桂。

锡爵仲女。

配直塘徐廷祼之子士人徐景韶。

未嫁,景韶死。

居家守贞,修道昙阳观,号昙阳子,弟子从者众。

传得道化去。

一时名士如“弇州(王世贞)兄弟、沈太史(懋学)、屠青浦(隆)、冯太史(梦桢)、瞿胃君(汝稷)辈,无虑数百人。

”皆拜昙阳子门下,自称弟子。

凌微年《王世贞》载:

“明万历七年,九月初九,往日寂静的太仓小镇直塘可谓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二十三岁王焘贞将如期‘坐化升仙’(疑是绝食殉节)。

首辅王锡爵与好友王世贞、王世懋、屠隆等一同前往直塘。

却逢来太求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的楚蕲阳李时珍,也在直塘亲眼目睹此事,事近神异,哄传海内。

王世贞留下《弇州山人续稿》卷十诗作证:

“李叟维肖直塘树,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因云剌昙阳子‘坐化升仙’事,当时不少有名的文人官员,都为她写文捧场。

王世贞作《昙阳大师传》;远在浙江的徐谓写《昙阳大师传略》,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上书弹劾王世贞与王锡爵,震惊朝廷……”

昆剧《牡丹亭》,说汤显祖暗喻王焘贞的故事,曾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严遂成《明事杂咏》中,前人述汤显祖《牡丹亭》之写作动机,不乏奇谭趣论。

其一谓,太仓相国王锡爵,欲将次女焘贞,许笈临川雅士玉茗生。

某日客谈时,汤衣袖中突窜宠物一松鼠,令老相翁惊吓,家教陈继儒窜辍其举止轻佻,遂罢婚议。

其二谓玉茗因以“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山人何不居山中”之语,讥讽华亭人陈继儒,依附王锡爵儿子王衡,以致科场屡试不爽,故作见色还魂之绝唱,以刺太仓家事。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假使如此,《牡丹亭》断不能在太仓如此盛演。

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七《俞娘》载:

娄江女子俞三娘……酷嗜《牡丹亭》传奇……

汤显祖看过俞三娘批注过的《牡丹亭》,挥笔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

“画烛搖金阁,真珠泣绣窗。

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徐树丕《识小录》,怀疑此为王氏家奴恶意诽谤所致十七岁俞三娘之夭。

数百年来,此等传闻流传下来,童牛角马,活灵毕现,只要略考,便可澄谣。

唯历来故事发生地,却都牢牢坐实娄江(太仓)。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

“陈继儒(1558—1639)明松江府华亭人……少曾在太仓王锡爵府上与王衡伴读多年。

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与同邑董其昌、太仓王衡齐名。

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

书法苏、米、兼擅墨梅、山水。

屡被荐举,坚辞不就,年二十九,忽将儒生衣冠焚弃,隐居松江尝作《王世贞墓志铭》、《太史辰玉文集叙》、《赵瞻云传》、《陈眉公全集》。

XX天启四年(1624),陈继儒创作《小窗幽记》,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的明代清言代表作之一,表达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凡脱俗。

风雅之士陈继儒,才华横溢,与王焘贞同龄,从小一起在王府读书生活,一起吟诗唱曲,青梅竹马,日久生情,肯定反对汤显祖娶王焘贞。

《牡丹亭》中末角“陈最良”,竟被嘲笑挖苦成“陈绝粮”,确有含沙影射其迂腐之疑。

《明史•列传》一百八十六载:

“虽为明末四老之一,相对玉茗生终是晚辈,其人‘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酬应,莫不当意去。

倒是善于传播流言,他与卖弄风情之汤玉茗互有龃龉,似在情理之中。

王焘贞令人凄美动容,感人肺腑之事。

在20世纪90年代,吸引了美国明尼尼苏达大学历史系女教授安妮沃尔特纳,三次专程来太仓査询有关史料写传。

并在第四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论昙阳子》,撰《昙阳子传》一书在美国出版,堪称真实版《牡丹亭》。

如今,网上还多有议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汤显祖以太仓王焘贞为原型而作,并称不了解‘昙阳子’,即不了解《牡丹亭》。

娄东“家乐班”星罗如棋布

见成家乐,鸾杯进酒近天颜;管宴佳宾,拜舞风清响佩环。

太仓自古为文化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自宋以来,崇文重教,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人文底蕴丰富,文化积淀厚实,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娄东文化,为今天留下悠久而优秀的文化财富。

是“根植于娄东大地的先进文化”。

千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了南北文化交融、江海文明相汇、独具特色。

娄东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才使它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样性。

元明清时城乡家乐班,星罗棋布,将太仓的文坛、艺坛,点缀得熠熠生辉。

《太仓州志》载:

“顾观,字孟颙,元市舶司正,捐家赀之半,招徕侠士王子赞成海运,自刘家河至南熏关筑长堤三十余里,名楼列布……”

顾观延请京都名伶歌星,齐聚太仓港,“天天通关酒宴;夜夜笙鼓欢娱……”

王静庵家乐班:

(王世贞伯父)

《鹤市志略》载:

“王静庵愔,少司马王倬长子,好声伎,使童子具粉黛为优戏,日夕玩之无倦,又筑园于糜泾左,胜甲吴郡。

王世贞家乐班:

(南京刑部尚书、后七子领袖)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载王世贞也有家乐班。

熟悉戏曲,善于评论,有《曲藻》行世。

焦循《剧说》卷六载:

“《鸣凤记》词初成时,命优人演之,邀县令同观,令变色起谢,欲急去。

弇州徐出邸报示之曰:

嵩父子已败矣,乃终宴。

王宸章家乐班:

(太仓琅琊王氏之余脉)

顾观堂《壬夏杂抄》载:

“……王宸章者,习俳优业,日与伶人狎……氍毹细舞不知耻……晚年乃居市教唱糊口,曲学遂成于市云。

赵宦光,璜泾国学生,卜居苏州寒山,营筑寒山别业,读书著述“小宛堂”。

赵汉家乐班:

(赵天锡子,以州茂才入太学)

施若霖《璜泾志稿》卷四,“杂传”载:

“明代赵汉……尤喜奢丽,歌童数十人,男女怙宠,令左右敬之,逾于巳始快.才智亦绝伦,自负取功名如拾芥,不第归,为园沼叠山石,不计其资,日邀名士豪客傲睨其间……”

赵濂家乐班:

(赵祖锡子,国子生)

《璜泾志稿》载:

“赵濂,性豪爽任侠,亦竞奢丽,歌童女数十人。

有马六驷,出入从动以百计,民亦惮之。

许焕家乐班:

(字尧文,许国荣子,进士)康熙时,也蓄有家乐班。

《吴梅村全集》卷十七《送许尧文之官莆阳二首》云:

“……访旧草堂搜万卷,吟诗野墅补千株。

知君不浅弦歌兴,别有高楼起望壶。

张王治家乐班:

(复社领袖张溥之弟,进士,擢工科给事中)

吴梅村《张敉庵黄门五十寿序》曰:

“常见其蒲博争道,独酌引满,呼小僮挝鼓奏伎,听渊渊之声,奋袖激昂……”

毕沅家乐班:

(授修撰、湖广总督)毕沅,豪富无比,有园林声伎之奉,园林名灵岩山馆,在西施洞下乾隆年间建告“营造之工,亭台之胜,凡四五载而始成。

王文治《题毕秋帆中丞灵岩读书图五首》其云:

“灵岩山下馆娃宫,罗绮笙歌醉晚风。

不道千秋尘动换,读书声在月明中。

……

太仓众多家乐班中,影响最大,应当首推名扬四海的王锡爵家乐班。

对昆曲的流传推广,发挥最大促进作用,功德无量,高山仰止。

太仓江南丝竹馆内“王氏家乐班”演出盛况浮雕

明首辅王公博学并睿智

开卷有益,博古知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明首辅太仓王锡爵,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撰写《太仓州重建海宁寺记》:

碑文记述太仓名贤:

“司寇凤州王公”系指文坛领袖王世贞;“郏承正”系指北宋水利专家郏亶;“朱左丞”,指元江东道宣慰使、崇明人朱清,1282年和淮东道宣慰使、嘉定人张瑄,首创太仓海、漕运的前辈。

“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罩海内”显赫一时好友王世贞,捐钱重建“太仓海宁寺”,功高盖世。

让后人了解王世贞,博学多才,无私奉献、报效家乡的高尚品德;同时窥视到大明首辅王锡爵,文学造诣之深,猎涉知识面之广。

是智圆行才、敬业乐群、厚德载物巨魁。

现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就有王锡爵及几个子孙的刻像。

苏州三元坊孔庙正门口,立有高约一丈,坐西朝东,王锡爵篆额、申时行撰文“重建苏州孔庙”石碑,书写长州曾经辉煌的历史。

苏州文庙东边碑廊中部,存有王锡爵孙王时敏行书《米芾千字文》跋石碑。

王时敏画名大、书法少见,实属稀有之物。

苏州阊门外一水码头,是王氏官船停泊处的“太师码头”,后读别音“太子码头”。

为王锡爵告老还乡后,经常去拜访同朝为官宦的申时行大学士上岸处。

太仓王锡爵与苏州申时行,不仅是朝庭同僚,更是好友、亲家。

申时行长孙女许配给王锡爵的长孙鸣虞,17岁病故,后申时行曾孙女,许配给王锡爵曾孙,即王时敏次子王揆,两家才真正联姻,王原祁为申氏所生,期间两家恩怨交织。

至今,民间有流传评弹《双金锭》,说的是太仓王吏部嫌贫爱富而赖婚故事。

清代中叶评弹艺人来太仓演出,避讳此书,怕得罪王家祖宗招致合族反对,对自身不利,到苏州不说《玉蜻蜓》、到昆山不说《顾鼎臣》,是同样的道理。

王锡爵(1534—1611),字元驭,号荊石,江苏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榜眼及第。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内阁事务。

后为内阁首辅。

万历二十二年(1594)八辞乞休,告老还乡,皇帝派人护归。

著《荊石诗文集》、《奏草》、《牍草》、《左传释义评苑》、《王文肃公全集》55卷,善书法、题词、作曲,文武兼备。

如词《夏云叠嶂》:

“尽把南窗启,觉荷香十里,尚未全衰。

早近水人家,三分暑散,沿楼树色,一味寒来。

纵飞仙飞到,也教重筑避风台。

真所谓清凉世界,笑渠可朔,未免尘怀……”

如曲《对玉环·唐伯虎小词》四首其一:

“愁多病多,早已鬓毛皤。

恩多宠多,转入是非窝。

洗耳听渔歌,一一都嘲我。

漫天网罗,身被浮名误。

三载沉疴,儿被阿爹误。

只今五表向天呼,决不上长安路。

黄梁梦已徂,破衲还堪补,聊就人天小结果。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五月,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畔义州,朝鲜使臣来到北京,请求明朝出兵支援。

皇帝连召催促在太仓家中的王锡爵火速入京。

身为明一品官,千里风趠,在朝庭与皇帝、大臣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万历皇帝问众臣:

“我们该战还是不战?

”王锡爵因看穿日本以朝鲜为跳板,真实目的要侵略大明王朝,所以,他积极主张防御,主动出击的战略,与日本开战。

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确保明朝大军击败倭寇王,收复朝鲜,凯旋而归。

“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两次出击,击败日军,将之逐出朝鲜半岛,取得了抗倭援朝战争完全胜利,斩断日寇侵略中国的妄想。

万历二十一年中原(河南、苏北、鲁南)特大水灾赈灾,连上数疏、减免赋税、率官捐俸,挽回成千上万灾民性命,深受百姓爱戴。

有功之臣的王锡爵,却经常对友人说:

“不欺天,不害人,不贪财,不怙宠。

”“平生不私一介,不害一人。

铿锵有力的话语,体现了他一生廉洁,主张正义,秉公办事,堂堂正正。

因而他得罪高拱,被贬南京,张居正夺官,干脆辞官回太仓。

后又被皇帝召回,当实录副总裁,最终又拜为首辅。

时苏州人沈徳符曾说“今上(指万历帝)辅相中,以予所知,持身之洁,嫉恶之严,无如王太仓相公(即王锡爵)”恰如其分,符合事实。

罢官回乡的古贤顾宪成在文章中说:

“木偶兰溪、四明,婴儿山阴、新建而己,乃在遏娄江之出耳”,“人亦知福清之得以晏然安于其位者,全赖娄江之不果出……”

在此人眼里,王锡爵辞官以后,继任四位首辅大学士赵志皋(浙江兰溪人)、张位(江西南昌人,新建为南昌别称)、沈一贯(浙江宁波人,四明为宁波别称)、朱赓(浙江绍兴人,山阴为绍兴别称),不过是“木偶”、“婴儿”般人物,无甚可怕,最要紧的要遏阻既有很高威望和能力,又深得皇帝信赖倚重的王锡爵(娄江)再度出山,那些想要抓权就难了。

1610年,王锡爵寿终,神宗皇帝赠其“太保”衔头,赐号“文肃”,嘉奖他“敬业”“救护民众”,赐葬苏州风水宝地,诏许娄江世奉祠、娄城建造牌楼,纪念这位大明功成名就的淸廉巨宦。

他的故居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史列传》一百六中载道:

“王锡爵为万历朝,少有的硬骨戆汉”。

王锡爵一生,勤奋、正直、廉洁、忠孝,家乡人敬重他为“王阁老”。

王锡爵明代著名政治家,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秉入史册,彪炳千秋。

高瞻且远瞩兴建家乐班

为师先讲德,德大如天;执教必兴仁,功大莫焉。

《太仓州志》卷十七、杂记二十,载有明首辅王锡爵文雅趣事:

“王文肃喜菊多蓄名种,杜醒、陶造之卒见白翦絨,不觉身入花间,欲不交一字。

文肃笑曰;‘君与故不减,吾乃赠与之。

’当夏月,科跣据地捉菊蟊,邻叟竞,花丁也频呼不应直入。

蹴之曰:

叟爱菊那亦赠与之。

又马封君佚其名,缙云令眉父也善鼓琴,文肃夜经直塘,闻琴声访之遂,结为布衣交呼曰马翁。

史中所述“直塘”,离太仓城二十四里一个小镇,又名“直溪”,现属沙溪乡。

吴梅村撰《直溪吏》,即此地“直塘”,也是昙阳子“坐化升仙”之地。

王锡爵与浙江任布政使参议、直塘徐廷裸结为亲家,把女儿王焘贞许配徐家。

徐廷裸晚居长洲,购吴文定公宽东庄废址建“志乐园”,王锡爵、袁宏道皆有记传。

以微知著,大学士王锡爵,质雅腴润,文韬武略,琴棋书画,博学多才,人淡如菊,礼贤下士,以诚待友,与布衣百姓和谐相处,难能可贵。

《太仓州志》载:

“一唱百和随风旋转人士,相嘲谓之孛娄风习尚奢汰遘粤寇之……”

明首辅王锡爵,叱咤风云,主一时之政,为了明朝江山社稷稳定、兴盛,积极推动朝政建储,而明政宦海汹涌,风波险恶,为政殊为不易,尽管他奏疏篇篇精彩,忧国、忧君、忧民的拳拳之心得以鉴明,结果是徒劳,所以,毅然急流勇退,也避开张居正之流免招祸殃。

他居家后,蓄乐自奉。

聘请与魏良辅珠联璧合、擅长弦索的女婿张野塘、弟子赵瞻云等技艺卓越音乐家,倾囊相授,施展才华,家乐班才能技艺高超。

《太仓州志》载:

“魏良辅居南关,善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惟肖,而良辅自谓不如过云适,有得必往请过称善乃行。

崑山梁伯龙效之作江东白苧、浣纱诸曲谱行世天下谓之崑腔。

张进士新乃取良辅校本偕赵曕云、雷敷民辈传板度节,又号南码头曲。

娄东理学家陆世仪《斯友堂日记》载:

“吾娄有张野堂者,王文肃门下客,善三弦,其声疏宕而有节,州人多从学,识微谬误必诃责诘,正而后已,后土风渐靡而声音亦遂移,学絃者十室……”

记魏良辅创昆曲及王氏家乐班,规模之大,人员之多,独一无二,令人瞠目。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载:

“赵淮,字长源,号瞻云,晚年称‘赵五老’。

魏良辅嫡传弟子。

善医,能诗,尤精曲……苏州虎丘曲会,千人石清歌者,皆以为非‘太仓赵五老’莫属。

有’瞻云亡后,广陵散不可复闻’之说。

程嘉燧有《听曲赠赵五老》组诗。

陈继儒撰有《赵瞻云传》。

王瑞国《赠曲师苏昆生序》云:

“赵瞻云,良辅弟子,太原文肃公之客,吾先君子之老友也。

先君子亦精此事,每叹瞻云亡后‘广陵散’不可复闻”。

江熙《扫轨闲谈》云:

“王文肃家居,闻汤义仍到娄东,流连数日,不来谒,径去,心甚异之。

乃遣人暗通汤从者,以觇汤所为。

汤于路日撰牡丹亭,从者窃写以报。

逮成,汤袖以示文肃。

文肃曰:

吾获见久矣!

”汤内惭,谬曰:

’吾本撰《四梦记》,此其一也;余尚有三。

’文肃急欲索观,乃一日夜撰成焉。

闻汤于小楼手拍口诵,书吏数十人不给……”

王锡爵得知弟子汤显祖在鹿城徐应聘家撰《牡丹亭》,设法通过汤的随从,偷抄手稿分批呈送,成为《牡丹亭》剧本的第一位读者,让家乐班早歌夜舞。

为此,曾遭受鹿城的时人王怡庵等“不适宜演唱”的讽刺、挖苦。

不虚不谬,太仓王锡爵鼎力支持汤显祖,恩重如山,顶住各种压力,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王氏府邸成功首演《牡丹亭》,让昆剧登上了大雅之堂。

《太仓州志》载太仓魏良辅与王氏家乐班史

娄东曲友王德山,曾有所感悟写下《南园欣咏》:

名园构筑宰相家,秀甲江南几代夸……昙阳涕泪悲娇女,唳鹤闻天痛阿爹。

恨绪绵绵何足乐,空留笑料后人嗟。

王锡爵家乐班让《牡丹亭》首演成功,对汤显祖成名和昆剧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贡献卓著;王锡爵成为承载华夏历史,弘扬娄东文化的先驱者。

王锡爵培养家人热爱昆曲,从明万历到清康熙,薪火相续,历时两朝数代,传递延续昆曲艺术近百年,让家乐班走上社会,成为民间职业昆班,取名“吉芳班”,风声水起,技艺高超,功业显著。

盛演于江、浙、沪一带,懿范长存。

王氏“四代一品”古牌楼

苏州中国昆博馆中供人瞻仰的先贤魏良辅与汤显祖,慧眼识珠,都与歌起处“六国码头”太仓有缘;幸运遇上娄东伯乐,才能成为曲坛巨匠。

明代杂剧家王衡当魁首

刻出形骸假像真,一丝牵动便精神。

堪嗤鼓笛收声后,依旧当时木偶人。

《列朝诗集小传》赞以孙王掞累赠光禄大夫的王锡爵儿子王衡:

“学殖益富,能诗善书,散华落藻,名动海內。

王衡,字辰玉。

生性好学,博览群书,尤好古文诗歌。

受叔叔王鼎爵“颇自夷犹于歌坛酒社间”耳熏目染,喜受戏剧,经营家乐,过着文酒曲宴生活。

娴于度曲,为明后期杂剧家。

创作《郁轮袍》、《没奈何》、《真傀儡》、《再生缘》、《裴湛和合》等五部。

可惜《裴湛和合》未流传下来,其余四部杂剧都已搬上舞台。

万历三十一年(1603)初秋,王锡爵七十大寿,王家府邸,张灯结彩,丝竹齐鸣,载歌载舞;远在千里之外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都赶来祝寿,高朋满座,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孝子王衡,为父亲大寿,上演了精心撰写、编排的《真傀儡》杂剧一折。

演绎北宋仁宗宰相杜衍,退休后在一个台角看戏的精彩场景,让历史上名宰相曹参、曹操等傀儡粉墨登场。

杜衍急中生智借穿傀儡服,向皇帝派来天使谢恩,其用意很明显,官场即戏场。

通过这一场半真半假的傀儡戏的作用,成功塑造了杜衍的舞台形象,标志他退处乡间,隐形市井,还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等,其实更是王衡概括其父亲王锡爵晩年的政治生活,用“戏中串戏”半真半假,看戏的谁假谁真,真真假假,寓于恢谐,感慨殊深,韵味深厚。

引得观赏者笑声、掌声、喝彩声,连绵不绝,也让坐在观众席的王锡爵忍俊不止,不停地轻摇折扇、点头、会心而笑。

此剧本今存有明沈泰《盛明杂剧》本中,得到不少名人赞赏。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妙品”评《真傀儡》:

“境界妙,意致妙,词曲更妙,正恨元人不见此曲耳……”

明•沈德符《敝帚斋余谈》:

王辰玉发解时,名噪海內。

后以囗语,两度不入试,或不竟试而出。

至辛丑登第,则逾不惑矣。

房师温太史语之曰:

“予读兄戊子乡卷时,甫能文耳,不谓今日结衣钵之缘。

清•姚燮《今乐考证》著录三,王伯良云:

“近年王辰玉太史衡所作《真傀儡》《没奈何》诸剧,大得金、元本色,可称一时独步;然此剧但四折,明杂剧家王衡画像人各唱一折,或一人共唱四折,作者得逞其长,歌者亦尽其技;王初作《郁轮袍》,乃多至七折,其《真傀儡》诸剧,只以一大折了之,似尚隔一尘。

……

《明史》卷二二八页有其事迹记载。

《中国文学大辞典》里有王衡的条目,在明清戏剧史上,他更是一位不可不提的杂剧大家。

万历十三年,踌躇满志的24岁王衡,与伴读的同窗好友陈继儒去南京应试落第;万历十六年,在顺天府乡试第一,成了解元。

由于主试官徇私舞弊和官场勾心斗角,仕途坎坷;万历二十九年,在父亲回太仓休养期间,学富才高的王衡上京会试,以第二名中榜眼,昭示清白,被授翰林院编修。

后辞官回太仓,与文坛名人时有往来,诗文唱和,并与戏剧家汤显祖、屠隆等人都有交往,这对他的戏剧创作不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