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29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docx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精编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

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

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

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我区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区各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现从以下四个方面:

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优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培训方案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广大教师参与的情况下,特制定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

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发展目标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教师全员培训

只有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懂得山阳区教育网资源库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才能充分体现资源库的价值。

对教师的培训要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应做到:

应先易后难。

由于教师一般都没有计算机基础,对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一定要进行认真规划。

按照先易后难,以初级为重点,逐步加深分层次的原则,首先是培训内容紧扣教学实际,从电脑操作基本要领教起,从打字、修改课件、制作课件,到独立运用,由易到难,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其次,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

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级组织的高级培训;校内骨干教师和水平较高的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培训中老年教师。

通过分层培训,力争让所有教师都能顺利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课件等资源,并能加工、整合课件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

初级班可开设Windowsxp、Word、IE等课程;提高班可开设Excel、FrontPage、PowerPoint;课件制作班可进行flash等的学习;

(2)培训要有计划分期分批,保证重点。

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外出学习、取经等途径,引导一线教师学习新经验、拓宽新思想、激发新动力、掌握新技能。

采取年终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广大教师的培训任务有条不紊的进行。

(3)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精讲”是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教学需要,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使教师能从丰富多采、纷繁复杂的培训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加强基本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

投影仪、视频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

学科教师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制度,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紧密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2、利用购买和山阳区教育网资源库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丰富以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主的学校教学资源库,充分挖掘和延续学校无价的教学资源财富。

教师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出现教师集体开发课件,共享课件的好现象。

3、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4.加强应用,服务教学。

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三、具体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更新添置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

丰富改进学校主页并定期更新,使学校网站形成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建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

形成师生共建,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

发展数字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库藏,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

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

5.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平台。

规范备课、教案、课件、题库等管理,使老师间和师生间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四、当前现状

(1)、硬件设施现状

目前我校办学基础条件良好,学校教室、办公室和信息化教室宽敞明亮,师资力量雄厚,但作为实施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环:

设备―计算机,却是十年前购买的陈旧机器,尽管不停地维护,但还是故障频发,早已不能满足学校日常的工作需要;学校仅有的一个计算机房,也因机器老化,使整个机房处于停用状态,严重影响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和教师的正常培训任务。

(2)人员素质现状

目前学校信息化教学已经深入人心,学校教师人人参与,45岁以前年轻教师还进行每月一次的信息化培训,积极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不断地学到的信息化先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并结合本学科特点推陈出新,研发新课件,开发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教法、新学法。

五、需求分析

(1)硬件设施需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开的会再多,通知再具体,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学校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学校正在想方设法购置必要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但因一些原因,至今仍是纸上谈兵。

我们学校是城区学校,但缺乏城区学校基本的硬件设施,预计不久的将来,在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会有一个好的改观。

(2)软件设施需求

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实施,靠的是广大老师的辛勤付出,只有老师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和方法,信息化技术的开展才会水到渠成。

现在我校信息化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每月一次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使广大老师受益匪浅,但广大一线教师,每天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整天钻研技术问题,面对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技术方面更贴心的直到和帮助。

六、网络管理

1、充分认识加强网站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学校网站是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实施教学任务的重要阵地,是展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学校信息发布和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师生对网络信息化进程的新期待,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不断提高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好学校网站的优势与作用,已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3、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4、学校经常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5.加强应用,服务教学。

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七、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开展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

学校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独立的分支,任何一个活动都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

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领导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八、制度保障

1、加强专用室和专用设备管理。

微机室、电教室、办公室的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责任到人,杜绝安全隐患,确保电教设备工作正常,对相关人员作好考核。

2、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业务水平,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扎扎实实地工作。

本学期,学校领导将不定期地深入课堂听课,并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面向全校上一堂公开课;同时对于兴趣小组的辅导、学校校本培训、网站的建设、维护与管理上要多下功夫,确保电教工作顺利进行。

3、加大校园网络、资源库建设,实现网络无纸化办公,丰实学校政务信息、教师博客、资源库等栏目,尽情展现学校整体风貌,重视网站细节管理,层层把关,严格上传资料,精中选精,优中选优,集体备课、精品课堂、学生作品、交流互动平台等专栏建设,培训网站工作人员,提升资源库管理技能,努力做成界面新颖、服务专业、导向正确的省内知名网站、精品网站,形成学校的站个性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新的一年,我们学将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校网络平台教育继续走在全区前列。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方案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结合区教育局电教站的统一指导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为师生提供网络信息化学习资源服务和应用,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可持续发展,便于管理,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制订本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方案。

一、建立组织机构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常态性工作,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我们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教研主任、电教负责人、电教人员、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主持开展此项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搭建学校学习资源网络平台

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学习资源服务体系中,大多数是以门户网站作为基本呈现方式。

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提供及时的服务,如信息查询和常见问题解答等。

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有效解决大范围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的较佳方案。

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系统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用于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本地区学习资源中心目录管理系统中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在本地区范围内提供广泛的基于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

根据市、区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建立可与上级和兄弟学校互通互联、资源共建共享的学校学习资源网站。

网站设置教师入口和学生与家长入口;教师实名注册后(由学校管理员负责审核管理)可以拥有个人空间(用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交流等),同时拥有浏览、上传、下载网站所有资源的权限;学生和家长实名注册后(由班主任负责审核管理)拥有浏览和下载资源的权限。

三、资源建设和管理

支持“学教并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关注点是既要辅助教师的“教”,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的“学”,即既要重视如何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所以其内容应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的有机结合。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资源内容分为专题资源和教材资源两大块。

专题资源为教育教学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学科的系列专题等,教材资源为学科每章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习题、微课(针对章节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相关材料(与知识点相关的文字、图片、媒体等拓展材料)等。

资源的来源,数字化学习资源通常有以下五种类型:

课件类(含多媒体课件和CAI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整理、教材配套资料、教师开发制作等方法来获得。

专题资源由专题负责人收集整理上传到网站指定目录,教材资源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通过集体备课后上传到相应的科目、版本、年级、章、节。

上传资源时要有资源的要素和详细描述,符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的要求。

四、保障和奖励机制

规定各学科的教材资源上传到网站的时间必须保证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进度),资源的质量由学科教研组长审核把关。

鼓励教师制作专题资源,专题资源由教研主任和电教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审核把关,对审核通过的专题资源制作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资源评比,对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科组进行表彰,对评比出的优秀资源(根据点击量、下载量和用户评价)的上传者进行奖励。

总之,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打造高效课堂”工程,提高教学效率,打造教育精品、实现高位运行,矫正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本计划。

一、加强领导,聚集课堂

1.成立“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分管负责人负责工作的具体落实,让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面聚集课堂及教学设计。

2.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有关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具体落实操作过程,各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本组本项活动的相关工作,不断引导教师加深对“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意义的理解,围绕“优化”开展教学实践反思活动。

3.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寻找“亮点”,及时评析、查找教学设计的长处与不足,不断调整改进策略。

并结合常规检查、考核成绩认真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情况,并进行反馈。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

1.工作思路: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课前预习可以扫除学习新课的知识障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质疑”和“创新”能力。

(2)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最优化的高效课堂,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和谐民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主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体。

三、实施的具体措施

1.加强备课质量,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2.结合推门课、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形式,抓好教学设计的研究和质量。

3.结合学期教学节和各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组织好教师校外听评课和反思。

4.结合学科师徒结对,做好师徒备课、听课、评课的共进工作。

5.加强常规检查,如课前备课、学生自学情况、课堂活动、展示演练、作业批改,认真分析学科教学设计的得失。

6.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学习教学设计先进理念、方法,及时总结经验。

四、分项实施、重点突破

1.以团队研讨导学案为主

(1)基本要求:

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

(2)具体过程:

个人备课:

学科教师提前两周研究课标、教材、导学案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修订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修订导学案中的不恰当环节,增减相关的内容等,将具体的指导、启发与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导学案”。

集体备课:

中心发言人进行引领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按集体意见对自己的“导学案”进行修改。

二次备课:

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要求对“导学案”再次进行认真细致修改(二次备课时要求用双色笔修改)。

(3)主要措施:

领导小组加强常规检查力度,及时查看各备课组上传的电子稿,开展优秀备课组(优秀团队)评选、优秀导学案展览和评选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2.构建合理的师生课堂评价机制

(1)基本要求:

建立一个高效课堂教学的师生评价机制,其目的是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和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

班级层面,每天由学生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评选出“幸福课堂”;

对学生的评价:

每节课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四星”:

小组之星、管理之星、参与之星、精彩之星。

每天学生依据教师评出的“四星”再评出班级每日“四星”,每周由学生根据班级每日“四星”评比结果再评选出每周“四星”,年级组依据上述评比结果再评选出校级学生每周(每月)“四星”。

如此评比,把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记入成长记录,改变过去对学生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发展性评价。

期中或期末结束,通过每日四星、每周四星、每日记录本、班主任日志、听课记录、常规考核记录和平时巡课情况反馈记录等材料评选出“高效教学之星”和“教学设计最优化之星”。

(2)主要措施:

领导小组加强每日常规检查力度,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通过层层评选,真实的选出实施高效课堂建设、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的教师和学生,以此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实施教学设计优化活动的行动策略

1.第一阶段: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

领导小组召开各年级学科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议,安排相应老师外出调研学习,旨在动员、讨论形成共识;各年级召开学科组(教研组)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2.第二阶段:

试点探索、改进充实

在全科组开展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课堂模式的完善活动。

实施活动要:

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

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合理安排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

摒弃五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无效的作业、无效的反馈。

具体要求:

课任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展示,组中推优,重点发展。

所有教学人员继续必须展示,从中选取优秀者,学校安排专门时间集中展示,优胜者推荐其参加各级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的评选活动。

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主题就是“改进、完善、优化”。

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听评课。

各种公开课必须按照“一课两上三讨论”的要求认真准备;评课重心围绕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评定各个环节设置是否趋于最合理。

学校定期检查、抽查教案,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按照教学设计的优化备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定期组织“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研讨会,及时改进、丰富、完善教学设计的优化。

各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学科教学设计优化的课题研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形成小结材料上报学校教务处。

建立高效的教学设计反思机制。

各学科备课组要求每个教师每节课、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写《教学反思笔记》,每学期结成一份教学设计反思报告;通过多层面的反思、整改达到升华,使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3.第三阶段:

不断完善、推广实施

在现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教学设计最优化模式,渗透于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

4.第四阶段:

优化模式、课堂定型

不同学科及学科的不同类型课教学设计形成模式,完成学科教学设计优化的课题结题报告。

六、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的保障措施

1.科学教学行为

(1)教案的书写除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外,重点放在学生发展与学情、社会需要与行情、学法指导与考情及其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语言的精练上。

(2)研究并逐步推广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合一。

(3)设立“自助餐”。

“自助餐”是教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拓展知识、开阔视野、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探究性作业。

“自助餐”的份量要适中,针对性要强。

(4)教师通过谈话、探究性讨论、作业布置(考试)批改等方式分析了解学情,尤其注重有讲必练、有练必改、有改必评,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训练为主线”的作用。

(5)继续坚持“四精”原则:

精选、精讲、精练、精评。

2.加强教学研究

(1)加强集体备课:

各年级各备课组以备课组长为中心,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案的设计、作业的选编都要集本组教师智慧,要围绕构建高效课堂这一目标,积极推行“四步式”集体备课模式:

主辅(个人)说课——集体研讨——课案生成——个性反思与设计。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3.加强教师培训

以课程改革为重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研训一体效应,促进教师发展提高。

(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

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操作技能,借助教育技术工具来完成教学工作,现拟定采取“以校为本”的培训方法,充分利用专职计算机老师,在其本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使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达到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目的,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出发点,以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重点,全面我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努力使我校教师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水平考试。

  二、组织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领导小组。

  三、培训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能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确实体现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

  具体目标:

  1、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相关信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所必需的相关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

  3、掌握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四、培训对象

  校本培训的对象为本校的教师,但根据校本培训的特点,培训必须分层次进行。

  1、组建一支实施校本培训的核心队伍,校长必须是核心队伍成员。

这支队伍(大约占全校教师10%)应该接受过较高层次的培训,或者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龙头。

  2、培养一支大约占全校教师30%以上、各学科兼有的骨干队伍。

这批队伍将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推广新课程的师资“校本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