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2140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林七贤之向秀.docx

竹林七贤之向秀

竹林七贤之——向秀

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

火焰交响曲

话说在魏晋都城洛阳街头你要问哪里最受关注,回答你的一定不是皇家园林、宫苑禁地,也不是官宦世家高大的门楼,更不是灯红酒绿的青楼红尘。

而是一个小小的铁匠铺,这个铁匠铺每天的“点击率”那是相当的高,可以说超过了司马氏集团与曹魏政权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点击率”。

在这个并不起眼很是普通的铁匠铺前,每天都有人围着看热闹,铁匠铺打铁的两人,一个长得特别帅气,特别是他抡动大锤时胳膊与脊背上的肌肉突起与紧绷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字“酷”,另一个长得很是清秀,他面带微笑安静地拉着风箱,他的文静样就像大姑娘似的。

二人的帅与秀、动与静倾倒了洛阳城的少男少女,小伙们有事无事都围站在铁匠铺前,而在远处邻里的房前屋后处是三五成群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她们时而向这里翘首观望,时而相互耳语、时而抿嘴偷笑、时而羞红了脸颊,她们羞涩的表情,白里透红的面颊就像三月桃花一样粉嘟嘟的好看。

小小的铁匠铺为什么如此受到关注,因为在此打铁的不是普通的铁匠师傅,他们是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向秀。

——一个秀气、文静、说话就会脸红、从不会大声的向秀有如二八姑娘似的登场了。

向秀(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县)人。

曾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他是著名的玄学家,他安静、谦虚、喜好老庄,他将儒道两家的思想合二为一。

且说这一天,洛阳城里一家新开的铁匠炉前围满了人,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面带微笑端坐在那里拉动着风箱,从背影看他安静的姿态就像大姑娘似的。

他中等身材,弯弯的眉毛如新月,水灵灵的一双秋水般的眼睛,小巧的鼻子,薄薄的嘴唇犹如涂了胭脂般红润,虽是一个男子却是一脸的秀气,面颊被火炉炙烤的红彤彤的,更显的千姿百媚,倾倒众生。

这位拉风箱的正是向秀,旁边持大锤的就是嵇康,原来二人在洛阳城支起铁匠炉,打起了铁。

别人打铁都是浑身是汗,脸上黑一道白一道,就如戏台上的大花脸一样,向秀和嵇康打铁却是潇潇洒洒,抡起的大锤就像挥动毛笔一样挥洒自如,他俩抡动大锤、拉起风箱,长发随着二人的动作在脑后飘飘洒洒,一副悠闲自得的姿态,这样的景象犹如不是在打铁而是在做文章。

由于他们两人都是名士,嵇康长得又是那么的帅气,向秀长得又是这么的清秀,所以引来众多粉丝的围观。

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二人的基本动作虽然是打铁,但他们不是泛味地抡大锤、拉风箱,而是把音律揉合到了单调的铁器碰击声中,继而奏出的是美妙的音乐,向秀拉的风箱没有呼扇呼扇、吧嗒吧嗒的声音,他拉起风箱来,就像今天的手风琴伴奏一般,富有节奏感!

再配上嵇康叮叮当当的锤声,听起来就是一首别致的乐曲。

别以为他二人是“文弱书生”,对打铁就是外行。

他二人在打铁中默契的配合,已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地,打起铁来是铿锵有力。

铁料在炉火中烧制的间隙,嵇康就用锤子敲打铁砧,铁锤叮叮当当的声音俨然就是一件打击乐器,向秀配合这节奏拉动风箱给铁锤伴奏,吱吱扭扭、呼呼扇扇把单调的风箱声拉出了美妙悦耳的音律,两人用珠联璧合的铁锤和风箱演奏出一曲“火炉交响乐”,可以说他二人打的不是铁,他们如泣如诉的二重奏演奏出的是一曲世态冷暖的动人心曲。

二人的“火炉交响乐”演奏曲目多种多样,但有一个保留节目使众粉丝百听不厌,此曲就像现在歌唱家的成名曲一样,每次演唱会都不可缺的一首压轴歌曲,那就是“驴鸣曲”,直白地说就是“驴叫”的声音。

当时,从三国纷争到魏晋,国家战乱不断,骡马都被征用到了前线去冲锋陷阵,而十有八九的骡马又都死在了沙场上,因此民间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农田助手”以驴为最多,所以人们与驴的“感情”就日益加深。

很多人想喊两嗓子的时候,就学驴叫,就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例外,如魏文帝曹丕到了郊外,总是兴致勃勃地让随行的大臣们学驴叫,“独唱”之后还要“合唱”,直到遍地都闻“驴叫”声,他才心满意足,眉开眼笑地打道回宫。

于是,向秀就在嵇康的锤子停顿的时候,让风箱发出了驴叫的声音,并且能模仿驴子打响鼻的颤音。

他模仿的惟妙惟肖,引得观众纷纷鼓掌叫好。

风箱诗韵

可是,当时整个社会却是黑暗的,没有欢乐可言。

那时洛阳城里大道两旁的绿化树木以槐树为主,槐树叶子小,秋风乍起唰唰啦啦地就开始落了,灰灰黄黄的落了一地,街道两侧全是灰色的房子,穿着灰色衣服的老百姓,在街头慢慢走着,使整座城市显得了无生机。

嵇康、向秀静静地在洛阳城与世无争地打铁,过着平淡的生活,享受着粉丝们的崇拜。

直到有一天,铁匠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俩原有的宁静生活。

有一天,钟会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带着侍从与一队兵士,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铁匠铺,他表情严肃,趾高气扬,双眼朝天不看人、不看地、看天空,可谓是不可一世,心想:

嵇康、向秀看到我来拜访一定会匆匆忙忙过来迎接他,然而他错了,俩人只管打铁,对他视而不见,都不理睬他,就在三人对峙的时候。

向秀还让风箱发出了驴叫声,用来讽刺、取笑钟会。

原来钟会曾率兵打仗,结果失败了,死了好多兵士——“将军击鼓出征,嗡嗡嗡(驴叫声);战败鸣金收兵,当当当(锤声)。

兵士枉死沙场,当当当,将军黯然神伤,嗡嗡嗡……”嵇康敲打着铁砧,向秀拉动着风箱,就这样“取笑”了钟会。

这是个笑话,有没有历史依据不主要,在此聊供大家一笑罢了。

但也说明,嵇康与向秀是很铁的哥们儿,彼此心灵相通。

他两人打铁时“相对欣然,旁若无人”,这种风度和场面,已经成为洛阳一景了,并引来众多“粉丝”模仿,后来竟有上百人在那里打铁,个个光着膀子,露着黝黑的肌肤,像是进行体育锻炼,又像是进行健美比赛,大家虽然不吭声,但欢快的气氛与炉火中的火苗一起跳动,很是动人心弦。

僵持中钟会愤怒甩手而去,钟会此一去他们的冤仇也就结下了。

得罪了钟会可不是好玩的,钟会这个人心胸狭窄,是个有仇必报的人。

时间不久,钟会就等来了机会。

缘由是:

嵇康为朋友吕安两肋插刀作证诉冤屈,然而却被司马昭不分青红皂白作为包屁罪押进了大牢。

这时,钟会看准时机就跳出来落井下石,要报当日被羞辱之事,他跑到司马昭面前煽风点火说了嵇康许多的坏话,在钟会的鼓动下,嵇康最终命赴黄泉。

当时,被押赴刑场的有两个人。

前面一辆囚车上,站着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的嵇康,虽然穿着囚服和没有打理的头发,但嵇康依然如傲松般侍立在囚车之上;后面一辆囚车上,是嵇康的朋友吕安。

两人是好朋友,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却要同年同月同日生死了。

因为是处决名士,老百姓都来看热闹,人们从建春门出来向东,走一段路就到了东石桥,再往桥南,就是断头台了。

那天,断头台前人山人海,人群骚动不安,议论之声盖过了军兵维护秩序的声音,众人都为嵇康惋惜,都为他鸣不平,可是这丝毫动摇不了司马昭杀人的决心。

随着监斩官扔下的令牌,刀斧手手起头落的那一瞬间,向秀的心就碎了、裂了、麻木了。

杀了嵇康,朝廷的目光就集中到向秀身上了,他着实有些害怕,他清楚地记得,他也没有忘记,打铁的时候自己和嵇康捉弄钟会时的情形,他更清楚嵇康之死钟会“帮了大忙”。

钟会是否会像陷害嵇康一样,设计置自己于死地呢?

俗话说:

“惹不起躲得起”。

向秀像逃亡一样匆匆忙忙回到了故里。

在故里他整天不是浇菜种地,就是埋头读书,研究老庄。

然而平静的生活没有过多久,朝廷就找上门来请他出来做官,尽管他不愿意当官,但也不敢拒绝,他只好从隐居中走出来,又一次来到洛阳。

庄周梦蝶

向秀屈服政权后,先后担任了“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可是,向秀“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他领着银子不干活,正所谓:

“吃孙喝孙不谢孙”。

这一点很像东汉末年的徐庶——徐庶之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他进入曹营,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

向秀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所以他做官之后不做事,消极无为,但他的内心世界是痛苦的。

陈寅恪先生说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完全改节自图,弃老庄之自然,尊周孔之名教”,细读向秀的《思旧赋》,字里行间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痛,暗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所谓的“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在热闹的背后,他陷入深深的孤独中……

向秀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洛阳和修武家中度过的。

向秀在思想上推崇老庄,行为也极似庄周,少年时就想为《庄子》做注释。

当时,为《庄子》做注释的已有十几人,出版的书也有十几种了,但向秀读了以后都不满意,他认为这些注释远远没有把庄子的思想阐释出来,只是在语言和章句上做了一些皮毛工作。

他决心弘扬庄子学说,重新进行注释。

向秀踌躇满志,满怀希望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好朋友、大学者嵇康。

嵇康听后不加思索地说:

“我看不必了,这部书不需要再注释了。

再注释,就会影响读者领略书中的神趣了,恐怕就是画蛇添足了。

嵇康的话并没有使向秀灰心丧气,他很执着,没有听嵇康的,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究《庄子》,注释《庄子》,结果把庄子的思想表述的十分出色,把以往人们没有发现的妙思奇趣都挖掘出来了,于是洛阳城又出现了《庄子》热,大家纷纷重读《庄子》。

可惜的是,他还没有注释完《庄子》就去世了。

他所有的遗稿有两个儿子保管。

这时候,郭象来向秀家拜访了,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玄学家,地道的京城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薄,好老庄,善清谈。

郭象在当时也是一位名士,一位学者,但接下来他办的事就会让你对他“另眼看待”了。

当时,他来到向秀家里,对向秀的儿子说:

“他想拜读向秀的遗稿。

”向秀的两个儿子年龄尚小,看到鼎鼎大名的郭象来拜读遗稿,那自然是求之不得,他们找出遗稿给了郭象。

郭象一篇篇细心地翻看着,忽然他发现向秀还有《秋水》、《至乐》两篇没有注完,只见他贼眼一亮、灵机一动,便有了主意,他随便编个理由让向秀的儿子把《秋水》、《至乐》两篇也都“借”给了他,他小心翼翼地把书稿拿回家细看了一遍后如获至宝,随即,他把全部书稿重新整理一遍,略加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出版”了,郭象从此声名鹊起。

1000多年以来,后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略了向秀的功劳。

这大概是历史上有名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之一了。

相对于“竹林七贤”的其他六位而言,向秀的名气不够响亮,《世说新语》里有关他的故事也不多。

其实,向秀十四五岁的时候,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

“竹林七贤”的老大哥山涛,早年听说向秀早慧,就专程前往拜访向秀。

两人一见如故,山涛就发现这位少年果然超凡脱俗,就如同“已出尘埃而窥绝冥”,真的应了那句话,心灵的相通,年龄不是问题。

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却是少有的大哲人、大文豪。

他的一部《庄子》注,时人称赞“妙析奇致,大肠玄风”。

他在注释时提出的新思路,令后人观望其项背,他的《难养生论》,和嵇康的学问比起来,也难分高下。

他的《思旧赋》,更堪称绝唱。

在《思旧赋》中,向秀有意提到嵇康临刑前眼望日影以及嵇康索琴弹奏《广陵散》的情景。

这是因为,嵇康的被杀在向秀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撼,甚至造成了他痛苦的人格分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圈内人用温情去温暖他,从情感上来化解他的痛苦纠结。

下篇精彩看点:

山涛——《一盆晃悠的温水》

 

【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如晋后都做过官,大家在政治舞台上互相扶持体现出深厚的友谊。

如山涛就曾举荐过阮咸、向秀担任要职。

还有,长居要职的王戎与嵇康修好,两人相处二十年,这些都说明“竹林七贤”是一个团体,大家彼此是有照应的。

“竹林七贤”系列,写到向秀已近尾声,再见之前,不妨把“竹林七贤”回顾一下。

在性格上,七个人尽管都很放纵,但性格还是略有不同的。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这四个人始终喜欢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儒家与道家的合一。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仕魏,对执掌大权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籍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残酷,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生命,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入仕;阮咸入晋后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用;山涛起先隐居,但到了40岁时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师集团的重要官员;王戎为人吝啬,功名心最强,入晋后长期担任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职,在官场上可谓如鱼得水。

在文学创作上,七个人也各有千秋。

阮籍的五言诗写得很棒;嵇康的散文写得很美;向秀的赋篇幅短小而感情深挚;刘伶的散文《酒德颂》与阮籍的《大人先生传》风格相近;阮咸精通音律,其文学作品却没有传世;山涛、王戎擅长清谈,却不善写长篇文章。

总而言之,“竹林七贤”以及魏晋时代的文人,文采灿然,各有特点,为那段历史留下了非常有个性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