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43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版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题号

1.种群的特征

1,5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6,8,10

3.种群的数量变化

2,3,7,9,11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5

5.综合考查

12,13,14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武汉调研)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解析:

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K值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2.某科研小组于2007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2017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

这不能说明( C )

A.2007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B.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C.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D.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解析:

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2007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能确定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3.(2019·河南安阳月考)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C.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

D.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解析:

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该种群是位于某湖泊中一个岛屿,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则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说明雌性死亡率高。

4.(2018·全国Ⅲ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

昆虫以植物或微小动物等为食,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5.(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

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该鱼产量有可能相同;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6.关于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一园林中蚜虫的密度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上斑马的种群数量

C.对酵母菌抽样检测时,先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再盖盖玻片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解析:

蚜虫为活动能力较弱的个体,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斑马为活动能力较强的个体,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对酵母菌抽样检测时,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因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故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7.(2018·河北邯郸质检)某科研组对刚侵入某一草原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田鼠防治的依据

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D.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即可进行数量的调整

解析:

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预测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而为田鼠的防治提供依据;依据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其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进而维持相对稳定。

8.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

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栖息地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平均

森林边缘

15

18

15

16

小溪岸边

12

14

13

13

森林

5

5

2

4

A.对美洲大树莓数量调查时,选取的样方是随机的

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解析:

美洲大树莓在森林边缘的环境中数量最多,而在小溪岸边次之,说明其适宜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

9.(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解析:

由于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所以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也不一定大于甲;乙种群在第1年~第3年的L值大于1.0,第4年时小于1.0(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保持不变(大于1),但由于每年的前一年末种群数量都不同,所以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都在增加。

10.(2018·辽宁沈阳期末)蚜虫是农作物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6月14日以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B.甲、乙种群分别表示蚜虫、七星瓢虫

C.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7月12日~26日,蚜虫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6月14日以后甲和乙的种群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变;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二者间存在捕食关系,捕食者(七星瓢虫)随被捕食者(蚜虫)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因此甲、乙种群分别表示蚜虫、七星瓢虫;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7月12日~26日,蚜虫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11.用甲、乙两组液体培养基培养小球藻,甲组加入KNO3,乙组加入等量的NH4Cl,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本实验中,pH、加入等量的NH4Cl和KNO3都是自变量

B.乙实验组在pH4.5左右开始,年龄组成变成稳定型

C.实验中可采用样方法,通过显微镜计数血球计数板中的小球藻数目

D.甲组实验在培养到第2天时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等量的NH4Cl和KNO3、时间,因变量是种群密度的相对值、pH;乙实验组在pH为5左右(第1天)开始,种群密度的相对值基本不再发生改变,年龄组成变成稳定型;实验中可采用抽样检测法,通过显微镜计数血球计数板中的小球藻数目;甲组实验在培养到第2天时,种群数量的相对值变化的趋势降低,说明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12.(2019·山东德州月考)如图表示某草原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七年内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甲种群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

C.甲、乙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解析:

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甚至消亡,甲种群数量有增加、消亡等,不呈“S”型增长;若乙为捕食者,第七年时,被捕食者为0,则捕食者数量也为0,而七年内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二、非选择题

13.(2017·全国Ⅱ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解析:

(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

(2)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死亡率、迁出率等。

(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4.(2015·全国Ⅰ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

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5.(2018·山东淄博二模)如图为大草履虫在池塘中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某同学从池塘中取水样0.1mL于凹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用滴管取一小滴鲁哥氏固定液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并计数,得到一个数据。

若要获得较准确数据,还需 。

 

(2)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   型增长,该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    个/cm3。

若在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常用的方法是 。

 

(3)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死亡,表明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为     ,而在池塘中两种草履虫能共同生存,可能的原因是                        。

 

(4)自然状态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理由是 

 。

 

解析:

(1)为了使所取水样中草履虫的计数更准确,应做重复实验,最后求各组的平均值。

(2)图示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图示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在K=700左右上下波动,即该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700个/cm3。

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的空间条件是固定的,要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常用的方法是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

(3)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因食物和空间竞争剧烈,导致大草履虫死亡。

两种草履虫放置在池塘中,二者能够共存,主要是因为池塘的空间大,食物又充足,且有天敌的存在,不可能大量繁殖。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

答案:

(1)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2)“S” 700 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

(3)竞争 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由于天敌的存在二者不可能大量繁殖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