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855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如皋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制题:

刘九凤审核:

王华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

B.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

C.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

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首届湄公河峰会将于泰国著名旅游胜地华欣举行。

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四个委员会成员国将有高层与会。

作为观察员国的中国和缅甸派了代表出席。

B.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中美都面临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的艰巨任务,保持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C.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D.3G手机的问世,无疑将会掀起一场手机电视的收看浪潮。

你可以在闲暇时观看你喜欢的连续剧,可以了解最及时的新闻动态,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社会文明。

3、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6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4、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6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

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80字)(3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二、文言文阅读

㈠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12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日: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日:

“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

“苟,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

“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

“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使者以闻(知道)B布衣草履而牧羊(穿着布衣)

C岁余,羊肥息(繁殖)D上过其羊所,善之(认为……好)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宣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题3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⑶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㈡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6分)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

“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

“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髮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

可不畏哉!

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

铡碎的草。

ò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部:

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党:

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稔:

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为:

因为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3分)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

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

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

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1.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⑴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3分)

⑵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⑵吾尝终日不食,,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⑶,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⑷,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⑸,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⑹,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⑺君子坦荡荡,(《论语》)

⑻我知言,(《孟子》)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4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

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

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

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

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

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

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

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

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

生病不正常吗?

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4.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6分)

15.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6分)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7.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六、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70分)

古代君子非常重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战国的荀况所说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便是一个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

这不光因为“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更因为人们的自卑和自以为是。

因为这些,人们常常缺乏同自己对话,即缺乏对自己的审察、发现、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

因而常常会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损人又误己。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反省是一种能力,一种品德,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过类似的认识和经历。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作文。

注意: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如皋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学情

调研测试(语文)答题纸

3、

4、⑴

7、⑴

11、⑴

12、⑴

13、⑴⑵

⑶⑷

⑸⑹

⑺⑻

14、

15、

16、

17、

 

如皋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语文)

参考答案

1、B(湖北)(3分)

2、C(3分)(A.前面说“峰会将要举行”,后面说“中国派了代表出席”,时态矛盾。

B.“巩固经济、复苏成果、保住经济平稳发展”,“复苏”“保住”搭配不当。

“巩固”用的也可疑。

D.“加速”缺宾语,可改为“加速社会文明的进程”。

3、(6分)(浙江)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4、(6分)(浙江)

(1)(3分)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

(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

(2)(3分)示例:

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5--7(上海)(12分)

5.(3分)A

6.(3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9分)⑴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

(“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

⑵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以时”、“辄”,句意,各1分)

⑶我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

(“邑人贫者”“贷”各1分)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

以耕种畜牧为业。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

“想当官吗?

”卜式说:

“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

“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

”卜式说:

“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

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

“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

”卜式说:

“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报告了朝廷。

丞相弘说:

“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

”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

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

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

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

“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

”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

“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

”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

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

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

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

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

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8—11(重庆)(16分)

8.A(部,统辖的,辖制的)

9.B(①为引出话题,未表现“义”;③对象错误,说的是“王公”。

10.A(“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是对“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的误读。

11.(共7分)

⑴(3分)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

“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面数委)

⑵(4分)这天(商人)将要回家,听见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

果真如此,就长啸三声后停下来。

”(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是祝为尔)

参考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

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

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

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

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

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

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

“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

”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

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

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

“你真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

”王桢立马出声答应。

当日点阅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

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

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

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

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

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

这天,商人将要离开,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

“是王公吗?

确实是你(的话),就长啸三声(再)停下来。

”(果然)像他说的那样。

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

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

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

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

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

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

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

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

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

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

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

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哎!

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

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

(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

啊!

能不敬服(它)吗!

能不敬服(它)吗!

12、(江苏)⑴(2分)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

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⑵(4分)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⑶(4分)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

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

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13、(8分)略

14—17(浙江)(24分)

14.(6分)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15.(6分)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三点即可)

16.(6分)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答三点即可)

17.(6分)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答三点即可)

附加题答案:

21.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参考译文】唉!

一种学说本来就有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在现在却尊重的,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

比如孔子和孟子在当时惶惶奔走,但后来却成了万世之表。

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

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和厌恶所能左右的。

大概时间越久,它们就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于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22.韩愈“惟陈言之务去”(或“文以明道”或“词必己出”,或“不平则鸣”)

23.①道(或“一种学说”)的是否流行不仅因为世俗的好恶,还有它必然的道理。

②好文章即使暂时被掩盖,但它终究会放出光彩。

24.AC(A.“九进中原”的是姜维。

C.N先生是《头发的故事》里的人物,此处应为“爱罗先珂”)

25.

(1)答:

林黛玉。

宝玉挨打。

贾政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宝玉同忠顺王府一个戏子琪官“相与甚厚”,让贾政“又惊又气”,又有贾环告状,说是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