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86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docx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

云南普洱茶产地地图

普洱古茶山以澜沧江为界划分为江内(即澜沧江北)古六大茶山:

攸乐、革登、

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即现在通常说的“易武茶产地”;江外(即澜沧江南)新

六大茶山:

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

下面来说说新六大茶山的具体

位置。

1、南糯:

南糯茶山坐落于勐海县东北侧,屹立在流沙河东岸,在傣语里,南糯

是笋酱的意思。

2、南峤:

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古茶山。

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

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

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3、勐宋:

勐宋茶山位于勐海县东部,东与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格朗和乡,西

南接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4、景迈:

景迈茶山位于澜沧拉祜(hU)族自治县县城东南70公里的惠民乡。

5、布朗:

布朗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八十公里处,南部与缅甸山水相

连。

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

布朗族为古代濮人

后裔,据说他们是制茶的始祖。

6、巴达:

巴达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

古今六大茶山茶叶区别>>>古六大茶山(江内六座):

1、

革登山:

属乔木中小叶

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2、莽枝山:

属乔

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

3、倚邦山:

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

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

4、蛮砖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

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

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5、曼撒山(易武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

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

名中外的茶山。

6、悠乐山:

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

 

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新六大茶山(江外六大茶山):

1、南糯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

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2、布朗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

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3、巴达山:

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

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

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

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4、南峤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

(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5、勐宋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6、惠明景迈山:

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

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

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

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云南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

云南六大茶山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

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

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

西面是攸

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

明隆庆四年(公

个版纳

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

茶山版纳”。

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

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

邦土司管辖。

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

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于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

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

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束岸。

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

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

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

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

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

有记载:

“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

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

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

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

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于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乐古茶山革登古茶山倚邦古茶山莽枝古茶山蛮砖古茶山慢撒古茶山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

束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

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

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

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

使产量逐渐上升。

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攸乐山(基诺山)古茶树采古茶树上春茶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

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

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

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

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

四大茶叶集镇。

即:

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

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

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

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

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

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

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

倚邦本地茶

年解

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

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

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

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

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

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

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

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

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

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

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

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

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

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

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

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

“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

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

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

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

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

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

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

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

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

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

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

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

320担。

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

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

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

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

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

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

《云南经济滇茶》说:

“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

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

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

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

“清道光

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

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

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

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

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关于古六大茶山的正确定论

针对历史资料对古六大茶山的各说不一,远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双版

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古六大茶山进行了认真的实地普查,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亲自参加,历时整整一个月,行程1200余里,走遍了古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访了许多健在的男女老少,查看了许多碑石记录,历尽千辛万苦,搜集看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古六大茶山史料提供了宝贵的、不可磨灭的证据,向州人民政府作了口头及书面汇报,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

邦、攸乐(基诺)、漫撒、蛮砖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确认了他们的报告。

[历史上所称六大茶山是攸乐、倚邦、莽枝、革登、曼撒(含易武)

云南大叶种茶有哪些主要品种及主要分布

云南大叶种茶树的代表性品种可以分为群体种、无性系品种两个大类。

“群体种”主要是:

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

它们都是通过自然杂交、以种子进行繁殖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代。

凤庆种”:

以临沧市凤庆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云县、永德、镇康、临沧、昌宁、保山、腾:

中、龙陵、德宏等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

“勐库种”:

以临沧市双江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双江、临沧、沧源、耿马、澜沧、墨江、孟连、西蒙、景谷、景东、镇源等地。

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

“勐海种”:

以西双版纳勐海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市。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滇东南、滇中等地。

云南大叶种的另一类代表性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的云南大叶种的后代。

198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1987年通过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国家级良种主要有:

云抗10号、云抗14号;199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

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

云梅、云瑰、矮丰等;199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

云选9号、云抗37号,它们都是勐海种的后

裔。

在上世纪云南省政府行为参与下,以“云抗10号”为代表的云南大叶种“勐海种”的后代,被广泛推广到云南各地,并有繁殖扩大的趋势。

此外,近几年来,云南出现诸多云南大叶群体种的后代,如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香归”(注:

香港回归之意)系列、凤庆茶科所选育的清水系列、凤选系列,它们是

凤庆种”、“勐库种”的后裔。

从育种程序上说,它们目前只属于优良的育种材

涩”

、“东柔西刚”的特质。

料,尚不能称之为“品种”,若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对比试验,并达到

定推广面积后,有望上升为云南大叶种的、新的优良品种。

云南二十个茶区茶质对比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

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表现特点为:

?

区域性差异分明,垂直变化十分明

本文所介绍各茶区茶质特色,多数以手工制作之栽培野生茶、野放茶为主。

在正常制程、春茶、一心一叶与一心二叶的状况下,所评鉴出的茶质特色。

因涉及笔者个人口感好恶,所陈述之观感仅供读者参考,并非绝对标准。

曼撒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

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镇内约20公里,与老挝交界。

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750米。

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山开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年产达万担以上。

当时生产出的茶叶,多集中在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时期,有三百多户居民。

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毁灭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无情的祝融瞬间毁灭繁荣的小镇,而第三次火灾与疫病,更是将曼撒成为颓圮之荒城。

此时,离曼撒20公里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

这也说明为何清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

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曼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曼撒茶区相近,因此很

难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二茶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

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易武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简介:

请参阅“曼撒”,原属古代曼撒茶区。

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六十吨,台地茶约300吨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属曼撒茶区,香气口感类似曼撒,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原因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倚邦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乡。

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

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

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处为江河交汇处海拔只有565米。

倚邦茶山境内有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然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小叶茶种不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小叶茶,而又优于大叶茶。

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为生,开辟茶园、建茶号。

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纳贡茶上百担普洱茶,即以倚邦茶为主,普洱茶的名气可以说是从倚邦开始的。

清朝初年至民国初年的倚邦,可说是倚邦茶区的鼎盛时期,官府衙门、大庙会堂等,一栋栋建得巍峨辉煌,交易热络、人声鼎沸、骡马塞道,晚上灯火通明宛如不夜城。

清朝中后期,普洱茶制茶交易中心迁往易武,倚邦茶业开始没落,然倚邦成

为茶马重镇的历史地位已经字字记载入史册。

倚邦茶山的最后关键是1942年的一

场战乱,引发大火将倚邦烧成颓圮瓦砾,倚邦从此元气大伤。

随后的瘟疫使茶商、百姓再度大举迁离;后来又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搬迁,现在倚邦村仅有30多户人

家,100多人口,交通不便,成为一个贫穷的农业小镇;近年,普洱茶再

度崛起,倚邦这古代茶马重镇,又重新受到瞩目。

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革登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

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

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当时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

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传说为诸葛孔明所栽种,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茶王树根茎腐化后留下的洞穴尚存,横向370厘米,纵向390厘米。

至今革登茶区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剩下的只有断碣残碑。

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可谓名存实亡。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昧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

位于革登茶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茶山,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

古代都由外来生意人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繁荣景象,如今也都只剩下残檐断壁。

在原始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茶树

错落其间,也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

所生产茶菁,多数集中收购交至其它地区,或由某些大厂指定专人收购。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

上颚香甜微

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蛮砖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

位于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

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

古茶林集中在蛮砖、蛮林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径34

厘米,树龄300年以上。

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茶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相较其它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

口感香气较沉,不若曼撒、易武香扬,近年茶质表现仍在水平之上。

攸乐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

简介:

古名攸乐,今称基诺山,攸乐即基诺的音译。

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其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左右。

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8?

20?

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

隔罗梭江上游之小黑江与革登茶山相望,今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树)仍有2000余亩,茶树基径大

多在80厘米以上。

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

目前因为交通方便,攸乐茶区的茶品多由专人定点收购。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

香型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龄普遍较小、茶性较烈。

巴达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简介:

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

源。

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巴达茶树王”,树龄

千七百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资源景观。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

数量少,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

布朗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简介:

位于勐海县南方八十几公里路程,面积1016平方公里,以布朗族为主约

一万多居民,居住在海拔为208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为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处之间的坡地上。

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