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50题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154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50题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50题例.docx

古诗鉴赏50题例

古代诗歌鉴赏题例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8分)

谢亭①送别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

又叫谢公亭,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

②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

(1)共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

(2分)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手法2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分析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塞外杂咏①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

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长方形手板。

③琼瑶:

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4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

(4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

(4分)

【答案】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1分)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1分)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1分)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1分)。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1分),家国的忧伤(1分),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

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

(2分)“来日”:

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4.阅读唐诗完成下列两题

齐安郡晚秋①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2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分)

(2)对比(1分)。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1分)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2分)(若学生回答“用典”,且分析合理可得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思二首(其一)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案】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

(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2分)

(2)①这两句不直抒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

(2分)②作者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

(1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1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2)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

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作用1分)

(2)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可)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

(答拟人手法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

(2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

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2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8分)

题春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

(4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4分)

【答案】⑴“花落”写暮春之晚(1分),“夕晖”和“昏鸦数点”写夕阳西下,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2分),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1分)。

⑵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并不显得清冷、空寂。

因为“花”在“落”(1分),“鸦”在“飞”(1分),“人”在“归”(1分),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

(1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春寒[注]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4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答案】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分)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9.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闻砧①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

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

②断猿:

即断肠之猿。

③杵:

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4分)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不悲切,但实际上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2分)作者此处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2分)(“烘托”,说成“衬托”“对比”“比较”,都算对。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

(2分)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

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

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游子思乡”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浣溪沙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来铺叙景物,请结合内容具体赏析。

(4分)

(2)词的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抓住了哪些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趣?

【答案】

(1)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

(2分)从清晨风斜雨细,晓寒顿生,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

(2分)

(2)“人间有味是清欢”,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这两件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

清欢的意趣表现在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茶1分,蔬菜1分,意趣情感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箨(tuò)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1)①以景写“幽”。

运用“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

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②,三谢不能餐。

[注]①雕胡:

即“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

②漂母: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年轻时穷困,曾受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妈妈(漂母)的一饭之恩。

(1)第二联上下两句中最富含蕴味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答案】

(1)分别是。

“苦”和“寒”。

(2分)“苦”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

“寒”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

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

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还要舂米。

)(2分)

(2)诗人被荀媪诚恳的款待深深感动,因无法报答、受之有愧而再三推辞、不忍享用的思想心情。

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

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

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暠“私暠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4分)

(2)“幽情暠在诗中指什么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

(1分)一是忧国之情。

(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6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释义)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解说)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作用);“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释义)钟声一响,朋友就要告别这里了。

(解说)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凄楚。

(作用)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即可)

(2)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2分,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分)

1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落第长安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

(4分)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2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

(2分)

(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

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答出两点即可)

1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微之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①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

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

(4分)

(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述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案】

(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献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己,以致形之于梦。

(2分)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

(2分)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

(2分)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2分)

18.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2分)

(2)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

请作具体分析.(2分)

(3)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4分)

【答案】

(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2)作者用只求“清气”、“清香”充塞天地之间,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志趣。

(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形象鲜明生动。

(答拟人、对比均1分答象征、托物言志2分;鉴赏2分)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8分)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4分)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第一首:

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

(2分)

第二首:

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2分)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1分)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

2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8分)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2)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运用想象手法言情(或虚写)。

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2)王昌龄的诗前两句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秋风秋雨渲染了与朋友离别之时的悲凉氛围,(1分)后两句通过想象写别后友人生活情景表达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悲伤的(1分);李颀的诗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1分)诗的尾联表达了对魏万的真诚劝勉,变低沉伤感而为雄健开朗。

(1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坼:

裂开。

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1)“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4分)

(2)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1)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

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花之白。

以“堆”“遍”“满”写出了梅花开的繁盛,生动形象,景象开阔。

(诗句解析1分,比喻分析1分,炼字2分。

(2)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

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

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2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出栈(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释】①送险亭:

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

②陈仓:

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4分)

【答案】

(1)夸张,拟人。

(2分)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路的艰辛,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走过险境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

(2分)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

(2分)身处逆境,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姿态,这样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

(2分)

2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

梅花绝句陆游见梅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3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比喻.(2分)前者把梅花比作雪堆,形象生动地突出梅花颜色之白,花开之盛.(1分)后者把梅花比作从天而降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的孤独和外形美。

(1分)

(2)相同点:

都表现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1分)前者写诗人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喜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

后者写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的惊喜。

(分析1分)

不同点:

前者突出诗人对梅花的痴情。

(1分)后者突出诗人空有才华却生不逢时的孤独感。

2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

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

②通侯里:

喻傅公生前居处。

③汤沐:

即“汤沐邑”,借指封地。

④夥颐王:

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1)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

【答案】

(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2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1分)。

(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

镜子。

(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2分)下句则着重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2)①过桥人似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