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201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docx

初中说明文阅读方法及训练

一、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五大考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对象+特征)方法:

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说明对象:

事物、事理。

(事物类:

外部特点,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成因、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

事理类:

本质特点,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对象特征: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把握特征的方法:

题目;首段;关键词句。

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

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注意:

1.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2.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辨析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

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

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

标记词:

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

具体次序:

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注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3、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1)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

举例子: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列数字:

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分类别:

一类(种)……一类(种)……(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首先、其次、然后)

作比较:

比、而、相对于、较……

下定义:

科学、完整,判断句

作诠释:

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打比方:

像、仿佛……

作引用:

引用,标记是引号。

画图表、摹状貌……

(2)说明方法的规范表述方式

举例子:

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画图表):

通过具体的数据(图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

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揭示了事物的特征(本质)/事理,从而使语言更科学、更本质、更具有概括性

作引用:

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1)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2)题型与答题方法

题型一:

限制性词语理解及其作用。

如:

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

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

当时……

方法归纳: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二:

限制性词语理可否删除

方法归纳:

1表态:

不能删;

2定性:

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三:

限制性词语理可否替换

1表态:

不能替换;

2定性:

解释原词和替换词的意思(结合句子解释);

3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

分析说明语言的平实、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

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注意:

区别说明文语言特点与说明文文体特点(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

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

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

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二、课内文段阅读

(一)

(1)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

(2)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

(3)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

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

(4)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另有一番风味。

(5)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

(6)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

(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_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________

3.用“‖”划分层次:

(1)

(2)(3)(4)(5)(6)(7),并指出结构形式()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D.并列

4.说明的顺序是()

A.由概括到具体B.由整体到部分C.由原因到结果D.由特点到用途E.由远到近F.由外到内G.由春到秋H.由早到晚

5.“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叙述B.描写C.议论D.抒情

(二)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乙]我看到一条横江索桥。

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

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摆动就越大。

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

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

我站得这么高还感受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吧。

但是再从桥的另一边看,它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

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

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1.甲、乙两文都是写桥,但文体不同,甲文是,乙文是;两文侧重点也不同,甲文重点是,乙文重点是。

2.甲、乙两文都写到水的猛烈,但目的不同,甲文是为了,而乙文是为了;两文写水的语言风格也不同,甲文语言,乙文语言。

3.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和,但是甲文主要运用的是,乙文还运用了。

4.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这段话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是用来展示卢沟桥的。

(三)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选文第

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4分)

2.选文第

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4分)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6分)

4.第

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三、中考链接

(一)

食品添加剂之“瘦肉精”

“瘦肉精”是个什么东西?

学名叫β一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类化合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十几种物质。

很多这类化合物都是人用药,治哮喘病的,临床上广泛使用。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发现动物喂盐酸克伦特罗,可提高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好。

后来,美国又研究出毒性小、代谢快的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只要严格掌握剂量、执行停药期规定,几乎不会在动物体内残留。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先后批准将莱克多巴胺用于猪、牛、羊等动物养殖。

不过,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

上世纪90年代初,“瘦肉精”引入我国。

但后来发现,不当使用“瘦肉精”,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盐酸克伦特罗容易引起中毒,会产生头晕、心悸、肌肉震颤、呼吸急促。

我国随即对“瘦肉精”说“不”。

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瘦肉精禁用目录,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7种物质。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的量刑依据。

饲喂瘦肉精的猪,瘦肉多,颜色红,卖相好。

一些屠宰场和猪贩子高价收购,养殖户使用很简便,抓把药面搅进饲料里就得。

而且,还有深厚的背景原因:

一是生产经营高度分散,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

二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大多围绕增产建立,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瘦肉精的引入、应用到禁止,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轨迹。

再比如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这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

(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3分)

2.任意列举文中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

(二)

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

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

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成为“稳定同位素”。

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金属,像鈈、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

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

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

在工业上,放射性也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⑦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分)

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4分)

3.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3分)

4.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γ射线影响造成的。

B.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量大的金属放射性更强。

C.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的伤害。

D.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自然的影响不大。

5.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4分)

(三)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

请说明理由。

(3分)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4分)

(四)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

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

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

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

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

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

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

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目下午1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

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

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

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

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

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

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

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

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

是一个摆设。

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

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

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

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

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

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2.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2分)

3.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

(3分)

4.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

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名明。

(3分)

(五)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

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

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

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

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

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

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

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

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

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概括。

(3分)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2分)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