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953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 期末复习 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十一期末复习苏教版精选学习文档

课题:

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再整理、归纳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应用加法表和减法表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加法表、减法表、苹果图、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加法表和减法表。

1、做第1题。

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从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方法的理解。

复习时可想让学生看清图意,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把算式对比着看一看,体会联系。

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一听。

2、第2题和第3题是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

整理好后,再观察有什么规律。

复习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算式、找规律,然后集中交流。

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有序观察,明白了规律,就要表扬。

三、计算练习。

做第4、5题。

这是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但这时还不要对计算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综合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6、7、8、9题。

看图列式。

这些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时,都要先弄清题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在做第9题时,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

可以先假设苹果的个数,再根据苹果的个数算出梨的个数。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这可能引起争论,应当鼓励,使学生在不同的结论的碰撞中,逐步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

但要注意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五、课堂总结

课题:

愉快的周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2、是呀!

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3、讲述:

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

(板书部分课题:

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

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

讲述游戏规则:

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

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

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

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

(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

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

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

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

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

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

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

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课题:

期末复习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1页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对本学期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直尺、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

二、整理数的概念。

1、认数复习。

(1)出示直尺,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线上的点。

让学生整理数。

让学生在整理数的顺序的过程中,再次认识直线上的点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数就越大。

(2)数的大小比较。

做第2题。

学生填写,然后汇报交流。

2、数的组成复习。

(1)复习数位。

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2)做第3题。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

学生先填写,再交流。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弄清数的组成。

(3)做第4题。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三、时间的复习。

做第5题。

让学生先认一认钟表上的时间,再相互交流,说说几时在干什么。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认时间的方法。

四、综合复习。

做第6题。

这题综合了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复习时,可以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对于讨论“还可以怎么分?

”时,可以按颜色分,按楼层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等,只要说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题的答案是:

圆柱上面有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上面是球;下面是圆柱,左面是正方体,右面是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概念和认时间、认物体……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后希望小朋友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题:

期末复习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02页第7—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繁荣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2、做第7题。

这题着重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可以分小组活动。

在学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找卡片说算式,如按加法的数是1、2、3……顺次来整理,并进行交流。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   4+5=   8—0=  3+7= 

10–8=  10–5=   2+4=   6–1= 

5+3=   2+6=   6–6=    0+9= 

10–6=  7–4=   1+9=    4+4=

第8题正式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提出了速度要求。

练习时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确率外,还要适当注意速度。

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钟内能完成这些题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9题。

把得数是4的每一块涂上颜色,看看像什么?

学生涂色,分组练习,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小朋友们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计算中正确运用计算技能正确解题。

课题:

期末复习(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2—103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20以内的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使学生乍得计算技能更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1、学生自己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2、做期末复习的第10—11题。

这两题着重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

让学生在练习中整理、复习,这时可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练习,使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在复习退位减时可让学生像图中那样根据被减数拿出两张卡片,说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可以同时说出两道减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以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2=  16–9=  13–4=   5+7= 

15–5=  6+8=  11–3=   8+8= 

13–6=   12–7= 9+6 =  10+7=

17–8= 14–8=  7+7=  18–9= 

4+8= 13–5=  8+3=   3+9=

这里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题,但仍要把计算正确放在首位。

四、综合实践运用。

1、做期末复习的第13题。

(看谁先跑到终点)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做的对,做的快。

比赛一次,每组做一条跑道上的题。

经过四次,则每组可全部练完。

2、做期末复习的第14题。

(不计算,比一比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这题通过比较确定得数的大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估算的方法。

练习时要强调“不计算”,只是通过已知数的比较得出结论。

五、课堂总结。

 (略)

课题:

期末复习(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4页。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提高、发展,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张纸、小黑板、挂图、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做期末复习的第15题。

用一张纸你能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吗?

可以怎样卷?

(这纸可以横着卷,也可以竖着卷,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做期末复习的第16题。

(可以根据树苗大约有多少来估计,也可以按“还差很多”来估计,从而知道选“16个”比较合适。

这里重视的不只是估计的结果,更在于估计的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做期末复习的第17—19题。

第17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是否放得下的问题。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尽量发表意见,说得在理就要鼓励。

第18题可以先讨论,再交流,要突出“每人发一个面包”。

所以买第一、三盒最好,买第二、三盒也是可以的。

第19题的答案不只能填一个数。

让学生讨论□里的数在什么范围内,体会答案不惟一。

五、课堂总结(略)

期末复习(5) 

教学目的:

在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试卷形式)

计算练习

1、在()里填数。

9+( )=12           10-(  )=0

5+( )=15          ( )+( )=17

2、在○里填上">"、"<"或"="。

8+4○14    17-10○3+4   7 ○13-10

7+4○7-4   9○9+3     10-6○6-6

3、用6、9 、15组成四个算式。

4、填数。

7+8 → □–5 →□   10–3 →□+0 →□

15–9 →□–6 → □   15–5→ □+6 →□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 +□<14          11–□>7   

二、算一算。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9=   14—5=   5+7=    14—8=

4+8=   10+5=    9+8=    7+9=

11—6=    13—6=  9+5=    6+7=

2、每组题里得数大的算式后面□打"√"。

 9—3□    9+ 3□     8—3□

   9—4□    9+4□      8+3□

3、连线。

8–6       3+7        19–9 

4+6       10–7        12–10 

8–5       7–5        0+3

4、看图列式。

期末复习(6)

教学目的:

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试卷检测)

911   

1、

2、在○里填上>、<或=。

8○14–4   17–10○3+4  10–6○6  

9○9+3    7+4○7–4   10+0○10–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里。

13 10 9  15 12 20  18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20里面有( )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       

6、☆☆☆☆★☆☆☆★☆☆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共有( )个☆。

从左边数,第()个和第()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