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70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docx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大全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

“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

“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

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

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

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

“明天再做决策。

”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

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

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

赵匡胤说:

“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

赵普回答说: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

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

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

“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

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

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3.彼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

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

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

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

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

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

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1.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

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

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

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

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

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

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2.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

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

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

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

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

“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

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

“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

”孔子探身道:

“城在何处?

”童子说:

“筑于足下。

”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

童子问:

“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

“我叫项橐,年方七岁。

请教您是哪一位?

”孔子答道:

“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

“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

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

“一言为定”!

项橐说:

“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

“我还真的不知道”。

项橐得意道:

“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

“请教什么水没有鱼?

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树没有叶?

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答道:

“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

”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

“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

“什么山上无石?

什么车子无轮?

什么牛无犊?

什么马无驹?

什么男人没有妻子?

什么女人没有丈夫?

孔子逗他道:

“啊呀,我还是不知道。

”项橐又道:

“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

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

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

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

“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

“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

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

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第二篇: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

1、《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

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

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

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7、《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8、《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9、《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在鲁国。

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败了齐军。

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10、《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

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

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点头,疼痛就赶走睡魔。

最终他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2、《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着名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变卖家产四处游说,。

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

父母。

妻子。

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没出息,都不理他。

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

最后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术,成了天下名人。

13、《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4、《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

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

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

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16、《苏洵发愤》

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很多藏书。

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

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

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19、《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皇帝统治,就与他打起来。

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不周山下。

战局僵持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

结果,灾祸发生了。

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洪水泛滥。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

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恢复。

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0、《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

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果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

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君子;反之,就是遭人唾骂的坏人。

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21、《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

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

一天夜里,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22、《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主意,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动作,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

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了好朋友。

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3、《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沉迷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风气进行批驳。

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

当时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观点,他却不为所动。

最后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24、《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

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变化规律。

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就是黄历。

25、《开天辟地》

传说很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混沌。

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了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了地。

此后盘古每天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固定下来,人和动物就生活在这里。

这就叫盘古开天地。

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6、《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着名的大学者。

一次,蔡邕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

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

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

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

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

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非常高兴。

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2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第三篇:

三字经故事

1、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2、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启示〗人们在开始读书的时候必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讲读发音要正确,辞意要清楚,要学会正确划分句子,这样才能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和观点。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

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4、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读】早晨起床要早,晚上睡觉要晚。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转眼就老了,一定要爱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春秋时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告诫自己的儿子说:

“读书人早晨起来上课,白天练习,傍晚复习,夜里还要反思一天所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遗憾以后才休息。

小故事:

闻鸡起舞

西晋时的祖逖,从小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

刘琨也是个有报负的年轻人,两人很快便成为好朋友。

这天晚上,半夜过后,祖逖忽然被一阵鸡鸣声吵醒,他连忙把刘琨唤醒说:

“这鸡鸣声把人吵醒,虽然很讨厌,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早些起床练习武艺。

“好啊!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两人来到院子里,专心地练起刀剑来。

从此,两人每到夜半,一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三迁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