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892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docx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

目录

摘要:

轻声是现代汉语语流中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轻声形成的原因,至少有这样三点: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大量产生是轻声形成的前提;语言节律的要求是轻声形成的内部原因;人们发音的生理机制对轻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汉语;轻声;形成原因;双音节词;语言节律;生理机制

引言:

轻声是现代汉语语流中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它是怎样形成的,目前尚元定论。

我们以为,任何一种语音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搀杂着各种因素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过程,同时也必然地受到语音本身内部规律的支配。

关于轻声形成的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循着这种语音现象产生的轨迹,拨开云雾,探寻到轻声形成的一些端倪。

一、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大量产生是轻声形成的主要原因

1、由一个实语素后加一个虚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由于人们的意念重点在前面一个实语素,前面的实语素加重,即形成“后轻”的格式。

2、由两个相同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前一个语素已经把要传达的信息说得很清楚,后一个语素就可以轻一些,形成“后轻”的格式。

3、为了区别某些词的词义和词性,或者区分同音词的意思,一部分词的后一个音节读轻声,也形成“后轻”的格式。

4、一部分北方人口头上很活跃的词,由于经常习用而密合,形成“后轻”的格式。

二、语言节律的要求是轻声形成的内部原因

1、节奏一般指语句中各音节的长短快慢。

语句的节奏由句中各意群来组成,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

2、节奏,话语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模式。

语言使用重音(stress)的方式,对语言的节奏有很大影响。

3、一切成节奏的音群通常是由时值相等的、有相同的强弱音或长短音配置的音段连结组成。

三、人们发音的生理机制对轻声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大量产生的双音节词主要是单字加单字(语素加语素)而成,既然如此,那么语素与语素之间往往就存在主次、正辅之分,由于各个语素所起的作用不同,人们在读音时意念、情感也就不同,因此轻重也就不同。

结论: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种语音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搀杂着各种因素的复杂的过程,关于轻声形成的具体原因,本文也只是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到轻声形成的三条最基本的原因。

轻声现象不仅存在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中,而且也存在于许多现代汉语方言中。

有些人由于不理解这一语音现象的出现原因。

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在学习民族共同语时,认为好像可有可无,因此学说起来也就变腔变调。

 

浅谈轻声产生的原因

摘要:

轻声是现代汉语语流中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轻声形成的原因,至少有这样三点: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大量产生是轻声形成的前提;语言节律的要求是轻声形成的内部原因;人们发音的生理机制对轻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汉语;轻声;形成原因;双音节词;语言节律;生理机制

引言

轻声是现代汉语语流中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它是怎样形成的,目前尚元定论。

我们以为,任何一种语音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搀杂着各种因素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过程,同时也必然地受到语音本身内部规律的支配。

关于轻声形成的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循着这种语音现象产生的轨迹,拨开云雾,探寻到轻声形成的一些端倪。

由于轻声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上的细微差别的一种语音现象,由于语音本身稍纵即逝的特点,以及现代人构拟古音韵系统的方式和手段的不确定性、不完善性,对于轻声产生的原因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假想性和无可验证性。

即便如此,这些探讨仍然是必要的和值得肯定的,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流传和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古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中发现,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意义相同或意义相近的语素。

语言学界很多人认为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产生轻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轻声的产生与人的发音器官的生理结构相关。

我们知道人的发音器官由口腔、喉头、声带和肺及气管三部分组成,按照肌肉紧张原理,每发一个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次,每一块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

实验证明,当舌位处在央元音位置时,肌肉的紧张度是最小的,即是最省力的状态。

林茂灿等的声学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单元音韵母在轻读时或多或少地向央元音e移动。

因此,人们认为,在说话的时候为了减轻发音器官的紧张和疲劳,或为了省力,在能让对方听明白的情况下,把双音节的后一个音节发得又轻又短。

第三种观点认为轻声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语言的要求。

人们为了增加语言的美感,要求诗必押韵,词必合辙,使语言或婉转悠扬,或跌宕起伏。

轻声的出现,使语音轻重交替、起伏有致,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现代汉语轻声是一种功能的韵律单位,要确定它在语音系统中的地位,首先要识别确定它的主体语音特征。

一种观点认为,轻声属于声调系统。

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法不一致。

徐世荣认为。

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他在《双音缀词的重音规律》一文中说,北京话“双音缀词的格式两有两个:

一是前重的‘重轻’;一是后重的‘中重’”。

他在《普通话语音讲话》中说:

“北京语音音节的强度可以分为四等:

⑴重音、⑵中音、⑶次轻音、⑷最轻音。

”但他在《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一文中说:

“北京语音若按实际调值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常的音节里的‘正常声调’,一类是弱化音节里的‘短弱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轻声’”。

罗常培、王均、鲁允中等认为轻声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而是一种特殊变调。

国内几部使用广泛的汉语教科书都采纳这一种观点,因而“变调说”比较有影响。

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变调的客观根据其实并不相同,鲁允中解释说:

“由于轻声本身没有固定的调值,而读轻声的字都有原来固定的声调(调值),所以。

在我们的教科书上,都把轻声看作是一种声调的变化。

”罗常培、王均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说:

“如果联系汉语所有的方言来看,应该认为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系统。

厉为民认为,“汉语存在词重音,情形与英、俄这两种公认有词重音的语言相类似。

”⑴非单音节词都有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即都存在重读和非重读的对立。

⑵不同词的重读音节可以在词首、词末或词的中间,即都属于不固定重音。

词的派生或变化形往往可以有重音位置的移动。

例如:

'学·生:

中学'生,'疙·瘩:

'疙·疙瘩'瘩。

⑶重音念得不对,有时会引起误会,闹出笑话,至少是语言学得不够纯熟的表现。

一部分同形词因重音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

'dui·tou('对头,名词)dui'·tou(对'头,形容词)'tiao·li('调理)tiao'·li(条'理)。

但是这种同形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重极小。

林茂灿则用声学实验来证明轻声是弱读字音,他的轻声声学特性实验证明,轻声字音的能量比相应读四声字音的减少了约轻声字音的单元音韵母或多或向央元音移动,轻声字音音色的不清晰是由于音时缩短和读轻声时用的能量较少的缘故。

在另一项研究普通话与轻重音的实验中,他们把轻声字韵母的声学表现路相应的四声字音的作比较,证明轻声字音韵母有明显的简缩现象,跟英语诸语言的弱读音节相类似,因而是弱重音。

林茂灿还进一步指出,轻声字音的声调变化,不属于变调范畴。

“近年来的声学分析结果进一步看到,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后面的刊曲线是顺着前字声调曲线的走向而成为下降型,而在上声后面的轻声曲线也是顺着前字声调曲线的走向而成为微升型,我们以为轻声字音曲线的这种态势,是由于它是弱读字音跟前字声调后延协同发音的结果,因而,我们认为,轻声字音的这种变化,不属于变调范畴的变化。

”王理嘉认为,轻声的声学特征主要表现为音长,但比附欧洲语言对重音的认识和处理,认为轻声同样可以纳人轻重音系统。

因为欧洲语言中的重音表现为三种声学特征通过加强发音的力度来表示通过音高的变化,即音调的升降变化来表示通过增加音长来表示。

这种认识上的不同,致使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很难有一个。

一、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大量产生是轻声形成的主要原因

轻声形成的前提古汉语中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依据大量古书、文字资料)。

与古汉语相比,现代汉语里的多音节词,特别是双音节词大大地增加了。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汉语的新词不断地增加,也就必然地要求语言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的表达手段。

于是在古汉语音韵系统里不占地位的轻重音逐渐地被利用起来,它帮助我们把不同含义的同音词区别开来。

同时也可以把词的界线划得更清楚一些。

徐世荣先生指出“汉语的词,也和别的民族语言一样,一个词有一个重音。

这个重音很有用处,它可以明显地标示出这几个音节的密结性,标示出这是一个词(或词组)……增加了语言的清晰,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大致可以从重音辨认。

”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双音节词,吕叔湘先生说:

“双音节化的两种主要形式:

(1)前后加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

(2)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

”可见,双音节词主要是单字加单字(语素加语素)而成,既然双音节词是单字加单字(语素加语素)而成,那么语素与语素之间往往就存在主次、正辅之分,由于各个语素所起的作用不同,人们在读音时意念、情感也就不同,因此轻重也就不同。

现代汉语中“后重”是双音节词最主要的格式,比如在双音节词语中占大多数的偏正结构,以及双音节词里的“主谓式”(或称“述说式”)、“动宾式”(或称“支配式”)、“动补式”(或称“结果式”),这些双音节词都是“后重”的。

而“后轻”也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中重要的格式,“后轻”轻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后面的一个字失去原有的调值,读成一种又轻又短的调子,于是轻声就形成了。

“后轻”格式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

1、由一个实语素后加一个虚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由于人们的意念重点在前面一个实语素,前面的实语素加重,即形成“后轻”的格式,包括:

(1)后附词尾(或词缀)词尾没有什么意义,只是附着成分,如“子、头、儿、巴、们、么”等读轻声,例如:

桌子、斧子、石头、嘴巴、眨巴、我们、你们他们、月儿(有些词的“儿尾”变成“儿化韵”,如“桃儿taor”)、怎么、什么、这么、那么等。

(2)后附“衬字”,这个“衬字”,意义似有若元,不过为了凑合成双音节,免得与其他同音的单音节语素(单字)混淆,这些后附“衬字”往往读轻声。

例如:

月亮、云彩、柴火、被卧、父亲、亮堂、名气、活计、花哨、人家。

(3)词语中前一字是词的本义,后字其实无用,有人称之为“偏义词”,该词的后字读轻声。

例如:

窗户、妻子、狐狸、女儿、忘记、动静、动弹、耳朵、唾沫、清楚、硬朗、软和等。

(4)由一个相同语素构成一族双音节词,这个语素的词汇意义已经不同程度地虚化,产生了涵盖一类事物的“类化意义”,有人称为“类词缀”,有人称为“较虚的实字”或“实义后缀”,这“类词缀”或“实义后缀读轻声,例如:

长处、害处、好处、福气、和气、客气、结实、扎实、厚实等。

2、由两个相同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前一个语素已经把要传达的信息说得很清楚,后一个语素就可以轻一些,形成“后轻”的格式。

例如: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妹妹、哥哥、弟弟、叔叔、姑姑、猩猩、星星、宝宝、毛毛、娃娃、框框等,这些叠音名词后一个语素读轻声。

另外,一些叠音动词的后一个语素也读轻声,例如:

看看、试试、听听、讲讲、说说、写写等。

3、为了区别某些词的词义和词性,或者区分同音词的意思,一部分词的后一个音节读轻声,也形成“后轻”的格式。

(1)有些词,后一个音节轻声或是不轻声,词性和词义都不同。

如:

大意da/yi(形容词,疏忽,不注意)da/yi(名词,主要的意思)

对头dui/tou(名词,仇人,对手)dui/tou(形容词,合适、正确)

地道di/dao(形容词,真正的,不含假的。

)di/dao(名词,地面下的交通坑道)

(2)有些词,后一个音节轻声或是不轻声,词义不同。

如兄弟xiong/di(名词,专指弟弟。

)xiong/di(名词,指哥哥和弟弟俩。

东西dong/xi(名词,物品)dong/xi(名词,东边和西边)

针线zhen/xian(名词,缝纫活儿)zhen/xian(名词,针和线)

(3)有些同音词,后一个音节轻声或者是不轻声,意思不一样。

如:

帘子lian/zi(门帘或窗帘)莲子lian/zi(莲的果实)

报酬bao/chou(劳动后所得的钱或实物)报仇bao/chou(采取行动,打击仇敌)

主意zhu/yi(主见,办法)主义zhu/yi(主张;思想作风;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

4、一部分北方人口头上很活跃的词,由于经常习用而密合,形成“后轻”的格式,如:

皇上、衙门、阎王、豆腐、包袱、头发、打算、眼睛、商量、合同等。

上述“后轻”格式的形成正是建立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大量产生的基础上,是以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的大量产生为前提的。

二、语言节律的要求是轻声形成的内部原因

“一切语种,包括各民族、各国家的语言,莫不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音节律。

不止是增加语言的节奏美,更重要的是增加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言节律有人也称之为语言节奏,《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对节奏这样解释:

1、节奏一般指语句中各音节的长短快慢。

语句的节奏由句中各意群来组成,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

语言的每“拍”包括l到3个音节,以双音节为最普遍。

拍子的长度常视整个语句的速度以及意群的主次而变,不像音乐拍子那样严格。

这一定义提出了语言节奏并指出它与音乐节奏的差别。

但音节的长短快慢只说明了形成节奏的音长因素。

事实上,光是长音短音还不能形成语音链上明显的节奏。

2、节奏,话语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的模式。

语言使用重音(stress)的方式,对语言的节奏有很大影响。

(例略)节奏在韵文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这里对节奏的形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异同对比的因素——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它对于有词重音的语言来说,是形成节奏的主要因素。

声音要时间来表达,音量必须在时长中体现,所以单是音量还无法形成语音链上的节奏,它必须与音长因素合起来,方构成基本节奏不可缺少的条件。

3、一切成节奏的音群通常是由时值相等的、有相同的强弱音或长短音配置的音段连结组成。

这样的各个音段,只就其音量或音长的规律性而言,就是节拍,换言之,节拍是相继出现的具有相同的时值和强弱或长短音配置的声音段落,它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起来而构成节奏的。

此处虽然没有写上“对比因素”,但实际上已经具体指出了形成基本节奏的强弱音、长短音这两种主要对比因素。

其实人们只要开口说话就会在语音链上出现重音和非重音的交替,而音量强弱又是形成节奏最明显的因素,强弱音又必须通过音长来表达。

一切成节奏的音列,通常由长音短音交替而起,由强音弱音反复配置而成,所以音长、音量是构成基本节奏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语流中,同时具有短而轻的特性的轻声应着语言节律(或语言节奏)的要求自然形成。

由于轻声同时具有轻而短的特点,突破了其他一般用语的音强和音长的常规,使得语言节奏富有变化。

这种同时具有轻而短特性的轻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很好地调整语言节奏,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开篇第一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句中加点的地方均读轻声)文中每个短句都用轻声煞尾,轻声读音置于句末,给人的感觉不是四平八稳,而是如三拍子的华尔兹,富有动感,正好把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轻声读音若不在句末,而在句中的某个位置,也可以很好地调整语言节奏,如例句中“春天的脚步”中的“的”读轻声,夹在“春天”和“脚步”之间,使语句富有动感,而且让“春天的脚步”与前面的“东风”在音长读音方面更好地对应了起来,起到了很好的调整语言节奏的作用。

三、人们发音的生理机制对轻声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大量产生的双音节词主要是单字加单字(语素加语素)而成,既然如此,那么语素与语素之间往往就存在主次、正辅之分,由于各个语素所起的作用不同,人们在读音时意念、情感也就不同,因此轻重也就不同。

由此人们在说多音节词的时候,对每个音节是不会均衡用力的,一般在一带而过、双方都能听明白的地方就要省一点力,借以减轻发音器官的紧张和疲劳。

如果这个语素在该词中不是处在逻辑关系的重心,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低一级的,人们就不会在生理上用很大力气去强调它,因此所用气流强度减弱,在肌肉松紧度方面也趋于松弛,那么在物理属性(也即声学性质)上也就渐渐具有轻而短的固有特性,久而久之,这些词语的发音被固定下来,于是轻声也就产生了。

上文谈到的双音节词语“后轻”格式的一些情况,如一个实语素后加一个虚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桌子、石头、嘴巴、我们、怎么、什么、名气、结实”等,由于人们的意念重点在前面一个实语素,前面的实语素用比较多一点的气力去读它,而后面的虚语素就会声带肌肉较为松弛地一带而过,这样后面一个虚语素自然也就显得又轻又短了。

还有那些由两个相同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如“爷爷、奶奶、哥哥、叔叔、星星、宝宝、毛毛、娃娃”等,前一个语素已经把要传达的信息说得很清楚,后一个语素人们在读音时自然会放松一些,放松的结果就是在音强方面显得更轻一些,在音长方面显得更短一些。

包括那些在北方人口头上很活跃的一部分词。

如“皇上、衙门、阎王、豆腐、包袱、头发、打算、跟睛、商量、合同”等。

它们由于经常习用而密合,只要开口说第一个语素,后一个语素稍加提示大家便已经知道接下来的信息是什么,这样人们在说这一些词语时也是能省一点力气就省一点力气,所用气流强度减弱,在肌肉松紧度方面也趋于松弛,这后一个语素也就具有了轻声的特性。

结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常常从审美的角度来描写语言的审美特点。

恩格斯谈到意大利语的优美,说它像和风一样清新,像最美的花园里盛开的百花,说西班牙语像林间的清风,说葡萄牙语宛如满是芳草鲜花被海边的浪涛声,说法语像小河一样发出淙淙的流水声,说荷兰语如同烟斗里冒出有浓烟,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

如果恩格斯能说汉语,他就会更加惊叹地欣赏汉语的审美表现力。

这种审美表现力首先表现在汉语语音方面。

如果我们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去研究语音结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四声声调高低抑扬的变化,容易造成音乐般的旋律。

从而使普通话四声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轻声是普通话四声的弱化现象,但它的调形仍然依稀可辨。

(相对稳定,但不是独立调类)。

根据经济省力的原则,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人们节省时间、人力的普遍的社会心理,为了追求效率,在说话时能省的音李则省,不能省的就省力气、省时间。

如:

结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句末的语气助词“了、吗”则不能省;一些不规则的轻声词如“先生”、“耳朵”、“嘴吧”、“月亮”等的第二个音节也不能省,那就省力气。

如:

“同学人们!

把窗户打开透透气,擦干净玻璃再关上。

听明白了吗?

”此句话中,“们、户、开、透(第二音节)、净、璃、上、白、了、吗”这是省时省力的表现。

它既是语流中的小栖,使人的大脑器官得到休息,不致于太劳累,更是语言富有节奏感、更富有弹性和表现力,使语流更加流畅、亲切、自然。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一种语音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搀杂着各种因素的复杂的过程,关于轻声形成的具体原因,本文也只是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到轻声形成的三条最基本的原因。

轻声现象不仅存在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中,而且也存在于许多现代汉语方言中。

有些人由于不理解这一语音现象的出现原因。

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在学习民族共同语时,认为好像可有可无,因此学说起来也就变腔变调。

我们认为轻声的理论研究虽已与实验语音学联系起来,但还远远不够。

实验语音学作为理论研究的先锋应提供充足的数据和科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界定出合理而明确的范围,可惜我们的实验语音学虽然发展很快,但起步很晚。

目前,我们虽然从语音实验中得知轻声与重音相比,其能量大大减弱,且语音四要素中主要与音长和音高有关,但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恒定量或相对稳定的恒定量,因此我们就无法给轻声以一个最科学最严密准确的界定。

另一方面影响轻声的因素太多、太杂。

如性别的差异,会使同一个轻声词在音高、音长等方面相差甚远,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由于环境情绪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发同一轻声词时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还有,单个读的时候与放在句中,放在自然语流中,放在不同的句式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对此,我们必须抓住实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早日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为语音规范化,为汉语学习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和推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世荣.普通话语音讲话(十)[J].文字改革,1957,(10)

【2】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63。

(1)

【3】徐世荣.双音节的音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2)

【4】孙和平.现代汉语轻声形成原因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7,(07)

【5】李莎.轻声的宏观历史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6】李莎.汉语轻声的成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05)

【7】梁磊.汉语轻声的历史层次初探[J].南开语言学刊,2007,(02)

【8】赵越.轻声的作用与语音修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9】孙景涛.连读变调与轻声产生的年代[J].方言,2005,(04)

【10】鲁允中.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04)

【1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2】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J].中国语文第1期。

【13】林茂灿、颜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