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382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Word版含答案

2016年山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

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

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山东淄博一模)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

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

佃户”。

这说明(  )

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与“规定‘……并行以少长之礼;……止行亲属礼。

’”而且绝对化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颁布新政,规定保障佃户,以此得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租佃关系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是涉及租佃中体现人身关系的变化,得出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是以偏概全,而且伴随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致使等级秩序的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山东临沂一模)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

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

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项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项错误;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6·山东菏泽一模)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

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

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项正确;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6·山东聊城一模)《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

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

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

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明嘉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家庭男女分工,并没有体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劳动分工与男尊女卑不误相关在明代是男尊女卑加强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6·山东日照一模)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

图案中,驾

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

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

该文物反映的

历史信息是(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图片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6·山东菏泽一模)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

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

情。

此现象表明当时(  )

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严密,故A项错误;材料与豪门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从六朝的诗歌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到富商也涉及到中小商人,体现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6·山东泰安一模)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

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

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

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反映了(  )

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时期设立,自此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史里面,不在同时时期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宋清就是体现,故A项正确;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不能得出宋代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C项错误;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及儒家思想的引导,形成“市农工商”,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6·河北邯郸一模)清代学者顾公燮在《消夏闲记摘抄》中提出:

“有千万人之奢华,

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

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市民缺乏人文精神

C.工商业者的价值取向         D.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大意:

奢华都是由吃喝玩乐造成的,要想转变这种风气,就要断掉千万人的吃喝,而这是人类的生理,是转变不了的。

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人文精神与材料大意不符,故B项错误;清代江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习俗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由淳朴走向奢华,很难改变这种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财富分配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6·新疆一模)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

天下人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

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

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

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持全国粮价稳定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争取富商大贾支持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中“贵粟之道”不等于使粮价稳定,故A项错误;不是增加国家收入而是农民,与材料中“使民以粟为赏罚”“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不符,故B项错误;欲民务农,在于贵粟,材料中“贵粟之道”会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不是争取,与材料中“必须”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6·吉林长春二模)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

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

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

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与民争利”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同上所述,专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管理的必要,故B项错误;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成本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

这表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       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即开始实行,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从事商业的人不断增多,根据题目中士大夫从商可以看出宋代人们商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并未提到对理学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4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016·山东烟台一模)(22分)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

(1)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可知”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联系材料“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材料“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可以得出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

(1)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

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化:

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4.(2016·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1000年左右,威尼斯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共和国,它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国家。

威尼斯市中心围绕圣马河形成,市区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交通以水路为主,商入主要汇集在利亚德桥周围。

13世纪以来,威尼斯的船队控制了欧洲与阿拉伯世界、印度、南亚和中国的贸易往来。

威尼斯人不仅仅满足于充当中间人或金融家,他们还建设了精心设计的生产基地。

威尼斯人把他们的社区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有专门的居住社区和造船、军需品和玻璃制造社区。

到公元14世纪,从事各种工业的人数超过1.6万人.威尼斯不仅成为西方世界的贸易商和银行家,而且还是西方的生产车间。

到16世纪早期,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威尼斯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城市。

17世纪中晚期,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伦敦、汉堡等城市的迅速发展相反,威尼斯等地中海沿岸的区域和城市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领先地位,由欧洲的核心变成了边缘。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著《全球城市史》等

材料二明代,苏州已是江南名城。

便利的水陆交通为苏州的商品流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苏州城周围四十余里,分东西二区。

西城为公署宦室和商贾所聚居,东城则是以丝织为主的工业区。

除丝织之外,各种器具及手工艺品也相当发达。

苏州的商业区在西城,阊门、金门、胥门一带为繁华闹市。

清代,苏州更加繁荣,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水患治理不力,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运河运输业逐渐衰落,海路开始成为南北航运的主要通道,加之轮船时代的到来,被迫开埠的上海取苏州而代之,独领风气,率先由传统向现代蜕变,而西侧的无锡也一跃而超越苏州,苏州失去了旧日光彩。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尼斯和苏州城市商业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威尼斯和苏州两市经济地位下降的共同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威尼斯市中心围绕圣马河形成,市区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交通以水路为主,商入主要汇集在利亚德桥周围”和材料二“便利的水陆交通为苏州的商品流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可得出依托便利的交通发展起来;据材料一“威尼斯人把他们的社区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有专门的居住社区和造船、军需品和玻璃制造社区”和材料二“西城为公署宦室和商贾所聚居,东城则是以丝织为主的工业区”得出城市按功能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据材料一“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威尼斯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城市”和材料二“苏州更加繁荣,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得出工商业发达,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结合所学知识,意大利的威尼斯最早产生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苏州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据材料一“威尼斯等地中海沿岸的区域和城市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领先地位,由欧洲的核心变成了边缘”和材料二“苏州失去了旧日光彩”可得出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商业和工业的结合使威尼斯变成了欧洲最富有的城市”和材料二“苏州更加繁荣,成为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与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可得出威尼斯是国际性商贸中心、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工业基地,苏州是区域商贸中心。

(2)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威尼斯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可得出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和城市格局的变化;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黄河水患治理不力,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可得出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

【答案】

(1)相同:

依托便利的交通发展起来;城市按功能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工商业发达,成为商业贸易中心;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不同:

威尼斯是国际性商贸中心、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工业基地;苏州是区域商贸中心。

(2)因素:

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城市格局的变化;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

(6分)

15.(2016·山东烟台一模)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

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新航路的开辟;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社会转型主题

【解析】

(1)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可知”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联系材料“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材料“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可以得出文化上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

联系材料“社会和思想状况”以及所学,可以从思想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其中思想方面可以联系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经济方面联系资本主义萌芽。

(3)第一小问研究视角可以从史观入手,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信息“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进行回答。

【答案】

(1)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

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化:

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因素: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

(4分)

(3)评分参考:

研究视角:

说明:

其中:

5—6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2—4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1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示例:

研究视角:

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

(3分)

说明:

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

16.(2016·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州十三行与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分析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中期消亡的原因。

【考点】“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政策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属性,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的进行对外贸易的机构,体现了对贸易的垄断,东印度公司是是资本主义早期英国对外殖民侵略的机构;第二小问原因,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十三行”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英国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东印度公司不适应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需要。

【答案】

(1)属性:

前者是清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后者是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机构。

原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开放五口通商,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倡导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盛行;东印度公司政府保护、商业垄断、拥有特权、暴力掠夺等特点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被取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