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666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docx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

前后循环诵读记忆法

缘起

二00二年,末学初次接触到经典教育就非常欢喜。

次年,曾试图将《大学》背会,但只开了个头,就因背诵吃力而中止。

末学时年三十岁。

二00九年,末学于一学堂教孩子(小学年龄段)读诵经典。

初不得要领,后学习应用其他前辈的教学方法,始有所悟。

后来又感念只是教,终不能体察孩子诵读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又因某种因缘的触动,遂发心亲自背诵经典。

在背诵经典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用于教学实践。

同时自己运用此方法,在近九个月的时间(每天抽出两小时左右)里,背会了《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与《道德经》,总计约三万字。

并且能做到一字不差熟练背诵。

近来与几位友人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也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很想学习背诵,却苦于不知如何下手,遂发心将自己习得之方法整理出来,以期对有缘遇到着有所帮助,或可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则幸甚!

正文

在学习之始,我们可以尝试让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并非在学习某种知识,而是在与圣贤做倾心的交流……

下面,末学以《论语》为例(绍南文化编订,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叙述。

《论语》共计二十章,我们以两章为一小单元,前十章与后十章各为一大单元。

首先,将《论语》通篇朗读二十遍。

(可留几遍与后面分页朗读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时间)。

旨在校正读音,熟悉字形,了解整篇的框架。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讲,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他们尚不会自己拼读,但却能清晰地记住字形,这样就为他们以后的自读、背诵奠定了基础。

要求是:

一、需将每段前面

(1)、

(2)、(3)…等序号读进去,为将来准确无误地定位记忆作铺垫;二、如教导孩子,则要求必须指读,尤其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三、吐字清晰平缓如《弟子规》所言,“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其次,分段。

(此中弹性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每个人的资质做调整。

)仅就中等资质者以一次背一页(平均约130-140字)为准。

为便于清晰明了地运用此方法,兹列表格如下,仅就需特别注意者备注于后。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1

第1页通读

13

8-13页

8页

1-7页

1-8页

2

第1,2页通读

14

9-14,15页

9页

1-8页

1-9页,即“学而第一”,“为政第二”。

9页三遍,8,9页三遍,7-9页三遍,6-9页三遍。

3

第1,2,3页通读

15

“为政第二”12遍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五遍

4

第1,2,3,4页通读

16

10-16页

10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5

第1,2,3,4,5页通读

17

11-17页

11页

10页三遍

10,11页

6

第1,2,3,4,5,6页通读

第1页

18

12-18页

12页

10,11页

10-12页

7

第2—7页

第2页

第1页三遍

第1,2页

19

13-19页

13页

10-12页

10-13页

8

第3—8页

第3页

第1,2页

第1—3页

20

14,15-20页

14,15页

10-13页

10-14,15页,即“八侑第三”,14,15页三遍。

13,14,15页三遍,12-15页三遍,11-15页三遍。

9

第4—9页

第4页

第1—3页

第1—4页,即“学而第一”。

4页三遍,3,4页三遍,2—4页三遍。

21

16-21页

16页

10-15页

10-16页

10

第5-10页

第5页

1-4页

1-5页

22

17-22页

17页

10-16页

10-17页

11

6-11页

6页

1-5页

1-6页

23

18-23页

18页

10-17页

10-18页

12

7-12页

7页

1-6页

1-7页

24

19-24页

19页

10-18页

10-19页,即“八侑第三,里仁第四”。

19页三遍,18-19页三遍,17-19页三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25

“里仁”15遍

“八侑第三,里仁第四”五遍,“学而第一”至“里仁第四”五遍。

37

32,33-38页

32,33页

20-31页

20-32,33页,即“公冶第五,雍也第六”;(32,33页,31-33页,30-33页,29-33页,28-29页)各三遍。

26

20-25,26页

20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38

“雍也”18遍

“公冶第五,雍也第六”五遍,“学而第一”至“雍也第六”五遍。

27

21-27页

21页

20页三遍

20,21页,串背前天未完成的内容。

39

34-39页

34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28

22-28页

22页

20,21页

20-22页

40

35-40页

35页

34页三遍

34-35页,串背前天未完成的内容

29

23-29页

23页

20-22页

20-23页

41

36-41页

36页

34-35页

34-36页

30

24-30页

24页

20-23页

20-24页

42

37-42页

37页

34-36页

34-37页

31

25,26-31页

25,26页

20-24页

20-25,26页,即“公冶长第五”,25,26页三遍,(24-26页,23-26页,22-26页,21-26页)各三遍。

43

38-43页

38页

34-37页

34-38页

32

27-32,33页

27页

20-26页

20-27页

44

39-44,45页

39页

34-38页

34-39页

33

28-34页

28页

20-27页

20-28页

45

40-46页

40页

34-39页

34-40页,即“述而第七”;40页,39-40页,38-40页,37-40页,36-40页,35-40页各三遍。

34

29-35页

29页

20-28页

20-29页

46

41-47页

41页

34-40页

34-41页

35

30-36页

30页

20-29页

20-30页

47

42-48页

42页

34-41页

34-42页

36

31-37页

31页

20-30页

20-31页

48

43-49页

43页

34-42页

34-43页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49

44,45-50页

44,45页

34-43页

34-44,45页,即“述而第七,泰伯第八”;44,45页,43-45页,42-45页各三遍。

61

“乡党第十”18遍

“子罕第九”,“乡党第十”五遍,“学而第一”至“乡党第十”五遍

50

“泰伯第六”21遍

“述而第七,泰伯第八”五遍,“学而第一”至“泰伯第八”五遍。

62

九,十章五遍,七至十章五遍,五至十章五遍。

51

46-51,52页

46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63

“学而第一”至“乡党第十”五遍。

52

47-53页

47页

46页三遍

46-47页,串背前天未完成的内容

64

58-63页

58页

串背前两日未完成的内容

53

48-54页

48页

46-47页

46-48页

65

59-64,65页

59页

58页三遍

58-59页,串背前两日未完成的内容

54

49-55页

49页

46-48页

46-49页

66

60-66页

60页

58-59页

58-60页

55

50-56,57页

50页

46-49页

46-50页

67

61-67页

61页

58-60页

58-61页

56

51,52-58页

51,52页

46-50页

46-51,52页,即“子罕第九”;51,52页,50-52页,49-52页,48-52页,47-52页各三遍。

68

62-68页

62页

58-61页

58-62页

57

53-59页

53页

46-52页

46-53页

69

63-69页

63页

58-62页

58-63页

58

54-60页

54页

46-53页

46-54页

70

64,65-70页

64,65页

58-63页

58-64,65页,即“先进第十一”;64,65页,63-65页,62-65页,61-65页,60-65页,59-65页各三遍。

59

55-61页

55页

46-54页

46-55页

71

66-71页

66页

58-65页

58-66页

60

56,57-62页

56,57页

46-55页

46-56,57页,即“子罕第九”,“乡党第十”;56,57页,55-57页,54-57页各三遍。

72

67-72页

67页

58-66页

58-67页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73

68-73页

68页

58-67页

58-68页

85

79,80-85页

79,80页

73-78页

73-79,80页,即“子路第十三”;79-80页,78-80页,77-80页,76-80页,75-80页,74-80页各三遍。

74

69-74页

69页

58-68页

58-69页

86

81-86页

81页

73-80页

73-81页

75

70-75页

70页

58-69页

58-70页

87

82-87页

82页

73-81页

73-82页

76

71-76页

71页

58-70页

58-71页

88

83-88页

83页

73-82页

73-83页

77

72-77页

72页

58-71页

58-72页,即“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72页,71-72页,70-72页,69-72页,68-72页,67-72页,67-72页各三遍。

89

84-89页

84页

73-83页

73-84页

78

“颜渊第十二”21遍

“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五遍

90

85-90页

85页

73-84页

73-85页

79

73-78页

73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91

86-91页

86页

73-85页

73-86页

80

74-79,80页

74页

73页三遍

73-74页

92

87-92页

87页

73-86页

73-87页

81

75-81页

75页

73-74页

73-75页

93

88-93页

88页

73-87页

73-88页

82

76-82页

76页

73-75页

73-76页

94

89-94页

89页

73-88页

73-89页

83

77-83页

77页

73-76页

73-77页

95

90-95页

90页

73-89页

73-90页,即“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90页,89-90页,88-90页,87-90页,86-90页,85-90页,84-90页,83-90页,82-90页,各三遍。

84

78-84页

78页

73-77页

73-78页

96

“宪问第十四”21遍

“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五遍,“先进第十一”至“宪问第十四”五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97

91-96页

91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109

季氏第十六21遍

“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五遍,“先进第十一,至季氏第十六“五遍。

98

92-97页

92页

91页三遍

91-92页,串背前天未完成的内容

110

104-109页

104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99

93-98页

93页

91-92页

91-93页

111

105-110,111页

105页

104页三遍

104-105页。

串背前天未完成的内容

100

94-99页

94页

91-93页

91-94页

112

106-112页

106页

104-105页

104-106页

101

95-100页

95页

91-94页

91-95页

113

107-113页

106页

104-106页

104-107页

102

96-101页

96页

91-95页

91-96页

114

108-114页

108页

104-107页

104-108页

103

97-102,103页

97页

91-96页

91-97页,即“卫灵公第十五”;97页,96-97页,95-97页,94-97页,93-97页,92-97页,各三遍。

115

109-115,116页

109页

104-108页

104-109页

104

98-104页

98页

91-97页

91-98页

116

110,111-117页

110,111页

104-109页

(104-110,111)页;即“阳货第十七”100-111页,109-111页,108-111页,107-111页,106-111页,105-111页各三遍。

105

99-105页

99页

91-98页

91-99页

117

112-118页

112页

104-111页

104-112页

106

100-106页

100页

91-99页

91-100页

118

113-119页

113页

104-112页

104-113页

107

101-107页

101页

91-100页

91-101页

119

114-120页

114页

104-113页

104-114页

108

102,103-108页

102,103页

91-101页

(91-102,103)页,即“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102-103页,101-103页,100-103页,99-103页各三遍。

120

115,116-121页

115,116页

104-114页

(104-115,116)页,即“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115-116页,114-116页,113-116页各三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日期(天)

朗读(七遍)

背诵(五遍)

复背(二遍)

串背(一遍)

121

“微子第十八”21遍

“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五遍,“先进第十一,至微子第十八”五遍。

127

(122-124,125)页

122页

117-121页

117-122一,即“子张第十九”。

122页,121-122页,120-122页,119-122一,118-122页各三遍。

122

117-122页

117页

串背昨天未完成的内容

128

(123-124,125)页

123页

117-122页

117-123页

123

118-123页

118页

117页三遍

117-118页。

串背前天未完成的内容

129

124,125页

124,125页

117-123页

(117-124,125)页,即“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124,125页三遍,“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五遍。

124

(119-124,125)页

119页

117-118页

117-119页

130

“先进第十一”至“尧曰第二十”五遍。

第十九,二十章五遍;第十六至第二十章五遍;第十五至第二十章五遍。

125

(120-124,125)页

120页

117-119页

117-120页

131

“先进第十一”至“尧曰第二十”五遍。

126

(121-124,125)页

121页

117-120页

117-121页

132-142

《论语》二十遍。

备注

一、背诵、复背、串背要求:

离开书本,一字不差。

二、在背诵每一页时,一般我们做不到整页一气呵成背下来。

今以第二页为例:

此时可将(3)、(4)作为一个整体背诵两遍;再将(5)、(6)作为一个整体背诵两遍;再将(3)—(6)连起来串背两遍之后,再将(7)、(8)作为一个整体背两遍,再将(3)—(8)页,即第二页整体背诵四遍。

此时我们发现(7)、(8)两段比(3)、(4)少背四遍。

(5)、(6)比(3)、(4)少背两遍。

所以,我们这时仍需非常耐心地倒背补齐遍数。

即将(7)、(8)两页背两遍,(5)—(8)页背两遍,(3)—(8)页背一遍,即第二页整体背完五遍。

如此乃至以后页与页,章与章,小单元与小单元,前半部与后半部都需如此倒背补齐遍数,以使每页、每章、每小单元、每大单元在大脑中落谢的印迹均衡,使记忆恒久均衡。

三、此方法在最初通读与开始分页朗读,以及每小单元及大单元复背、串背的时间安排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如用于教学,也可依之类推。

如:

此方法是在一天保证两小时的基础上设置;如果一天安排四小时或六小时的诵读时间,则总时间可随之减少。

又比如孩子资质不同,天分高或天分低者,在诵读量上可相应增加或减少,以轻松诵读为原则。

对于其他经典的学习。

可依此排列诵读次序。

四、按此方法如实学完,即可达到熟练背诵。

但在新的学习过程中仍需不断复习加以巩固。

如又学《大学》,学完之后再将《论语》背诵十遍。

再学《中庸》,学完之后,则再将《论语》、《大学》复背十遍……如此每学完一部新的经典,则需耐心地复背前期所学。

如有可能,复背遍数亦可增加,如是每部经典经过三到五年时间的巩固复背,或可达到终生不忘之效(待验证)。

余绪

此诵读方法于去年元月份就拟整理撰写,终未如愿,今因缘俱足,遂事成。

在最初诵读时,只是单纯地想记住,随时对照学习。

当如实学习之后,竟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首先,在朗读、复背的过程中,有时感觉读背的已非常熟练,滚瓜烂熟,真不想再读再背了。

这时内心会提醒自己要沉住气,坚持把遍数完成。

于是,当几部经典认真学完之后,忽然发现原本很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了下来,不意竟有去除浮躁之功。

其次,每天恒时抽出时间来学习。

或因某日有事未学,则第二天补上。

或因某日兴奋,亦不多学;或因某日不喜,亦不辍学。

久而久之,恒心渐渐培养了出来。

孔夫子不是感叹:

难乎有恒矣。

信然!

再者,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圣贤的教诲反复熏染,会忽悟其中某语的妙义,喜悦之情溢然。

这也是泛泛读一遍所未有之境。

尤其在背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心有不专,走神想心事,就会背错、背串或突然顿住。

于是赶紧收摄身心,专注所背。

久之,专注一心,全神贯注的功夫渐深。

再有,未学之时,不知圣言;已学之后,渐悟圣意。

遂渐渐提醒自己当身体力行,践行圣贤之行,改掉原有的不良习性。

最初,读圣贤教诲,感觉非常好。

但又觉得离自己太遥远。

为什么呢?

因为自己身心上的恶习太多,障碍自己,觉得根本做不到或很难做到。

而当渐悟渐行之后,会发现自己的信心在不断提升。

忽然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尽管还做不了那么好,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意境在不断提升,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胸日渐豁达。

相信总有一天,会通达圣贤之境。

正如《弟子规》所言: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末学蕴桐恭笔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