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159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8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docx

0612年各省区历史高考真题专题汇编母题专题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

备战2013高考历史6年高考母题精解精析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2高考】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

(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5)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解析】:

题中材料所述众多思想潮流在中国同时出现

的时期,最早也只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考点定位】:

(华东师大版)第七分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其它版本新课标)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3)从

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二)非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

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分)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2)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

【答案】:

A

【解析】:

题中中共于去年(1935年)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最早见于1935年八月一日的“八一宣言”。

B项是1935年12月;C项是1937年9月;D项是1945年。

【考点定位】:

(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全民族抗日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抗日战争。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6)法国学者马扎里海说,“汉人于1661年从那里驱逐了荷兰人,1885年驱逐了法国人,1874年和1944年驱逐了日本人“。

”那里“是指我国的

A.山东B.辽宁C.台湾D.广西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7)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漫画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呜呼鲁民呜呼圣地》B.《蜿蜒南下》C.《国破山河在》D.《支持的住吗》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30)毛泽东指出:

“我们停止阶级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

”当时“我们停止阶级斗争”有利于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中关键词“外在矛盾(中外民族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即是指把抵抗外来侵略放在第一位、国内阶级斗争放在第二位。

只有C项符合这一标准。

【考点定位】:

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中国维权斗争)求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加上赔款,A项不正确;列强在中国大规模争取路矿权是在甲午战争后(1895年后),C项排除;中国茶叶受印度茶叶出口冲击,这一时间段有较大减少,D项排除,只能选B项。

【考点定位】:

(华东师大版)第五分册·天朝的危机、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其它版本新课标)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维权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二)非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

历史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

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工商企业。

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城区示意图(1936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

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

(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14分)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

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8分)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12分)

【2011高考】

(2011年上海卷文综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B.光复会

C.强学会D.同盟会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课本知识,图中所示《民报》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博物。

(2011年四川卷文综17)图5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

【答案】:

C

【解析】:

清末顽固派和维新派都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这是政府不信任百姓(图5中“政府视百姓之程度低”),老百姓更不信任政府(图5中“百姓视政府之程度更低”),其解决之道就是尽快设议院、开国会等,实现政治民主。

(10年上海历史卷)2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

C.商务印书馆、冯如D.同文馆、利玛窦

解析:

C。

此题可用排除法,利玛窦和《几何原本》都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内容,不属于“近代”。

(10年重庆卷)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

“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解析:

B,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10年北京卷)16.1903年有人指出:

“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

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10年北京卷)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过程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主张君民共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故排除;  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胡适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故排除;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0年福建卷)16.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

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

(10年全国卷2)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生存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它”,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

(10年江苏卷)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故正确答案为D。

(10年江苏卷)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

(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解析】A是鸦片战争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魏源的主张,B是洋务派的主张,C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材料中的人物穿着清朝服饰,体现了清朝的封建顽固派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抵制,故正确答案应该是D。

【答案】D

(2009年上海历史,29)郑观应主张: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2009年广东历史,6)梁启超说:

“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B.民权

C.西学D.科学

【解析】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答案】B

(2009年全国文综一,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2009年上海历史,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解析】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答案】C

(2009年福建文综,16)右图是

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答案】B

(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2008高考试题】

1.(2008广东单科,3)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D.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C

2.(2008广东单科,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

“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

答案A

3.(2008广东文基,23)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4.(2008广东文基,2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B

5.(2008江苏单科,6)186

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6.(2008江苏单科,7)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B.林则徐

C.洪仁玕D.严复

答案D人头猴身的达尔文

7.(2008上海单科,27)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答案C

8.(2008海南单科,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