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15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docx

4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四讲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

把世界经济形势作以简单的归纳,我想讲四个问题,或者说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四个基本特点。

1、改革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改革与调整。

改革主要是对经济转型国家而言的。

什么叫经济转型国家呢?

经济转型国家,是指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尤其是指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也包括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有部分相仿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目前这些国家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过程当中。

总之,转型国家就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和模仿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

2、调整

调整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改革就制度和体制内容来讲,力度没有那么大,变化没有那么深刻,因此一般不叫改革,叫调整。

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是经济政策的调整;还有一个就是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

1、产业结构的调整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广度以及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来说,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了有了迅速的提高。

有人作过统计,战后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

战后随着科技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若干调整阶段。

第一个调整时期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

当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产业升级换代,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淘汰了一些夕阳工业。

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装工业和烟草工业等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发展重化工业。

为什么要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是人们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

“比较优势”就是“相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在狩猎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于是就专门造弓箭换猎物;另一个人一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于是就专门打猎,然后用猎物交换弓箭。

如此一来,两个人的“蛋糕”都可以做得更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之更大。

在斯密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

例如,甲国较为发达,呢绒和葡萄酒的生产较之乙国都有成本优势,但相比之下呢绒更有优势,于是甲国可以集中资源专门生产呢绒;乙国虽然两种商品的生产效率都不如甲国,但相对而言,生产葡萄酒的效果更好一些,于是乙国可以专门生产葡萄酒。

甲国和乙国彼此进行交换,双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由此把“蛋糕”做得更大。

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根据。

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所谓“黄金时代”。

50、6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6——8%,个别国家,例如日本,它当时的GDP增率在10%以上,出现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到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经济遇到了所谓“滞涨”问题,即停滞和膨胀。

在低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提高,失业率也很高,出现了高失业率和高膨胀率并存的“双高”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革命处于一个暂时的低潮时期。

这个时期西方经济之所以出现严重的问题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新一轮的科技突破正在酝酿之中,正在蓄势待发;其次,西方当时的经济政策出现了问题,急需进行必要的改革;第三,就是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处于阵痛当中。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科技革命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走出了高膨胀和高失业的双重困境。

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甚至出现了一个“反滞涨”的局面。

所谓“反滞胀”,就是“反通货膨胀和反失业率”,经济发展速度在90年代以每年平均3%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3.7%,95年为3.5%,96年为3.7%。

这是近20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时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通货膨胀率反而很低。

现在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不超过3%,好多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日本通货膨胀率低于3%。

一方面通货膨胀率较低,另一方面失业率也在降低。

美国的失业率从70年代的10%,80年代的8%,降低目前的5%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是通货膨胀率在降低,另一方面失业率也在降低。

这和它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分不开的。

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经历了另外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50年代,它把一些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食品、纺织、服装、烟草工业。

这次它把一些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重化工业比如说造船、化工、造纸、钢铁、机械等等,把它们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经济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70、80年代也进行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夕阳工业转移到更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自己发展开始重化工业。

韩国的造船工业、建筑工业、机械工业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那么,70、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干什么?

它们主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例如与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产业。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作进一步的调整,甚至把一些电子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电冰箱的生产、电视机的生产、空调的生产手机的生产、甚至电脑整机的生产等等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

目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口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手机和电脑整机。

像这样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作什么?

它们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编制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等。

随着产业调整,西方国家增加了对外投资,国内投资就大大地减少了,所以发达国家自己说,它那里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程度,会通过“贸易抑制效应”显现出来。

当面向出口的国内企业转移到海外生产时会减少本国出口,产生所谓“替代出口效应”;当面向国内市场的国内企业转移到海外生产时还会增加本国进口,产生所谓“逆进口效应”,美国对华的巨额贸易赤字就是这两种效应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了美国所谓“产业空心化”的程度。

这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2、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二个调整,是经济政策的调整。

战后初期一直到70年代,西方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

凯恩斯主义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有问题的、是有弊病的,这个问题和弊病主要体现在“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就是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原因是因为需求不足。

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就是扩大需求。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必须扩大开支。

政府扩大开支不是扩大政府的消费或增加工作成本,而是举办公共工程,例如修建铁路、公路、码头等等,这样就扩大了就业,扩大就业就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加收入就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了,这样就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政府的职能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刺激有效需求,因此“赤字财政政策”就成为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中心内容。

人们不怕赤字,不断地扩大政府开支,扩大市场,刺激有效需求。

这个政策从战后一直持续到70年代,应该说这个政策对推动西方经济的发展起来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它促进了消费、扩大了需求,从而带动了生产的发展。

但是这个政策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西方国家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就要发行钞票,发行钞票就要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到70年到中期,出现了“滞涨”:

停滞和膨胀并存。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人们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已经耗尽了它的潜力,走到了死胡同,于是出现许多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出现了供应学派、货币学派等新自由主义思潮。

随着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里根出任美国总统,新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政府的施政理念,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行。

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

理解新自由主义,首先要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它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在18世纪创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

古典自由主义最大的学术主张就是经济自由,强调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涉政策。

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新自由主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更加强调“三化”:

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主张,要“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包括众多学派,80年代影响比较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

从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在改革方面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改革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私有化,或者叫做民营化。

他们认为,西方经济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太多,尤其是不必要的干预太多。

例如,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特别是西欧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比较强大,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国有化程度相当高。

国有经济大体上占国民经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样的程度。

就产值和就业人数来讲,大体上也是这个比重。

西欧国家的一些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例如钢铁、造船、航空、邮电、机场、码头、铁路等等基本上是国有经济,控制在政府手中。

日本是国有经济占比重比较小的国家,但也有几个大的行业是由国家控制的。

例如,日本铁路简称“日铁”,绝对是国家控制的。

90年代以后,日本对两大支柱产业全面实行了民营化。

首先是铁路,国有的“日本国家铁路公司”留给日本政府欠下了约26万亿日元的债务,日本政府决定铁路由国家经营、专营改为私人经营,由一家日本铁路公司改为三家公司来控股,获得私营权利的这三家企业是“东日本铁路公司”,“西日本铁路公司”和“中日本铁路公司”。

它的民营化是很成功的。

经过民营化以后,铁路的效率和效益都提高了。

三家公司同时竞争,收费标准降低了,而且没有带来严重的失业。

因为铁路民营化以后,把铁路的沿线也划归铁路部门,它们用来发展第三产业,扩大了就业。

日本第二私有化的部门是邮政。

日本邮电(NTT)原来也是归一家国有公司经营,调整后,全国的电话、电报、邮政改为三家经营。

国际长途和国内长途收费大大地降低了,而且服务质量有很大的改善。

民营化不仅是西方国家经济调整的一个趋势,在很多转型国家里也是一个改革的重要选择。

第二个调整,就是政府放权,企业经营的自由化。

自由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实行了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自由化。

银行制度改革难度很大,但他们坚持下去了,而且力度很大。

比如说,利率是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但过去,美国银行法规定,利率是要进行国家控制的,它规定一个最高限额,银行是不能突破这个最高限额的,最高限额是由政府来确定的。

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制定了新的银行法。

新银行法规定,利率由市场来调节,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自由化,国家原则上不在进行直接的干预,利率放开了。

为了争得存款,银行之间竞相提高利率,竞争非常激烈。

但对银行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

政府用什么来干预呢?

用再贴现率来干预。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收取的利息率来进行干预,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不在加以限制,实行利率自由化。

过去,西方国家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分共是很严格的。

商业银行只能开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不能经营股票。

现在这个界限已经大大地被突破了,至少是淡化了。

商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自由化了。

其次,对企业的合并和兼并放宽了限制,最突出的是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

过去,各国政府都专门建立一个部门多数叫“反托拉斯委员会”,负责垄断的调查和处理。

为了保护公平竞争,特别是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国家还通过一个法律叫《反托拉斯法》或称《反垄断法》。

这个法律规定的通常非常细致。

规定拥有多少工人以上的企业之间不能合并或兼并,以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反垄断限制的逐步解除,出现了企业合并和兼并的浪潮。

90年代的中后期,企业之间的合并和兼并形成了一个高潮,报纸上不断报道巨型企业之间的合并或兼并。

例如,银行业85年以来有许多爆炸性新闻。

1996年日本的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的合并就是其中一例。

这两家银行都是日本的大银行,都属于最大的银行之列。

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后成立了东京-三菱银行,是日本最大的银行,一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

同年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2000年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与捷能银行合并。

这些合并案都引起了轰动。

9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合并浪潮更盛。

1995年美国军火巨头洛克希德公司和美国另一家航空制造企业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组成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转年1996年12月,美国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合并,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后组成波音-麦道公司。

这两家公司控制着全世界飞机产量的65%。

它们合并以后实力简直是太雄厚了。

波音飞机是全世界最大的喷气式客机制造企业,而麦道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战斗机生产企业。

两家合并后,据说飞机产量占到世界飞机产量的65%。

这是巨型企业之间的合并。

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在与波音争霸中本来就处下风,合并后“空中客车”无疑会更吃亏,所以欧洲人指责美国人在搞垄断,反对两家公司合并。

经过协商、谈判,直到1996月,波音公司被迫放弃了已经和美国几十家航空公司签订的垄断性供货合同,换取了欧洲人对这一合并的认可。

于是,史无前例的空中“巨无霸”就诞生了。

不仅国内企业进行着合并,国际大公司之间也在进行着合并。

1996年全世界跨国公司之间的合并达到5540起,比1995年增加了30%。

1996年甚至发生了英国最大的电讯公司“英国电讯公司”BT花22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第二大的长途电话公司MCI,成为历史上最大一次跨国兼并。

2000年这家英国公司又动用25亿美元收购了爱尔兰第二大电讯公司Esat。

可见大公司之间的合并已经成为一股浪潮。

这就是经济自由化的结果,过去这是不允许的。

各国反垄断发和反托拉斯法实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3、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做了一个非常大的调整。

这个调整的趋势是这样一个过程:

由美国监护世界经济关系,转变到世界各国通过对话、协商、合作来共同维护世界的经济秩序。

我先说美国是如何监护世界经济关系的。

著名的“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种美国监护世界经济秩序的制度。

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它的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

出口贸易占整个资本主义达到三分之一。

美国的黄金外汇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分之三。

此外,它拥有原子弹。

就是凭借这个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充当了世界霸主和世界经济的监护人。

我们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

这是1944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一种新的货币制度。

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有两条:

①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相当于一盎司的黄金。

②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并且各国可以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

根据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和美元的含金量来确定汇率。

一个美元应当值多少英镑,一个美元值多少马克,实行固定汇率。

这个汇率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但是6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的绝对霸主地位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了。

从1967年开始,美国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逆差,而且逆差的数字越来越大,大量的美元流向世界各地,流向欧洲、日本和其他国家。

这时其他国家要求美国兑现诺言,以美元来向美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结果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

到1973年,美国吃不消了,尼克松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他宣布,各国不能用美元来兑换黄金,他拒不兑现,耍赖了。

而且宣布美元贬值。

这两条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前提,是各国随时可以拿美元向美国的中央银行兑换黄金,而且美元是不能贬值的。

这样到了1973年,这个货币制度就崩溃了。

从1973年以后就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各个国家汇率之间完全根据供求关系自由地浮动。

从此以后西方国家之间摩擦增多,矛盾加深了。

货币战、贸易战、汇率战、投资战此起彼伏。

在这种背景下,到80年代,他们开始调整对外经济政策,你不能老是对抗呀,于是就出现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标志就是7国首脑会议。

从80年代初开始,7国利用首脑会议的机会来协调各国的政策,解决它们之间的贸易、投资、金融摩擦,包括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每年召开一次7国首脑会议,与此同时召开若干次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来协调各国的政策。

应该说这些措施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原来人们想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经济的运转会发生很大的困难。

比如我们试想一下,各国汇率完全采取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一定波动非常大,谁来调节,以什么机制来调节汇率,人们一时间一筹莫展。

人们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实际上也是一个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汇率的变化太迅速了。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1973年以前,1美元兑换360日元,这是官方汇率,是固定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和日元之间的变动非常频繁。

到1985年1美元兑换260日元。

1996年美元贬得最厉害的时候,1美元已经突破80日元。

1997年美元又升值了,1美元兑换127日元,但不久又下跌了。

这中间是什么机制在起作用呢?

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起作用。

1997年月1美元兑换127日元的时候,西方7国召开了部长会议、首脑会议,大家联合干预。

不是美元升值日元贬值吗?

这就是说世界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很旺盛,所以它才升值。

于是各国抛售美元买进日元,这样对日元的需求就升高了,日元开始反弹,不久日元升到110多。

以上都是经济政策的调整。

这也是一种改革。

刚才说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的调整,都是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倾向和趋势。

也是一种改革和调整的浪潮,这是这一讲的第一个问题。

三、全球化

国际化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经常是通用的,用以表明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各个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经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但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在什么地方?

当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到不是以地区为舞台,而是以全球为舞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国际化成为全球化。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讲过,资本主义是世界性的,它突破了民族界限,成为世界性和全球性的。

一体化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体化和国际化、全球化的区别在于,国际化、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基础,是它的客观依据,因为经济国际化、全球化了,就要求相邻的各国之间实行一体化。

一体化是由政府出面,政府间达成协议某种经济合作协议,它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

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具体来讲受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国际贸易迅速地发展。

50、60年代,西方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但是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达到12%,就是说,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是他的两倍,或者说比他多一倍。

从1989到1996年,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是3.2%,但是国际贸易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在增长,也比它多一倍。

仍然比经济增长速度快得多。

进出口贸易额一般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个别国家对外依赖性非常强,进出口总额甚至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这是开放度最高的国家。

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消费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生产,一个国家的生产也不完全供本国居民消费,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消费品。

第二,资本国际化日益加强。

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本国际化的倾向也相当明显。

有人估计,每一天世界上流动资金的总量是1万亿美元。

全世界出口总额是多少?

大约5万到6万亿美元。

但是资金的成交量一天是1万亿。

资本国际化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最富、最大的经济实体都需要在全世界筹措资金,发行债券。

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耗资几千亿美元,它在全世界发行债券。

我们国家也认购了这个债券。

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利用世界的资金。

资本已经国际化了。

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国际间的资金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然也有风险。

这种风险就是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其最大特点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机。

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一手制造了亚洲金融危机,在短短半年间掀翻了整个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

近年这些所谓“热钱”盯上人民币,由于国际上普遍预期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准备投机套汇,已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我们传统的生产出口的概念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生产完了以后,有一部分拿到国外去销售,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这种情况,生产已经国际化了。

2000年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跨国公司超过4.5万家。

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它创造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40%,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占对外投资的90%。

跨国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组织生产和销售。

波音747飞机和767飞机在几十个国家生产几万种零部件,然后在一个地方组装,波音777大约35%的零件是在国外生产的。

欧洲空中客车飞机40%的零件是在美国生产的,世界上3500多架在役的空中客车飞机有1/4安装了中国生产的部件,中国企业将直接参与世界上最大客机A380的制造,波音7E7梦想飞机的方向舵将全部在中国生产,生产已经国际化了、全球化了。

他不是在一个地方生产而是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地方生产。

因此国际分工关系发生了变化,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垂直分工,也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而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分工,它把全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就与当地资本结合在一起。

比如德国的大众汽车和中国的资本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桑塔纳,跨国化了。

从桑塔纳演变成奥迪,你说桑塔纳、奥迪是民族工业还是外来工业呀。

跨国公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过去民族工业的概念,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国际化了,国际化的结果就是要求一体化。

四、一体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得非常迅速。

我们讲一体化是讲区域性的一体化。

现在大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即美、加、墨系列。

趋势还是要继续发展,亚太经济共同体也在酝酿之中。

一体化根据发展水平和一体化程度不同分为5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即初级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就是关税特惠制度。

互相提供关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叫特惠。

这是一体化的最初级的形式。

我给你优惠,你也给我优惠。

当我给你优惠的时候,我就失去一部分主权,但是我从你那里拿到一部分主权,相互给予优惠,这是一体化最简单的形式。

第二个形式的一体化即自由贸易区。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合作形式就是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就是相互减免关税,最后取消关税。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

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经过15年的过渡期到2010年三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美国商品到加拿大,加拿大商品到美国完全没有关税,商品完全可以自由流动。

墨西哥商品到美国和加拿大也是一样,完全取消关税,没有限额。

这就是自由贸易区。

第三个层次就是关税同盟。

他比自由贸易区还要高一个层次,它相互之间不仅取消了关税,取消了限额,而且还有对关税同盟外的第三国的共同政策。

自由贸易区没有共同政策。

例如中国商品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关税是不一样的。

关税同盟就一样了。

例如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这就是一个关税同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