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76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x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

民乐县历史悠久。

早在五千多年前,先辈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这里曾以广袤的天然牧场和险要的军事重地闻名遐迩,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第一次远征河西匈奴,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即经民乐;大业五

基本概况  

 民乐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市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

和倾斜高原两大类,海拔1589米一5027米,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

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分水岭以北、河西走廊中段,东邻山丹,西接肃南,南倚青海,北通甘州。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78.32平方公里,辖6镇4乡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21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有汉、回、藏、裕固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城镇人口5.42万人。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88元。

行政区划

  全县辖6个镇、4个乡:

  洪水镇、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永固镇、三堡镇、南丰乡、民联乡、顺化乡、丰乐乡。

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3.08万,有汉、藏、回、壮、土、蒙、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个民族。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洪水镇,邮政编码:

734500,电话区号:

0936。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在东经100°22’59”~101°13’9”,北纬37°56’19”~38°48’17”之间。

海拔1589~5027米。

县境东与山丹、永昌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

县城位于县境中

民乐县

部洪水河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00°49’,北纬38°27’。

东北距山丹县城75公里。

东距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1385公里。

由张掖乘火车经西安、郑州、到北京2573公里;经包头到北京2360公里。

东南距永昌县城175公里;距甘肃省会兰州市534公里,直线距离372公里。

南距青海省祁连县城136公里;距门源县城165公里;距青海省会西宁市285公里,直线距离220公里。

北距张掖市65公里。

境内祁连山巍峨挺拔,终年积雪。

洪水河、童子坝河、大堵麻河、海潮坝河、酥油口河5条主要河流纵贯南北,水草丰美,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驻牧之地。

横贯县境沿祁连山北麓的旧大路,经大马营滩直通甘凉大道。

扁都口是通往甘、青的咽喉,两山夹峙,群峰叠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有河西走廊南大门之称,是历代封建王朝设防的重地。

现在,(西)宁张(掖)公路纵贯全境,北与甘新公路、兰新铁路相接,交通便利。

历史沿革

  境内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

东、西灰山所处的年代,应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青铜器的砷铜时期,具体年代为公元前近5000年。

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小麦、大麦、黑麦、高梁、栗(谷子)和稷(糜子)等五种农作物遗存,在同一遗址中发现,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意义十分重

民乐县

大。

东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随着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荒漠,大部东迁陇东环江流域(今庆阳地区),少部分迁至山丹四坝滩,到西周、东周、战国时,史书已明确记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

在秦始皇病死前后,月氏最强,它攻灭乌孙,统一了河西,东部即以今永固城为月氏城,西部以今临泽昭武为国都,建立了河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东起凉州西至沙洲(今敦煌)绵延2000公里的广大地域。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月氏人受匈奴冒顿单于的第一次打击而西迁,史称大月氏,少数留居祁连山未西迁移者史称小月氏。

后又连遭二次打击,被迫进行了三次大迁徙,匈奴乘势占领了河西。

从此,东起番和(今永昌县)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南界祁连,北连居延,都成为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的分地,其最初的驻牧地即史家称之为单于城的永固城,浑邪王统治张掖前后80余年。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奔袭浑邪王,战果辉煌。

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汉,使整个河西空无匈奴。

于是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属张掖郡所辖10县之一。

西汉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氐池为否武。

王莽失败后,淮阳王刘玄即位,张掖属国都尉窦融掌管河西,今民乐境内仍置氐地县。

东汉设氐池县。

  三国时境内属魏国,到西晋一直设氐池县。

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境内首置三郡四县:

张掖郡辖氐池县,祁连郡辖祁连县、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

跨越前秦、后凉,建制不变。

北凉时仍置三郡四县,除金山郡领氐池县外,余同前凉。

北魏时设汉阳县,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

民乐县

县。

西魏时单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

北周设金山县,属张掖郡。

隋大业初,撤金山县入删(山)丹县,唐不变,其后和五代十国时,境内随张掖先后建立的沙陀、吐蕃、张仪潮政权和甘州回鹘等政权而变更隶属关系。

北宋政权未及张掖。

公元1028年,西夏李元昊夺取甘州,称帝后,境内属治所甘州的镇夷郡、宣化府。

西夏统治张掖长达199年。

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县境归元,设甘肃行中书省,省会为甘州,境内属甘州路。

  明代,甘州置甘肃镇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派出机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今民乐县境属分巡西宁道的甘州前后左中右5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甘州府,曾置东乐厅。

乾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又称东乐县丞,隶甘州府。

辖一驿十四堡。

  民国2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童子坝、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划归民乐县管辖,是为民乐县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大的时期。

民国16年起属更名的甘凉行政区,民国29年(1940年)又属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到1958年底,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武威专区、张掖专区,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制,先后隶属张掖专区、张掖区。

  000年,民乐县辖1个镇、13个乡:

城关镇、南丰乡、永固乡、洪水乡、民联乡、三堡乡、六坝乡、北部滩乡、顺化乡、丰乐乡、新天乡、李寨乡、南古乡、杨坊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23019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13683南丰乡20379永固乡17051洪水乡35619民联乡21216三堡乡16080六坝乡16987北部滩乡6333顺化乡16260丰乐乡15141新天乡13428李寨乡12197南古乡14970杨坊乡10852 

  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管辖。

  2004年11月24日,民乐县人民政府(民政发[2004]120号)批复:

根据

民乐县

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张政发[2004]79号),撤销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

两乡镇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总面积193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207个村民小组,5454户、231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

(此外,李寨乡并入新天镇,杨坊乡并入南古镇。

  2005年4月7日,民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民政发[2005]35号):

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张政发[2004]79号)精神,我县撤销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撤销李寨乡,并入新天镇;撤销杨坊乡,并入南古镇。

至目前,六坝、新天、南古三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三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本站摘取部分内容):

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乡镇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总面积193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208个村民小组,5454户、231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

李寨乡并入新天镇,两乡镇合并后称新天镇,镇政府驻地设在韩营村,总面积253.5平方千米,辖30个村委会,159个村民小组,6745户、268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8人。

杨坊乡并入南古镇,两乡镇合并后称南古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城东村,总面积230.64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154个村民小组,6713户、258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人。

农业资源

  民乐县条件优越,物产富饶,资源丰富。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5万亩,草地78万亩,林地110万亩,尚未开发的荒地50万亩。

主产小麦、油菜籽、玉米、豌豆、苹果梨、紫皮大蒜、啤酒大麦、碗豆、洋芋。

民乐苹果梨果形美、色泽鲜、皮薄、肉脆、核小、果肉细腻、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紫皮大蒜个大瓣肥,汁多味辣,久负盛名,是上乘的佐餐调料;油菜籽优质高产,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芥酸含量较低,深受消费者青睐;羔羊育肥肉质鲜嫩,无·擅味,可谓美味佳肴;民乐仔猪发育快、抗疫病、耐粗饲、适应性强。

其中紫皮大蒜质量优秀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工业资源

  民乐县境内资源丰富,有较强的开发利用价值。

水资源有

民乐县

洪水河、大堵麻河等7条较大河流和马蹄河,大泉沟等12条小河流,年地表水径流量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2.5亿立方米。

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7052.8万立方米,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476。

万千瓦。

建成干、支、斗渠1093条、1930.9组公里,机电井22眼,相当规模的调储能力,纵横交错的水利网,加之地下水的提取,基本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需要。

矿藏资源有煤矿、赤菱铁矿、褐铁矿、铬铁矿、金、铜、石灰石、石膏等。

土地资源有耕地92万亩,其中:

水浇地74.8万亩,林地110万亩,其中:

水源涵养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14%,尚待开垦荒地50万亩。

生物资源有农作物300多种,林木70多种,药用植物70多种,动物30多305种。

近年来,县政府与荷兰签订协议,创办了全国有名的马铃薯淀粉厂。

社会事业

  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11人。

推广科技成果12项。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全县拥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数达8000多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达1000人;普通初中14所,在校学生数达13419人;小学168所,在校学生数达25652人;幼儿园50所,在园幼儿人数达2822人。

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达99.65%,初中人学率达97.7%;2003年全县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1357人;高考录取率达80.87%。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保费收人达2334万元。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县内拥有广播电视差转台2座,电视和广播覆盖率分别达95%和100%,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6731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拥有各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为目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增长21%。

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和西荣、北苑2个

民乐县

住宅小区规划,食品上段、北环路等5条、1.3公里道路的拓改工程。

完成水厂2000吨扩建工程,新架设5条、1.55公里的供配水管道,排水管网3处、1.18公里。

加快民乐公园前期征地工作,征用土地14.7亩。

栽植风景树1000多株,种植草坪2700平方米。

新建环卫设施5处。

新建和续建安居工程38幢,已竣工24幢,有579户居民搬入新居;重点建设的北苑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建成集中供暖点1处,安装6吨锅炉1台,铺设供热管道1690米。

完成了邮电、水电、滨河、银河等7户13台锅炉的干改湿任务。

建成了糖酒公司再就业商场。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大。

完成农田水利工程89项,其中改建配套各级渠道58项、10搜公里。

新平条田2.8万亩,其中开发区垦荒2000亩,最近几年来,政府不仅在市区内加大力度新建交通,还在努力加建公交和农村公路灯具处设施,现在由兰州通往青海的铁路正在筹建中,即将圆了人民县内通火车的梦。

自然资源

  民乐资源丰富。

县境内有耕地92万亩,草地78万亩,林地110万亩,尚未开发的荒地50万亩。

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污染少,是培育天然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

盛产“中华老字号”产品紫皮大蒜和“中国一代梨王”民乐苹果梨。

发源于祁连山的雪水,汇集成大小河流13条,年径流量达4.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6.1万千瓦。

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铬、金、铜、石灰石等几十种,其中煤总储量约2.6亿吨,铁总储量约1500万吨,石灰石和煤炭资源具有较高开采价值。

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形成了以食品、化工、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

滨河集团和银河集团已分别跨入省、市大型骨干企业行列,锦世化工、富源化工两个化工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国翔麦芽公司、林河果汁公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日臻完善,完成了园区详细规划,园区内水、电、路、讯设施配套,12户企业入驻园区。

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3260万元。

  农村经济稳步提升。

建成了啤酒大麦、双低油菜、中药材、制

民乐县

种、林果和蒜菜薯类6大特色产业基地。

启动实施了百万头只牛羊、百万口杂优仔猪和百万只绿鸟鸡基地建设工程,畜禽饲养量年均增长7.9%。

启动实施了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整合资源,成立县乡农科教培训中心,开展农民培训。

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5年全县输出劳力8.8万人(次),劳务收入达2.35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建成7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达7032万立方米。

电网改造工程步伐加快,建成2个35千伏和1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建成小水电站8座,年发电量达2500万度,基本形成了大电网与小水电互为补充的电力供应格局。

全县交通便利,国道227线纵贯全境,县乡公路通畅,东靠兰新铁路和312国道,北临石岗墩军民两用飞机场。

通讯信号覆盖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旅游文化

  因短距离大幅度地理落差,形成了由北到南包括荒漠戈壁、田园绿洲、森林草原、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等全景式的高原生态旅游景观。

全县共有石窟、寺庙、雕塑、壁画以及

海潮坝旅游区

汉墓群、烽燧等文物古迹10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反映人类新石器时代生活、生产情况的东灰山、西灰山农牧业村落遗址;有魏晋时代的六坝圆通寺塔、童子寺;有明清以来的圣天寺、青龙寺、魁星楼、三台阁;有县城中心广场、民乐公园、海潮坝森林公园、扁都口风景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并分别以国道227、甘民公路、民永公路为主线,串连自然和人文景观。

城市建设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

拓宽改造东西大街、南北大街等街道11条12公里,新建市场路、西环路、文化街等街道6条5公里。

建成了占地面积8公顷、日处理垃圾2万吨的垃圾填埋场1处。

建成解放路、市场路、张青路、东西大街4个商贸小区,文化街、东圃路、县府街3个文化小区,东圃、北苑、南街、北街4个集中供热点;民乐公园免费向游人开放;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县城中心广场和世纪嘉园住

民乐县

宅小区一期工程。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全县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1所、高中1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176所,幼儿园7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入学率达98.1%。

高考录取人数连续10年居全市第一。

建成了县文化中心大楼1处,“三馆一院一店”齐备,乡村、厂矿、学校文化站、图书室达188个,社会办文化正在兴起。

有县级医疗机构7个、乡卫生院13所、村诊所346个,从业人员898人,农村医疗网络日趋完善。

  21世纪前20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我们将以“廉洁、务实、高效、开放”的政府形象,“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热忱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民乐考察投资,与我们一道,共创民乐的美好未来。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如火如荼。

因短距离大幅度地理落差,形成了由北到南包括荒漠戈壁、田园绿洲、森林草原、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等全景式的高原生态旅游景观。

全县共有石窟、寺庙、雕塑、壁画以及汉墓群、烽燧等文物古迹10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有反映人类新石器时代生活、生产情况的东灰山、西灰山农牧业村落遗址;有魏晋时代的六坝圆通寺塔、童子寺;有明清以来的圣天寺、青龙寺、魁星楼、三台阁;有县城中心广场、民乐公园、海潮坝森林公园、扁都峡风景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并分别以国道227、甘民公路、民永公路为主线,串连自然和人文景观。

景区介绍

土牛城遗址

  地处民乐县扁都口的土牛城遗址是汉朝时期为防匈奴入侵而修筑的一座重要烽燧,也是汉朝时期为确保丝绸之路南线畅通无阻的一个重要驿站。

该遗址雄居:

“人不能双肩,马不能双辔”的半山腰,是扼守扁都口的一个重要军事屏障。

如今,民乐县重视对遗址的保护,并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民乐圆通寺

  圆通寺塔位于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城堡内。

据《甘州府志》卷五记载:

"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

明天启年修。

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次重修。

雍正七年(1729年)修塔。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补石包修塔一座,原高七丈余,今增高到八丈余

民乐县

"经考证,圆通寺塔初建于明代。

圆通寺塔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甘肃省政府拨出专款对该塔进行维修。

2001年6月25日圆通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塔坐东朝西,正面偏南30度,是一座砖包土藏传密宗金刚宝座塔,台基高20-40cm。

塔体四周约3.31米处有砖砌护拦。

台基面至塔顶高21.9m,塔座为两层叠涩须弥座,塔座边长8.71×8.78m。

塔座之上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四角各设小塔一座,共计8座,上下对应,精巧玲珑。

须弥山之上中间为硕大的覆钵塔身,中央硕大的塔为大日如来佛,四周的小塔东为阿弥陀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

覆钵上方又设须弥座,座四周每面开5个佛龛,共计20龛。

每龛内置佛一尊(为密教题材)。

再上是相轮13重("十三天")。

相轮之上为圆形木质华盖,周边悬挂36个铁质的流苏,是采用镂空雕花的样子,每个流苏下挂一铁质风铎,现在虽已锈迹斑斑,风动铃响,仍空灵悦耳。

华盖之上的塔刹,高150cm,为瓷质黑釉宝瓶。

民俗风情

欢天喜地的社火

  张掖的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花样别致。

其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

  社火一般由各乡村、街道和民间团体进行组织活动。

每年腊月即开始排练,正月初三正式演出,正月十五进入高潮。

此时,城乡各地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社火队走街串巷,一场连一场地表演,观者如潮,热闹非常。

  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

近年来,陇东到张掖的移民又将太平鼓、安塞腰鼓、老年秧歌带进了张掖,使张掖社火更加繁华、热闹,场面更加宏伟,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

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

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般由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

在舞蹈进行的间歇时,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话”,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他“膏药匠”。

在跳完一个系列的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韵白一段颂词。

如“这里是个好地方,新盖的瓦房真漂亮,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丰收万担粮”。

  秧羔子舞队共16人,分为4排,每排4人。

第一排叫“四鼓子”;第二排是女角,叫“四个花丫头”;第三排武将打扮,叫“四棒槌”;第四排两男两女,大都由十几岁的童男童女扮演。

因是以跳为主,所以也叫“跳秧羔子”。

跳舞时,除乐队用打击乐伴奏外,舞者也各敲手中的乐器。

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照三星、钻四门、五盏灯、太极图、蛇脱皮、金钱吊葫芦、拜观音、倒栽葱、扎墙子、半边城、单辫子、双辫子等。

民乐县

倒羊角、膏药灯与秧羔子大同小异,基本一样,实质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

  太平鼓是社火队又一大支柱。

鼓槌上彩绸飘舞,舞者身姿整齐划一,鼓声震天,场面宏大,深受群众喜爱。

秧羔子、太平鼓称为大场子。

大场子跳罢是小场子。

小场子有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竹马、表演唱等种类和节目。

几百年来,群众看惯了这些节目,渴望有新内容、新形式的社火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神文化需求,社火改革虽搞了几十年,但始终未有突破性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社火改革的强烈要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给传统社火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2003年第一届新社火调演和2004年第二届新社火调演,它的新面貌已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突破。

把“迪斯科”、“健美操”、“太极拳”、“太极扇”、“威风锣鼓”、“群口快板”等移植了进来,节奏明快,制作精美,化妆入时,场面宏大,使古老的社火有了新时代的风采。

在编排上,打破了过去龙狮各舞、秧羔子独跳、高跷单演、旱船独跑的格局,使社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把传统美和现代美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使社火这一民间艺术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喜爱。

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

流行于关中东部

民乐县

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五十年来,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