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求职金融学讲义整合版.docx
《银行求职金融学讲义整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求职金融学讲义整合版.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求职金融学讲义整合版
第一章金融概论
一、金融的涵义
货币资金的融通或货币资金在盈余单位和亏空单位之间调剂余缺的信贷活动。
二、金融的构成
1、金融主体:
谁参与了金融活动;2、金融对象:
货币和资金;3、金融方式:
有偿的信用方式;
4、金融工具:
票据和各种有价证券;5、金融市场:
有形和无形两类;
三、金融的特点
1、可回收性:
授信人(债权人)原则上要按等值收回本金;2、期限性;3、收益性:
利息或股息;
4、风险性:
如债务人(受信人)的违约风险;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
违约风险如政府债券的偿还,其来源是税收,因而本息偿还能力高,违约风险低。
尤其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违约风险就更低。
而公司债券的偿还能和与经济状况大环境和公司经营的小环境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不确定性高,违约风险大。
违约风险低的债券,其利率也低;违约风险高,其债券的利率也就。
债券利率与无风险证券利率之差称为风险溢价。
而无风险证券是指信用风险相对较小的证券,如国库券、政府债券、大银行存单等。
有违约风险的公司债券的风险溢价必须为正,违约风险越大,风险溢价越高。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假定A公司债券与B公司债券在初始时节利率是相等的,A公司因经营亏损致使其公司债券不易变卖,流动性下降,债券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该债券的利率上升;而B公司债券的流动性溢价。
流动性风险往往与违约风险相伴而生,因此风险溢价是两个风险共同带来的。
巴林银行的破产
1995年2月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道了同一事件:
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是有着233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雇员1300多人,总资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元,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489位。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柱。
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辉煌业绩,却在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的交易员尼克·李森的违规交易。
李森,事发时刚满18岁。
1992年,李森由摩根士丹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
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李森很快得到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产品交易。
期货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交易管理委员会。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活动。
然而,李森并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账户大量买进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
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李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
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斩仓,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但过于自负的李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
这项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
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栽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摘自:
国际金融报,2001年4月30日)
分析:
1、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巴林银行破产表明,近些年来,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的金融风险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大得多,且风险的成因也日趋复杂化。
在经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来致命的打击。
因此,必须注重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以减少破产、倒闭的厄运。
2、健全的内控制是防范金融市场主体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不是偶然的,要想防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应做到三点:
第一,要完善市场参与者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身兼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李森的交易进行审计。
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
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是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忽视衍生金融交易中存在的巨大风险,为了贪图利润而过分冒险是造成巴林银行惨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李森无法无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过去的经营记录非常好。
据说,1994年李森为巴林银行创造了2000美元的利润,这大约占到了巴林银行总利润的1/5,第二,要堵塞监管的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1/3。
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另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第三,要抑制过度从事期限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是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四、金融的发展与创新
1、金融商品的广泛多样化;2、金融服务扩大化;3、金融体系多元化;4、金融手段信息化;
5、金融全球化;
(1)资本流动全球化;
(2)金融市场全球化;(3)金融机构全球化;(4)金融协调和监管的国际化。
第二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的本质三、货币形态的演变四、货币的职能五、货币制度
六、现代信用货币的计量:
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1、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涵义
即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合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但由于金融创新,信用工具层出不穷,各种信用工具的流动性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货币层次的划分只能相对准确。
金融制度越发达,金融产品越丰富,货币层次越多,金融创新速度越快,货币层次修订的速度也就越快。
2、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
是为了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3、划分存在四种观点:
(1)Mo=现钞;
(2)狭义的货币供应量:
M1=Mo(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
这种观念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主张把货币的外延(范围)只限于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
其理论基础是,只有流通中现金和支票才是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即交易成本最低的交换媒介;
由于银行的活期存款随时可以成为支付手段,因此同现钞一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M1作为现实的购买暂行,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巨大,因此,许多国家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放在一层次,使之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
(3)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准货币);
准货币指银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况汇票、国库券)。
准货币虽然不是真正的货币,但它们经过一定手续后,能够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从而加大货币的供应量。
M2的出现,使货币范围更加扩大,对金融制度货币流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一些金融发达国家出现了把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从M1向M2转移的趋势。
(4)第四种观点认为,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各种短期的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等,它们在金融市场上赔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1只在程度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因此
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各国具体的货币层次划分是不断变化的。
4、流动性——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
流动性指迅速获得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即获得资金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大的方面。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则该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越容易变现,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
而负债的流动性主要是通过负债的途径,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
通过负债的途径,主要是以增资的方式取得资金,或者以吸收存款或借款方式筹得资金。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主动性负债和潜力养成法来提高负债的流动性。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周转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它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将下列资产按照流动性从高到低排列:
a.支票账户存款;b.房屋;c.通货;d.洗衣机;e.储蓄存款;f.普通股
答:
按照流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c),(e),(f),(b),(d)。
5、相合层次中的控制重点
由于各国商品范围、金融机构、货币概念有所不同,以及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的差异,所以其观察和控制重点也不完全一致。
从西方国家控制货币量的实践经验和总的趋势看,初期的货币量控制大多以M1为主,近年来更多的国家从M1转向M2。
这是因为:
(1)M2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M1。
(2)M2比M1更便于控制。
M1变动幅度较大,趋势也不易捉摸。
而M2不管其结构如何变化,总量是相对稳定的。
我国从近期看,应以Mo和M1为重点;从中长期看,应以M2为重点。
第三节信用
一、信用与信用的产生
信用一词源于拉丁语“Credo”,其意为“信任、声誉”;而英语中的信用“Credit”,其意除“信任”外,还有“赊账、信贷”之意。
1、信用的含义:
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的特征的借贷行为。
其实质是一种债权和债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不同于商品交换关系)。
一般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商品的所有权通过交换而发生了转移,货币在其中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而借贷行为则不同,是不等价交换,商品(即货币)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货币在其中执行的是支付手段。
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借出(称为授信);债务人接受(称为受信)。
2、信用的产生
由此可见,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3、信用产生的客观基础。
(1)社会每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必然性。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便会产生出一些矛盾。
盈余单位出现大量的资金剩余,而亏空单位又急需货币资金发展生产。
于是,信用得以产生的可能性。
(2)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
这就决定了资金余缺的调节不能是无偿的。
这就产生了信用关系。
(3)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赊销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是充当流通手段,而是充当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二、信用制度及其主要形式
(一)信用制度的一般描述
1、信用制度的含义:
即为约束信用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及其产权结构的合约性安排。
2、信用制度
正式的:
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划
非正式的:
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风俗习惯;
3、信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1)每一个信用关系主体的行为结果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而且取决于其他人的行动。
所以要使信用关系能够成立,就必须有约束信用关系主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内在化的要求。
(二)信用的主要形式
1、商业信用
(1)概念:
:
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它是企业之间以赊购、赊销假、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2)作用:
①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③节约交易费用;④加速商品流通。
(3)局限性
①严格的方向性:
受商品流向的限制织染厂
服装
机械厂
造纸厂
②产业规模的约束性:
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基础。
③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4)特点:
①主体是厂商;②客体是商品资本;③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性;④具有分散性和自发性。
2、银行信用
(1)概念:
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贷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2)特点
①其债务人是厂商、政府、家庭和其它机构,债权人则是银行和货币资本所有者及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
②其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此特点使银行信用能较好地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银行信用能有效地集聚社会上的各种游资(生产资本中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上的限制性。
另一方面,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及任何机构、个人提供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④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在繁荣时期,对二者的需求都增加;在危机时期,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会减少,而对银行信用的需求有可能增加(企业为支付债务、避免破产,有可能加大对银行信用的需求)。
⑤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的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改善了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向道德风险问题,其结果降低了信用风险,增加了信用过程的稳定性。
(3)银行信用的发展
银行信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我国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讯息,2003年中期,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74.42%和25.44%;2004年中期,这一比重分别为75.72%和24.18%,也就是说,整体上,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重有所增加,长期负债比重有所降低。
而从流动负债的构成来看,2003年中期,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流动负债中的比重分别为46.18%和44.77%;2004年中期,这上比重分别为47.38%48.58%;即商业信用超过银行信用成为主要的短期资金来源。
当然,这一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比例结构是受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
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比重上升,与我国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并取得成效息息相关。
根据中央银行2004年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产成品资金占用不断攀升,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9530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5%;存货出保持快速增长,截止到2004年6月末,企业存货同比增长22%,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存货的增中,企业不行不得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相应地增加流动负债。
然而,在宏观紧缩的环境下,企业从银行获得短期借款的额度有限,商业信用便成为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2004年中期,上市公司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31.26%和37.94%,远高于短期借款的增长。
3、国家信用
(1)概念:
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又称公共信用制度,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发生。
(2)内容
国家信用
国内信用
(内债)
国库券:
1年以内
国债:
1-10年
公债:
10年以上
国外信用(外债):
通过国与国之间的政府借贷来实现。
(3)作用①可以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②弥补财政赤字;③用于特定支出;④调节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5)特点:
①还款期限较长。
国债未到期前只能贴现不能兑付,因而聚集资金的稳定性较强,可用于长期投资。
②范围更广泛。
可以动员银行难以动员的那一部分资金。
一是因有政府的信誉,二是因为国家信用有时有强制性。
4、消费信用
(1)概念:
是指由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2)形式:
①赊销方式;②分期付款;③消费贷款方式。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消费信用开始发展。
原因有二,一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得到认同,二是战后经济增长快速而稳定,人们收入大幅度提高。
5、国际信用
(1)概念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2)类型
①出口信贷。
政府为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的利息补贴等信用形式。
②银行信贷。
进口企业或进口银行直接从外国金银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③市场信贷。
是由国外的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帮助进口国企业或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或大额定期存单来筹措资金的信用方式。
④国际租贷。
由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
国际租赁
金融租赁:
出租(一般是银行或金融机构)应承租人要求,出资购买其所需设备,并一次性出租给承租人,租约期满后回收全部投资的租赁方式。
经营租赁:
出租人将自己的设备和用品向承租人反复多次出租的租赁方式。
⑤补偿贸易。
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三、信用工具
1、概念:
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资金融通的所签发的,此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2、类型
信用工具
短期信用具
(货币市场)
·票据
·信用证
·银行卡
·大额存单
汇票:
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
本票:
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
支票:
现金支票、转账、余额支票
贷记卡:
先消费后还款:
信用卡
借记卡:
先存款后消费:
没有信用消费和透支功能。
长期信用具
(资本市场)
·股票
·债券
·基金
政府债券
公司债券
金融债券
产业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
3、作用工具的特征(基本要求)
(1)偿还性。
在多信用工具要求还本付息。
(股票和永久债券只付息不还本)
(2)收益性。
通过收益率来反映。
收益率=年净收益/本金
(3)流动性。
指信用工具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与其偿还期成负相关。
(4)风险性..①违约风险:
不能按时履行契约、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
②市场风险:
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而导致信用工具价格变化的风险。
③购买力风险:
由于严重的通胀使信用工具价格的实际购买力低于预期购买力的风险。
④流动收入风险不能迅速变现的风险。
4、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1)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3)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
(4)调节经济结构。
国家利用资本和信用制度来制定各项重要政策和金融法规,利用各种管理杠杆来改变信用的规模及其运动趋势。
第四节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的本质
1、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息理论
(1)威廉·配第的“利息报酬说”:
是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
(2)诺思提出的“资本租金论”:
即利息不过是资本(像土地一样)收取的租金。
(3)亚当·斯密的“利息剩余价值论”:
认为利息有双重来源,其一,当借贷的资本用于生产时,利息来源于利润;其二,当用于消费时,利息来源于辊的收入如地租。
2、近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
(1)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的“节欲论”。
利息是资本所有者“节约”或“节欲”,抑制当前消费欲望而推迟消费的报酬。
(2)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利息取决于边际生产力大小”。
他认为,当劳动量不变而资本相继增加时,每增加一个资本单位所带来的产量依次递减,最后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量就是决定利息高低的“资本边际生产力”。
(3)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人性不耐说”。
(4)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说”。
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这种流动性偏好的报酬。
流动性偏好
交易动机
谨慎动机
投机动机
3、马克思的利息理论
(1)利息以货币→资本为提前。
(2)利息和利润一样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体现的是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二、利息率及其分类、计算。
1、利息率=
2、利息率分类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万)
(2)按形成的方式不同:
固定利率(适于短期借贷)与浮动利率(适用于长期借贷)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是传统采用的方式。
浮动利率是指信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确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我国现在所说的浮动利率是指各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按一定幅度上下浮动的利率。
(3)按照性质不同: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r-通胀率P
(4)按照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
①市场利率:
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②官方利率:
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③公定利率:
据由金融和构成行业公会、协会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其只对参加该公会或协会的金融机构有约束作用。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利率是对经济进行间接控制的重要杠杆,为了使利率水平的波动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各国几乎都形成了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市场利率变化能灵敏反映出借贷资本的供求善,是制定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市场利率又会随公定利率、官定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官定利率、公定利率的制定也要考虑其他各种因素,特别是反映出政策意图,对市场利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其升降直接借贷双方对市场上利率变化的预期,进而影响信贷供给的松紧程度,并使市场利率随之升降。
但二者在量上和运动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借贷时间1年以内):
一般来说,期限超长,投资风险越大,其利率也越高。
(7)按照利率的制定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化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因此,了解这种关键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也就了解了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再现利率,在我国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借贷能力的客户的存、贷款定不同的利率。
例如我国实行的差别利率主要有存贷差别利率期限差别利率和行业差别利率。
3、利息率计算
(1)单利法
I=P·r·nI为利息额;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P为本金。
S=P(1+n·r)S为本利和:
(2)复利法
S=P·(1+r)n
I=S-P
三、利率体系: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利率按一定规则构成的复杂系统。
利率体系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基准利率、主导作用)与商业银行存货利率(市场利率、基础性作用)
·拆借利率(不超过半年)与国债利率(1年以上)
·一级市场利率(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
四、现值、利率与证券价格
1、现值、利率与贴现
(1)现值:
是指未来某一时间的终值在现在的价值。
如把100元存入银行,利率是7%,一年后得到107元,100是现值,107是终值。
当利率分别为20%与10%时,对你而言,明天的1美元在哪种情况下在今天的价值更高?
(假设以上利率为日利率)
答:
明天的1美元在利率为10%时更值钱,在利率为20%时更不值钱。
当利率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