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634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docx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人文地理》城市化课时提升作业

城 市 化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嘉兴模拟)读1990~2010年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城镇人口变化表,据此回答1、2题。

项 目

年 份

城镇建设用

地面积扩大(%)

城镇人口

增长(%)

2000年比1990年

90.5

52.96

2010年比2000年

83.41

45.12

1.有关1990~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②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减少

③乡村用地比重总体减少

④乡村人口比重有所减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用地将逐步演化为农业用地

B.劳动力向第一、二产业大量转移

C.促进了经济开发和信息广泛交流

D.城市中心必将会被工业用地占据

  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中心城市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

A.城市化B.郊区化

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

 (2014·南安模拟)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5、6题。

5.2007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6.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区域的城镇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7、8题。

7.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

8.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2014·泉州模拟)下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B.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主要源于当地农村人口的转化

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

D.广州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

10.近年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户籍制度的调整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D.“臭氧洞”

1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

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

“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14.(能力挑战题)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6分)

材料一 2011年,“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

2013年“两会”期间,重庆市向全国人大提交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意在促“成渝经济区”能发展为内陆的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作为人口超过1亿的区域大市场,是中西部市场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和城市最密集的区域,规划中的成渝经济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我国城市群分布及“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1)简述我国主要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有利的自然条件。

(2)成渝城市群中,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的两个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

(3)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

(4)简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D,2选C。

第1题,表中数据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城镇人口比上一年扩大增长的幅度,只要百分比为正值,就表明城镇面积在扩大,城镇人口在增加,数值的减少只能反映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一直在增加,城镇用地比重不断增加,乡村用地比重则在减少,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乡村人口比重则有所减少,故选D。

第2题,城市化促进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员物资的流动将促进信息广泛交流;城市中心一般发展为商业用地,工业生产对环境污染较大,一般布局在城市外围。

故选C。

【知识拓展】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可能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2)影响城区的大气环境,改变气温和降水状况,造成大气污染;

(3)改变城区的水文状况,水污染加重;

(4)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5)耕地减少,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加固训练】(2013·银川模拟)读我国两省区人口产业构成及人口增长柱状图,完成

(1)、

(2)题。

(1)甲省区(  )

A.城市化速度较快B.城市化水平高

C.城市规模大,数量大D.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2)两省区(  )

A.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B.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C.均为欠发达地区

D.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解析】

(1)选A,

(2)选C。

(1)题,读左图可知甲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城市规模、数量不会很大,还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阶段,但在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

(2)题,甲、乙两省区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说明均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中应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读右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相同的。

3、4.【解析】3选A,4选C。

第3题,由图可知,第一阶段郊外人口减少、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则为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增加趋缓,同时郊外地区人口增加较多,则是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都市圈整体人口减少,则为逆城市化阶段;第四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又继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

第4题,图中中心城市曲线与横坐标有两个交点,其中右侧一个交点是人口处在最低值阶段,此时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整个都市圈人口还在减少,说明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素材链接】逆城市化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

①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②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2)原因:

城市的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用地紧张,房价较高,交通拥挤等原因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而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拉力。

5、6.【解析】5选B,6选D。

第5题,2007年至2050年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这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导致的。

第6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发展中国家居多;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以前世界城市人口就已超过农村人口。

7、8.【解析】7选B,8选C。

第7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市化加速阶段。

第8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

9、10.【解析】9选C,10选B。

第9题,广州的城市、农村人口都在增加;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既有当地农村人口转化,又有外来人口迁入;到一定阶段城市化速度将减缓。

第10题,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广州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11、12.【解析】11选C,12选A。

第1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

第1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把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区,造成污染;为避免该问题的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知识拓展】城市的“五岛效应”

(1)浑浊岛: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

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

白天城区近地面水汽低于郊区;

(4)湿岛: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高于郊区;

(5)雨岛:

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13.【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一“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可判断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产业结构变化图(如下),可以判断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

(2)题,根据上面产业结构变化图可以得出,乐清市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由材料二可以分析,“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垃圾集中处理”体现了环境建设加强,“健身苑”“篮球场”“免费义务教育”和“基础养老金”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

第(3)题,就地式城市化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其意义可以从对农村的影响和对城市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25%,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产业结构变化看:

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既享受和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任答三点即可)

(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任答两点即可)

14.【解析】第

(1)题,由图可知,我国城市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有利自然条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及位置等方面回答。

(2)题,成都、重庆是省级行政中心,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大。

第(3)题,结合城市区位,要从发展历史、产业基础、交通、政策、生产方式等方面回答。

第(4)题,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气候、水体、土地、植被等方面。

答案:

(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有利条件:

①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较低;②(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③河流、湖泊较多,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④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

(2)成都 重庆

(3)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程度高;交通便利(交通改善较多,方式多样);国家政策支持;世界产业转移带动城市的发展。

(4)城市建筑和生产生活、以及交通工具使废气排放增多,可能影响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与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废水、城市垃圾等),使河、湖水质恶化、水量变化;城市建设可能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质量下降;森林、水域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素材链接】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

根据“城市群内都市圈或大城市数量不少于3个,至少有1个特大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人口规模不低于2000万人”“城市化水平大于50%,非农产业产值比率超过70%”“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密度大于500万元人民币/平方千米”等标准,中国正在形成的23个城市群呈现为“15+8”的空间结构格局。

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环鄱阳湖、中原、哈大长、江淮、关中、天山北坡等15个达标城市群,南北钦防、晋中、银川平原、呼包鄂、酒嘉玉、兰白西、黔中和滇中等8个城市群则尚未达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