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84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

我们国家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整个社会资源流动速度越来越快。

每年涌动的民工潮只是社会资源加速流动的一个表现。

然而,由于我们现存的社会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出现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人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仅源于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且也是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

我们琛山小学上半年共有学生473人,其中外来学生150人;今年下半年共有学生513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学生270人。

一年来,我们着重对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让我们满腔热情地用爱心和耐心去塑造和健全外来学生的人格、心灵,给他们坚定的信念、温暖的关怀和美丽的梦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像本地的孩子一样,在我们的家园扎根、生长,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

关键词:

外来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日显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具体来说,各级政府要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较多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促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随着我们温峤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越来越多的涌入,大量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给我镇的办学能力出了难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就学为主”的政策,切实保障镇内流动少年儿童能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解除外地民工的后顾之忧,考虑到我镇办学能力的实际情况,镇政府要求本镇各校向外地民工子女入学降低门槛,吸纳外来民工子女。

从去年开始,学校不向外来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子女进入我镇各个学校。

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大多基本功差,因为他们所学的教材与我们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出入,再加上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居无定所,有的学生已辗转几个学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出生在边远地区,没学过英语,因而转入本地学校时,不管年龄多大,都得从头学起。

这样,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身高上,或在教室里都是“高高在上”,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很不自在。

如何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已成为目前值得研究的突出问题。

为此,我们积极进行了《小学外来民工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了解外来民工子女的弱势心理及产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外来民工子女的弱势心理疾病,开发其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2、通过研究,挖掘教师工作的潜能,使他们掌握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开展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弱势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的调查;

2、开展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1)在教育认识上: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营造全校师生关爱外来人员子女的氛围;

(2)在教育载体上: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流动人口子女能更快地融入温峤;

(3)在教育主体上:

提高素质,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要求教师在对待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做到五多:

学习多补习;经济多援助;生活多关心;交往多交流;评比多鼓励。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选定我镇外来民工学生最多的琛山小学为实验基地,充分运用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理论研讨法等方法,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调查、分析、研究,认真探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民工子女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养成等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实验的措施及途径

1、外来民工子女进校后有一部分是非常不错的。

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守纪,求知欲特别强,有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个人自理方面的能力也是很多本地的学生所不及的。

然而,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与本地学生格格不入的地方。

初到本地,他们对我们这儿较“优越的城镇生活”有着许多的敏感和自卑:

“老土”的穿着,难改的乡音,还有那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的普通话,甚至对现在学生津津乐道的动画片、卡通画等都知之甚少。

这一切,都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

表现在课堂上,他们一般不主动回答问题,不愿意表现自己。

在与本地的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很敏感,同学一句善意的玩笑,一个无心的动作,一个毫无恶意的眼神,都可能让他们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这样,两地的差距,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弱势往往造成了外来学生的心理弱势。

这种弱势如果得不到改变,他们的成才道路就会显得漫长、曲折。

因此,及时修补外来学生的心理缺陷,给他们的弱势心灵“补钙”显得十分重要。

2、要转变外来民工子女弱势心理,就要真正从感情上接近外来学生,真正将自己的心贴近学生。

在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利用上课前5分钟,搞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向全班同学隆重地推出刚转入的外来学生。

同时,把教师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

咱们班今天已坐了四十多位同学,来自全国各个省市。

不管是先到的,还是后来的;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仁的。

现在,我们班有了这些外地学生,将会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我们这个“井底”之外的许多东西;有了这些学生,我们的班级将更加完美。

相聚是缘,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上天赐予我们的师生缘、学生缘,让他们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吧!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在学生间营造了民主、平等、友好的氛围,确立了外来学生也是班级主人翁的地位。

3、放大优点,帮助外来学生树立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有同情心、尊重学生的教师,教师的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能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

外来学生身上有许多优点,可他们却往往忽视这些优点,拿自己的弱点与本地学生的优点比,因而就莫名其妙地自卑、敏感。

为此,我们尽可能地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

比如:

只要看到他们偶尔举手或有想发言的举动,就及时地把机会给予他们,即使有时他们回答得文不对题,也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肯定,并指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他们的胆子就大起来了,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高起来了。

再如:

作业时,他们中有些人稍快了一点或全做对了,我们就立即表扬他们很聪明,肯动脑,都快超过班级的好学生了。

值日时:

他们工作认真踏实、一丝不苟,我们“小题大作”地表扬他们心里装着全班同学,流动红旗有他们的一半功劳……这样的事情一多,外来学生的自信心就慢慢树立起来,参与活动或表现自己时就不再畏缩不前了。

4、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

不良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也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

不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不轻易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告状,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自制力不够强,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纪律也差的学生,除了正面引导外,必要的批评和惩罚也是有的,但我们一定会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法。

不使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如“蠢猪”、“笨蛋”等去刺激学生,也避免采取赌气式或阴阳怪调的言辞去挖苦学生,而是讲道理、析利弊,调动自我改正、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加强引导和督促,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发现进步就及时强化,发现问题症结就弄清原因,再改换方法教育;在发现那些存在心理压力(如苦闷、抑郁、不满)的学生时,就主动接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5、利用优势,把握外来学生的思想脉搏。

老师对外来学生的爱,既不同于父母之爱,也不是朋友之爱,而应是父母之爱与朋友之爱的综合,是一种更高尚、更诚挚的爱,是一种蕴藏在心灵深处被升华了的爱。

只有这种爱,才能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情结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我们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通过日记的形式,以“转学了,我……”、“----我能行”、“新环境,新选择”为内容,谈谈自己新学期的新想法,激发他们思想深处的进取之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此外,还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这些学生不断地体验到自己在活动中的成功,在班级中的作用。

课外,教师还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他们的“敌人”或“朋友”,出任他们的裁判,与他们融为一体。

每逢上课,教师均提早走进教室,推迟走出教室,利用那课间的几分钟,走下讲台,坐到他们的位置上,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听听他们的谈话,适时交流一番。

感受他们的喜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发现他们身上的可能为我们所忽略的闪光点和问题,分担他们心中的苦闷和欢乐……慢慢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把握住他们变化的脉搏,再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里,动其情,鼓其气,纠其错,激其向上。

6、循循善诱,帮助外来学生正视地区的差异,让差距成为他们奋进的动力。

在地区差别还没有消失的今天,适时地帮助外来学生分析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生活背景的差异,让他们正视这些差距,这很有必要。

针对本地学生自傲及外来学生自卑的心理,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

“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目的是告诉学生:

大家过去的基础有差异,但我们拥有同样的头脑,现在又拥有同样的老师,同样多的时间,并在相同的起点上。

只要我们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只要行动起来,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成功不是由基础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信心和努力程度决定的。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将来的出路,用勤奋来改变、掌握自己的命运。

“山窝里飞出金凤凰”,每年的高考不是也有许多才子出自边远地区吗?

这样,差距就成了学生奋进的巨大动力。

7、努力搞好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是能够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重要渠道,是科任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

我们有意识地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学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如让胆小的学生参与活动,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以助其树立信心。

通过训练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胆识、自我规范习惯,又能提高活动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科学利用。

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创造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如作息时间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用,都符合学生心理;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要求并监督学生适时休息、学习、运动相交替,不同学习内容相交替,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

8、因人而异,指导外来学生调整心态,增强适应能力。

老师们课外常与外来学生聊天,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后,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对性格豪爽的学生,单刀直入,不绕弯子;对性格内向,而又有较强自尊心的学生,则“慢工出细活”,时时提防说话时不伤害他们。

新学期的第一次单元练习,他们的成绩一般不太好,随之就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鉴于此,我们在以后的测试前引导他们形成这样的共识:

考前要有一颗平常心,想考好的动机愈强,反而愈不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考得不好,只要自己进行合理的归因,并认识到考试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考试只代表现在不代表将来,每一次考试至多不过是整个学习生涯的阶段性的小目标,只有着眼于未来或学习本身的意义,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另外,我们还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把在课外书上看到的一段段名言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他们:

一颗宽广的心灵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爱拼才会赢,敢唱才会红;欲受人敬,要先敬人;常用的钥匙不生锈……课外,我们还有意识地借一些写名人经过不屈努力最后成才的书给他们看,让他们从一些名人坎坷的境遇中吸取养料,以开阔胸襟,调节心态,增强适应能力。

9、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

影响学科兴趣的因素大致包括学生自身因素、科任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

学生对某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而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很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培养。

我们对学生讲清该学科知识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将来事业以及为国为民多方面的重要性,将远景和近景效益客观分析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讲清该学科在各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要偏科,全面发展;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通过论理和展示学科的美,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兼而有之;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不一味强调自己的学科如何重要而给学生加码;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的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

10、进行学法指导。

学科学法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

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学生时代的经验教训以及教育、心理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科学地利用时间。

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特别是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能适应现在学习的学生,均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

11、重视家访,与家长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他们前进。

加强与外来学生家长的合作,这样能较全面地从中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蛛丝马迹。

因为外来学生在学校人地生疏,大多有“恋亲”的情感,在父母面前表现得较开放些。

他们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参加社会活动较少,受农村小生产文化的影响较大,视野狭隘,他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或认为读书是出人头地,或认为不读书照样种田;或是大加压力、大打出手,或是不闻不问。

我们通过家访,既了解他们孩子的行为,又根据家长们的思想实际,向他们灌输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努力使学校、家庭教育协调一致。

在不发生冲突,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外来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邓小平总书记曾说过:

发展是硬道理。

要发展,就必须打破一些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实施有效的转型。

这样,必将会带来地区之间人员的更大幅度的流动,这对每一个外来民工子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个工作任重道远。

教育机遇处处存在,时时出现,发现和利用的本领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

外来学生的队伍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新的环境和新的老师给他们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这一过程对外来学生的影响,同时也要明白:

虽然我们作为个体的教育力量不免微薄,但只要我们爱心洋溢,认真关注,肯动脑筋,视帮助他们为己任,仔细研究外来学生心理这本书,就一定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六、结果与分析

(一)外来民工子女基本情况调查与结果分析

我们琛山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特别多,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孩子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其他孩子严重得多,出现的问题也特别多。

而且这些孩子中真正能和老师倾吐心声的学生还是少数。

从遥远偏僻的家乡来到温岭,面对色彩斑斓的生活,更多的民工子女把他们成长中的苦闷,默默地埋进心里。

要让他们和这里的孩子一样率直活泼,学会与人沟通,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做很多工作。

”他们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容易产生自卑,不合群,厌世,甚至会得自闭症,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阴影。

为了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切实提高教师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教育的工作水平,我们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外来民工子女基本情况的调查,共发下调查表150份,收回有效答卷150份,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各班级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人数及文化知识水平情况

项目

班级

学生总数

外来民工子女

外来学生文化知识水平

合计

良好

(1)

37

10

7

17

0

7

10

(2)

38

10

11

21

0

8

13

(1)

44

11

4

15

2

4

9

(2)

43

11

8

19

0

12

7

(1)

45

8

7

15

0

2

13

(2)

48

12

4

16

0

5

11

(1)

42

9

4

13

2

6

5

(2)

41

10

4

14

7

7

(1)

31

3

2

5

1

4

0

(2)

34

2

3

5

2

3

五(3)

50

4

6

10

5

5

合计

453

90

60

150

5

62

83

2、外来民工子女籍贯分布情况

四川省41人,江西省32人,安徽省20人,贵州省17人,湖北省10人,

湖南省9人,河南省7人,河北省2人,云南省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1人,

浙江省10人(乐清6人,黄岩2人,天台2人)。

3、平时表现情况分析

外地民工子女的生长环境总体上不尽人意,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家长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子女的手段简单、粗暴。

外地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调查表明,外来民工子女中成绩优秀的仅占3%,良好的占42%,差的占55%。

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占60%,自我控制能力不好的占35%。

外地民工子女在与人交往中,有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也有一部分与学生不合群,这类学生约占21%,情绪表现低落的占38%,有心理压力的占27%,有了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和改正的占10%等等。

(二)外来民工子女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生要达到健康的标准,不仅指身体方面,还包括心理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点,特别是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原因,出现了一群生活在角落里的民工孩子,他们产生了一些使心理偏离正常状态的不利因素,这对外来民工学生心理及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这些民工子女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有效的疏导策略,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

而由于种种原因,民工子女常常在学校里受到众多的歧视,这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一种“社会不公”、“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不能不令人担忧。

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对流动儿童本人造成心理伤害,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帮助民工子女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现自我的方法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在第一次对教师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第二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工作。

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基础和习惯、与人交往心理与情绪表现、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等三大类二十项。

下发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

并及时作好分析和数据统计,找出外来民工子女在学习和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学习基础和习惯方面:

1、外来民工子女成绩优良的仅占5%,中等的占52%,较差的占43%左右。

2、学习方法54%是练习型与死记硬背型,碰到做不出的习题时,抄别人的占21.5%。

3、经过调查,83%的外来民工子女适应琛山小学现在的在校生活,觉得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是鼓励、关心的占89%,但有32%的学生觉得学习没味道、压力太大、提不起兴趣。

4、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太好,56%的学生喜欢去亲戚家和游戏室去玩。

放假在家的时间主要用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和串门的占80%。

与人交往心理和情绪表现方面:

1、外来民工子女大部分喜欢和同学交朋友,但也有9%的人和同学不合群,22%喜欢和同学打闹。

2、看到其他同学在认真学习时,有22%的学生觉得反正跟不上,有无所谓的思想,10%左右的学生还有反感,并故意去影响同学学习,心里才感到痛快。

3、有14%的人犯错误后不感到羞愧,16%的人还尽力隐瞒,不让老师知道。

4、情绪表现不佳,有39%的人易烦躁、易发怒,44%的人情绪低落,乐不起来,17%的人态度冷漠、悲观失望。

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1、65%的人认为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太深太难,提不起兴趣,23%的人认为是自己没兴趣读书。

2、有80%的人认为是生活环境造成,因为他们经常换地方,东打一枪,西打一炮,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

3、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家长采取棍棒型、溺爱型和放任自流型教育的各占19%。

4、有48%的人认为是自己基础差、听不懂,有46%的人认为是自己不勤奋,学习方法不好。

从调查中发现,造成学生学习差的大部分原因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即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我们课题组成员的一致目标。

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朝这方面去探索研究,促进了外来民工子女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外地民工子女学习及交往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1、外地民工子女的生长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表现为

(1)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特别是学生缺乏可以静心学习的必要环境和条件。

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容易形成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如自卑、自暴自弃等,表现为对人态度粗鲁或极度内向。

(3)学生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害。

由于较多的外地学生的家长是打工者,所接触的亲友、老乡等亦大多素质不高,且大家都身处异乡,来往较多,他们身上的一些粗俗的习气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这些外地民工子女,并产生负面影响。

2、外地民工子女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强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

由于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已跟随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离开了家乡,长期过着一种相对居无定所的生活,而且从小的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因此这些学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与同龄的温峤学生相比,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要强得多,但是,也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要差些,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适应起来比较慢。

3、外地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许多外地民工子女主要是在自己家乡的小学或是在外省市办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完成的,鉴于这些学校普遍的教学设施不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