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 大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007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微 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超微 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超微 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超微 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超微 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微 大题.docx

《超微 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微 大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微 大题.docx

超微大题

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病理

肿瘤电镜诊断的一般法则

▪标本新鲜和准确

▪重视半薄定位和观察

▪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手术所见

▪密切结合光镜

▪重视大超薄切片和低倍电镜的观察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超微病变象,避免孤立

肿瘤诊断的电镜观察和分析步骤

▪低倍到高倍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构或排列方式

▪细胞的外形

▪细胞表面和相关结构

▪细胞基质,细胞器

▪核,核仁

▪细胞之间的连接

▪细胞外或间质的结构

特点

(一)异型性

1、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

正常组织细胞排列有序,有一定极向,恶性肿瘤内瘤细胞列杂乱,极向丧失,例如癌细胞方向错乱,核位于近表面,癌细胞与腔面平行,微绒毛面向间质面。

2、细胞外形异常

瘤细胞大小,形状差异较大,

可出现在低分化肿瘤中

也可在分化较高的肿瘤中。

3、细胞核形态异常

①瘤细胞核:

奇形怪状。

瘤细胞有的分化低,也有的分化较高,有的核膜下陷形成假包含体,也有的染色质分层,外有核膜分隔。

②瘤巨细胞中巨形核,分叶核,多核。

③病理性核分裂 出现不对称或多极核分裂。

4、细胞器形态异常

▪1、微绒毛:

瘤细胞表面微绒毛可出现方向杂乱,长短、粗细不一,胃癌中出现肠型微绒毛。

▪2、纤毛:

异常部位出现。

▪3、细胞连接:

桥粒在癌细胞间减少,也可异常增多,或成串出现形成巨形桥粒。

▪4、线粒体:

形态异常,如细长、圈状。

嵴与线粒体长轴平行。

巨形线粒体等。

▪5、粗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呈同心圆排列,即同心圆膜性小体,指纹样排列

细胞间连接的有无、类型和结构对肿瘤类型的识别非常重要。

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的肿瘤常可见连接复合体。

鳞癌具有典型的带张力丝束的桥粒

(二)低分化

1、低分化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特点,癌瘤细胞常常停留在分化较低的阶段,在细胞表面,细胞内或细胞基质缺少标志一个细胞向特定方向分化的结构,此类肿瘤在光镜下较难判断其组织类型或来源,而在电镜观察下,能找到某些微细的分化特征而能够识别。

2、低分化癌与肉瘤的区分:

有些癌细胞间缺少连接,细胞游离分散,易与肉瘤混淆,电镜下可以发现少量原始连接或细胞内某些特定结构而加以确认。

3、鳞癌与腺癌(含柱状细胞癌)的区分:

有些低分化癌癌细胞成片,缺少分化特征,光镜下不易判断是“鳞”或是“腺”。

电镜下低分化鳞(瘤)癌细胞间可见少量桥粒,细胞内有少量张力原纤维。

低分化腺癌(或柱癌):

细胞内管泡系统(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器)较发达,细胞间有镶嵌状连接,细胞间有原始腺腔,或细胞内带微绒毛的微囊,也有瘤细胞呈鳞腺双向分化,既有“鳞”也有“腺”的分化特点。

4、未分化癌此类癌细胞,胞质内主要是核糖体,很少其他细胞器,细胞间有少量原始连接。

5、低分化肉瘤低分化横纹肌肉瘤在瘤细胞内可见由粗细肌丝组成的束或细胞内有原始肌节,低分化纤维肉瘤细胞内极少粗面内质网,细胞外基质中胶原原纤维也稀少。

(三)异常分化:

异质性、不同步性、来源不明

恶性肿瘤细胞虽可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有时这种分化是异常的。

1、多相性分化或异质性分化(heterogeneousdifferentia-tion)在一个肿瘤细胞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类型的分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腺鳞双向分化,一个癌细胞内既有鳞癌特点也有腺癌的特点,可发生多种部位,如鼻咽癌、肺癌、胃癌,肠癌、及宫颈癌,也可以是粘液癌与神经内分泌癌的双向分化,如胃癌及肠癌。

2.不同步分化(unsychronousdifferentiation)

在同一瘤细胞内各细胞器或结构分化程度不一致,最常见是细胞间连接分化差,少而幼稚,而胞质内细胞结构分化较好。

再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瘤细胞内核已明显成熟分叶,但胞质内颗粒无或很少。

3、来源不明的分化

瘤细胞虽表现出一定分化,但从细胞结构仍不能辨认出此种瘤细胞的组织来源,例如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softparttissuesarcoma)。

尤文肉瘤(Ewing'ssarcoma)横纹肌样瘤(rhabdomyoidtumor)及软节原纤维软组织肿瘤(leptomericfibrilssoftfissuetumor)此瘤来源也尚待查明。

(四)浸润性生长、破坏正常细胞

1、浸润

恶性肿瘤细胞可伸出假足突破基板或周围基质进入间质或完全与瘤组织块分离,单个或多个瘤细胞游离于间质中,白血病细胞可游出血管浸润于组织中。

2、侵入淋巴管或血管

瘤细胞侵入局部淋巴管有时可见瘤细胞进入开放淋巴管,淋巴管管壁内皮细胞也可发生破坏死亡。

瘤细胞也可侵入小血管。

3、转移

  瘤细胞顺淋巴管中淋巴液流至局部淋巴结内生长或随血流至另一器官生长形成转移瘤。

4、损伤

不论是原发瘤或转移瘤,在浸润性生长过程中,可以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也可损伤局部血管及神经。

(五)与蛋白合成有关结构十分发达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蛋白合成机能十分旺盛,据细胞生物学研究,蛋白合成与染色质、核仁、核内外物质交换,及多聚核糖体等结构的功能状态有关;恶性肿瘤细胞内蛋白合成功能旺盛,在超微结构上可显示出以下特点:

1、核大 准确地讲是核浆比例增大。

恶性肿瘤细胞核增大是与正常相应细胞相比较核径绝对值增大,癌瘤除少数例外,均有此特点。

2、常染色质明显癌细胞核内常染色质十分明显,说明DNA复制及转录功能处于活跃状态,异染色质也可见到,常小块分散于核中或在核膜邻近处。

3、核仁肥大核仁内有核糖体的前体物质,癌瘤细胞核内不仅核肥大,并可有多种形式,位置也有变化,可紧贴核膜,称核仁边集。

数目增多,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仁。

4、核小体明显出现率增高,体积大,形态多样

5、有时核周隙扩张核孔密集。

6、细胞质内多聚核糖体或粗面内质网十分丰富。

浸润癌相邻机体的细胞反应

1、炎细胞浸润癌相邻间质可出现各种炎细胞,其中最多见是淋巴细胞。

有的淋巴细胞胞质增多,体积增大,胞质中除核糖体外,有丰富的线粒体及清楚的高尔基体,外有假足。

此外,可见巨噬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

2、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胶原原纤维可出现在浸润癌细胞邻近。

3、成肌纤维细胞在浸润癌一侧可见单个或多个排列的成肌纤维细胞。

在脑内转移瘤一侧也可见到成肌纤维细胞。

超微结构3

高尔基复合体

高尔基复合体是动物有核细胞内必备的细胞器之一。

一般位于核附近,不同类型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大小、分布及数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随细胞的分泌活动而变化。

在分泌蛋白质和吸收功能为主的细胞中,高尔基复合体比较发达,但在神经细胞、肝细胞和大多数植物细胞中,是分散在细胞质的各个部位。

一般分化低的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比较少,成熟细胞内比较多(除红细胞外)。

(一)形态结构

电镜下:

高尔基复合体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扁平囊泡、大泡、小泡组成。

1、扁平囊泡:

是高尔基复合体中最富特征性的部分,一组高尔基复合体中,一般为3~8层(也有一层的),重叠一起整齐排列。

每一个扁平囊的形状像一个扁圆盘,盘底向核一侧凸出,这个面称形成面(又叫未成熟面),凹面向着质膜一侧称分泌面(又叫成熟面)。

形成面的扁平囊腔中央较窄,宽约15纳米,膜厚6纳米。

边缘较宽,约30~40纳米,囊腔内充满中等电子密度物质。

分泌面的膜较厚,约8纳米。

2、大囊泡:

呈球形,直径约0.1~0.5微米,膜厚约8纳米。

多见于扁平囊扩大的末端或成熟面(分泌面)。

大泡内的内容物电子密度各异,一般认为与内容物的成分和浓缩程度有关。

所以大泡又称分泌泡或浓缩泡。

3、小囊泡:

呈球形,是由一层单位膜包绕而成的结构,散布于扁平囊泡周围,常见于形成面。

直径约40~80纳米,膜厚约6纳米。

(二)功能

1、主要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完成对细胞分泌物的加工、浓缩、包装和转运的过程。

2、参与多糖合成和溶酶体的形成。

3、对脂质的运输起起重要作用。

溶酶体的功能

主要是消除细胞内外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以及内源性残余物,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1.细胞内消化:

对高等动物而言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水分子物质,而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脂蛋白获得胆固醇,对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2.细胞凋亡:

个体发生过程中往往涉及组织或器官的改造或重建,如昆虫和蛙类的变态发育等等。

这一过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实现的,溶酶体可清除不需要的细胞。

3.自体吞噬:

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如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左右。

4.防御作用:

如巨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

5.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

6.形成精子的顶体。

过氧体(peroxisome)

又叫微体。

过氧体最早是通过电镜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发现,以后又在肝细胞内发现。

后经研究发现,过氧体普遍存在于某些动植物细胞内,如肝细胞、肾上皮细胞、支气管无纤毛上皮细胞中。

过氧体的形状、大小、结构因不同生物和细胞类型而不同。

过氧体结构和性质:

是由单位膜包裹的胞质内小体,呈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直径约0.2~0.5微米,一般为0.5微米。

过氧体的包膜比其它细胞器膜薄,膜内是中等电子密度的细颗粒状基质,在某些细胞内过氧体均匀无结构,而在有些细胞的过氧体中,如肝细胞、烟草叶细胞,可见到呈类结晶状的致密区,形似细胞核,既核样体、晶样体或类核。

(一)、过氧体中含有多种氧化酶,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过氧化物酶,占总蛋白的40%,所以过氧化物酶被列为:

过氧体的标志酶

(二)、过氧体的功能:

主要是消除细胞内过多的过氧化物,对防止细胞中毒,起着保护作用。

(三)、过氧体的来源与更新:

目前不是很清楚,但认为可能来源于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等。

中心体(centrosome)/中心粒

1.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主要含有两个中心粒。

它是细胞分裂时内部活动的中心。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都有中心体。

它总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接近于细胞的中心,因此叫中心体。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中心体的结构:

中心体为圆筒状小体,直径约1~0.5微米,长约0.3~0.7微米,最长可达2.0微米,成对存在、相互垂直。

由一对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centri-oles)构成.中心粒的管壁由9组纵行微管有秩序地排列而成。

横切面上可见周围9组微管似风车的旋翼,一组挨一组的排列成环状,相邻各组微管相互成40度交角,构成一个螺旋对称体。

在动物细胞中,中心粒随细胞周期完成其本身的发育周期,G1晚期,两个中心粒稍微分开,于S期,在每个母中心粒旁与其垂直的方向长出一个子中心粒,子中心粒不断延长,在G2期,每个中心体内含有两对中心粒,在有丝分裂早期,中心体分成两部分,各自形成两个中心体,并从其周围发出微管形成星状体,星状体不断向两极移动,形成纺锤体的两极。

经过有丝分裂期,每个子细胞的中心体各获得一对中心粒。

2.中心体的功能:

可能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调节着细胞的运动。

微管(microtubule)

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是细胞内的一种非膜性结构的细胞器,通常散在于细胞中。

当细胞分裂时,微管不仅增多,且聚集在中心体附近,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

1、微管的形态结构

微管呈平直或弯曲状。

其外经约为21~27纳米,平均约25纳米,管壁平均厚度为5纳米,其长度变化不定,约几个微米。

电镜下:

微管壁是由13根直径为5纳米的细丝排列而成,这些丝又是由直径5纳米的管蛋白分子串成念珠状而构成。

2、微管的类型

微管可分为单联管、二联管、三联管三种类型,大多数细胞质内的微管属单联管型。

单联管结构不稳定,对秋水仙素、长春花碱、低温(0~4度)、静水压敏感,这些因素可以使单联管解聚而消失,但其单体仍然存在,当上序因素消除后,这些单体可重新形成微管。

二联管存在于鞭毛内,由A、B两组微管组成。

A组微管与单联管相同,是由13根原丝组成。

B组是由10根原丝组成,与A组共用三根原丝,并由此相互连接在一起。

三联管存在于中心体和基体中,由A、B、C三组微管组成。

3、微管的功能

①、细胞骨架作用

②、参与细胞内运动

③、对细胞内物质输送起通道作用

④、细胞变态:

某些细胞如心机细胞在分化过程中逐渐伸长时,出现顺长轴走向的微管。

微丝(micofilamant)

微丝比微管稳定,是普遍存在于细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与细胞运动直接相关。

可以是单根、成束或网状分布,其含量及分布的情况因细胞而异。

1、微丝的种类及结构:

根据直径的粗细分为:

细肌丝原丝组成、粗肌丝、中间丝

细微丝:

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组成。

直径约5~7纳米,长约1.5微米。

粗微丝:

由25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直径约为10~14纳米,长约1.5微米,含量比细肌丝少。

每个肌球蛋白的分子量是48万,形如豆芽,分头、颈、尾三部,头膨大分为两瓣,是两条相同的重链彼此缠绕成的螺旋形结构。

主要见于肌细胞中。

中间丝(又称中间纤维或中丝):

呈管状,是一种多基因家族,直径约为9—12纳米,一般较长,但长短不一,散在分布在细胞质内。

2、微丝的功能

①、在肌细胞种,维持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②、与细胞膜内增厚的致密区连接,共同组成终末池。

③、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

④、参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动,稳定细胞核的位置。

包含物(inclusion)

包含物是指除细胞器外,储积在细胞质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各种代谢物质。

如糖原、脂类、蛋白质、色素颗粒以及分泌颗粒等。

它们的存在与否、含量以及形态,都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

1、糖原:

是供给细胞能量的一种成分。

它的含量随生理和病理状态而变,如肝细胞内的糖原,在吃食后数量增加,饥饿时则减少。

光镜下:

用胭脂红或PAS染色,多呈块状或细粒状。

电镜下:

糖原颗粒无界膜包绕,电子密度比较高,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其中以肝细胞和肌细胞内最为丰富。

2、蛋白质包含物:

常常以颗粒状或晶体状两种形态存在于细胞内。

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被一层厚约9纳米的膜包绕,使之与细胞质中其它成分区别,成为颗粒状蛋白质包含物。

如:

各种蛋白分泌颗粒和初级溶酶体。

晶体状包含物:

表现为蛋白质分子有规律的排列一般没有膜包绕。

如:

浆细胞内粗面内质网中的Russell小体、嗜酸性粒细胞特殊颗粒的结晶体等。

3、脂类:

多以脂滴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

电镜下:

为大小不等的泡状结构,没有界膜包绕,内容物一般为均质状,各个脂滴的电子密度的程度不一,这与脂滴的大小、内容物的性质以及固定染色的方法有关。

脂滴是细胞的能源和合成细胞内某些物质的原料,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在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内脂滴可大量堆积,形成脂肪性变,另外脂滴有时也可以出现在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及溶酶体内。

色素颗粒:

一般分为三种:

黑色素、脂褐素、含铁血黄素

光镜下:

色素颗粒多呈棕色颗粒或杆状。

电镜下:

黑色素-呈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如表皮基地层细胞内的黑色素。

脂褐素-是溶酶体的一种(残余体),在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内最易见到,脂褐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含铁血黄素-是直径为9纳米的含铁蛋白质。

它是因红细胞被肝、脾及骨髓等处的巨嗜细胞吞噬后,将血红蛋白分解所形成的一种含铁的色素颗粒。

超微结构1

细胞膜(cellmembrane)

细胞膜是细胞生命的基本结构,位于细胞表面,切面呈线状围绕,细胞膜垂直切面,在高倍镜下成三层结构,两深一浅,即称单位膜(unitmembrane),厚约7~10nm。

一、概念:

光镜下:

细胞膜是指包围在细胞外表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电镜下:

细胞膜是指细胞内两个不同部位之间或细胞与相邻细胞以及外环境之间的界膜。

其中构成细胞表面界膜的叫细胞膜,形成各种细胞器之间的膜叫细胞内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核膜等。

二、膜的化学组成:

主要由水和有形成分组成,有形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类(主要是磷脂)。

三、膜的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该学说认为,生物膜是一种流动的、可塑的、不对称的、镶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的膜状结构。

由两层相对排列的脂质分子构成膜的中间部分,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贯穿在脂质双分子层表面

电镜下:

脂质双分子层由两条约2纳米的暗带,中间夹一条3.5纳米宽的亮带组成。

暗带代表蛋白质,亮带代表质类。

三、膜的主要特性:

1、不对称性:

无论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存在

①、脂质分子层不对称:

如红细胞膜外层含胆碱磷脂和鞘磷脂多,而内层则含氨基磷脂多。

②、蛋白质分子位置、分布不对称。

③、功能方面的不对称:

如某些物质的载体,在膜的外侧只能接受某种物质,当载体移位和分子变构转向内侧时,则能运出这些物质。

2、膜的流动性:

膜平时处于液晶态。

液晶态:

是界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过渡状态,其分子结构排列有序,又可流动,称液晶态。

四、膜的主要功能

1、通透作用:

细胞膜不单纯起着和支架和屏障作用,它还严格的控制着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是细胞膜最重要的生理特性之一。

通透作用的方式

被动扩散:

是指细胞及其周围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扩散。

主动运输:

指一些物质的运输是逆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的。

即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转移

2、细胞膜受体

细胞膜上的受体,就像“识别器”,它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相应信号,并接受有关信号而在细胞内产生某些效应。

3、调节代谢

细胞膜上的酶参与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细胞代谢。

4、免疫作用

细胞膜上的抗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涉及到胚胎发生中组织器官的形成,器官的移植、输血、细胞免疫以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所以细胞膜的免疫作用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里倍受重视!

细胞外衣(cellcoat)

细胞外衣又叫细胞衣。

它是附着在细胞膜表面,呈丝网状结构,厚约10~20纳米,个别可达0.1~0.5微米,根据细胞膜的现代概念,细胞衣无论从结构或功能上都属于细胞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细胞膜表面的附着物。

电镜下:

为一层分支丝状物。

1、细胞外衣主要成分:

是糖蛋白

糖蛋白的合成方式:

由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形成蛋白质,在高尔基体内与寡糖分子结合成糖蛋白,然后被运输到细胞膜。

从这点看,也可以说-细胞外衣是细胞的一种分泌物。

2、细胞外衣的功能

①、参与免疫作用:

实验证明,在细胞衣内有许多与免疫作用有关的膜抗原、特异受体以及与细胞表面活动有关的酶类。

②、保护和通透作用:

如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细胞衣,在上皮细胞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以防止致病性损害。

另外,小肠上皮细胞外衣还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构成细胞活动的介质和分子筛,尤其与水溶性物质的交换有关。

③、其它作用:

当外界刺激伤及细胞外衣时,细胞外衣即很快出现裂隙或部分脱落,以免伤及细胞的结构。

微绒毛(microvillia)

1.形态:

微绒毛是细胞膜呈指状突起,外面包有细胞膜和细胞衣。

绒毛的中心为细胞质的—称微绒毛,中心由微丝束组成轴心的—称肠型绒毛。

微绒毛多位于上皮细胞顶部。

如:

小肠上皮、肾小管上皮,肾小管上皮的微绒毛非常发达,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

2.微绒毛功能:

①、扩大表面积,增加吸收功能。

②、协助或参与细胞运动。

③、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纤毛(cilia)

纤毛是位于细胞膜包绕的指套状突起中,横切面呈9+2结构,即中心为2个单微管,周边为9组双微管

1、分布:

上皮细胞表面,如上呼吸道上皮细胞、生殖管道上皮细胞、食管膜上皮细胞

2、主要成分:

多种蛋白,主要是动力蛋白和微管蛋白等

3、运动的特点:

①、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②、有方向性:

即始终朝某一方向弯曲(单方向摆动);③、同步性和协调性。

协调性:

指在一定运动方向的水平上,纤毛运动的时相不一,使一片纤毛形成波浪状运动

细胞连接(celljunction)

细胞连接是上皮细胞邻接面的细胞膜特化的连接装置。

1、桥粒(desmosome)又称粘合斑

位于中间连接下方,多数为成对的纽扣样结构,两对侧的结构不连续,中间有25~30纳米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纤维性物质。

2、半桥粒(semidesmosome)

在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与基板相邻处可见到半桥粒。

3、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又称闭锁连接

位于上皮细胞侧面接近游离面的顶端,多数呈带状分布,少数呈点状分布,此处相邻细胞无细胞衣。

4、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又称粘合小带

位于紧密连接的下方,在上皮细胞中一般呈连续带状分布,但在某些组织,如心肌闰盘可呈不连续带状分布。

主要特征;在两个相邻细胞间,细胞膜不融合有明显间隙。

5、复合连接(junctionalcomplex)

由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及桥粒组成。

一般在柱状上皮细胞间可以见到。

6、缝隙连接(gapjunction)又称缝管连接、间隙连接

散在分布于相邻上皮细胞深部的侧面,和肌细胞、神经细胞及某些结缔组织细胞中。

相邻细胞间隙很小,容易误认为“紧密连接”。

7、镶嵌连接(interdigitation)

大多分布在柱形、立方形、多角形细胞靠近基部的侧面。

基板basallamina

1、概念:

位于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邻近,即细胞衣层的下方,由无定形物质构成一层膜样物质,称之为基板。

电镜下:

呈丛状细丝样物质。

2、基板组成成分:

主要是粘多糖或糖蛋白

基板与细胞衣不同,它不是上皮细胞或某一细胞类型细胞本身所属的结构,它与细胞膜不直接相连。

基板在不同部位的形态不一,有时纤细不连续,有是很厚并连续。

一般基板的形态、厚度,随动物不同的年龄、种类、组织、细胞以及病理状况而异。

基板与基膜的区别:

基膜是位于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相接处的一层均质性的薄膜。

功能:

对细胞起着支持和过滤作用,也就是起到连接细胞和细胞下基质的作用。

细胞质(cytoplasm)又称胞浆

概述:

细胞质在生活状态下呈透明的胶态。

由三部分组成:

基质。

细胞器。

包含物。

基质:

是细胞质的液相部分,它构成细胞的内环境,是细胞的可溶相。

包含物:

是指贮存在细胞内的糖原、蛋白质结晶和脂肪滴等,以及某些代谢产物。

所以又可以称包含物为副质。

细胞器:

是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某种特殊功能的有形成分。

包括: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过氧体)、细胞骨架。

细胞的功能,主要由细胞器完成。

各种细胞器之间,细胞器与基质之间,细胞质与细胞膜、细胞核之间,它们的结构和功能都相互联系和制约,构成细胞的统一体。

线粒体(mitochondria)

是细胞的主要细胞器之一,也是细胞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的主要场所,所以有把线粒体比做细胞的“动力工厂”之说。

目前已知线粒体内至少有100多种酶,这些酶精确有序的分布在线粒体的各有关部位。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等,常因细胞的种类和生理状况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1、线粒体形态:

呈圆形、卵圆形、杆状、丝状,其中以卵圆形为多。

同类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基本保持一定稳定性。

但也会因生理机能、营养状况以及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变化。

如:

靠近小肠吸收细胞核上区的线粒体呈细丝状,那么位于基部及周边的线粒体多为颗粒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