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260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ocx

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

技术导则

 

市园林绿化局

2014年2月

 

1总则

1.1为充分发挥绿道的休闲、健身功能与生态作用,展现绿道生态化、人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有效指导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升绿道设计质量,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所指绿道是一种串联各类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适用于步行、骑行等慢行休闲方式的线性绿色空间,具有美化环境、文化展示、健康休闲、沟通城乡等多种功能。

1.3本导则为绿道的规划设计提供普遍性指导和参考。

除本导则外,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市的其他相关法规、标准规与技术规程等的要求。

1.4本导则由市园林绿化局负责解释。

2基本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绿道是一条休闲廊道,也是一条生态廊道。

规划设计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的生态基底、自然山水格局,依托绿色空间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通过对绿道两侧绿化景观的提升,强化廊道的生态联通功能。

2.2系统性原则

绿道应与城乡建设发展统筹考虑,契合城乡发展的需求,在落实相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联通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区、公园、民俗旅游村、大型居住区、交通站点等节点,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系统布局绿道线路与各类服务设施,并与规划、园林、交通、水务、市政、旅游等多个部门协调,引导区域良性发展。

2.3人本性原则

绿道以发挥健康休闲功能为重点,应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需求和绿色出行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在营造优美景观环境的同时,加强服务配套设施与标识系统的完善,建设便捷、安全、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

2.4特色性原则

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绿道应充分结合不同资源特色、环境特征,深入挖掘文化涵,突出滨水、山地、森林、田园、都市、乡村等多种景观风貌,充分展现绿道的鲜明特色。

2.5实效性原则

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不盲目求宽求大。

在用地局促、绿道无法连续的情况下可合理借道。

灵活处理绿道线路之间的衔接,因地制宜地选择铺装和绿化方式,避免大拆大建,尽量结合利用现有资源,更多关注绿道实际效能的发挥。

3绿道的分级分类

3.1绿道的分级

从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绿道可分为市级绿道、区级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层级。

各级绿道相互连通,形成有机整体。

3.1.1市级绿道是全市绿道体系的骨架,串联全市重点生态空间、人文历史景观和主要功能区等,对市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休闲游憩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1.2区级绿道主要起到承接市级绿道的作用,串联市级绿道未纳入的重要绿色空间、文化景观等,主要服务于本区县的居民。

3.1.3社区绿道是在社区或绿地部形成的绿道微循环系统,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

3.2绿道的分类

3.2.1根据绿道所处区位、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绿道分为城市型绿道、郊野型绿道、联络型绿道三种类型。

城市型绿道主要位于中心城区、新城等建成区,依托城市各类绿地、滨水空间、人文景区等建设,不仅为市民创造了休闲空间,也为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

城市型绿道中骑行和步行的休闲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而定。

郊野型绿道主要位于城市建成区外,依托自然山体、河流、林地、农田、果园等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山区和平原区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不同特点,突出展现自然景观之美,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绿色休闲场所。

休闲方式以骑行为主、步行为辅。

联络型绿道指为实现绿道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绿化条件不完善、绿道无法连续的区域,在保障道路正常通行的前提下,通过借用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实现绿道连通的路段。

3.2.2根据绿道所处区域的景观环境特征差异,绿道可分为滨水游憩绿道、森林景观绿道、郊野田园绿道、人文景观绿道、公园休闲绿道等五种类型。

滨水游憩绿道指沿河流、湖泊、湿地、水库等自然或人工水体布局的绿道,以展现优美灵动的滨水风光、塑造活力水岸为特色。

森林景观绿道主要依托大规模的山林地、平原森林建设,以高大乔木相夹的空间感受、山林之趣和森林之美的体验为特色。

郊野田园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周边的农田、花卉基地、果园、苗圃、农业休闲园等绿色开敞空间建设,以展现特色村落、田园风光、乡间野趣为特色。

人文景观绿道指串联、穿越各类人文景观资源集中区域的绿道,如历史文化区、现代文化区、特色民俗民居聚集区等,集休闲、游憩、健身为一体。

公园休闲绿道指穿越环境宜人舒适的公园绿地部的绿道。

3.3绿道的构成

绿道的构成包括慢行道路、绿化景观、服务设施、标识系统等四类要素。

具体分类如表3-1所示。

表3-1绿道构成要素表

序号

要素

名称

要素分类

备注

1

慢行

道路

步行道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骑行道

综合慢行道

2

绿化

景观

绿化带

——

绿道景观控制区

3

服务

设施

游客服务站

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和驿站

休憩设施

包括游憩设施和休闲活动场地

停车设施

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

卫生设施

包括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桶

配套基础设施

包括给排水、电力、通讯

设施

4

标识系统

立体标识

空间引导标识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文字标识

距离指示标识

导向指示标识

警示禁止标识

服务设施命名标识

地面标识

慢行道路标识线、绿道logo、骑行标识以与方向指示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4绿道的选线

4.1规划选线原则与策略

4.1.1优先利用现有资源。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类资源非常丰富。

绿道的建设应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先布局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对市民吸引力强的绿道线路。

4.1.2充分考虑休闲需求。

绿道选线应以城乡居民的休闲使用需求为先导,同时适当兼顾绿色出行的需要。

绿道选线之初即应为建设便捷、舒适、可参与度高的绿道创造条件,选线应与城市交通系统、慢行系统、换乘系统进行有机衔接,与现有公共交通线路、站点与公共自行车租赁相结合。

4.1.3切实保障使用安全。

绿道是具有较强参与性的开敞空间,绿道选线应将使用者的安全放在首位,避开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优先选择与机动车道路明确隔离的线路。

4.1.4综合协调实施条件。

绿道的建设涉与规划、园林、交通、水务、市政、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选线之初应综合考虑,提前规避矛盾,为绿道选线的落实创造条件。

4.1.5倡导节约示带动。

各区县绿道选线应优先选择便于落实、易于形成示带动效果的线路。

充分依托现有景观资源并尽量利用已有服务设施,在绿道建设中倡导节约型理念。

4.2绿道设计对线路的落实

根据区县绿道规划以与实际情况对绿道线路进行具体细化落实。

4.3绿道选线分类指导

4.3.1滨水游憩绿道

滨水游憩绿道的选线应首先考虑安全因素,路线途经区域需符合水体相关的防洪要求规定。

在满足安全条件的基础上,尽量贴近水岸布局,凸显滨水游憩绿道亲水的景观优势,易于人们近距离体验滨水风光,增强绿道的景观感受。

4.3.2森林景观绿道

森林景观绿道多位于城市外围,追求林木夹道、穿越森林的空间感受。

绿道选线时应避免穿越、破坏生态敏感度较高的生态空间,尽量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与其他山林地、平原森林等已经形成的游路、作业路等,尽量减少对植物的伐移,降低建设强度。

4.3.3郊野田园绿道

郊野田园绿道的景观独具特色,乡村原有的农业景观和农田肌理与绿道的涵十分契合。

绿道选线应尽量结合原有农田林网、田间小路布局,局部可进入果园、农业休闲园中穿行。

线路布局还应与现有的休闲与服务设施如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等相结合,进行资源整合。

4.3.4人文景观绿道

人文景观绿道以展现文化特色、历史底蕴为特点。

绿道选线应在全面梳理各类人文景点资源的基础上布局,通过绿道将分散的景点资源整合串联。

相对于自然景观特色的绿道而言,人文景观绿道的用地空间与两侧的绿地环境会稍显局促,设计建设过程中可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4.3.5公园休闲绿道

公园休闲绿道在穿越公园绿地的路段,选线应充分考虑公园普通游客的休闲和安全需求,通过合理布局和引导实现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隔离,以保证安全。

大型的公园绿地可形成自我闭合的绿道线路,小型公园绿地绿道视具体条件进行布局。

5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

5.1慢行道路

5.1.1慢行道路的宽度控制如表5-1所示:

表5-1慢行道路宽度控制表

建设类型

城市型

郊野型

宽度要求

步行道

1m-1.5m

1m-1.5m

骑行道

2m-3m

2.5m-3m

综合慢行道

3m-4m

3m-3.5m

5.1.2材料要求

慢行道路的路面材料应具备舒适、安全、耐久、环保和便于统一的特性,材料选择应简洁、大方、保持统一、易于识别,且与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多种材料混用形成杂乱效果。

新建慢行道路中,骑行道可采用彩色沥青或透水混凝土路面,保证舒适平整的骑行感受;步行道可采用透水砖。

城市型绿道可结合石材装饰。

滨水游憩绿道局部可根据建设条件与滨水景观需要,在相关部门许可后,采用木栈道等方式。

改造慢行道路时,根据绿道的走线需要选择利用,注意改造面层与原有路基的良好结合,路面应平滑易行,选材应考虑原有场地的性质,与场地其他道路、环境协调统一。

5.1.3坡度要求

慢行道路需与现状自然地形的横坡、纵坡相协调,符合相关标准规要求。

横坡以1%-3%为宜,纵坡最大坡度不宜大于8%,遇山地、台阶等特殊地形时应因地制宜设计坡度。

5.1.4联络型绿道借道要求

慢行道路原则上不应借用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尤其道路狭窄、空间局促、人流量较大的道路。

慢行道路必须借用等级公路或城市道路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优先借用有独立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并设置明确清晰的分隔标识;

●借用无独立非机动车道的道路时,应在慢行道路与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安全隔离,可选用隔离墩或护栏等设施;

●车流、人流较密集的区域可通过架桥引导交通。

联络型绿道须设置减速带、警示标识、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设施。

标识标线应符合市政交通的相关法规要求。

单段联络线路长度以3km以下为宜,累计长度不宜超过本区域绿道总长度的20%。

5.1.5慢行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应参考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等相关规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计。

5.2绿化景观

5.2.1绿化带

绿化带是指慢行道路两侧具备一定宽度、连续的绿带,是绿道景观和休闲质量的直接保障之一。

郊野型绿道单侧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应低于10m;城市型绿道单侧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应低于1.5m,即应至少有一排行道树。

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用地条件适当放宽。

5.2.2绿道景观控制区

绿道景观控制区是为强化绿道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绿道设施正常运转,沿慢行道路外缘线向外一定围并控制的空间,绿道其他构成要素可在其中建设。

绿化带是绿道景观控制区的核心部分,二者关系如图5-1、5-2所示。

绿道景观控制区的建设应与城市建设管理相协调,在遵循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强化绿化建设要求。

郊野型绿道景观控制区多以自然景观为主,控制宽度不宜小于100m,应尽量避免大面积人工设施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城市型绿道景观控制区,控制宽度不宜小于20m。

因城市型绿道绿化防护宽度通常有限,生态景观控制区除应尽量增加其绿地率、绿量之外,景观界面应尽力保持统一,以提升绿道的生态景观价值和休闲感受。

5.2.3

图5-2郊野型绿道绿化带与控制区关系示意图

图5-1城市型绿道绿化带与控制区关系示意图

种植要求

绿道一般在原有绿化基础上建设,应结合绿道休闲需求,以保留利用原有植被为主,尽量避免因道路建设而大量破坏植被。

植物种类宜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

新栽植物的品种应与原有植被和绿道整体环境氛围协调融合,相得益彰。

绿化带的植物配置方式应近自然式,突出自然群落式景观。

郊野型绿道优先选用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管理粗放、景观效果较好的树种;城市型绿道种植应较为精细、适当园林化,并注重植物的遮阴效果,以复层种植模式为主,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

绿道景观控制区应通过植物景观营造绿道的大背景,统一控制植物界面,对影响绿道景观的区域可利用植物进行遮蔽。

不同景观类型的绿道还应参考以下种植要求:

●滨水游憩绿道的植物种植应首先满足水体的防洪要求,其次应兼顾水岸植物景观的透景与借景特点,疏密得当,切忌封闭水体。

沿河道溪流等线性水体布局的绿道应注意植物景观的连续性,湿地湖泊等开阔水体则应利用各类水生植物与水面形成整体景观。

●森林景观绿道的植物种植应以大乔木景观为主,加以灌木和地被点缀,呈现大绿量的视觉感受。

●郊野田园绿道的植物景观应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植物选择以表达田园乡村特色的当地乡土植物为主。

●人文景观绿道的植物种植应优先选用的特色乡土植物,打造与环境协调、展现文化的植物景观。

●公园休闲绿道的植物景观应与公园部景观、植物种类等协调统一,局部修整,避免乱砍乱伐。

5.2.4联络型绿道绿化整治要求

应尽量保持与绿道其他路段整体景观的统一性,对缺少绿化的区域应进行绿化改造和提升,道路绿化必须连续,应保证至少有一排遮荫行道树。

5.3服务设施

5.3.1绿道服务设施由游客服务站、休憩设施、停车设施、卫生设施以与基础配套设施组成。

5.3.2游客服务站

游客服务站分为游客服务中心和驿站两个级别。

游客服务中心承当综合服务功能;驿站承当基本服务功能。

游客服务站应尽量考虑与其他服务设施结合设置并符合表5-2的要求。

表5-2游客服务站配置表

游客服务站

城市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游客服务中心

驿站

游客服务中心

驿站

选址要求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积极贯彻环保和经济的绿色理念,优先利用现有建筑资源建设,如公园管理用房、便利店、公共卫生间等。

风格要求

建筑风格以与外围环境应与绿道整体景观风格协调一致。

设置地点

结合公园管理用房、旅游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等设置

结合旅游服务中心、各类园区游客服务站、镇村游客服务站等设置

体量要求

占地面积(㎡)

≦1000

≦500

≦800

≦300

建筑面积(㎡)

200-500

100-150

150-300

80-120

间距要求(km)

根据情况设置

2-5

15-20

3-8

服务功能

游客服务

餐饮售卖

治安消防

医疗救助

紧急求助

科普教育

休憩设施

文体活动场地

休憩点

停车设施

机动车停车场

——

——

自行车停车与租赁维修

卫生设施

卫生间

垃圾桶

配套服务设施

通讯设施

——

——

充电设施

——

——

图例:

●应设○可设——不做要求

备注:

主要景点或有需求区域应独立设置休憩点或观景场所。

5.3.3休憩设施

绿道休憩设施主要包括亭、廊、花架、坐凳、健身器械等游憩设施和休闲活动活动场地两类。

休憩设施的配置首先应注意合理的间距,通过设施与休闲场地的设置引导绿道休闲的合理节奏;其次休憩设施应兼顾使用功能与景观效果,设施的形态、尺寸、色彩等应与绿道整体景观协调适应。

材料应选择安全、环保、易清洁、耐久的材料,并与绿道周边环境相协调。

5.3.4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

停车场的位置、规模直接影响绿道的便捷度与使用率。

机动车停车场

机动车停车场应充分利用绿道所经区域附近已有的社会停车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明确的标识引导,增加绿道的停车空间。

除与游客服务站结合设置的停车场外,绿道沿途也可根据条件设置小规模停车场地。

停车场应以林荫停车场为主要建设方式。

停车场的出入口应设立醒目的标志,并设置减速带。

自行车停车场

自行车停车场的设置应本着便捷的原则。

除游客服务站的自行车停车场外,绿道沿线各休闲活动场地、景观节点与公共卫生间,都应设置自行车架,避免乱停车现象。

根据游人量与绿道所在区域的管理水平,逐步推广电子租(停)车设施,实现自动租还车,统一进行系统管理。

5.3.5卫生设施

公共卫生间应综合考虑绿道所在区域、游人量、现有卫生设施等因素进行设置。

除游客服务站设置的固定公共卫生间外,应根据需要在间隔较长的路段设置可移动卫生间,便于根据游人量进行调节。

公共卫生间间隔应满足表5-3要求。

表5-3绿道设置公共卫生间间隔要求

绿道类型

城市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间隔宽度(km)

≤1

≤3

绿道沿途应按照合理间距设置垃圾箱。

整条绿道垃圾箱的形式应统一,材料应优先选用耐久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易于管护的材料。

垃圾箱间隔应满足表5-4要求。

表5-4绿道设置垃圾箱间隔要求

类型

城市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间隔宽度(m)

≤100

≤500

5.3.6基础配套设施

绿道建设中,结合绿道的区位、实际使用需求、游客量等因素合理配置基本的水电基础设施,在满足基本需求和厉行节约之间寻求平衡。

给排水设施

游客服务站的生活、消防用水供给和污水排放应按照建筑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设施设置,绿化区域应配备基本的灌溉设施。

电力设施

电力设施应本着节省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做到安全适用、维修管理方便。

城市型绿道中可结合城市路灯系统,照明围和强度不应,干扰周边居民生活;郊野型绿道可仅在慢行道和重要节点场地使用固定照明设施。

通讯设施

随着绿道建设的不断完善,应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公用)、应急呼叫系统以与道路报警系统;完善道路通讯网络,消除手机信号盲点。

5.4标识系统

绿道标识系统包括立体标识和地面标识。

全市绿道应采用统一的标识体系和形式母版,标志牌的材质可根据绿道类型和所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标识容应具有统一、易识别的特点,严格执行绿道标识的相关规定。

5.4.1立体标识

立体标识包括:

空间引导标识、文字标识、距离指示标识、导向指示标识、警示禁止标识以与服务设施命名标识等六种类型。

标识牌功能说明如表5-5:

表5-5立体标识分类说明表

标识类型

主要功能

空间引导标识

引导与说明区域情况,应包括标注平面图、绿道线路、服务设施位置、重要景点分布、交通接驳点位置、管理说明、区界位置等。

文字标识

详细介绍绿道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与管理规定等信息。

距离指示标识

指示到道路、设施、景点等目的地的距离。

导向指示标识

导引目的地方向,明确标明道路、设施、景点等目的地的方向。

警示禁止标识

信息提示,是警示、禁止、设施信息等的标识载体,适用于近距离的信息提示。

其中起警示作用的提示牌需要在危险路段前80-100m处设置。

服务设施命名

标识

标明各类服务设施场所,须使用相应的图形信息符号。

服务设施包括:

游客服务中心、驿站、单独设立的公共卫生间、停车场、自行车租赁处、交通换乘点、亭等场所。

5.4.2地面标识

地面标识包括慢行道路标识线、绿道logo、骑行标识以与方向指示。

标识应为白色,形式应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