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戏剧...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4160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中世纪戏剧...ppt(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欧洲中世纪戏剧...ppt

欧洲中世纪戏剧,一、中世纪宗教剧发展概况,

(一)历史文化背景中世纪:

从罗马帝国衰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截止到15世纪末(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500-1500年。

“中世纪”之称谓最早见于16世纪,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比昂多等人提出。

欧洲中世纪的时代特征:

欧洲中世纪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为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率不高的封建社会。

在中世纪的文化领域,在教会文化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同时,同时存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丰富的人民文化。

基督教在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渐趋巩固,神学。

基督教的发展:

公元1世纪:

脱离犹太教而另立门户。

公元4世纪起:

392年确立了在罗马帝国的“国教”地位。

公元9世纪中叶后:

教会为政治和宗教秩序的双重代表。

教会文化:

宣扬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基督教会对戏剧的态度:

禁止(“淫荡的娱乐”)宽容和利用(了解宗教教义)控制和监督(戏剧一旦跃出藩篱,便逐出教堂)戏剧进入民间,仍对剧本进行审查和监督,但已无法左右其发展走向。

从戏剧的发展看,这一千年可以分为三期:

在第一期(500-950年),戏剧性活动限于民间。

在第二期(950-1,250年),宗教戏剧从基督教的仪式中诞生,逐渐在各地修道院和教堂之内演出,发展成遍及西欧的戏剧活动。

在12世纪中,随着时局的安定繁荣,世俗戏剧也从民俗娱乐活动中萌芽滋长。

在第三期(1,2501,500年),宗教与世俗戏剧绝大多数在教堂之外演出,内容更为丰富,技术更为进步。

(二)主要形态,中世纪戏剧包括宗教戏剧和世俗戏剧。

(一)宗教戏剧:

从基督教仪式发展而来。

1、作者大多为教会神职人员,剧本一般不署名。

2、题材大多取于圣经或使徒故事,后又添加许多虚构的人物和神鬼形象。

3、以宗教信仰、禁欲主义和宗教道德为主题,直接服务于基督教会,宣扬笃信基督、恭敬圣母、忏悔原罪、洁身自律、不恋财务、宽容隐忍等基督教教义。

4、将宗教神学的抽象观念具象化,在舞台上展现全知全能的上帝形象。

5、将“人”置于“神”之下,否定人的价值。

彰显“神性”,将人刻画成有罪、渺小、怯懦、等待拯救的形象。

道德剧坚忍城堡中,“坚忍城堡”象征人的灵魂的庇护所,各种“罪恶”从四面八方前来攻击这座“城堡”,表现的就是人在一生中如何经受种种诱惑,险些堕落,最终在“好天使”和“坏天使”的激烈争夺下,灵魂得到拯救,升入天堂。

6、宗教色彩:

前期宗教剧:

宗教色彩浓厚。

后期宗教剧:

宗教色彩淡化,世俗品格和观赏性增强。

有的宗教剧热衷于描写男女爱情,超越了宗教,后期神秘剧有的与耶稣故事完全无关,世俗色彩鲜明,具有一定现实主义特征。

(二)世俗戏剧:

成就最高的要属法国笑剧。

1、作者大多为民间艺人2、题材大多是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或绿林好汉的事迹。

3、主题:

歌颂小人物的聪明才智,而自作聪明者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思想立场:

戏剧面向世俗,讽刺愚昧,开启智慧,与力图引导人们进入彼岸世界的宗教戏剧相对立。

(三)艺术特色,宗教剧鲜明的“神性品格”;形式有较强的仪式性;内容教化鲜明。

审美形态:

悲喜混杂。

一般为诗剧,有严格的写作规范。

诗行分为独白、对话和歌词。

人物常常需要唱歌。

象征性和说教性较强。

尤以道德剧突出。

时空观念比较自由,世俗剧多为喜剧。

以仪式性歌舞、滑稽可笑的人物和生活化的场景为特征,部分掺有宗教启示和道德说教。

类型多样,有诗体,有散文体,包含歌舞成分。

人物类型化表现手法:

夸张、讽刺、笑闹,二、宗教剧,

(一)发展轨迹:

从现存资料来看,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戏剧不是罗马戏剧的延续,而是从教堂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戏剧形式”。

1、插段:

公元6世纪左右,教堂圣咏中出现了分组轮流对唱,起初没有歌词,大约从10世纪开始出现配合音乐的短小对话,被称为“插段”或“附加段”,即规定仪式之外插进去的一段,在复活节弥撒中演唱。

对对话歌词的引入是基督教仪式凸显出戏剧化趋向,但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态(仅限于唱咏)。

10世纪复活节弥撒赞美诗手抄本所载的你们在寻找何人是现存最早的插段。

如下:

问天使:

你们在圣墓里寻找何人,耶稣的信徒们?

答三玛丽:

是拿撒勒受难的耶稣,如他曾预言,他已受难。

天使:

他不在这里。

如他曾预言,他已升天。

去吧,宣布他已从圣墓升天。

这一插段流传广泛,内容是三位名叫玛丽的妇女来到圣墓前寻找耶稣遗体,守墓天使告诉她们耶稣已复活。

10世纪晚期,插段中的人物和对话开始变得繁复,详尽的表演提示也随之出现。

插段这种教堂仪式剧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渐趋繁复,随着观众群体的日益扩大,出现了表演场地的拓展和语言的通俗化问题。

(一)表演场地:

1210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下令戏剧从教堂内部迁出,戏剧演出开始由中世纪特定的行业行会承担。

(二)语言问题:

插段的内容来自拉丁文圣经,教堂的唱咏也一律使用拉丁语,随着戏剧的迁出,需要对戏剧语言进行通俗化和地方化的改造。

包括:

1、以歌唱吟咏为主,对白很少进入民间后配乐的唱词变为对白,利于露天演出2、完全使用拉丁语进入民间后渐用本地语言(前期较为庄重的歌唱仍用拉丁语,对白使用俗语,后期则一律使用俗语方言)。

2、神秘剧(MysteryPlay)插段走出教堂,在形式上完全独立,并逐渐发展成中世纪最主要的宗教剧样式,即神秘剧。

神秘剧主要表现圣经中从“创世纪”到“基督再来”的整个故事,以天神、圣徒的事迹为线索。

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和区域流行,出现了若干与神秘剧所指相同或相近但称谓不同的宗教剧名称,后面我们一一举出。

神秘剧的代表:

第二个牧羊人剧成于15世纪后半叶。

它是威克斐连续剧中的第13部。

3、奇迹剧(MiraclePlay):

在英国,奇迹剧是神秘剧的早期名称,可泛指所有的宗教题材剧。

在法国,专指与圣母或圣徒世纪相关的有“奇迹”出现的宗教剧,有的内容与圣经完全无关,共同特点是结尾处只能够有圣母降临解决问题,因此也被成为“圣母奇迹剧”。

奇迹剧在法国很流行,狄奥菲尔奇迹剧讲述一名教士与魔鬼签订契约,最终由圣母解救的故事,当是浮士德在戏剧中最早的雏形。

4、圣徒剧(Saintplay):

指以某个受人尊崇的圣徒或殉教者事迹为核心事件的宗教剧。

12世纪法国行吟诗人让博代尔的圣尼古拉斯短剧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5、圣体剧(CorpusChristi):

神秘剧的别称,因中世纪后期常在圣体节上演,故称圣体剧。

在内容上长侧重择取圣经故事中于耶稣受难情节相关的段落。

圣体剧这一叫法常见于中世纪文献,而神秘剧和连环组剧则是现当代研究者所使用的名称。

6、受难剧(passionPlay):

指描写“最后晚餐”到“耶稣受难”这一段故事的宗教剧,是神秘剧的分支。

7、连环组剧(CyclePlay):

以剧本结构和演出组织形式命名,之由多个科独立成篇的戏剧单元组成的系列剧,也成为“神秘剧组”。

现存的连环组剧主要以英国的四个城镇的名字命名:

约克组剧、切斯特组剧、考文垂组剧和威克菲尔德组剧。

8、道德剧:

14世纪后期,从神秘剧中分化出了道德剧。

主要代表作有坚忍城堡、凡人、人类等。

主要有一下一些特点:

(一)主要角色:

往往是“人类”或“凡人”,或某些概念的人格化,如“天使”、“魔鬼”、“和平”、“权力”、“贪婪”等。

(二)情节简单:

天使(善)和魔鬼(恶)对人类灵魂的争夺,人类往往在一番曲折之后最终得到的灵魂的救赎。

(三)结构简单,世俗色彩更浓厚,是某种道德观念的说教。

(四)通过象征性的角色来暗示对宗教教义的宣扬。

15世纪,宗教剧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一部连环组剧往往由数十个片段组成,形制庞大,人物众多,演出时间很长。

这时期的宗教剧片面追求舞台效果的感官刺激,但从文学和表演角度看距离戏剧艺术本体却越来越远。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英国以宣扬天主教教义为己任的宗教剧的地位,伊丽莎白女王于1559年颁布敕令,禁止神秘剧的写作和演出。

17世纪初,多数的欧洲国家逐渐停止了宗教剧的演出。

(二)戏剧样式小结,神秘剧1、类型:

圣徒剧、圣体剧、受难剧、连环组剧2、特点:

主要表现圣经中的故事,形制庞大,有数量不等的单元连缀而成,演员众多,演出时间长。

奇迹剧和道德剧特点:

篇幅较短,单独成篇,特征明显,适合在固定场所随时上演。

(三)代表作品及阐释,神秘剧:

第二部牧羊人剧一、剧情梗概:

第节到21节都在天寒地冻的旷野,三个牧羊人次第入场,各有抱怨。

然后声名狼藉的麦克进入,虽然牧人疑虑防范,迫他共眠,他仍然趁他们鼾睡之际偷得肥羊一只,回家交给妻子吉儿,她预料羊主会来搜寻,就把羊伪装她的新生婴儿,放进摇篮盖住,然后叫麦克匆忙赶回旷野,像没事人般参加牧人同睡。

次晨牧人发现失羊,果然到他家搜寻,吉儿装成初产呻吟,喝令众人离开。

众人出门以后,想到该给婴儿礼物,于是重返,并坚持要亲吻婴儿,结果真相大白,遂把麦克放到毛毯,把他抛上抛下以为惩罚,直到精疲力尽,睡下休息。

第71节时,天使来报佳音,牧人们于是去伯利恒朝拜圣婴,各献礼物。

最后童贞圣母马莉亚说,上帝独子基督降世,人类苦难即将过去,全剧于是在牧人欢唱中结束。

这一部分的紧凑,与开头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一点,从诗行的数目上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里,一节九行,往往分给三人去说;在开端,第一、二位牧人,每人就有九节。

这开端的21节虽然节奏缓慢,但它不仅意义重要,而且野趣横生。

这三个牧人都是英国的农人,衣不保暖,食不果腹。

第一个牧羊人科尔抱怨地主压榨、劣绅巧取,但是他却敢怒而不敢言。

他渴望正义公平,生活改善,所以在他听到基督的诞生以后,他第一个要去朝拜。

他感动的说道:

“先知已经预言,对像我们这样的穷人,他将会出现。

”第二个牧羊人吉伯抱怨家庭生活痛苦,但是他是个小丑型的人物。

他显然惧内,于是在她背后毁谤她。

不过他言语夸张,难以令人相信,最后反而成为笑柄。

譬如他说他的妻子尖锐如荆棘,粗糙似树皮,眉毛像猪鬃,面容带酸气。

他还说结了婚的男人真倒霉,因为老婆们像母鸡,总是喋喋不休。

第三个牧人多尔是个童子。

他一进来就呼求基督保佑,因为世事越变越坏,今年更风雨特多,洪水遍地。

他还抱怨主人吝啬,自己颐养丰厚,却让仆人忍饥受渴。

他声言怠工,于是把羊群放去吃草,闲荡中不意遇见另外两个牧人,略微交谈之后,第一牧人提议唱歌以消长夜,于是他们来了个三部合唱,结束了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反映着英国当时的社会、家庭和个人。

虽然三人年龄不同,个性各异,但不满现状,渴求改变的心情则一致。

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一听到佳音,又记起了旧约的预言,于是赶去朝拜圣婴。

总观全剧,这一部分是宗教信仰的基础,后一部分圣婴诞生是牧人期望的完成。

就这样,第二个牧羊人剧成功的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个剧本中有关圣婴的部分,可以溯源到上面提到的圣经引文,以及远为逊色的第一部牧羊人剧。

有关麦克偷羊的部分,则取材于当时的民间故事。

作者大胆的将两者融合,至少有两方面的效应。

第一,两部分都与羔羊、婴儿、襁褓、摇篮、献礼有关,然而一个是假,一个是真;一个污秽,一个洁净;一个滑稽,一个神圣;一个是失而复得或得而复失,一个是上帝恩赐,永留人间。

两者既互相对照,又互相陪衬,显示出中世纪的戏剧已由单线条的进行,发展到双线条的呼应。

这与主情节与副情节的交错进行虽然尚有一段距离,但已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偷羊的部分充满了冲突、悬宕、黑色幽默,最后把麦克抛上抛下,发展到闹剧式的高潮。

三个牧羊人要来搜查,麦克夫妇尽量拒绝,这情况本来就富于冲突性。

拒绝不成,麦克假装殷勤待客,吉儿作贼反而诬喊他们为盗,显得非常滑稽。

在牧人搜寻中,吉儿发誓说,“假如我欺骗了上帝,我宁愿吃掉躺在摇篮中的这个孩子。

“表面上,这誓言表示她绝对没有偷羊,实际上,摇篮中躺的正是偷的羊,也正是她想吃的。

最后,在真相大白以前,牧羊人先闻到羊的骚气,又瞥见它的大鼻,疑心重重,然而麦克夫妇犹狡辩多端,不能不算喜剧性的悬宕。

总之,这部分取材于民间,充满了民间趣味,这对当时多为文盲的观众,应该正对味口。

剧情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叙述三个牧羊人与麦克夫妇斗智,终于找回被偷的羊,是流传深广的民间故事;后一部分则进入宗教语境,大体遵照新约路加福音第2章中天使报佳音,牧羊人去伯利恒朝拜圣婴的故事。

两条线索存在巧妙的隐喻关系两部分中均有牧羊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