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70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山东省日照市2015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13.葛兆光先生指出:

“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作者评价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解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在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与题干中“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等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故C项错误;“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为了实现他的改良主张而提出的一个办法,其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D项错误。

【答案】B

14.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

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仿效法国与其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时间仓促,缺乏舆论准备与其目的无关,故B项错误;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与目的无关,故C项错误;因人设法,指的是因为袁世凯而改变宪法,与其目的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各种新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其中有《晨报》《国民公报》《新生活》《觉悟》《新社会》等,形成报刊业繁荣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愿望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五四时期追求真理和个性解放的潮流

D.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空前高涨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报刊类型中有《新生活》可判断,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鸦片战争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故B项错误;五四时期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之内,故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16.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

“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计划旨在(  )

A.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B.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D.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析】1935年,中国正面临日本的侵华危机,因此将基本工业设置在国防后方的安全地带与日本的侵华危机有关。

缓和世界经济危机与抗日准备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基本工业之创办”而不是指的重工业,故B项错误;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与准备抗日无关,故C项错误;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与抗日准备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17.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

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解析】1978年5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根据题干中“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可知国家政策将会进行重大调整,从“自留地”“社员”等关键词能判断题干中主要是说的农村地区,故A项正确;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B项错误;“姓社姓资”争论定论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向全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18.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认为下列各组数字中,能正确反映1952年、1956年、1978年、1992年和2004年5个不同年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一组是(  )

A.49.799.186.492.921.3

B.21.392.999.186.449.7

C.49.721.392.999.186.4

D.21.349.786.492.9

99.1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所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应该在1978年之后开始下降,故A项错误;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之前,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比例最高,故B项正确;1978年之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公有制经济比例应该下降,故C项错误;同上道理,故D项错误。

【答案】B

19.FrancescoPetrarca是西方著名学者、诗人。

他说:

“我要问:

对飞禽、走兽、鱼蛇的特性知道的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我们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思考B.宗教改革家对信仰自由的标榜

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阐释D.达尔文主义者对生物进化的探索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可知该学者主要是强调对人性进行思考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宗教改革中信仰自由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启蒙思想中相关的资产阶级理性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生物进化的相关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A

20.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两国某项指标的统计数字。

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组数据呈现的是(  )

国家

年份

1570年

1670年

1780年

荷兰

英国

51000

A.殖民地面积,单位是平方千米B.商船运载能力,单位是吨

C.手工工场数量,单位是家D.武装部队规模,单位是人

【解析】根据图表中的时间16世纪—18世纪,数字逐渐增加来分析,可知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的相关数据。

因为荷兰在16世纪没有占领大面积殖民地,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荷兰、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所以商船运载能力增加,故B项正确;因为这一时期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手工工场数量增加有限,故C项错误;因为英国和荷兰都是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国家,其武装部队规模的增加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B

21.恩格斯指出: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以下结论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没有法国的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

B.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

C.巴黎公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产儿

D.(美国)内战的主要争端是主权与自由,双方寸步不让

【解析】材料中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指的是经济因素,所以题干中恩格斯的观点其实质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是生产力的进步。

没有法国的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是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煤、铁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代表,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产儿是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内战的主要争端是主权与自由是从政治方面分析其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

22.《全球通史》写道:

“因此,在战(二战)后头几年中出现欧洲死亡的讣告并不令人奇怪……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其中“欧洲已灭亡”的确切含义是(  )

A.战争严重损害了欧洲的发展B.欧洲失去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C.欧洲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D.经济危机使欧洲一体化受挫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时间是“二战后头几年”,这一时期欧洲已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帮助下恢复了发展,所以战争严重损害了欧洲的发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故A项错误;二战后的欧洲应当是失去了世界的领导地位,其社会发展依然是世界领先水平,故B项错误;二战后,欧洲被美苏两国控制,所以欧洲已沦为超级大国附庸的说法正确,故C项正确;二战后头几年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C

23.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据《当代美国军事整理》)。

导致图中两次最大增幅的主要因素是(  )

 

A.局部战争B.军备竞赛C.经济发展D.反恐战争

【解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美国军费开支的两次大幅度增加分别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末,而在这两个时间段,美国都发动了对外战争,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故A项正确;军备竞赛军费开支的两次大幅度增加没有明显联系,故B项错误;经济发展不是造成军费开支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反恐战争兴起于20世纪末,故D项错误。

【答案】A

38.(22分)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世界经济史》目录摘选

材料二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海外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

材料三彭慕兰把长江三角洲和英国作类比:

长江三角洲虽然有极好的自然条件,却缺少煤炭资源,因为中国的煤炭资源远在北方和西北地区,而且交通不便。

因此长江三角洲不会出现西欧式的工业革命。

(1)材料一中列出了五项“工业革命的准备”,根据所学知识,对其再补充两项,并说明补充理由。

(8分)

(2)材料二为什么强调煤和海外殖民的重要性?

请参照材料一,对材料二中的说法进行评述。

(8分)

(3)材料三中,作者选择长江三角洲与英国进行类比,你如何看待这一类比?

(6分)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五个准备条件可看出工业革命的准备还缺乏技术、科学理论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技术层面主要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生产经验,科学理论主要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劳动力则主要是英国圈地运动提供的大量自由劳动力。

(2)第一小问原因,主要从煤和海外殖民地的功能来分析其重要性的原因,煤是主要的燃料可以提供动力,海外殖民地提供廉价原料产地和宽阔的市场;第二小问评述,其实质是对材料二观点的评价,结合材料一中工业革命能够开展的诸多因素,可知工业革命不是一两个因素就能推动的,所以材料二的观点不够全面。

(3)该问实质是对“将长江三角洲与英国进行类比”的观点进行评价,可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合理之处要从长江三角洲与英国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不合理之处要从长江三角洲与英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进行分析。

【答案】

(1)补充及理由: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牛顿力学体系建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圈地运动的开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8分,任答两条,其它补充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得分,但如果与原有五项的含义过于重复则不得分)

(2)原因:

以煤为原料的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所必须的动力需求;海外殖民是原始积累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这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分)

评述: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产物,材料二忽视了制度、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单纯强调蒸汽动力的使用和海外殖民的重要性,是片面的。

(4分)

(3)看待:

长江三角洲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达地区,选择这里与英国类比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但是工业革命是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古代中国的专制政治、落后的自然经济和科学技术、封闭的文化形态制约着中国向工业文明过渡。

(或:

长江三角洲毕竟是中国的一个地区,两者缺乏可比性。

)(4分)

39.(24分)对于义和团运动

的研究是近代史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1908年孙中山说:

“扶清灭洋之义和拳……为千古所未闻,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

”同时又说:

“清廷有排外之举,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

——顾则徐《清末民初思想领袖评价义和团总览》

材料二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

造成义和拳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

一道教,二佛教,三孔教,四中国戏(剧),五仇视新学……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世界上有两条路:

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

我国民若是不希望义和拳再发生……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三以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

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拳匪纪事》卷二《匪乱纪闻》

(1)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与其革命主张的联系。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否定义和团的原因。

(4分)

(3)美国学者包瑞德说:

“中国历史学者收集和分析义和团资料的工作绝不能使盲目排外主义延续下去,而外国研究者也不应当为外国人、外国机构和外国政府进行辩护。

”包氏认为对义和团的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遵循这一原则,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一短文,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4分)

【解析】

(1)材料一中“然足见中国人民有敢死之气”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假拳党以自卫,有杀洋人、围使馆之事发生,因而八国联军之祸起矣”又说明孙中山认为义和团存在局限性;根据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共同点分析之间存在的联系。

(2)一是根据材料二中“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从义和团的封建迷信角度分析,二是从义和团的局限性分析,其“盲目排外”的主张不符合陈独秀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

(3)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论述,根据义和团的爱国反帝性质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革命性,根据义和团的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来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性,对其所提的“扶清灭洋”口号作评价,最后根据所述观点形成结论,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正方两面的总结。

【答案】

(1)观点:

一方面肯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精神,又认为义和团是清朝排外的工具,并招致了列强的入侵。

(4分)

联系:

这种观点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暴力革命,坚持反清的革命主张。

(2分)

(2)原因:

一是义和团存在“盲目排外”等倾向;二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倡导民主与科学,否定传统文化。

(4分)

(3)原则:

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2分)

短文应体现以下要点:

爱国,具有反侵略的性质;愚昧迷信,斗争手段落后,不了解世界情况;盲目排外,敌视工业文明,与近代化的潮流相悖;扶清,对清政府的统治缺乏明确认识。

(8分)

形成结论:

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由于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决定了这场运动必然走向失败。

(4分)(言之成理即可)

44.(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原因和启示》

(1)结合具体内容,举两例说明,变法是如何体现“损下益上”这一特点的?

(4分)

材料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成了大宋政界围绕新法是“利民”

还是“害民”展开争论而形成的最大的一场政治角力,政见不同的臣僚纷纷发表看法,难以骑墙。

原来的中书和台谏班子,多数是变法的反对派,所以,王安石主持中央政局之后,对这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基本封杀了反对的声音……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续集》中谴责说:

“安石作俑,始于钳天下之口。

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翻了个大跟头。

“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弄得连“中户以下大抵乏食”……于是“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决非个案。

——《百家: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2)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解析】

(1)“损下益上”即是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都是体现这一思想,结合两个法的主要内容回答即可。

(2)评价历史事件的成败往往要辩证看待,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阻力,是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深层原因,也就是对下层百姓的盘剥使变法失去民心,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答案】

(1)说明: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既增加了政府收入,又限制了高利贷者收入;免役法,民户以钱代役,富户须多负担免役钱,政府收入增加。

(4分,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2)看法:

变法损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以富国而非富民为目标),必然遭到广泛的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拒绝听取不同意见,对反对者进行打击;在变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盘剥百姓的

现象,导致变法成为“害民”之举,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