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006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docx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训练试题

考试说明:

全卷共6页,三大题,20小题。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所有答案均须答在答题纸指定区域。

一、积累(18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经典能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内hán(),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新的能量。

同样一篇文章,一fú()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

却让它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加点字“嚼”在文句中的正确读音是(▲)(1分)

A.juéB.jiáo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

内(hán)▲一(fú)▲画

(3)填入中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遇B.愈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1分)

(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2)▲,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5)竹篱茅舍,▲。

(白朴《越调·天净沙·冬》)

(6)登山,则情满于山。

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

自己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

▲”,表达了他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温庭筠行走在

“▲,▲”的商山晨景之中,却仍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

语》。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耋”。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二、阅读(67分)

(一)名著阅读(12分)

4.文学作品的命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7分)

(1)人名和绰号。

《俗世奇人》中的A,是个只认七块银元的行医规矩奇特的人物;《儒林外史》中的B的名字,意为“渴望得到进士身份的模范”;《水浒传》中

宋江的绰号C,是说他总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3分)

A.▲B.▲C.▲

(2)作品名。

请参考示例,选择下列一部作品,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书名的内涵。

(4分)

【示例】《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

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

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和青

年时期的人和事,既有对过去美好人事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的理性批判。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红星照耀中国》

5.鲁迅先生曾说:

“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人也曾被吃。

”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A.《骆驼祥子》B.《呼兰河传》

(二)文学作品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写了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B.六安爷固执地去百亩园锄地,因为他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

C.西湾村人最终放弃了这块世代养育他们的百亩园。

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很重要。

7.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请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

(3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2)小谢和小李读到下面这句话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

小谢认为重音落在“一次又一次”,小李认为重音落在“稳稳地”。

你更支持谁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

(3分)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我认为重音落在▲上,因为▲

8.“我不是在锄地,我在过瘾。

”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联系

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4分)

9.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理解小说标题“锄”的含义。

(6分)

材料链接一:

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

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京华时报》(2020-10-23第023版)

材料链接二:

在山西吕梁山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李锐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昨天下午,我掏出Kindle准备看《金字塔原理》,这时,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

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的晦涩,但我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地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前面看的部分早已忘记,只得再看一遍。

我变得非常地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的反复阅读很多好书。

那在这几年间,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阅读”。

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

看任何文章都是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

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议。

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

这些冲突的、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

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

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

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

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快速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

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

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获取了一条信息。

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够自己有选择的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

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文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意识到碎片化阅读让自己的注意力涣散,理解力下降了。

B.碎片化阅读能让读者获得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碎片化阅读会损害读者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D.这篇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面对碎片化阅读时,要保持理智。

11.文章从“我”阅读的经历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

(4分)

12.下面文字来源于文中的画线处,在修改文章时,编辑删去了此句,你认为他这样做合适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

碎片化阅读就像吸毒一样,你体会到了毒品非常轻松的带给你的强烈刺激,那么那些有干货但是平淡的内容你当然没办法、也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13.初三

(2)班召开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同学提一些建议。

(4分)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甲】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逋《小隐自题》)

【乙】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

少孤,力学,不为章句。

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

既就稿,随辄弃之。

或谓:

“何不录以示后世?

”逋曰: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选自《宋史·林逋传》)

【丙】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

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

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14.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1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6分)

(1)【孤】少孤(▲)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2)【趋】弗趋荣利(▲)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3)【善】逋善行书(▲)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不录以示后世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其词澄浃峭特其真无马邪(《马说》)

C.盘旋久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D.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17.【甲】诗中林逋说自己“清深趣有余”,【乙】【丙】两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他的这种“趣”?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分)

18.【乙】文中说“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

你认为【甲】文中的“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这句诗“奇”在何处?

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说。

(4分)

19.明代沈周评价林逋的诗文是“宛然风节溢其间”,从相关选文中你读出了他具有怎样的“风节”?

请简要分析。

(3分)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日,某市公交车挤上了一个抱小孩的年轻妇女,售票员对一个正专注向外看的靠窗小伙说“请给这位妇女让个坐!

小伙歉意地点点头说:

“没注意,不知道。

”说着,连忙站了起来。

这妇女坐下后,轻蔑地冷笑道:

“哼,不知道,装死!

”回过头去对同伴说:

“臭美的,

还要当活雷锋。

小伙子突然说:

“大嫂,我的东西丢在座位里边了,请让我拿一下!

”妇女信以为真,刚

刚站了起来,小伙子一屁股坐了下去再也不动了。

该事件中小伙子的报复行为,是对还是错?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2020年中考模拟训练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18分)

1.(4分)

(1)A

(2)涵幅(3)B

评分标准:

4分,每空1分。

2.(11分)

(1)在河之洲

(2)学而不思则罔(3)黑云压城城欲摧(4)弓如霹雳弦惊

(5)淡烟衰草孤村(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评分标准:

11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不得分。

3.(3分)C

评分标准:

3分。

二、阅读(67)

(一)名著阅读(12分)

4.

(1)(3分)苏七块范进及时雨

评分标准:

3分,每空1分。

(2)(4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炼成钢铁,必须经过高温和淬火,就像一个人,必须经过特殊的、艰苦的环境条件,才能成长。

在小说中,保尔·柯察金历经磨砺,战胜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劳动条件、以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最终成长为钢铁战士。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象征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评分标准:

4分。

意对即可。

5.(5分)参考示例:

A《骆驼祥子》中,祥子曾经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奋斗青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军阀抢走了他的谋生工具——三轮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买车的钱,刘四爷榨干了他的血汗,这个黑暗的社会“吃”掉了他,让他最终沦为一个自甘堕落、偷奸耍滑、厚颜无耻的人。

后来,他变戏法般地去串门骗钱花,花尽心思占他人便宜,成了一个“吃人者”。

从“被吃”到“吃人”的转变,饱含作者对底层人民深切地同情,和对社会无声地控诉与批判。

B《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是个活泼可爱的十二岁小姑娘,只因她不怕羞、坐得太直、走路风快,给她立规矩下马威的婆家就随时随地暴打她,直至把她被折磨到病倒。

愚昧无知的婆婆请人给她跳大绳,逼她喝偏方,和众人一起把她三次按进滚烫的沸水,三次烫晕她,最后奄奄一息死去,活活被“吃”掉。

从表面看愚昧的婆婆是“吃”她的人,实际上她也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习俗下的一个牺牲品,也是一个被“吃”者。

村里的其他人亦是如此,他们津津有味地围观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推波助澜协助婆婆害死媳妇,而他们自己不仅是“吃”人者也是被“吃”者。

评分标准:

5分。

能围绕主题结合人物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满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9分)

6.D评分标准:

3分。

7.

(1)句中的数字既写出了西湾村人世世代代在百亩园勤勤恳恳地劳作,也写出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无法离开的家园。

评分标准:

3分。

意对即可。

(2)“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把锄头探进苗垅里的次数之多,锄地时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的认真细致,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

(3分)

评分标准:

3分。

意对即可。

8.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作者借这句话来表达六安爷对百亩园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以及百亩园将不复存在时内心的隐痛;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4分)

评分标准:

共4分。

写到2点即可得4分。

9.

(1)“锄”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农具,将农民与土地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世世代代生长生活劳作于土地之上,生死相依,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锄”浓缩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2)“锄”也是一种劳作行为,六安爷锄地贯穿全文,体现着农人扎根土地的执着,小说正是通过“锄”展现六安爷在锄地过程中的精神满足和寄托,同时也体现他对土地质朴的热爱与眷恋。

(3)“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意味着锄正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逐渐淡出劳作者的生命,展现了农人与土地告别时的无奈和悲伤。

(4)小说借“锄”反映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推进过程中的冲突,及作者对此的思考。

(6分)

评分标准:

共6分。

写到3点即可得6分。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5分)

10.B评分标准:

3分。

11.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碎片化阅读”的弊端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用事实引出作者的观点——“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评分标准:

4分。

每点2分。

12.合适。

这句话讲的是碎片化阅读的危害;前文已经很透彻地分析了碎片化阅读让我们形成阅读惰性,也是危害,已经用事实论证得很充分了,所以不需要再重复论述。

不合适。

前文已经很透彻地分析了碎片化阅读使我们形成阅读惰性;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碎片化阅读比作吸毒,让读者形象地体会到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评分标准:

4分。

对这句话和上文的分析各2分。

13.参考建议:

①减少低价值的碎片化阅读,重新建立认识,我们必须明确碎片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②减少刺激源,卸载手机上的多个资讯类软件,不看混杂性的平台上无聊的话题,取关无意义的公众号;

③进行时间管理,每天抽出固定1~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雷打不动的、用来啃那些有深度的、专业性的、需要你动脑子的书籍;

④制造无干扰环境,记住,当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做了任何阅读以外的事情,都会毁掉你的深度阅读;

⑤强迫自己做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只有主动参与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评分标准:

共4分。

答到两点就满分。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14.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评分标准:

共2分。

每处1分。

15.

(1)幼而丧父;古代帝王的自称

(2)趋向,归向;疾走,小跑

(3)善于,擅长;好

评分标准:

共6分。

每小题1分。

16.C评分标准:

共3分。

17.例:

隐居孤山之趣;写文习书之趣;养鹤之趣;游西湖诸寺之趣。

评分标准:

共3分。

只要写出三点答案即可得满分。

18.这两句写白鹤久久地立于水中,一动不动,似在享受着一份悠闲;蜜蜂也懒洋洋地停在花间,并不往来穿梭去采蜜。

运用拟人手法,对“鹤闲”“蜂懒”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传递出诗人悠游自在、安静闲适的心境,可谓景中有人。

评分标准:

共4分。

写出诗句中“鹤闲”、“蜂懒”之奇,得2分;情景交融写出诗人心境,得2分。

19.他隐居竹树环绕之庐,亲自耕种,闲时养鹤养蜂,饮酒读书,可见他远离尘嚣,悠闲自适;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是安然自若地努力读书,可见他安贫乐道;他能书善文,但不想以诗文名扬后世,可见他淡泊名利。

评分标准:

共3分。

要求结合选文内容,写出他的志趣或品质,写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三、作文(60分)

评卷建议:

(1)采用两人独立评分,取其平均得分的方法,当两人评分差距超过限定分值时,应交阅卷组仲裁教师审核。

(2)因对书写单独评分,故作文内容评分不受书写影响。

(3)评卷以45分为基准分,酌情增减。

鼓励给好文章打高分。

36分以下的评分应慎重。

(4)错别字每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