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4824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了世界更美好.docx

为了世界更美好

为了世界更美好

竹前

关于香港老人田家炳,这应该是最贴切的表述了。

笔者所接触过的田家炳先生,行止安详,温润可亲,脸上永远带着谦和恳挚的微笑,真可以说是平实朴素到了骨子里。

类似本文标题这样的话,很难想象能出自他的口中,那些高远的话、抒情性质的话他是从来不会讲的。

但笔者以为,正是这句话——为了人类世界更美好,为了祖国和家乡更美好,贯穿了他的一生。

少年时代离乡创业至今,田家炳艰辛奋斗慨以当慷的70余载岁月,无非都是在领悟、阐释和实践这句话,并使其升华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对于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而言,田家炳是一面镜子,一种风范,一个路标。

在他身上自自然然形成的那种精神力量,有如大江奔涌,丰沛豪宕,不可抗拒地撼动心灵,催人奋起。

感动无时不在

2006年央视“感动中国”的候选人中有三位香港人士:

霍英东、李嘉诚和田家炳。

他们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实业家、大慈善家,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竭诚奉献,以大爱成大业,创造了非凡的功绩,素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景仰。

不过实在说起来,论起资产规模、经营的疆域与实力,田家炳比前两位可就小得多了。

他主要涉足化工企业和房地产,一生所钟情的又无非是实实在在创造财富的工业领域。

虽然几十年前即已名忝成功人士,坐拥10多亿资财,田家炳常常笑称自己不过是个做小生意的,在富豪林立的香港实在算不得什么。

手里的钱固然并不算太多,但捐出去帮助别人的却很多很多,并且是永无止境,越来越多。

自1982年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田家炳基金会成立,老先生所拥有资产的80%都无偿地用在了文教公益事业上,为此所支付的资金每年都以数千万元计。

迄今捐出自有资产比例最大,扶助教育公益事业最执着、最恒久者,田家炳要算香港第一人。

举目大千世界,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人同此心,而肯像他这样下力做的又能数出多少?

望九高龄的田家炳住公寓,吃得很简单,永远与烟酒无缘。

轮换穿两套虽则熨烫笔挺,却明显已经很旧了的西装。

鞋子照例擦得一尘不染,同样因穿了许久式样颇为老套,袜子常常是补过洞,一穿再穿也舍不得扔的。

给自己限定的花费每月不过3000港币,哪里还容得丝缕糜费,能省的尽量都省了,出门灌瓶水随身带着。

多年来他早已不备私家车,也轻易不坐自己当着董事长公司里的车,以耄耋之年顶着一头白发换乘地铁上班,朴朴素素萧然自在地出入各种场合,乃成香江一景。

这位享誉亚洲逾半世纪的“人造革大王”,实在是比街头平民还要平民啊。

田家炳的巨额资财都去了哪里?

任何人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田家炳巨大的心血和财力。

他用毛笔题写的“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神完气足,刚劲见骨,高高地悬挂在家中和办公室。

他是一个为自己立下宏大志愿的老愚公,在本应颐养含饴的晚年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为振兴教育、造就人才,为百姓福祉,为国家富强,拿出了自己的一切。

成立基金会的第二年,1983年,他就开始在桑梓故里建中小学,春秋25度,年年月月加紧在做,精耕细作,未遑稍息。

迄今除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直辖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都已拥有田家炳无偿资助建设的教育机构。

160余所田家炳中学、10所田家炳高等职业学校、40所田家炳小学以及9间田家炳幼儿园,1250间田家炳图书室,大江南北星罗棋布,蔚成壮丽景观。

与此同时,大陆有75所高校,香港有10所高校,以及澳门大学、台湾新竹交大与师大等,都有了田家炳捐建的教学楼宇或相关项目。

中学、大学,各式各样的奖学金也设得很多。

中国几乎所有与师范教育相关的高等院校都陆续得到过田家炳的大额资助。

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主要资助人也是这位远在香港的田家炳先生。

一生打拼在实业领域的田家炳,少说多干、埋头做事的风格十分鲜明。

他老当益壮,奔走四方,精力高度集中,凡事过问到底,谁也别想跟这位和蔼可亲却又严细认真的老先生打马虎眼。

慷慨解囊办教育他最高兴,接连不断地拿出一笔笔钱来,热忱主动臻于极致,别人没有想到的他往往先一步替你考虑到。

比方说,某地某校拟建一座田家炳资助的教学楼,本来对方打算给老先生尽量省点钱,建个四层五层就行了,捐助者本人却主动提出要加到六层七层。

这是因为他事先专门做过考察,是从实际出发,从发展着眼的。

然而,华而不实的东西也极难让他放行,一味地锦上添花、做表面文章,他就要坚决摇头了。

难能可贵的还在于,捐建任何一个项目,着手进行无论哪项公益工程,定下来后,老先生可绝不是签张支票、剪个彩、表表心愿就了事的,而是方方面面都要仔细问到,包括图纸都要一一看过,以行家眼光切磋再三,该批评的还要委婉地提出批评。

在这里体现出实业家特有的严谨精细。

而无论天南地北哪所田家炳中小学兴建,或哪个学校设了基金会的项目,他必到场,隔上一段时间还要亲自再跑一趟看看落实的情况,远在云贵很偏远的学校都一定要跑到。

有些冠以田家炳的学校,平时“田家炳”三个字叫惯了,以至于当地报纸出现过这样有趣的标题《田家炳视察田家炳》。

正是基于这种实打实、硬碰硬、说干就干、干就必须干好的田家炳作风,20多年来他所经手的数以百计的教育项目都实实在在立住了,一个个生根、开花、结果了,田家炳中小学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品牌。

田家炳时刻念念不忘,大宗用钱的另一个地方是民生福利。

大陆各地冠以田家炳的医院或医疗保健中心有30余所。

在香港设立公益基金12项,建成老人及青少年社会福利机构13处,几乎所有重要的慈善机构,如仁爱堂、救世军、保良局、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都有田家炳项目,有他经年累月送去的关怀。

在广东梅州等地建桥梁、道路、水电、体育场、文化宫、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260余项。

田家炳故里广东大埔县山地占87%,人称“山中山”,千百年来山水隔阻,道路不畅,贫瘠不堪,而如今百余架桥梁腾空而起,公路四通八达,山乡旧貌换新颜。

不用说,这些桥梁道路都是田家炳逐年斥资,并一一亲临现场督促建成的。

身上有股浓厚的书卷气,一生酷爱文化典籍,可以把《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的田家炳,晚年还极为看重的一件事,就是坚持献计献策,格外尽心尽力,与有志者共同推动中华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台湾,他投入5000万台币建立文教基金,开设各类学术文化讲座,扶持书法、音乐、绘画艺术不遗余力;在剑桥,他大力支持李约瑟博士建馆收藏和保护中国文化史料,资金有难处,他毫不犹豫出资数百万元促成其事;在北京,听说自然博物馆大量的标本无处安放,他自告奋勇捐建标本室,解决了困扰馆方多年的难题;在南京,他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建起了学术交流中心……

他有钱么!

有人也许会这样说。

有钱,与有崇高的境界,恐怕永远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田家炳用来捐献的那些资金,全部来自他与几个儿子(现在主要是靠他们了)胼手胝足辛勤经营的田氏化工企业,以及分布在香港屯门、荔枝角的几座田氏工业大厦。

他的主要经济收益也就集中在这些地方了,并没有什么上市公司之类可以去融资。

他是成功的实业家,但完全凭借的是艰辛劳作,精心运营,钱赚得并不容易。

在风云激荡的经济活动中,难免要冒这样那样的风险,常常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化难克艰。

人们不禁会问到,在面临一次次很难对付的挑战,特别是前些年旷日持久的亚洲金融风暴降临、资金周转矛盾骤然凸现的情况下,田家炳巨额付出的公益捐献是不是就可以稍许缓一缓、停一停呢?

按常理说,这完全是应该的。

但田家炳自己却从不这样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要跋山涉水朝着确立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人们注意到一个事实: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迎来了田家炳捐赠祖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新的高峰,一批又一批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受益。

而此时正处于亚洲金融风暴的风口浪尖,田氏企业骤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港九房地产暴跌,基金会视为柱石的几座工业大厦经营收入一连数年陷入低谷。

不难想见,在此紧要关口,田家炳和基金会沐风栉雨破浪行舟是何等不易。

一度,他甚至是把自己的产业抵押出去,以贷款来实现捐赠目标的。

2001年4月,为了保证捐赠的连续性,田家炳索性把自己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卖了!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卖,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卖得太可惜。

有什么理由需要他非得卖住房呢?

他的那座独院豪宅位于寸土值万金的香港繁华地带九龙塘,房屋建筑面积逾700平方米,并有一座大花园,花木扶疏,幽静雅致,一家人钟爱无比。

这令人欣羡的庭院是1964年以巨资购入的。

那时的田家炳正值英年,填海建厂大获成功,在香港实业界崭露头角。

宽敞明亮的花园洋房,连同价值不菲的奔驰车,就成为一位前程远大的实业家叱诧商海,牢牢立足业界的象征。

田家炳的5儿4女在这里长大,相册留下了他们在自家院中游泳池、羽毛球场、篮球架下活泼泼的影子。

此前,来到香港创业的最初几年间,田家炳曾居无定所,数度搬家,惟这所心仪已久的房子让他和家人彻底安居下来。

1983年他又精心擘划,进行原地重建,环境和居住条件就更加优越了,其市价最高值估到亿元之巨。

于此经济低迷、艰难爬坡的年头,要卖去的这所房子只能定价在5000万至5200万港币之间,与此前评估的高位价值是不能相比的。

对此,亲友们实在感到惋惜,纷纷前来劝阻,外界各种议论也很多,但田家炳还是决计要卖。

他微笑着坦陈自己做出决定的理由。

他说,现在孩子已各自成家立业,不再需要一大家人住在一起了。

周末大家团聚,七八十平方米的大客厅是没有了,假山、花圃、鱼池也没有了,但这点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吧?

5000多万,要是存起来,一个月的利息就有三四十万。

我和老伴住一个晚上,岂不是上万元就没有了,这值得吗?

反过来说,这几千万差不多能帮内地20所中小学建教学设施,可以办成不少事,而我现在正急着用这笔钱把事情做得更好些。

今后我们自己虽然住得挤一点,但会听到更多新教室里孩子们开心的读书声,那又该是多大的精神享受!

夫人房女士颔首表示赞成。

她同样也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慈善家,多少年来都是这样,默默而坚定地站在做善事的丈夫身边。

孩子们也都表示了对爸爸的理解和支持。

在他们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要鼎力帮助别人的,耳濡目染,他们成年后也相继走上了这条爱心之路。

多年来父母亲为捐助教育奔波各地,他们一定要轮流陪同前往,共同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心爱的房子就这样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而售房交易过程中出现了未曾想到的一幕。

高高兴兴前来洽谈购屋的那位先生,在知悉田家炳卖房的缘由后,不禁动容,而他来自台湾的太太更是惊讶不置,感慨不已。

夫妇两人立即表示交易价格要提高,自己乐于多出些钱帮田先生做善事。

这样,经买者两次主动提出并一再坚持,标价5200万的房子最后竟是以5600万的价格成交,足足多加了400万港币,列为香港同区最高金额的成交个案。

传说中的君子国真真切切地推出了现代版,报端咄咄称奇,香江又添佳话。

房子售出10天后,心静如水的田家炳信笔写下《卖屋、租屋与捐资助学的情怀》一文,特地纪录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他写道:

没想到自己做点小事,连卖屋也得到意外的收获。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信非虚语。

他又写道:

亲友们深恐这件事会影响我的身份、声誉和公司里的生意,这是过虑了。

“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何愁月影斜”,有什么可担心呢?

他很自信,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而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

住房是卖去了,所谓“傻跟富豪”的说法也跟着来了,而于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田氏企业何损?

很快他们就度过了难关,继续蒸蒸日上地向前发展了,田家炳基金会依然迸发出强劲的活力。

一晃7年多过去了,卖了住房的田家炳夫妇就一直住在租来的公寓里。

那是一座普通小楼的第二层,大小不过130余平方米,房间布置得简单朴素。

推开窗子,百米之远就是他昔日豪华的住所。

据说随着香港经济日益好转,那所房子所值向上攀升了很多,能卖出极可观的一笔钱了。

偶尔有人提起来,田家炳淡淡一笑而已。

做了自己感到很值得的一件事情,他有什么可后悔的?

他是颇为自豪的啊。

事实上,就在这之后,为了支持教育,多办几件雪中送炭的好事,他又不动声色地卖掉了名下的一座写字楼。

对他来说,挣来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物有所值,幸福所在。

拓荒永不止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田家炳捐出了那么多的钱,其前提是他千辛万苦挣来了钱。

田家炳是慈善家,也是堂堂正正当之无愧的财富创造者。

开基创业,风雨兼程;造福桑梓,永不止步,谱写了他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向前回溯71年,1937年冬日,18岁的田家炳孤身一人登船南行,从家乡广东大埔赶赴越南,去经营看似不起眼,却实为跨国买卖的瓷土生意,以此迈出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韩江滔滔,风帆正举,映衬出少年田家炳的勃勃雄心。

其实在当时,不去闯荡四方他也有饭吃。

虽然父亲去世了,失去了顶梁柱,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不得已过早辍了学,但毕竟家里还有收入不错的商铺,有砖瓦厂,四里八乡算是殷实人家,日子满可以过得去。

但满足于守住家园,陶醉于小富即安就不是志向恢宏的田家炳了。

身为闯天下的客家人后代,这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渴望大山以外的世界,渴望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渴望为家乡父老争光。

明知离乡背井风云莫测,他还是毅然走向远方。

大埔为瓷土之乡,是越南优质陶瓷产品的原料产地,田家炳赴越伊始兴办的泰安隆瓷土公司可谓如鱼得水。

他知书达理,谦恭而诚信,学习经营上手很快,以成本低、质量高、货源稳定出名,仅用一年时间即赢得当地60%的瓷土市场。

进而慷慨让利,与多位同行合作,牵头创建联合企业茶阳瓷土公司,一举成为越南全境最大的瓷土供应商,俨然跻身商界青年领袖,而这时他还未到20周岁!

似乎命运里注定会有一番磨难,血气方刚的田家炳鹏翅初展风头正健之际,日本帝国主义燃起的战火汹汹然烧了过来,才做了两年的瓷土生意被迫止步。

他只好转赴印尼另图发展,苦练当地语言,熟悉土特产业务,接替已故的兄长主持商号经营。

可是,同样在起步未久,刚刚打下一片天地,有了一点积累时,太平洋战争骤然爆发,所有的心血(当时已值几百万印尼盾)在日本人刺刀下丧失殆尽,连他本人也从居住地被无情地赶走。

对于遭受侵略欺凌,惨经奴役压迫,田家炳有了切肤之痛,从而为他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种下了根苗。

厄运面前,田家炳没有低下自己倔强的头颅。

老板做不成了,他就去当打工仔,在雅加达一家五金厂一干3年,历练成为一名精通业务,又颇受工友欢迎的管理者,帮助该厂扭了亏,赚了钱。

他是一个勤于学习、很有想法的人,凡事观察得很细。

等到日本投降,他自己开厂的经验也已经具备了,极好的口碑又能使他独独贷来急需的款项。

1946年春天,27岁的田家炳创建的树胶厂——他将其命名为“超伦”——矢志超越群伦,在橡胶之国印尼开始了紧张的生产。

这成为他毕生从事工业的开端。

二战后的市场,什么都缺,田家炳的超伦树胶厂日夜开工,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于雪片般飞来的订单中,他创建了更大规模的企业南洋树胶有限公司,以经营得法、利润丰厚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

为办好企业,他多次前往国外考察,师从化工原料界权威——英商卜内门洋行,潜心学习新技术。

超伦,他做到了,似乎就可以这样一直走下去。

可他不,善于学习钻研新事物的特性,使他不断寻找新的路子,期待更大突破。

国际市场上他注意到一种新兴的化工产品聚氯乙烯,即人造革,当时叫原子皮,与天然橡胶相比价格稍低,制成品的性能又略胜之,用途很广,发展前景不容低估。

当时印尼本国尚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只能依赖进口,他决心由自己来填补这一空白。

了解到当时日本掌握这一产品的先进技术,他立即动身去扶桑学习考察,订购了生产所需的全套设备,并高薪聘请化学工程师中村正义到厂任职。

不久,南洋树胶公司如愿改造成塑胶薄膜企业,成为这一朝阳产业的开拓者、领头羊。

在其带动下,塑胶薄膜的生产与加工业异军突起,一度名列全印尼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

华侨实业家田家炳的名字在印尼群岛如雷贯耳。

1958年,经历了20多年打拼的田家炳将届40岁,功成名就,顺水顺风,是印尼广受尊敬的业界巨子,朋友们都以为他今后就长期生活在这里了,却不料他又开始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把厂子转交出去,举家携口赴人地两生的香港发展。

大家都以为他在无端冒险,孰不知这正是他深思熟虑的抉择。

在他心目中,香港是得天独厚的自由港、世界性金融中心、国际大都市,法治与竞争相伴,风险与机遇并存,是有志者闯路兴业的好地方。

少年时赴越路经香港,印象深刻,后来又几番涉足,关注就更多了。

50年代末正值香港经济起飞的前夜,这尤其令他兴奋。

他是一个立志干大事业的人,当此人生最可宝贵的壮岁之年,希望置身于一个能够大展身手的崭新环境,于波涛汹涌、高峰林立之处开辟一重境界。

另一个因素则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问题。

与旁人家不同,他自幼随好学的父亲吟诵典籍,中华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心坎上。

现在,他要让自己的孩子走近中华文化。

他有一个温暖和煦的大家庭,5儿四女给他和夫人带来很多欢乐,他期盼他们成为客家人优秀的儿女,将来能够为民族的兴起作些事情。

决意阖家定居于中国的南大门香港,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在这里。

有句话叫居安思危。

当年在印尼,华裔实业家、商界人士往往十分勤勉,钱似乎赚得比较容易,包括田家炳,许多人跻身社会上层,表面的繁华使大家忽略了暗潮涌动的民族矛盾。

平日与社会各界接触很多,善于体察民情的田家炳对此倒是深感忧虑,他选择了离开。

果然,在此后不到3年,当他在香港已经做得红红火火时,令人发指的印尼排华暴行终于引爆,造成了不堪回首的严重后果,多少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人们不禁由衷佩服田家炳的远见。

有胆有识的田家炳还真是在香港做成了一番大事业。

他紧紧抓住了机遇。

值此香港工业兴起阶段,他所擅长的人造革制品工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当时还是一片空白,市场上所需的产品都是从日本、台湾进来的,其情景与当初的印尼颇为相像。

于是他行装甫卸,就朝着这一领域奋勇进军了。

其实,香港人造革制品工业看好的人不少,此前已有四五位实业家打探过路径,但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

为什么?

因为在当时,人造革生产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较多的人力和较大的厂房,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克服的屏障。

找不到2万平方米以上的土地,根本就不要设想去建厂。

唯有田家炳想到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填海建厂,为此他买下了新界屯门一片荒芜的滩涂。

在香港,为了城市的发展而填海造地不是新鲜事,但那完全是政府行为,其工程极为繁冗浩大。

以个人之力移山填海,史无先例,近乎异想天开。

可以想象,讥笑声四起,一片哗然。

当然,申办争取的过程更是十分艰难繁杂的。

有感于田家炳的气魄与真诚,在香港享有很高声誉的新界乡议会主席陈日新先生亲自带着他跑政府;与他有过商业往来的大公司、洋行也站出来支持他。

终于,经历了千难万难,田家炳的屯门填海工程1959年春天在万众瞩目中启动,同时也开始了建厂事宜。

田家炳为此付出的巨大心血毋庸细表。

人们所看到的是,仅仅一年多之后,在他指挥下填出的土地达到30万平方英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在海滩上拔地而起,香港的第一批人造革产品带着田氏塑胶有限公司的印记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出口大宗产品,得到港府的奖励。

以此为源头,数以百计乃至上千的人造革下游厂家、商家雨后春笋般兴起,全港从业人员最多时达20余万众。

真可谓一人填海,万人得益。

声名鹊起的田家炳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他还是那个老习惯:

每做一件大事就赶快去学习。

1962年,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环球考察,几乎看遍世界一流塑胶企业,并再次请来了外籍专家。

之后多年间屡有赴洋学习考察之举。

坚持从高端起步,敢于与群峰竞秀,成为田氏企业长盛不衰的主因。

直至改革开放移往大陆办厂,田氏仍被公认为是最具示范意义的先进化工企业,在大陆第一家获得行业国际品质管理ISO09002证书。

化工企业蓬勃发展之际,主张“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田家炳又打下了房地产的一方天地。

1962年九龙荔枝角2万平方米的土地购入;1965年高12层的田氏大厦落成;1967年屏山大块工业用地购入,9个月后建成田氏屏山新厂;1970年葵涌工业用地购入,后建成高14层之田氏大厦;1983年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的3座田氏工业大厦在屯门落成……

香港也并不总是是风平浪静之地,田家炳几十年间同样亲历了诸多风波。

1965年的银行挤兑风潮,1967年的社会动乱,1974年的股市大崩溃,1974年的全球石油危机,1974年的经济衰退,1984年的移民潮,1986年的房地产暴跌……涛飞浪走,险关重重。

经不住大浪淘沙考验者多有所在,而田家炳都毫发未损地挺住了。

他像一个劈风斩浪的高明水手,固然水湿难免,但始终牢牢驾驭着企业的命运,使之一步步走向成功。

之所以如此,因素很多,其最根本一条是对诚信的回报。

在香港,田家炳和他的企业从来都是以讲信誉著称的,银行家、投资家乃至客户们完全可以对他不设防。

你欠他可以,他不会欠你。

当发生很难对付的经济风潮时,有些人会躲起来,而田家炳一定找得到。

田氏企业待下游厂家甚厚。

对于这些厂家的需求,从花色品种、原料档次到数量价格、供货方式,都尽量予以满足,并主动向他们提供各种客户的信息。

厂中还专门开设一个陈列室来宣传各下游厂家开发出的产品。

港府激赞之余,也效仿其做法,在驻外办事处专设展室宣介香港产品,其中就有田氏企业的多种成果。

待人,特别对待员工,田家炳就更是厚诚了。

他的化工厂在香港(现在设在东莞)很特别,不但是个花园式的企业,而且是个学习型的园地,各种培训很多,奖励也设得很多。

老板与员工之间讲究平等,见了董事长叫声田先生,见了总经理(田家炳长子)叫名字荣先就可以了。

人并不多,士气很旺,融融泄泄,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凡是去过的人都会留下鲜明印象。

田家炳不怕人家来跟他竞争,竞争带来进步,他欢迎竞争。

他尤其乐于看到祖国内地的企业比他发展得好。

他的化工厂一度成为内地众多塑胶企业的培训基地,当然,一切都是无偿提供的。

1979年他将价值数百万元的全套现代化人造革生产设备赠送广州省人民政府,省上安排给佛山塑料二厂,他马上派人去指导安装,培训技术人才,帮助尽快投产。

现在这家工厂已经成为上市公司。

如果光介绍这些,那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田家炳。

须知田家炳早年就给自己立下左右铭:

“实业心存公益”。

即创业兴业是为了社会的繁荣、民众的福祉。

1959年刚刚到达香港时,他就出任有名的慈善机构博爱医院总理,在一片赞誉声连做三届。

自此一身二任,兴办实业的同时,献身公益事业不倦奔走整整50年。

这就有了本文第一部分叙述的那些故事。

提及此点旨在强调,他是以企业家的干劲,甚至是以当年移山填海的那股劲头,来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在这方面辛勤拓荒同样永无尽头。

特别是在1884年,基金会运转两年之后,他将化工厂的主要业务交给自己海外深造归来的几个儿子,时间、精力、财力,几乎悉数用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孜孜矻矻,于兹25载矣。

“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来”,于满天晚霞中,写下壮丽恢宏的人生新篇章。

星辰照耀心灵

天上有颗小行星是以田家炳命名的。

这颗星编号2886,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5年发现。

1994年,其距地球最近的年份,在田家炳的家乡广东梅州举行了命名仪式。

笔者理解,仰望这颗星其实就是仰望一种精神:

爱国爱民众的精神,厚德载物的精神,艰辛奋斗永不止步,与时代同行、为桑梓造福的精神。

这其中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来,有不少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但本文已经太长,不打算写那么多了,只是再说几句田家炳的为人。

原因很简单,有什么样的人,才会做什么样的事。

田家炳极重感情,凡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恐怕没有哪个人能像田家炳这样,直到晚年提及慈爱的双亲还饱含热泪。

至今家乡来了人,他讲得最多的仍是幼年时爸爸妈妈顶着烈日带他为村上修路的往事。

心地善良又有文化的父亲是他一生的楷模。

家乡留下了他的祖屋“拱辰楼”、“万卷楼”,古色古香,养护得很好。

每次他回家探望,抚着当年读书的案头,就依稀回到父母身边。

可是,当听说村里医疗站需要扩大,村里议事也还没有像样的场所,他立即让打开“拱辰楼”、“万卷楼”两座房子的门,请医疗站、村委会搬进去长期使用。

所在的乡镇建一条公路,如果想就近、方便,那就只得搬迁田家炳的祖坟。

可是谁也不愿意这么做,已经作了决定绕行修建。

都知道客家人是最看重祖居、祖坟的。

知悉此事后,田家炳一下子着急了,马上写信安排迁坟,并一再叮嘱家乡子侄切记以公益为重。

对大家说,重内心至诚,为大家谋利,这才真正能够得到福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