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213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docx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我教《荷塘月色》

李镇西

    时间:

2000年9月地点:

成都石室中学

       

第一节课

  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

咦?

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

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

“‘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

“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

‘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

“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

“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我先抽一位男生:

“请你从第一段读起。

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

”我问。

  大家摇头。

我问胡迪:

“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

“他读得太快了。

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

是读得太快了。

”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

我对胡迪说:

“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

“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

”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时有针对性地解决。

我对大家说: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

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

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

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

“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

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在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

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

  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

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

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

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

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

“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

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

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īan”。

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

  “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我问。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

“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xīan’。

  “完全正确!

”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鷁’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的常见字却读错了!

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

  我又问:

“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有的说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说查了“敛裾”二字……

  “非常好!

李老师提醒大家:

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

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

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

“还有吗?

”没人再举手。

我说:

“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

“浙江绍兴!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

‘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

  我又动情地说道: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

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我突然提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

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我又说: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这时,下课铃响了。

我心里一惊:

糟了,看来对朱自清的介绍只能“半途而废”了。

但我灵机一动,继续从容说道:

“当然,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正焦急地望着,期盼着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笑了:

“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

好,下课!

“唉!

——”在学生们的遗憾的叹惜中,我结束了这堂课。

              第二节课  

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

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

“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

  所以,刚上课,我就说:

“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我对学生们说,“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