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4348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docx

新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方程就是将众多实际问题“教学化”的一个重要模型.因此,课本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从算式到方程,展开方程的学习,以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通过丰富实例,从算式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开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2.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归纳移项法则,运用分配律,归纳“合并”、“去括号”等法则,逐步展现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始终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为了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课本内容的呈现都以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抽象、符号变号、应用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系数)

(2)能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直接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其他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础.因此本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正确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

(1)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了解方程、方程解的意义和运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2)正确地列出方程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数、未知数,并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3.1从算式到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出教科书第78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

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等方面去考虑。

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

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A,B两地的距离吗?

列算式试试。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对于客车,1km所用的时间为h,而卡车所用的时间为h;所以1km,客车比卡车少用的()

问题3:

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时间,如果设A,B两地间的路程为x千米,那客车行驶时间

为。

依据:

客车行驶路程=卡车行驶路程

说明:

要求出A,B两地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

1、例题(补充):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

(1)x+18=54;

(2)(27-x)=4x.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比a小9的数;②x的2倍与3的和;

③5与y的差的一半;④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作业设计

课本P83:

1、5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1.1一元一次方程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间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

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

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

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25-x和2x-8来表示,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

25-x=2x-8.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

二、自主尝试

(二)自主尝试

①.尝试: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科书第79页的例1。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设为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用含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②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

(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简单地说:

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以第

(2)题为例:

方程左边的式子"1700+150x”表示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加上后来可使用的时间,也就是规定的检修时间.右边的"2450”也是规定检修的时间.这样就有“1700十150x=2450".

④讨论:

问题1:

在第

(2)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分组汇报交流:

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

2x=1700.

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

150x=2450-1700.

问题2:

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他的未知数为x吗?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

设这个学校的男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x+80),全校的学生数为(x+x+80).

列方程:

x+80=52%(x+x+80).

三、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

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

一个未知数;“一次”: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23-x=一7:

(2)2a-b=3

(3)y+3=6y-9;(4)0.32m-(3+0.02m)=0.7.

(5)x2=1(6)

2.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方框表示: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四、估算求解

列出方程后,还必须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①问题:

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

可以采用“尝试—发现—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尝试后发现,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看方程是否成立,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可以像课本那样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

②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人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五、课堂练习

练习课本第80页中练习

六、课堂小结

着重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③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

④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思考:

课本第80页中的“思考”.(目的是体验用估算的方法有时会很麻烦)

七、作业设计

课本第83--84页习题3.1第题

3.1.2等式的性质

(1)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②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④渗透“化归”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知识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

三、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的一架天平、砝码(估计与乒乓球等质量的取3只)、小木块等.

四、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提出问题

用观察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3x-5=22;

(2)0.28-0.13y=0.27y+1.

(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

(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

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

(二)探究新知

①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教科书第81页图3.1-1的方法演示

实验.

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

②归纳:

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

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

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_.

③表示:

问题1:

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

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

问题2:

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

④观察教科书第83页图3.1-2,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在学生观察图3.1一3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

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

问题3:

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

如:

用5元钱可以买一支钢笔,用2元钱可以买一本笔记本,那么用7元钱就可以买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15元钱就可以买3支钢笔.相当于:

“5元一买1支钢笔的钱;2元一买1本笔记本的钱.

5元+2元=买1支钢笔的钱+买1本笔记本的钱.

3×5元=3×买1支钢笔的钱.

(三)应用举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可以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例1教科书第82页例2中的第

(1)、

(2)题.

分析:

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

’’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