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908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docx

明清专制主义制度

【课标点击】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

(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

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核心突破】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决:

改革地方官制:

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

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的,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化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

①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

②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预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③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万历年间(1573-1620),中国的明朝政府实行的内阁制度,首辅张居正当权,位极人臣,权压众臣。

几十年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起了内阁制度,试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内阁制度的不同。

提示:

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答案:

背景:

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

②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

①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利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

明朝的内阁实际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英国革命后的建立的内阁是法律规定的最高机构,其权利来源于法律而不是来源于英国国王,内阁对首相及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作用:

①明朝的内阁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促使资产阶级政权的完善,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英国在为近现上的一大强国。

4.军机处职责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职责:

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特点:

勤、密、速。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特点:

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

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

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响:

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

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

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

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西汉、唐朝、明朝时期是怎样一步步解决的?

提示:

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最主要的特征。

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

本题试从历史纵的角度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

西汉时: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

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明朝时: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案例导析】

1.明太祖决定改革政治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C.废除宰相制度D.协助处理繁多的政务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结合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改革者的阶级实质分析问题,可以得出答案选B。

[思维点悟]

1.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明太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其行为最本质的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2.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南书房的设置B.军机处的设置

C.丞相的废除D.内阁的设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

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相继取消,内阁也名存实亡。

君主制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故答案选B。

[思维点悟]

2.创设一个新的知识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再认再现并理解历史知识。

审清题干中限制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是解决好本题的关键。

3.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点同样是考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皇权的加强走向了极端。

说明这种制度依靠正常的运行已经不能维护其利益,而要依靠极端手段来达到其目的。

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这种制度走向没落的表现,故选B项。

[思维点悟]

3.把握好中国历史的阶段性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时期。

这种阶段特点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顽强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加强。

4.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思维点悟]

C此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秦朝设立丞相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来因为相权逐渐增大,威胁到了皇权。

历代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清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

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实战练兵】

1.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

3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

4.“奏章票拟,主之内阁。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

A明宣宗时B.明英宗时C.顺治时期D.康熙时期

5.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实质就是宰相。

因为内阁首辅()

A.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对很多问题能直接决策

C.掌握着最高的行政权力D.在文武百官中地位最高

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9.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A.设参知政事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

10.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

”有的人说:

“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2.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是()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3.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4.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5.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元世祖B.明太祖C.明神宗D.明成祖

1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8.“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陶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指出军机处最初的名称、设置的时间、所在的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4)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1.C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

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2.A本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

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从而提高了六部的权力地位。

3.B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这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4.B主要考查对内阁形成发展演变的掌握能力。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

5.C内阁是皇帝顾问的机构,既无决策权又无行政权,更无法制约皇权,只是在文武官员中地位较高罢了。

6.D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7.D从材料中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设置军机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C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9.D自秦至清,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最高峰在清朝时。

A项为北宋,B项为元朝,C项为明朝。

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加强。

10.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11.A从明太祖与大臣的对话中,惟独万钢得到赏识,主要是因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个人的成就为主,没有从皇帝加强君主统治角度出发,而万钢的言论强调了天下人都应服从君主的专制统治。

12.CA符合秦代,B符合宋代,D符合清代,C项材料中涉及了内阁和票拟,符合明代。

13.B对于组合类选择题,最简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4.A结合军机处的职能考虑并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说明”。

军机处虽然“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

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

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

15.D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

明朝时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

废丞相,有利于加强君权。

16.B此题为文字材料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罢丞相”进行判断。

17.C

18.D西方的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设立的,而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作为决策机构或执行机构出现的而始终是皇帝的顾问。

19.①原因:

为了处理西北兵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变化:

由当初单纯处理西北军事事务的临时性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各中央机构之上,受皇帝直接控制的常设备皇帝顾问的中央决策机构。

③最初名称:

军需房(或军机房)。

设置时间:

雍年间。

所在地点:

紫禁城隆宗门内。

选择条件:

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④特点:

由一个临时性机构发展成一个常设决策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事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提示:

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全面说明,读懂材料并紧靠材料回答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