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202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docx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别人整理的

第一讲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他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主要是科学历史摘要,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有《(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组成,三大规律为: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为:

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运动形式:

主要论文有《运动的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空之间的关系。

5.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

主要论文有《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热》、《电》,探讨了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

主要论文有《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第二讲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

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

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

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式原子论的异同。

(论述)

两种原子论、相同相异、相同相异在哪里

(1)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a.原子和虚空:

原子构成事物的本原,原子在虚空中不停运动。

b.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既不可产生也不可消灭,原子只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本质相同。

c.原子的运动导致事物的产生和灭亡。

两种原子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两种原子论的相同点表现在伊式原子论对L-D原子论的继承上,伊式原子论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实物粒子,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原子的运动导致事物的产生和消失。

(3)两种原子论的相异点表现在伊式原子论对L-D原子论的发展上。

a.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院子。

b.在原子的特性上,由于原子质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并且首先提出原子量的概念,克服了L-D的缺陷。

c.提出了原子运动中的偏斜学说,提出原子除了由重量引起的下降运动之外,还有偶然的偏斜,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是一种普遍的辩证法思想。

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认为世界由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可以形成其他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同意,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讲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

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问题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

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

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将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

2.直观性:

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事物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

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物空白。

4.思辨性:

(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第三讲

1.简述近代自然科学是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的(以天文学或医学为例)。

《天体运行论》从天文学领域向宗教神学发起了挑战,主要表现在:

首先,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日心说主要内容为:

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梯围绕太阳运动;

2.重点突出地球在运动,并带着月亮及其轨道绕着太阳公转,周期为365天6小时24分,地球本身存在着自转,周期是24小时;

3.月亮是地球的卫士,绕地球公转,周期为29.5天;

4.离太阳近的天体,运行周期短,离太阳远的天体,运行周期长

哥白尼日心说的意义:

1.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是对宗教神学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的宣言书,揭露了宗教的荒谬与虚伪,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起了推进作用。

2.将颠覆了2000年的日地关系重新正立过来,使近代天文学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上,对其他学科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独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1.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布鲁诺于1584年写成《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一书,并因捍卫和宣传日心说于1600年被教皇烧死。

2.伽利略为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1630年写成《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

2.浅析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时间:

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总是自身流逝的,由于其本性与外界的任何事物无关,总是均匀不变的。

空间:

绝对的空间,由于其本性与外界的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

一句话,时间、空间绝对不变

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评价:

将时空提到哲学高度来分析,体现了很高的哲学水平和能力,但由于科学发展和哲学思维的局限,绝对时空观暴露了很多弊端:

1.割裂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否认了时空表现形式的相对性,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物质的存在及其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

3.否认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牛顿硬性将绝对时空概念强加于不同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使物质运动形式与它的时空概念相一致—本木倒置。

3.简析形而上学自然观

形而上学自然观特性:

自然界绝对不变

1.特征:

1.机械性:

用力学观点解决一切,甚至把人也比作机器;

2.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

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是唯心史观。

2.产生原因:

1.科学原因:

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只有力学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其他学科仍处在搜集整理材料的阶段,由此产生了“泛力学”的分析方法;

2.方法局限:

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完整的自然界人为的划分成了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无视其他领域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甚至排斥其他领域的成就,久而久之,形成了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

3.阶级原因:

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需要寻找哲学依据,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其要求,得其青睐,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评价:

1.贡献:

a.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方面起过积极作用;b.使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得以独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c.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自然观有其推动作用。

2.缺陷:

a.对科学间的交叉渗透起到了不良影响,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b.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做辩护,妄图阻止社会进一步发展。

4.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过程:

19世纪40年代,十几位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该定律。

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了该定律;英国物理学焦耳从电学、力学、热学角度提出该定律;德国霍尔姆兹从数学、生理学、化学等领域证明了该定律,还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该定律。

恩格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概括得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的转化,它向我们证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力’,即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的位能、热、放射(光和其它辐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

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

意义:

1.为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知道和理论依据;2.更深刻、全面地论证了物质世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普遍的联系之中,不仅揭示了事物的静态联系,进一步揭示了事物的动态联系;3.使世界永恒运动的哲学论断变为经验的自然科学事实,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给予了致命的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最坚固的基石。

5.结合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六大发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

1.康德—1735年《宇宙发展史概论》:

以原始星云为基础,运用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力学与热力学的有关原理,解释了宇宙天体形成与演化,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辩证唯物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书:

论述了用无机物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获得有机物—尿素,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的观念给予致命打击,揭示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内在联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根据。

3.1833年,赖尔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

运用地球内力(火山、地震等)和外力(风霜雨雪、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合理揭示了地质岩层的形成与演化,深刻揭示了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的思想,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增添了新的基石。

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论证了运动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的统一性,并为运动统一性的哲学论断提供了丰富可靠地依据。

5.1839年,施莱登发表《关于植物起源的资料》,1840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与生长类似性的显微镜研究》,说明细胞是一切生物构造的基础,一切生物是细胞生长发育的结果。

两位德国生物学家先后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和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实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揭示了不同生物间的内在联系,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再一次给予了重大打击。

6.1831年环球科学考察,1859《物种起源》提出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运用生物界所固有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等矛盾,解释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解决了当时哲学界、科学界、生物学界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

列宁称赞:

达尔文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批判了物种神创论、偶然论、不变论的观点,为新自然观产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面对如此众多的自然科学大发现,恩格斯概括:

“行的自然界的基本点已经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凝固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看作是永恒不变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

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无限循环发展的。

”也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必然的了。

第四讲

1.简述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1.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早的科学技术起源于科学生产,科学生产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问题,促使科学前进;

2.社会生产不断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手段

3.社会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真理性的标准

二、社会制度和军事战争的影响

社会制度的影响:

1.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当新的科技成果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时,相应学科就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资助和扶植,得以加速发展;反之,当新的科技成果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其造成经济利益损失时,相应学科就会得到统治阶级的封杀和抑制,延缓或阻碍其发展。

2.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呦重大的制约作用。

合理的、良好的、先进的科技政策能充分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科技发展,反之,腐朽的、反动的、落后的科技政策,极力的压抑研究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延缓或阻碍科技发展。

军事战争的影响:

1.主要表现在对科技的巨额投资,以此激励科技发展

2.军事战争向科学技术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发展

3.能够带动相关科学的发展,甚至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

三、哲学的影响

1.对科学研究成果加以分析

2.为研究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试述科学技术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

在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探索活动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用原有理论难以解释的情况,暴露出旧理论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完善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从而把科技研究推向前进。

二、不同学派、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

由于采用的立场、观点、理论不同,对同一事物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相互订正就产生了争论。

争论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加速科技进展,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争论可以促进人们放弃错误观点,接受正确观点,保证科技探索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争论可以促使人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善理论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由于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同时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使理论成果更加可靠可信,以此为指导改造世界,能提高成功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学科的出现有利于科学整体突破,全面发展。

四、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既包括继承前人的成果、经验、方法,也包括前人留下的难题,吸取前人经受挫折所留下的教训。

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突破的最佳途径,是研究者的最高追求。

创新是分层次的,提出了前人没有涉及的新定律新原理称为突破;取得的成果使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达到了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突破;取得的成就是整个科学领域发生了重大飞跃或创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新方法称为科学革命;取得的成就是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飞跃称为重大科学革命。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进入二十世纪以四大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和以四大科技群(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相继兴起。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越来越明显突出的表现出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有:

1.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健康,在生产种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通过技术革新或发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工具中,研制出新的机器设备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3.通过新工艺新发明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深化层次,合理节约使用原有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协调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

5.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是生产力,就社会发展而言是推动力,对政治而言是影响力,就军事而言是威慑力。

第五讲

1.结合所从事的专业论述科研选题所必须遵从的有关原则。

科学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体现了选题的目的,包括社会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

要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中的课题。

贯彻该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选题应看是否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长期需要与近期需要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统筹兼顾,科研力量以及人力物力应合理分配。

2.创造性原则:

指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在科学领域获得新发现新见解新理论,也包括在技术领域获得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等。

贯彻该原则要注意的问题:

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一旦获得成功就可实现超越;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到学科交叉区域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域选择课题。

3.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必须以可靠的事实依据或者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性研究选题必须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增强理论成果可信程度,保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应用性研究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快研究进程。

4.可行性原则:

是指选题应以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具备的条件出发,加以确定。

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从已经具备的主观条件出发,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究能力、个人特长、兴趣及其对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把握等;应从已经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包括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设备、人力、资金、时间、相关学科进展,前期研究成果等;发挥优势,扬长克短,弥补不足,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第六讲

1.简述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观察是根据研究目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考察、描述、记录的研究方法。

1.客观性原则: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反映,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以假说为指导的观察,更要力戒先入为主。

2.全面性原则: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对象以保证获得材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典型性原则:

选择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同时应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的代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辩证思考原则:

对于观察结果的处理一定要注意其条件性、相对性、可变性,超出范围进行外推必须审慎,必须有严格的逻辑论证,还要有实践加以检验。

2.简述科学实验的重大作用。

科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主要因素的作用,在特殊条件下探索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的研究方法。

作用:

1.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其本质和规律按照便于观察的方式暴露。

2.简化、纯化研究对象,使其本质更为突出、充分的显示。

3.揭示实物在极端条件(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速、超腐蚀、失重、强磁场…)下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4.模拟或者再现自然界中一次性的或者不易发生的现象或过程。

5.比直接观察更能节省人力、物力,减低原材料的消耗。

6.各种仪器的使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得新发明新发现的机会。

7.迅速验证或者否定某些假说,加速研究进程。

3.简述把握机遇要求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

1.留心意外之事,对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给与高度的关注,做出合理的解释,绝不轻易放过。

2.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只有当奇异现象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发生共振或共鸣时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有希望获得新发现,否则机遇只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3.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对于反常现象要勇于运用逆向思维、反常思维进行处理,大胆提出新假说,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