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32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docx

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新模块

2014学年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备人:

袁喜香

【单元教材简析】

1、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接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

2、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3、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教材分四个层次:

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认识厘米和米并能进行测量(例2—例5);认识线段(例6、7);进行正确判断解决问题(例8)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

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检测标准】

1、掌握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2、会用厘米、米作单位,会估测其单位。

会认线段,会用直尺画规定的长度。

【评价工具及说明】

1、填空:

一支铅笔长25(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 )一根粉笔长约10()

4米=( )厘米小红身高114()课桌宽50()

60厘米+25厘米=()厘米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

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刘老师。

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想怎样改正?

【说明:

是检测学生对厘米、米的长度表象的形成的情况,提高学生能根据形成的表象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的能力】

3、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线段有长短吗?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长方形由()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

4、画一画。

画一条比7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厘米。

5、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①30厘米②3米③60厘米

(2)测量教师的的长,一般用()作单位①米②厘米。

【主要是对线段的直观感受来认识线段的基本要求。

并通过学生画线段,实际选择合适的线段单位,使学生掌握线段是有限长度的概念】

【单元课时划分】

教学内容(节标题)

课时

授课时间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1

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1

认识线段

1

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1

机动课时

1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完成例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三角形、铅笔、橡皮等

【预习要求】1、收集家庭人员的身高情况。

2、用“比多少”说两句话。

总课时数

1

授课

时间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每日必算

32+65+4355-617-1067+309+830-7

11-457+750-4014-818-524+637+30

 

复习导入

1、预习反馈:

身高有的高有的矮,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比划一下他们的高、矮,并说一说谁比谁高或矮。

2、明确目标: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新知探究

 

(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一、出示例1

1、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1)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结:

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2、学生活动。

(1)量一量: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2)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同学交流)

(3)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发表看法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4)引导追问:

要得到相同的结果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5)教师小结:

测量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

(1)观察比较:

同学之间互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①认识刻度线:

都有竖线、还有数字,竖线有长有短把它叫做刻度线。

②认识刻度0、1┈: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③认识厘米: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厘米,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1)师教授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2)学生找一找: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体会1厘米:

很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4)课件呈现:

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5)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例3(量一量)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①测量方法:

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②量一量:

拿出准备好的纸条同桌合作完成。

③汇报交流测量心得。

(2)难度设疑测量:

①质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学生交流)

②学生汇报: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拓展延伸

收集生活中的线段长度收集生活中的线段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

量法:

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间的进率(P4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重难点】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绳子、学生尺、铅笔)

【预习要求】1、收集长1厘米的物体若干个。

2、假设100个这样的有多长。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教学

流程】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每日

必算

12-715-618-916-810-612-913-4

12+715+618+916+810+612+913+4

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长度单位:

厘米cm,测量较短物体长度)

2、预习质疑:

2收集的是1厘米吗?

同桌测量检查。

②想象:

2个一共是多长,10个呢,40呢,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一量100个有多长合适吗,为什么?

③教师指出:

量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米尺。

④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1)量一量:

用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

(学生举手,教师让30厘米长的尺子来量黑板的长,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2)说一说感受(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3)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2、建立1米的表象。

①学生量一量:

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两臂伸平量其长度。

②比较厘米、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③看一看,想一想: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练习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

④量一量: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3、认识1米=100厘米

(课件教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

巩固练习

(1)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2)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作业

设计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米?

1米有多长?

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2、1米=100厘米

3、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拓展延伸

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线段(P5页例6及做一做,P6页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初步建立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⑴直的;⑵有两个端点;并会辨别线段。

2.能用刻度尺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知道线段是可度量的。

【教学准备】两段毛线绳、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预习要求】请绘制出你家到学校的线路图,可以有几条路线。

总课时数

3

授课时间

【教学

流程】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每日

必算

86+34+5429+4050+2630+2064+9

98-8075-799-543-880-579-50

复习导入

出示收集处理的一幅图:

小华早晨要从家去学校有很多路可以走,有直的有弯的,问:

要迟到了快帮小华选一条合适的路去学校吧?

为什么选这条路呢?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新知

(认线段

例6)

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教师演示:

如果我把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给你什么感觉?

(直直的)老师把这根毛线绳贴到黑板上。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学试着判断并说说理由)

可是有些同学还是不能辨别出它们的长短,谁能再试着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呢?

(学生把另一根毛线也拉直,把线的一段对齐进行比较)追问:

为什么要一端对齐呢?

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4)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黑板边、直尺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2、练习: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强调线段是直的)

量线段。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探究新知

(画线段

例7)

教学例7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首先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1)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2)总结: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3)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课堂小结

1、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

2、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作业

设计

1、完成教材第9页的6、7题。

2、画一条比7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5厘米。

拓展延伸

下图有五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你能画出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课题

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量、画线段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预习作业:

在家测量用厘米、米作单位的物体长度各三件,并记录。

1、要求测量方法要标准减少误差。

2、测量工具以皮尺或直尺为主,

总课时数

4

授课时间

【教学

流程】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每日

必算

40-7100-5028+672+820+4557-30

20+1420-762-6062-672+772-7

预习

反馈

(复习

导入)

1、学生汇报测量数据:

老师有针对性选择收集物体数据并进行长度分析:

较短的物体通常有厘米作单位,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预习小结:

看来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板书课题。

探究重点

1、教学例8: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1)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2)降低难度:

老师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小组讨论、汇报)

(3)引导:

方法一:

假设推理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估测法。

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反正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小结:

原来解题的法有这么多,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学生独立判断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宽6()课桌高90()小明身高124()黑板长2()(说明理由即可)

基础练习

1、辨析题。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

注意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估测。

3、谁说得对?

在括号里画“√”。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重点是第二种间接测量和标准方法测量的计算方法不一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并会画线段,,学会怎样确定长度单位。

作业

设计

一支铅笔长25(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一根粉笔长约10()小红身高114()课桌宽50()

拓展延伸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板书设计

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例8: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方法一:

假设推理

方法二:

估测法

方法三:

反正法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