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54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docx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

近代批校家丁祖荫的几种校本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寇攻占苏州,民间藏书大量散出,当时郑振铎先生不顾生命安危,为国家抢购已湮没了300多年的“国宝”――《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而作为最后一任收藏“国宝”的收藏家丁祖荫亦随之显山露水,他的缃素楼藏书因之成为藏家的猎物。

最近,笔者赏阅韦力先生撰写的《批校本》一书,看到丁祖荫已被录入著名批校家,欣喜中,将我所藏、所见丁祖荫的几种校本记下,与读者分享。

  丁祖荫(1871~1930年),原名祖德,字芝孙,一作之孙,号初我、初园居士,又号一行(图1)。

江苏常熟人。

少就读江阴南菁书院,从定海黄以周、丹徒丁立钧学,并与曾朴等首开县内新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办《女子世界》月刊,兼主编,伸张女权。

宣统中被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并在常熟独自出资开办丁氏小学。

民国元年(1912年)被公推为常熟县首任民政长(县长)。

旋调吴江县,颇有政声。

后无意仕途,辞职归里。

1917年发起重修《常昭合志》,任总纂。

1929年迁居吴县,1930年7月22日病逝。

有《松陵文牍》《一行小集》《常熟金石志》《常熟艺文志》等行世。

丁氏还辑刊《虞山丛刻》《虞阳说苑》丛书两部。

  笔者所藏部分书目著录如《绛云楼书目》《汲古阁校刻书目》为丁祖荫校本。

  绛云楼是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藏书楼(图2)。

钱谦益(1582-1664年),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等。

江苏常熟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早年登科,交游极广,尤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金购求古本,曾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藏书,何焯记其藏书3900余部,多宋、元本及孤本,时大江南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为藏书流派虞山派的代表。

其藏书为读书,于书无所不读,还利用藏书撰《明史》250卷、《列朝诗集》《笺注杜工部集》等。

其藏书处先后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常熟西门外锦峰之麓的拂水山庄,崇祯十三年移居城北椐树弄口之半野堂,崇祯十六年建绛云楼,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白茆顾氏别业筑红豆山庄。

绛云楼建成之后,遂成为钱谦益与柳如是(钱谦益爱妾)生活和读书、校书的场所。

顺治七年绛云楼失火,所积图书毁灭殆尽,部分遗书则尽数赠给了族曾孙钱曾。

《绛云楼书目》4卷,是绛云楼失火后钱谦益凭回忆编写的。

  钱谦益所编《绛云楼书目》又称《牧斋书目》,收录图书近3000种,其中宋本约36种。

著录十分简单,大多数图书只著录书名,少数书名下注明册数,书名前注作者姓名,大多数不知为何版本,呈现前明私家藏书目录著录的一般特征。

分类采用非四部的一级分类法,共设73类。

其中,将明代文献别出一部,又最早将天主教图书列为一部,设类多有己见。

曹溶《绛云楼书目?

题词》认为此目不是绛云楼藏书的全部,《牧斋遗事》称此目为绛云楼火灾后钱谦益追忆之作。

有陈云注本,收入《粤雅堂丛书》等。

  丁祖荫《绛云楼书目》校本(图3),系1850年至1875年伍崇曜在广州刊刻的《粤雅堂丛书》第9集。

丁祖荫主要对该书目的“经总类”及“易类”作了校雠,有“初我”记多处(图4)。

  汲古阁是明末清初毛晋的藏书楼(图5)。

毛晋(1599~1659年),别号潜在、汲古主人,晚号隐湖。

江苏常熟横泾(今沙家浜镇)人。

早年为诸生(明清时期指经考试被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发奋读书。

好古博览,喜藏书、校书、刻书、抄书。

变卖家产,干七星桥构筑汲古阁,以收藏和传刻书籍为业。

藏书84000余册,多宋元善本,手自校雠,并延人抄校,常废寝忘食。

校勘儒家经典,校成后即付刻印。

汲古阁楼建制,据陈瑚《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载:

“其上下三楹,始子讫亥,分十二架,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

”汲占阁后有楼9间,楼上储放书板,楼下两廊及前后为刻字匠和印匠居住和工作之处。

雇用工匠最多时达数百人。

汲占阁刻印的书籍有十三经、十七史及唐宋元人别集、道藏词曲等。

书版在毛晋时已有10万余块。

所刻书籍校勘详明,雕印精良,称毛刻本,行销全国各地。

所刻书籍存于《汲古阁校刻书目》等书中。

  《汲古阁校刻书目》,隐湖毛氏原本,同里后学顾洲校。

书目录著毛氏汲古阁所刻书560种,以丛书居多。

各书注记书名、卷数、页数。

后附邑人郑德懋(荣阳悔道人)辑《补遗》,辑补44种及汲古阁主人自著未刊者17种,以及《汲古阁刻板存亡考》,考明24种。

  丁祖荫《汲古阁校刻书目》校本,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海虞顾湘辑刻的《小石山房丛书》之一。

然书成之后,_人多毁于兵燹(xian),顾湘子崇福、康福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根据原版再度重印,因而造成《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等地方史料对《汲古阁校刻书目》的刊印时问记载有误,故在此作一补正。

顾氏所刻《汲古阁校刻书目》差错少,丁祖荫对该书目仅在一处作了补记(图6)。

  笔者除藏以卜两种丁祖萌书目著录校本外,还减有张笃庆撰《昆仑山房明季百一诗》2卷,亦为丁祖荫校本。

  张笃庆,字历友,号厚斋,又号昆仑外史。

山东淄川人。

生干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年不详。

康熙丙寅(1686年)充选拔贡生,廷试不遇。

与王渔洋、蒲松龄、唐梦赉等文人交厚。

《渔洋诗话》言其“文章淹博华赡,千言可立就,诗尤以歌行擅场”。

著有《昆仑山房集》《八代诗选》《两汉高七赞》《厚斋自著年谱》等。

前3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称其“诗、古文颇知名于时”,且“才藻富有,洋洋洒洒,动辄千言,风发泉涌,不可节制”。

  丁祖荫《昆仑山房明季百一诗》校本,封面有丁祖荫手写的“养浩居士赠于海上,初园手校旧钞本”。

尾有丁祖荫的一则补记(图7):

“蒋静山跋云:

《百一诗》掌故纷论,史乘澜翻。

小生陋儒,见而咋舌。

指必传之作也。

尤奇者,驰骋声律,寓不尽之意于言外。

作诗者其有忧患乎。

已经渔洋夫子点次,不敢妄著。

丹铅内有数字,是记室录副之讹,略为举正,幸速为版行,使仁锡得挂名校雠之末,所切望耳。

屠维赤奋若五月快雨初晴乘凉谨识。

”及,“丙辰十月朔,假海上?

r隐庐旧抄本校毕。

初我记。

”(图8)除以上丁祖荫题识外,该书的刊印者俞钟銮还撰有题记,俞曰:

“三月间挑比此书,适在风鹤中,以藏事为幸,其中讹字不及细校。

今得初我先生手录郎氏校本,对勘校正者不少。

惟已行之书,无从求正矣。

日谋重刻之,还书志惠。

丙辰十月銮记。

”并钤“养浩”印。

  俞钟銮(1852~1926年)字金门,又字次辂,号养浩,别号一舟行人(图9)。

江苏常熟人。

前清举人,翁同稣外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拨私财建琴南学堂和儒英学堂,分班授课,成才者众多。

又立琴南医社,定期集医士施诊。

积极参与《重修常昭合志》编纂工作。

平日喜诗词,常与门辈酬唱。

  除以上几种丁祖荫校本外,笔者还在常熟萧氏晨星楼的藏书中看到了萧益友所藏苏去疾撰《苏园仲文集》《苏园仲诗集》二种,均为丁祖荫校本。

萧益友简介可参见2005年第4期《收藏》杂志笔者拙作《常熟萧氏“晨星楼”藏书》一文。

  苏去疾(1728~1805年)字献之,晚号园公。

江苏常熟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选庶吉士,后出为贵州直隶州同知。

以逸狱囚罢官。

逾年起复,引疾归。

主讲于山西、河南诸书院,老而返里,家居30年,以诗文自娱,亦工书法。

编纂《河南省志》,有《涉艺园集》《师善录》《经意》《同岑集》等行世。

  丁祖荫校本《苏园仲文集》尾有丁祖荫“庚申初春,初我从刊本校一过,即以持赠益友先生”题记(图10)。

其实《苏园仲文集》《苏园仲诗集》是常熟减书家珍爱的写本书,丁祖荫为何在1920年春把自己珍爱的写本书手校后赠与萧益友,笔者只能作以下推测:

首先,丁祖荫在常熟城西购吴峻基壶隐园设缃素楼,缃素楼与萧氏晨星楼相隔仅200余米,萧益友妻苏淑华乃唯一留在常熟的苏去疾后裔,在交往中丁祖荫了解了萧氏晨星楼所藏《苏园仲文集》《苏园仲诗集》刊本毁干兵燹,故将珍藏的写本手校后赠与萧益友。

其次,萧益友系昭明后裔,他时刻铭记“不以叱诧风云的政治显赫而彰扬于外”的祖训,不图虚名,藏书甚富,外人知者极少。

丁祖荫为编纂《重修常昭合志》,辑刊《虞山丛刻》《虞阳说苑》等,需要萧益友提供晨星楼秘不示人的乡邦文献,遂将珍藏的写本手校后赠与萧益友。

另外,从萧氏晨星楼现存的丁祖荫写与萧益友的一些信函(图11)中,可知他俩嗜古爱书,志趣相投,过从甚密,校本赠与他也就不足为怪了。

  丁祖荫究目录,校雠之学,藏书1万余册,所藏顾广圻、黄丕烈、钱大昕等著名藏书家校抄本甚多。

他将这些藏书分藏常熟、苏州两地。

丁氏卒后,其子剑峰就读上海而不悦学,书簏尘封。

抗战期间,丁氏苏州的图书被童仆大量变卖,常熟的图书也是“箧衍狼藉”,大量流入市肆。

而他的忘年之交潘景郑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收购了不少丁祖荫校本,现大多被上海图书馆珍藏。

著名的丁祖荫藏《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今则珍藏于国家图书馆。

另外,常熟图书馆现亦减有少量丁祖荫撰写题跋的图书。

  张一(lin)《常熟丁芝孙先生墓志铭》云其“于学无所不窥,尤精于目录校雠之学,见有佳书,必搜访抄录,于乡邦文献,刻意旁求。

寒暑弗渝,丹黄不辍”。

此墓志铭自编入《心太平室集》卷三后,丁祖荫缃素楼藏书(图12)更被藏家珍视。

  

  责编 潇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