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docx
《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
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
学生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就业是各高校首当其冲受强烈冲击的一项工作,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严峻形势下,学生处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学校生存发展和社会声誉。
于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确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的研究专题。
深入用人单位、师生之中,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心态,了解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就业状况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月3日下午,学生处在嵩山路校区第三会议室召开2009年就业工作阶段总结座谈会,各学院学工办主任、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及学工部、团委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相关对策措施。
各学院分别通报了本院目前的就业情况,分析了目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重点围绕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开拓新的就业信息渠道、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加大实践力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处又分别组织了就业调研座谈会和学院走访调查,4月15日下午2:
30在莲花街校区7244会议室;4月16日上午9:
00在中原路校区机电学院会议室;4月16日下午2:
30在嵩山路校区粮油食品学院会议室召开专题调研会。
参加人员包括学院有关人员及毕业生生代表,其中嵩山路及中原路校区每学院(部)组织毕业生生代表6人(要求学生党员1人,学生干部1人,贫困生男、女各1人,未签约毕业生男、女各1人);莲花街校区每学院3人(要求学生干部1人,贫困生1人,未签约毕业生1人)。
4月15日,4月16日,学生处领导分别走访管理学院、生物学院、经贸学院、理学院,进行就业等学生工作调研。
3月24日以来,利用校园招聘会,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新东方学校、中冶建工天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东莞穗丰食品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中央储备粮集团、顶新国际集团、富虹集团等13家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此外进行了资料查阅,综合得出的主要结论为:
一、就业形势趋紧
2009年就业形势趋紧,以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毕业生人数多。
2008年是559万,2009年是610万。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2009年同期毕业的学生,相对往年增幅有所减缓。
对于高学历的博士生、研究生,基本还是保持了往年的水平,毕业人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本科生的毕业人数依然是增加的,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应该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所谓的最庞大的就业群体;反观高职和专科这部分学生,人数不仅没有增加,相反还略有下降,很多学生选择了续本、出国留学等方式。
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
尽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是工作岗位却仍然按照社会、按照实际的需要来招聘人才。
一些专科水平的、专业性很强的一线工作岗位的需求大于符合这部分学历要求的毕业生人数,但是本科甚至更高学历的毕业生难以降低门槛走上这些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需求下滑,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比过去有所减少。
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
(1)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2)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现在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要,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3)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毕业生,在这些能够扩大就业的领域里更好地就业。
(4)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5)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等问题。
(6)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登记和就业援助工作,争取让最困难的又急需就业的毕业生得到一对一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及学生的评价较好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评价主要有:
对我校就业服务态度比较满意,推荐学生情况基本属实,就业网站更新快,信息发布及时。
用人单位给我校学生反馈的信息大致可归纳为四点:
一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大都为良好或优秀以上水平;二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目前的工作情况比较满意,有些单位很认可我们的毕业生,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给予很高的评价;三是用人单位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组织管理、人文素质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专业知识结构还需加强;还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我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建议多进行实习性质的培训。
三、我校2009年就业工作出现新特点
(一)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9年我校共有5743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235名,本科生4571名,专科生937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坚持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对待。
自2008年10月以来,学校多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及有关部门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在确保年度就业率不低于去年的基础上,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
校党委书记戚世钧分别于2008年10月30日和12月12日亲自主持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和调研会,协调有关部门,全力推进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部署2009年学校工作大会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戚书记也都强调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校长王录民在学校会议和校行政会议上也多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多次深入各学院具体指导,动员安排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亲自带队到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走访企业和高校,学习先进的就业管理理念,并适时推荐学校毕业生,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许多学院党总支书记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各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也都使出浑身解数,尽力尽职。
有的经常为了一个毕业生协议签订事宜,多次打电话到有关部们协调;有的为了更好地推荐毕业生,多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
(二)2009年招聘会特点
1.在今年的招聘会上,一些企业借金融危机通过“抄底”储备人才,如浙江宏星紧固件有限公司。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数量减少。
比如富士康,去年来我校招过四、五次,录用学生数量70-200人不等;今年,直到4月份才来一次,需求数量也不乐观。
3.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多地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注重的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与交际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思想品德、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等方面要求较高;同时希望毕业生能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外在要求条件提高,比如富虹集团招聘会计时要求只限男生,身高至少170cm,对长相也有要求。
5.从就业行业来看,今年金融类、IT类、房地产行业的就业出现压缩现象,教育、培训机构数量明显上升,我校的特色专业——粮油行业受影响不大。
(三)各专业的就业市场新特点
1.磨料、超硬材料多为出口型企业,金融危机使出口受到影响,企业发展遇到阻碍,学生就业受到影响,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2.机电学院往年签约单位主要在沿海一些大企业,或内地规模大的重工、汽车或者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对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
3.文科专业女生就业问题突出。
因为就业形势紧张,就业竞争加剧,招聘单位处于主导地位,使许多公司公开宣称不要女生。
4.粮油食品学院、电气学院等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受形势影响不很明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层面
1.个别学院主抓此项工作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一把手工程没有真正实行。
2.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暂未形成。
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就业工作仍然只是就业工作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专业教师参与程度不够,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暂未形成,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学生就业困难,就业率低。
甚至,在专业分流中没有学生愿意报此专业,靠大量的动员,直至强制学生进入此专业学习。
4.学生就业期与毕业论文答辩期之间的时间冲突。
就业时间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相冲突,致使很多已经就业的同学在时间上协调不开而被迫放弃工作,甚至很多同学干脆在就业期间不找工作,等拿到毕业证顺利离校后再去就业,错过的省里就业工作上报的时间,从而影响了我校的就业率。
5.经费不足,影响就业工作的开展。
各院在就业市场开拓、信息搜集、就业指导讲座、与用人单位沟通等方面因经费不足而影响深入开展工作。
(二)学生方面
1.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仍存在坐等、观望的现象。
一部分学生不是积极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广告等渠道收集信息,勇敢推销自己,而是坐等学校、老师给提供信息,引进单位,甚至包办工作,包办一切。
2.一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落后。
调研中发现,我校毕业生有业不就的人数仍然占有一定比例。
他们因工作地区、工作单位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放弃就业。
部分学生参加考研,退出就业市场。
而现实却是就业岗位难找,升学深造的机会却很多。
3.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弱。
未就业学生中,部分学生因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而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失去就业的机会。
4.求职技巧欠缺。
部分毕业生不会做简历,不懂求职礼仪,欠缺应试技巧。
五、多措并举,做好就业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就业工作体制与机制
1.进一步健全体制。
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学院全力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
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强化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体制。
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定期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各学院建立由院长负责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站,强化学院的就业工作。
2.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健全年度就业工作考核制度,
(1)把专业就业率作为各学院制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
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或者停止招生。
(2)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学院工作的重要业绩之一。
毕业生就业率列入相关单位的考核体系。
3.进一步健全全员化就业工作机制。
学校积极推进市场开拓重心下移,引导全校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开拓就业市场,特别是发挥专业教师、导师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收集信息的作用。
4.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
(1)不断增加就业工作经费投入。
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当年经费预算,主要用于市场建设、就业指导、供需见面会、见习培训等就业工作。
(2)毕业生就业率与学院经费挂钩。
明确就业率指标,按完成情况拨发经费。
(3)保证学工办的办公设备和毕业生用设备。
配齐计算机和视频设备(用于毕业生就业信息查询、网上“双选会”)和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长途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等主要办公设备。
(二)强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创业教育
1.学校从2005年开始推行“四年不断线”的职业发展教育,变最终辅导为全程指导,并不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能在大一时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明确努力方向,课余时间看什么书、社会实践参加哪些类别都会很清楚,把职业准备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创业能力。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灵活就业将是今后就业的主要形式。
近期,学校在省工商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举办了“‘助你创造人生辉煌’省民营企业家高校巡回报告会”,学校还邀请了郑州市劳动局为我校毕业生举办创业知识培训,参加受益学生近千人,这些对于培养我校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树立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积极意义。
(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1.开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教育和诚信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掌握正确的择业技巧,使之尽快、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2.引导学生重视基层,投身基层。
基层的工作岗位应是毕业生应关注的重点。
基层、一线的工作就是重点。
用人单位也愿意吸引高学历的毕业生在基层的工作中共同成长,这对于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都有好处。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的学历条件下,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工作经验是很重要的。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能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磨炼一到两年的时间,其学历优势就能很明显地显现出来。
3.正确的就业定位。
首先是待遇定位。
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降低自己的就业底线。
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都会有所下降,我们应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
客观上讲,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
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
因此应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中小城市的就业岗位。
没有必要非留在沿海大城市,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4.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农村、西部和中小型企业就业。
学校将进一步利用学校广播、发放宣传册、主题团日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进行政策和先进事迹宣传,加强教育引导,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及本地实施的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引导毕业生到农村、西部和中小型企业就业。
(四)加强队伍建设
持续开展对就业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一是强化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学院的主管领导和学工办老师对就业手续办理、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有充分的了解,提高工作效能。
二是明确责任,坚定信心,积极主动,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三是强化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克难攻坚,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五)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1.积极协调处理好毕业生找工作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冲突关系,减轻毕业生心理压力。
为了不影响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各学院深入研究,采取各种办法协调关系,稳定毕业生心理。
机电工程学院、外语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学院允许毕业生带课题到实习单位,机电工程学院甚至准备组织老师到用人单位,为毕业生答辩提供便利。
2.有针对性的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帮扶。
为更好的帮助2009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就业过程中实际困难,学校按照每生150元标准对学校2009届385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共计发放57750元求职补贴。
各学院也十分重视困难生、女生、长线专业、新办专业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在摸清每一位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档案,针对学生自身特点,有重点的进行了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切实解决了就业困难学生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粮油食品学院实行男女生捆绑式推荐就业机制;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召开就业困难学生、贫困生座谈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土木建筑学院通过心理疏导方式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等通过给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应聘面试机会切实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
3.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
通过就业指导课、座谈会、班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毕业生理性的、辩证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性,又要看到积极因素,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主动就业。
并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倾向性问题。
如机电工程学院针对当前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眼高手低、心高气盛和就业后频频跳槽等现象,开展了“爱岗敬业、走好人生第一步”专题班会,进行整针对性教育。
4.摸清底数,个体服务,要针对性的对困难毕业生、女生、新办专业学生开展“一对一”分类个别服务。
(六)进一步做好就业市场开拓与服务
1.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
继续巩固老市场、老基地,发挥老资源优势。
学校建校已有53年历史,特别是在粮油和机械、超硬材料行业又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在就业市场资源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要重视资源积累,一方面建立了用人单位资源数据库,并多次组织人员到企业单位回访;另一方面学校拥有一大批行业老校友,他们也是学校重要的就业市场资源,要积极请他们来母校选拨毕业生。
主动出击,积极联系开发新就业市场。
进一步推进学校与地方、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
目前,已经与鹤壁、周口、河南邮政、磨料磨具在线、无锡布勒、河北五得利集团等地方政府及很多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要更加细致入微。
一方面,在积极引导毕业生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参加网络招聘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就业工作网络平台建设,促进与省内外高校就业信息网、人事人才网站求职招聘信息的共享,提高网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的同时,通过学校信息网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相关内容以及想方设法收集的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同时利用短信平台及时把必要信息通知到学院或毕业生。
各学院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信息库,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3.切实做好集中就业服务月活动。
面对学校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把2008年12月、2009年3月、6月确定为就业集中服务月,切实加强集中就业服务。
各学院通过邀请专家举办就业指导报告会、座谈会、班会、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条幅、宣传板等多种方式宣传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为毕业生做好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坚持边学边实践,边学边改。
我们相信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党委提出的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一定能实现。
“学习实践两促进,学习工作两提高”的实习实践活动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