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436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

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的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4.高等教育心理学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2.高等学校的学习心理研究;

3.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4.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

4.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

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名称由莫依曼提出;拉伊);

法国(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

科学教育心理学: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为诞生标志;

特点:

1.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2.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即三大组成部分。

联结派:

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

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刺激(反应联结的形式);

3.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研究。

认知派:

1.学习或行为要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而非刺激与反应的直接的、机械的联系;

2.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

3.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20世纪初,帕克与杜威提倡的“进步教育运动”,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和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兴起。

基本主张:

1.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

2.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3.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者中心”,即注重学习者的需要、愿望、兴趣、情感,尤其是人格在学习中的作用,将自发性和主动性看成学习的动力;

4.在教学方面,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5.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原则和方法?

答: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4)个案法;(5)测量法。

6.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和心理学的关系?

答: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7.试述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答:

1.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方面:

青年教师必须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理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职业心理机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样才能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而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目前我国的非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的问题,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需要在改革中提高。

而这些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

此外,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掌握人的心理结构系统:

P25-29

(1)心理过程:

①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②情绪情感过程:

喜、怒、哀、乐、憎、惧

③意志过程

(2)个性:

①心理动力:

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

②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3)心理状态

2.大致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

1.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1)身体形态:

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

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

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

2.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也明显提高。

3.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

(1)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增强。

他们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示出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同时,他们对于高科技产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

(3)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

(4)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4.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应该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使大学生在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中顺利成长;

(2)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

(4)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

(5)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两大环节;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具体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还要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我们更需要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的新现象、新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5.自我意识的内涵

答: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

自我感觉、察觉、观念、概念、评价等;

(2)自我体验:

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3)自我调控:

自主、自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6.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过程

答:

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

1.认识更具主动性;2.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但存在片面性;

3.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与稳定性;

(2)自我体验: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

3.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

(3)自我调控:

1.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3.相对薄弱的自动能力。

发展过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主体我、客体我

(2)内心矛盾的出现;

(3)内心矛盾的统一:

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

7.自我教育的含义

答: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主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2)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3)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

8.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他人来认知自我;2.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对待自我:

1.积极悦纳自我;2.理智对待自我;3.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完善自我: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

3.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1.什么是学习?

我国学者对学习是如何分类的?

广义的学习:

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

(一)布卢姆(B.S.Bloom)按学习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学习分为六个等级: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3)技能领域。

(二)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三)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3.联结型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创始人)三条基本学习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3)效果律。

(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1)有机体的行为分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奖赏概念。

所谓强化是由于增加或消除某种刺激而导致个体反映的频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可以分两种:

正强化(刺激出现)和负强化(刺激消除)。

4.认知型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

20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提出。

该理论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他们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

(1)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型)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在于顿悟而不是试误。

顿悟:

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做出的有组织的反应。

(二)布鲁纳(J.S.Bruner)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构成;

(2)学科的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联系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

发现学习: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发现学习的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3.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

4.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