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170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成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成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成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成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docx

《成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docx

成语

自出心裁[zìchūxīncái] 

读音:

zìchūxīncái

释义:

自出心裁:

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裁,设计。

心裁:

心中的设计、构思、筹划。

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出自自己心中的构思,比喻与众不同的创新。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三复家实堂》:

“谨守八家空套,不自出心裁,五弊也。

事例:

他们有的看人家的样,有的~。

★叶圣陶《四三集·一桶水》。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叶圣陶《苏州园林》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

近义词:

独出心裁、别开生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等。

反义词:

千篇一律、鹦鹉学舌、如法炮制、按部就班、老套隆重。

造句:

他自出心裁地装扮了这间教室,使教室非常漂亮

全神贯注[quánshénguànzhù]

∙【解释】:

贯注:

集中。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

叶圣陶《伊和他》:

“他指着球里嵌着的花纹,相着伊又相着花纹,全神贯注的,十分喜悦的告诉伊。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脍炙人口[kuàizhìrénkǒu]

∙【解释】:

脍:

切细的肉;炙:

烤熟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

指美味人人爱吃。

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示例】:

一部~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语法】: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了如指掌[liǎorúzhǐzhǎng]

∙【解释】:

了:

明白;指掌:

指着手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示例】:

只这一相形之下,美丑高低,便~了。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指对事物十分了解

安居乐业[ānjūlèyè

∙【解释】:

安:

安定;乐:

喜爱,愉快;业:

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

《老子》第八十章:

“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示例】:

一家正~,不想安禄山兵乱,潼关失守,天子西幸。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六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工作生活都很好

安:

安于;居:

住的地方,住处;乐:

快乐,喜爱,愉快;业:

所从事的事业。

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1]

因地制宜:

yīndìzhìyí

【解释】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一些事。

因:

根据;制:

制定;宜:

适宜的措施。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锲而不舍[qièérbùshě]

∙【解释】:

锲:

镂刻;舍:

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自】:

《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持之以恒

【拼音】chízhīyǐhéng

【解释】长久地坚持下去。

字意:

持:

坚持,面对;之:

代词,泛指某件事情或某事物;以:

用来;恒:

指恒心。

亦作“持之以恒”。

词义:

1.面对任何事情恒心对待。

2.长久坚持下去。

【用法】作谓语、状语;表示长久不变;褒义词。

【近义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反义词】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拈轻怕重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

作谓语、定语;指怕挑重担。

【读音】niānqīngpàzhòng

【原义】拈:

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东西)。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

【引申义】指选轻松的事做,怕做繁重的工作。

【示例】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近义词】挑肥拣瘦、怕苦怕累

【反义词】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不辞劳苦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怕挑重担

模样读音:

múyàng

详细解释

1.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

例子:

这孩子的模样像他妈妈。

2.表示约略的情况(只用于时间、年岁)。

例子:

她呆了有半小时模样。

|这人有30岁模样。

3.形势;趋势;情况;状况。

例子:

不像要留客人吃饭的模样。

|看模样,这家饭馆像是快要倒闭了。

傅[fù

中文解释

1.辅相:

太~。

少~。

2.教导:

“~立德义”。

3.教导人的人:

师~。

4.附着,使附着:

~粉。

5.姓。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练达之士.也就是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的人指为人处事精明强干。

聪颖cōngyǐng

有智慧,悟性好;觉悟高,天资聪慧,非常聪明。

欺世有术

qīshìyǒushù

解释:

法术高超,可以欺骗世人。

明智:

míngzhì

通达事理,有远见:

明智的选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观察敏锐而判断正确;领悟恰当中肯之点和重要之点的能力。

灵秀(língxiù)

1.灵活、美丽。

指聪慧灵秀;模样灵秀的姑娘

2.清秀,美好。

(另一个意思。

3.灵秀指灵活.美丽。

指好看的意思。

周密基本解释:

①细致周到:

考虑得十分周密

邓拓[dèngtuò]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一帆风顺[yīfánfēngshùn]

∙【解释】: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出自】:

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

“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语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袖手旁观[xiùshǒupángguān]

∙【解释】: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一蹴而就[yīcùérjiù]

∙【解释】:

蹴:

踏;就:

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语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事在人为[shìzàirénwéi]

∙【解释】: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示例】:

俗语说~,只要你勤奋努力,一定能有所作为。

∙【语法】:

主谓式;作分句;用于劝诫人

敝帚自珍[bìzhǒuzìzhēn]

∙【解释】:

敝:

破的,坏的;珍:

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自己的东西不值钱舍不得扔掉

坦荡如砥tǎndàngrúdǐ

成语解释

坦荡:

宽广平坦;砥:

磨刀石。

平坦得像磨刀石

成语出处

茅盾《白杨礼赞》: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

∙【解释】:

韦编:

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

概数,表示多次;绝:

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

《史记·孔子世家》:

“读《易》,韦编三绝。

∙【示例】:

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执迷不悟[zhímíbùwù]

∙【解释】:

执:

固执,坚持;迷:

迷惑;悟:

觉悟。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自】:

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

“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示例】:

快叫田见秀跟众贼将前来投降,不要~,自走绝路!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九章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声名狼藉[shēngmínglángjí]

∙【解释】:

声名:

名誉;狼藉:

杂乱不堪。

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出自】:

《史记·蒙恬列传》:

“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示例】:

因汪太史平日~,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甜言蜜语[tiányánmìyǔ]

生词本

中文解释-英文解释

【解释】:

像蜜糖一样甜的话。

比喻为了骗人而说的动听的话。

∙【示例】:

卞福坐在旁边,~,劝了一回。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诲人不倦[huìrénbùjuàn]

∙【解释】:

诲:

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

圣人说:

“~”,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偃旗息鼓[yǎnqíxīgǔ]

∙【解释】:

偃:

仰卧,引伸为倒下。

放倒旗子,停止敲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

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示例】:

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卷包而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寻章摘句[xúnzhāngzhāijù]

∙【解释】:

寻:

找;章:

篇章;摘:

摘录。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

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出自】: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遣都尉赵咨使魏。

”裴松之注引《吴书》:

“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示例】:

~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诗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孜孜不倦[zīzībùjuàn]

[解释]孜孜:

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萍水相逢[píngshuǐxiāngféng]

∙【解释】: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

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出自】:

唐·王勃《滕王阁序》: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玄虚xuánxū

解释一:

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

解释二: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成语:

故弄玄虚(出于《韩非子·解老》:

“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

脊梁jǐliang

原指脊背。

后来比喻作支撑的人或物体

筋骨jīngǔ

筋肉和骨头,泛指体格

抹杀[mǒshā] mǒshā

词义:

 也作“抹煞”,抹掉,勾销;完全去掉:

高云览《小城春秋》:

“风头主义也罢,爱国主义也罢,可他实实在在干出成绩来,这点不能抹杀。

”茅盾《色盲》:

“然而近来和她更疏远这事实,也不能抹煞。

例句:

~别人的成绩;事实是~不了的。

2误会他~了事实;事实被~了。

近义词:

销毁、勾销

舍身求法shěshēnqiúfǎ

解释意思舍身:

舍弃身体;求法:

寻求佛法。

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成语举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的人。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借喻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再如:

“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所以宋代陈?

在《文则》中称这类形式为“隐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如: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

2例句

①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唐朝诗人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与象征的区别

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借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1]

4与借代区别

⒈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

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②他擦过的玻璃,就像没有玻璃那样亮。

①句中“长而空的文章”(本体)和“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能构成比喻;②句中“玻璃”和“没有玻璃”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③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代中借体表示的事物必须与本体表示的事物相关,否则不能构成借代。

如:

③他端坐在主宾席上,左边是米业巨商李老板,右边是商业巨头马会长。

在这群光头、毡帽、长衫、马褂中间,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气度。

(石楠《张玉良传》)

句中“光头、毡帽、长衫、马褂”(借体)是“这些商业界上层人物”(本体)的特征和标志,它们之间具有相关性,能构成借代。

如果把句中的“光头、毡帽、长衫、马褂”改为“石头、桌子、电视机、书本”就不能构成借代。

⒉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如:

④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⑤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④句侧重说明“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使两事物产生界限”的相似性,是比喻;⑤句则侧重说明“现洋钱”与“袁世凯”的相关性(“袁世凯”是“洋钱”的标识),是借代。

⒊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如:

⑥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他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测你一身的污泥。

⑦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

(刘绍裳《柴禾妞子》)⑥句且“落水狗”比喻并代替“挨了打的敌人”(或者“垮台人物”,)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人表面可怜实际却凶狠的特性,是比喻;⑦句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但不是以“大团结”比喻10元一张的人民币,是借代。

⒋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如:

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⑨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唯恐丢了乌纱帽。

⑧句可改为“树上顶着的白雪,就像一夜春风之后盛开的梨花”;而⑨句就不能说“官职”像“乌纱帽”。

⒌借喻的作用是使本体形象化,借代的作用是给本体换个名称如:

⑩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的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既要读点通俗的金庸,也要读些经典的茅盾。

⑩句用翡翠作比说明海浪,作用是使海浪给读者更加生动形象的印象;?

句用作者代替作品,只是为了换个名称,便于称说,使语言表达更加灵活。

①再比如鲁迅《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描写和夏衍《包身工》中女工形象描写,都是区分借喻与借代的典型事例:

“圆规”在鲁迅的《故乡》里出现了四次;①(杨二嫂)正像画图仪器里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我也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③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④圆规一面愤愤的转回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前两处,是借圆规来形象地说明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形象特征,作者着眼于杨二嫂与圆规形体上的相似,毫无颖问属比喻;后两处,因有前两个比喻为基础,作者与读者已经把圆规和杨二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圆规自然成了和杨二嫂相关的东西,作者用圆规来代替杨二嫂目的已不再是打比方,而是为了对杨二嫂换一个称呼,当属借代。

曹雪芹(约1715或1725年前后—约1763或1764年[1]),男,清代伟大的小说家。

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居士。

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其子曹顒、嗣子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

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

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

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

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2]之说。

据裕瑞《枣窗闲笔》记载,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

曹雪芹(8张)

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又说:

“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除了《红楼梦》中的诗词,他的诗现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敦敏《题芹圃画石》说: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

写出胸中块磊时。

”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名字由来

据说,曹雪芹出生后三天,正是久旱逢喜雨,他的父亲曹颙很高兴,就给他起名为“沾”,这个字取自诗经上的“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意思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与“久旱逢甘霖”有关。

“沾”字也可以与“世沾皇恩”挂上钩,是感谢皇上的意思。

“雪芹”这两个字出自苏轼的诗句: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

泥土里留有芹菜的根,只有一寸多长。

在这雪地里,它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

要等到春天到来,才可与斑鸠肉一起炒着吃呀!

而且他的自注:

“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它“雪芹”却出污泥而不染。

苏东坡常以“芹”自比。

东坡兄弟诗里的“雪”,他也多是洁白而有保护之意。

因此,曹雪芹就给自己改名为“雪芹”。

这就是后来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名字的来由

古诗平仄常识

  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声,其中平声包括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即为仄声。

  律诗规律:

平仄交替,粘对循环。

(以下平声仄声分别以-、1表示)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 七言基本格式

  ---11 11---11

  111-- --111--

  11--1 --11--1

  --11- 11--11-

  要点:

1。

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

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

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

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必定是相对的。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1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1--11-       ——对句

  ◎粘:

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必须不同。

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

---11         七言:

11---11

  111--              11--11-

  11--1               --11--1

  --11-              11--11-

  ---11               11---11

  111--              --111--

  11--1               --11--1

  --11-              11--11-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

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

--11-     及      111--

  111--              --11-

  七言:

11--11- 及      11--11-

  --111--          --111--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

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

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

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

1。

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

  2。

一、三、五不论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