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211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docx

毕业设计格式范本

摘要(黑体,四号,居中)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品,其洁净合成工艺的研究及开发,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以CuCl催化剂甲醇液相氧化羰化法合成DMC已实现工业化。

由于反应生成了副产物HCl,造成Cl-的流失,不仅造成催化剂失活,同时对反应设备腐蚀严重,污染环境。

论文中制备了CuCl和Schiff碱助剂络合均相催化剂,并采用IR对其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不同Schiff碱助剂(助剂:

CuCl=1:

1)对CuCl催化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DMC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N-甲基咪唑与CuCl络合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

在120℃,反应压力2.4MPa,反应时间4h条件下,甲醇的转化率达到5.8%,DMC的选择性达到99.9%。

对于双配体络合CuCl催化体系,能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

在120℃,反应压力2.4MPa,反应时间4h,聚乙烯吡咯烷酮:

N-甲基咪唑:

CuCl=2:

1:

1(摩尔比),甲醇的转化率达到6.6%。

结果同时表明,催化体系的Cl-的流失量降低,催化剂的寿命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氧化羰化甲醇;碳酸二甲酯;铜络合物催化剂

Abstract(黑体,四号,居中)

Diethylcarbonate(DMC)isanenvironmentallybenignintermediation.Itwaspaidwidelyattentionthat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greenprocessofsynthesisofDMC.AlthoughtheprocessofproducingDMCbyoxidativecarbonizationofmethanolinthepresenceofCuClcatalystsystemhasbeenindustrial,somedrawbacks,forinstancetheproductionoftheby-productionHCl,inwhichnotonlycausedtoaleakingofCl-subsequencebythedeactivateofthecatalyst,butalsoacorrosiontothereactor,stillneedtobeovercome.

Inthiswork,acomplexcatalystwaspreparedfromCuClandSchiffbaseadditivesandcharacterizedbyIR.TheeffectsofdifferentSchiffbaseadditives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edthathighactivitywasexhibitedinthepresenceofcomplexcatalystsynthesizedbyN-methylimidazoleandCuCl,themethanolconversionwas5.8%,DMCselectivityreachedto99.9%at120℃,pressure2.4MPa,thereactiontime4h.Atthesamecondition,catalyticactivitywasfurtherimprovedbytwo-ligandscomplexCuClsystem,methanolconversionis6.56%(PVP:

N-methylimidazole:

CuCl=2:

1:

1).TheresultalsoshowedthatlifeoftheCuCl/Schiffbaseadditivecatalystswasprolonged.

Keywords:

oxidativecarbonizationofmethanol;DMC;Cuprouschloridecomplexcatalys(TimesnewRoman字体,小四)

 

目录(黑体,四号,居中,中间空四格)

摘要(黑体,四号,居中)I

Abstract(黑体,四号,居中)II

第一章文献综述(四号,黑体,居中)1

1.1碳酸二甲酯的性质1

1.1.1物理性质1

1.1.2化学性质1

1.1.3碳酸二甲酯的应用1

1.2碳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2

1.3国内外的研究状况2

1.4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热力学计算3

1.4.1热力学数据计算3

1.4.2分析3

1.5催化反应机理4

1.6本工作主要研究内容4

第二章实验部分5

2.1实验试剂及仪器5

2.1.1实验药品5

2.1.2实验仪器与设备5

2.1.3催化反应实验流程图5

2.2实验方法6

2.2.1试剂的前处理6

2.2.2催化剂制备6

2.2.3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氧化羰化活性测试6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7

3.1催化剂的表征7

3.2催化剂的活性评价7

3.2.1不同铜系化合物的催化活性7

3.2.2不同配体对CuCl络合的催化评价8

3.2.3CuCl/phen/NMI催化体系8

3.2.4聚乙烯吡咯烷酮与N–甲基咪唑不同摩尔比对催化效果的影响9

3.3本章小结9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10

4.1结论10

4.2建议10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居中)11

致谢(黑体,四号,居中)12

第一章文献综述(四号,黑体,居中)

1.1碳酸二甲酯的性质

1.1.1物理性质

碳酸二甲酯(DimethylCarbonate)简称DMC,分子量为90.08,相对密度1.070,折射率1.3697,熔点4℃,沸点90.1℃。

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可燃性,爆炸极限为3.8%-21.3%,微溶于水,可与醇、醚、酮等几乎所有的有机溶剂混溶。

1992年被欧洲列为无毒产品,是一种符合现代“清洁工艺”要求的环保型化工原料[1,2]。

DMC是优良溶剂,主要特点表现为熔点、沸点范围宽表面张力大、粘度低、介电常数小,与其它物质的相溶性好等[9]。

1.1.2化学性质

由于DMC分子中含有CH3-、CH3O-、CH3O-CO-、-CO-等多种官能团,因而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当DMC的甲基碳原子受到亲核试剂攻击时,烷基-氧键断裂,导致甲基化产物生成,可代替硫酸二甲酯和氯甲烷作为甲基化剂。

还可以进行甲酯化及酯交换等反应[3,4]。

1.1.3碳酸二甲酯的应用

1代替硫酸二甲酯(DMS)作甲基化剂

硫酸二甲酯(DMS)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甲基化剂,但由于有剧毒,空气中含1%的DMS气体时,人体就有致命危险。

世界上一些发达家已开始对该产品进行限制使用并逐步淘汰。

若用DMC取代DMS安全无毒,且甲基百分数较DMS高,唯一缺点是DMC价格偏高。

2低毒溶剂

DMC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其熔、沸点范围窄,表面张力大,低粘度,介质介电常数小,同时具有较高的蒸发温度和较快的蒸发速度,因此可以作为低毒溶剂用于涂料工业和医药行业。

从表1.1可以看出,DMC不仅毒性小,还具有闪点高、蒸汽压低和空气中爆炸下限等特点,因此是集清洁性和安全性于一身的绿色溶剂。

表1.1溶剂的性能比较

性能

DMC

丙酮

异丁醇

三氯乙烷

甲苯

1.2碳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

由于DMC用途广泛且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近十年来续全世界产量增加了近20倍。

目前DMC的工业合成方法有三大类,光气法、酯交换法和羰化合成法。

1.3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从1918年开始近一个世纪,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该领域的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已经有三类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光气法、酯交换法和甲醇液相氧化羰化法。

目前,西欧、日本、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碳酸二甲酯生产国家和地区总生产能力达16.5万吨。

国外DMC主要生产厂家及生产能力见表1.2。

表1.2国外DMC主要生产厂家及生产能力

我国目前碳酸二甲酯生产企业有近二十家,除一些光气法装置外,新建了几套酯交换法装置,甲醇液相氧化羰化法业已工业化。

短短的2年左右时间,中国一跃成为DMC的生产大国[5,6]。

国内DMC主要生产厂家及规模见表1.3。

 

表1.3国内DMC生产厂家及生产能力

1.4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热力学计算

关于甲醇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热力学数据报道很少,朱治良等人对液相法的热力学数据进行了计算。

在此,我们对甲醇气相氧化羰化合成DMC的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它可为催化剂的筛选提供依据。

反应过程中主副反应式为:

(1)

(2)

(3)

1.4.1热力学数据计算

表1.4各物质的基础热力学数据

其中碳酸二甲酯数据由Benson基团贡献法[7]。

求得,其余物质由文献[8]查得。

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的基础热力学数据,计算主反应在298K下的△rH、

△rGθ、Kp,△rGθ=–RTlnKp,logKp=–△rGθ/2.303RT(T=298K).

表1.5反应的热力学数据

△rHmθ,kJ/mol

△rGmθ,kJ/mol

Kp

1.4.2分析

(1)经理论计算,甲醇气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的△rHθm=347.78kJ/mol。

说明此反应是强放热反应。

(2)计算结果表明,298K时该反应的△rHθm=-282.76kJ/mol,Kp=1049.56,423K时的Kp=1044.55。

1.5催化反应机理

关于氧化羰化法制备DMC的反应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液相法以一价铜盐为主的催化体系中。

反应同时还有可能生成醋酸甲酯、二甲醚、一氯甲烷和CO2等副产品。

Romano等人[9]对CuCl为催化剂时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反应进行了研究,他们推荐的反应机理如图1所示。

图1Romano推荐的反应机理

1.6本工作主要研究内容

碳酸二甲酯不仅毒性小,和醋酸相当,而且工业应用极为广泛,是一种绿色化工产品被称之为有机合成的“新基石”,因此,在世纪中,碳酸二甲酯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的方面:

向以Cu(I)为催化活性中心的液相反应体系中添加具有可与之配位的助剂,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并减少对设备的腐蚀性。

第二章实验部分

2.1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实验药品

实验使用的主要试剂如表2.1。

表2.1主要实验试剂

药品

纯度

生产地

2.1.2实验仪器与设备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如表2.2。

表2.2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实验仪器名称

生产商

2.1.3催化反应实验流程图

1-Dryer2-Ballvalve3-Pressurecontroller4-Massflowcontroller5-Checkvalve

6-pressmeter7-Vaporizer8-Fixedbedreactor9-Autosamplervalve10-GC

图2催化反应实验流程图

2.2实验方法

2.2.1试剂的前处理

CuCl的提纯

CuCl性质不稳定,储存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变化。

2.2.2催化剂制备

1单配体催化剂的制备

将以下配体分别与CuCl摩尔比为1:

1进行充分络合后于60℃在旋转蒸发仪中蒸发干后,充分碾磨后装袋待用。

表2.3各种配体的与CuCl的用量

1,10-菲啰啉

N-甲基咪唑

聚乙烯吡咯烷酮

2双配体催化剂的制备

1,10-菲啰啉与N-甲基咪唑双配体催化体系

按如表2-2所示称量,1,10菲啰啉N-甲基咪唑CuCl的比例如下表2.4。

表2.41,10-菲啰啉与N-甲基咪唑及CuCl的比例

2.2.3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氧化羰化活性测试

停止反应后,取出釜液。

釜液用布氏漏斗真空抽滤后用气相色谱仪对液相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面积归一法对碳酸二甲酯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3.1催化剂的表征

从红外光谱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聚乙烯吡咯烷酮与CuCl络合物的羰基发生了偏移,从1659.94减小到1655.06。

 

图3红外光谱图

3.2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2.1不同铜系化合物的催化活性

在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DMC的反应中三种类型催化剂,实验结果见表3.1。

表3.1铜系化合物反应活性的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CuCl催化甲醇氧化羰化合成DMC的转化率最高,催化剂对产物DMC的选择性>99%。

3.2.2不同配体对CuCl络合的催化评价

众本论文首先考察了不同的配体与CuCl(摩尔比1:

1)配合对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影响。

实验结果见表3.2。

表3.2不同的配体对CuCl络合的催化活性评价

咪唑类化合物为一种有机碱,Cu+为软酸,两者易于络合形成络合物。

3.2.3CuCl/phen/NMI催化体系

(1)1,10-菲啰啉与N-甲基咪唑的摩尔比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图4phen与NMI配体的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phen和NMI均为常见的含氮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能力很强,结果表明,改变phen和NMI的配比可以改变甲醇的转化率。

(2)反应机理探讨

本论文只对甲醇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体系CuCl/phenNMI进行初步的机理探讨。

可能的机理见图5。

图5CuCl/phen/NMI体系催化机理图

根据以上提出的机理,我们可以推出,当两种Schiff碱的配比为1:

1时,实验结果应当为最佳,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3.2.4聚乙烯吡咯烷酮与N–甲基咪唑不同摩尔比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与N–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2:

1时甲醇的转化率最高达到5.6%,催化剂对DMC的选择性>99%。

3.3本章小结

通过筛选不同的铜化合物,从催化反应活性比较,结果表明CuCl的催化活性最高,同时双配体铜络合催化剂可进一步提高甲醇合成DMC的转化率,尤其是聚乙烯吡咯烷酮和N-甲基咪唑络合催化剂效果最明显。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碳酸二甲酯不仅毒性小,而且工业应用极为广泛,是一种绿色化工产品。

本文主要考察了不同Schiff碱助剂对(助剂:

CuCl=1:

1)对CuCl催化甲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DMC催化性能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实验中通过对助剂的考察,结果表明N-甲基咪唑与CuCl络合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

2.对于双配体络合CuCl催化体系,能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

3.最佳的工艺条件是:

温度A℃,反应压力为BMPa,反应时间Nh。

通过Schiff碱助剂络合CuCl可以很好的减缓对设备的腐蚀和提高了催化剂对生成DMC的选择性。

4.2建议

1.由于我们运用的反应体系是间歇反应器,因此我们在反应中的O2的含量不能太高,否则会发生爆炸,后续继续补充气体,不易得到实际的O2的用量。

因此建议运用连续反应釜。

2.开发无氯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居中)

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

1、只选取最必要、最新和作者亲自阅读过且本文直接引用的文献;

2、只取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和论著上发表过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按各类科技文献所特有的著录格式进行著录,分别为:

(1)期刊[序号]主要负责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

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2)专著[序号]主要负责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译者(对译著而言).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3)专著、论文集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负责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负责者名.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负责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5)学位论文:

作者.文题.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6)专利:

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

(7)技术标准:

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日期

举例如下:

[1]王健.建筑物防火系统可靠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

[2]李以圭,刘金晨.分子模拟与化学工程[J].现代化工,2001(07):

10-15.

[3]林鸿波,吴玉龙,杨明德,等.丙烯氧化反应组分在TS-1中吸附行为的分子模拟[J].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2007,23(6)24-30.

[4]李明.物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58~6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GB3100-3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

致谢(黑体,四号,居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