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4177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docx

考纲诗歌阅读练习题

章节

古诗词专题

主备人

课题

古诗词鉴赏

课时

8课时

课型

复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2、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难点

1、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法

学法

仔细品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十七)、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答题。

1、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相关链接: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二十)阅读陶渊明《饮 酒》一诗,回答第72—73题。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2、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特点。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句中“心远”指什么?

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心远”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

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

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二十一)阅读下面《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然后答题。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二十二)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为什么?

句子: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

理由:

(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二十三)使至塞上(王维)

1、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

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雁南飞常引思乡之愁。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二十四)请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  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7~19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借景抒情,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二十五)行路难(李白)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意思是:

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十六)望岳(杜甫)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十七)赏读杜甫的《春望》,完成29-32题。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感情。

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山河到草木花鸟。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二十八)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回答第74—77题。

1、解释诗中加点词:

俄顷:

一会儿何由彻:

通(彻夜、通宵)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填空:

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

(古今的例子均可)

例如:

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二十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

(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

(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

(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

(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5、说说画根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

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三十一)读下面的诗,答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