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32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docx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管理资料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学科分类:

体育卫生美育

课题批准号:

XJK06CTM030

课题主持人:

姜仁炳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保靖县迁陵学校校长

课题单位:

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学校

主要研究人员:

李其南饶强彭秀勤米郁立向仙珍彭勇刚向芙蓉常敏田芳宋开斌彭明军张红向明通黄福耀刘耀明贾宝莉罗媛贾满珍向亚琼孙亚娟曾黎彭延保曾靖

《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下半叶在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自1967年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启动,到1994年《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颁布的30年时间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艺术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艺术教育研究成果。

苏联艺术教育工作者更是对艺术课程的价值做了精辟概括:

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首先是培养人。

日本和西欧国家极其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情感和文化鉴别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艺术继承者。

可见,对艺术课程的理解与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艺术自身而是拓展到个体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层面,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第三十一届大会上,通过了一项《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在世界范围内,承认文化的特殊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保护文化的生存权、选择权和自由权,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财富的源泉,只有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促使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才能保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普世和谐”。

相比之下,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证明,艺术教育成了“贵族教育”。

发达地区及专门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实践开展得热火朝天。

而民族贫困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还相当滞后,他们一方面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学习发达地区及国外的艺术教育先进经验发展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受社会成人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未能从应试教育,“高考”教育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淡化甚至放弃艺术教育;第三,民族民间的传统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未能有机整合,使民族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缺失。

然而,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像花那样“密密疏疏蕊”,似柳那样“长长短短枝”,以她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使“地球村”的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湘西地处湖南武陵山区,与渝、鄂、黔三省市交界,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结缘,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冰箱”、“文化聚宝盆”。

一方水土孕育出灿烂的本土文化,湘西民间美术则是这本土文化中的一座艺术宝库。

湘西民间艺术是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漫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个地域的民族,都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积淀生成了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它是本民族人民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生活方式,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记忆了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演变过程。

我们的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使各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湘西大部分农村学校至今仍然不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农村学校学生不能接受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教学,这种教育上的不公平,无疑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对农村孩子实行人文主义关怀,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应有的艺术教育,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务院批准进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实验区”的唯一市州级单位。

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底蕴丰厚。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艺术形式的变异,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本课题的研究,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和继承民族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在着力挖掘和开发本地区民间艺术资源的前提下,将其有效资源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有机整合,使学校艺术教育在执行新课标的同时,贴近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使学校艺术教学更具生命力。

本课题是基于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为挽救、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利用本土文化艺术,发展学校艺术教育,拓展校本课程开发渠道,整合课程资源,深具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中的 “民族”,专指少数民族中的土家族与苗

族。

因为我校地处湘西自治州,为土家族与苗族聚居地,以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为生发点,挖掘和开发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与校本艺术教育课程开发有机整合。

达到学校艺术教育在与新课标接轨,且融汇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环境,使学校艺术教学与时俱进。

“民间艺术”包括土家族苗族人民各种形式的艺术精髓,文化资源及文化遗产。

土家族艺术资源有:

土家山歌、土家织锦艺术、茅古斯舞、摆手舞、打镏子等,苗族艺术表现形式:

苗歌、苗鼓、苗舞、民间体育、苗画、武术等。

“学校”,在本课题研究中仅局限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

因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法》有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初中教育的一体化学校。

有自身的办学特点与优势,有自身的办学规律,有能力、有条件就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新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学校艺术教育”要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逐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

“整合”之义即我们将着力挖掘民族民间艺术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将其渗透到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中。

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地统一的艺术教育教学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教育的研究理论基础重要内容之一。

从我国古代的孔子时期起,就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强调“礼乐诗书御教”,并将之列为主要课程。

2、文化多样性理论。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文化多样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

3、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著名哲学家胡塞尔、许茨、赫勒等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该理论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日常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意义的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它和我们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比斯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也说过“艺术复兴将是影响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

4、系统论理论。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提倡围绕人文主题进行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习,整合多门学科,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能力。

课标特别强调,教学中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吸取营养,联系个人成长环境去发展艺术能力。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提高学生对其保护和继承意识,建构民族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的传承模式;

2、开发研制学校校本课程,利用民族民间艺术陶冶学生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与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湘西民间艺术的情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对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促进湘西民间艺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探索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互相补充的有效途径,探索农村民族贫困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4、形成课题研究理论观点。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校本课程编制和教材编写。

挖掘和开发土家族艺术资源。

土家山歌、土家织锦艺术、茅古斯舞、摆手舞等等,无不体现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品德和艺术的精髓。

挖掘和整理苗族资源及遗产。

苗歌、苗鼓、民间体育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征服大自然争取幸福的艺术表现形式,苗画、苗锦则是苗族人民对美丽的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艺术再现,有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我们将筛选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民间艺术内容进入地方课程,实现本土文化向课程文化的转化。

2、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开课形式和传承活动方式,建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传承模式。

3、研究民间艺术教育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聚集效应及教育功能,建构课题研究理论框架。

4、研究民间艺术教育传承骨干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

5、整合民族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和教育方法,探索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土家族苗族艺术的历史渊源,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调查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了解程度;调查教师对民族民间艺术掌握程度。

2、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查阅本地区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文献资料,搜集、查找民族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寻求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可整合的切入点。

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人员的思想,开拓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艺术情操,在艺术学习中感悟、吸纳、继承民族民间艺术。

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对研究本身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探索出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可整合的有效模式,在行动研究中不仅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也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和业务素质。

七、研究过程及措施

本课题于2006年6月被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自筹经费课题。

课题周期原为三年,后因种种原因改为四年,到2009年底结束。

四年来,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第一阶段:

2006年7月——2006年12月。

为课题的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拟定了课题了研究方案。

分析了当地民间艺术与我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立了校教科室、学校音乐、美术教师为主要实施课题研究人员,聘请了县教科所的饶强、宋永生、彭秀勤三位教研员为本课题的主要指导人员,负责在理论与方法上给予其他人员的指导。

主持人和学校教科室一起负责课题研究的牵头组织及协调工作。

学校艺术教研组围绕课题组的总任务和总布置,结合自身所长,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方法、途经。

2、组织开题论。

2006年12月14日,县教科所代表课题组邀请了湘西州教科的有关领导、专家,对本课题进行了会议开题论证。

学校教科室以代表课题组参加了开题论证会。

专家们在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同时,也对课题的名称、课题的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方法等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们也作了一些答辨,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教科室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

会后,教科室召集课题组成员全面反馈了课题的开题情况,组织大家对专家意见地了认真的讨论,并重新修改了研究方案。

3、做好文献研究。

为了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作好研究准备,课题组认真做好了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艺术教育的研究氛围越来越浓,教育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专业的艺术学校越来越多,功能化的艺术教育越演越烈。

然而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战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相当滞后,甚至有的是一片空白。

而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濒临于灭绝之象,因此,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

进行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整合,是一项很有意义和联合会的研究工程。

(二)第二阶段:

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民间艺术调查。

课题组组织的民间艺术调查,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调查,采取走访、座谈、共同整理等多种形式,对学校周边地区具有挖根生的民间艺人进行了沟通、探讨。

先后到了水田河镇的苗鼓传承人洪富强老艺家中,访问了土家山歌王田茂忠之子田鹏,与碗米坡镇、普戎镇的土家镏子艺人进行了座谈,走进了吕洞山区的苗族山寨,了解苗画、苗族服饰,到八部大王庙与土家祭司一起探讨土家摆手舞、茅谷斯。

此外,我们还与县文化局、文化馆的专干联系,共同挖掘民间艺术。

在多渠道、全方位的调研基础上,我们发现:

湘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百姓喜闻乐见,艺术价值高;另一方面:

民间艺术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迫困境,青年都去打工,不愿学,老艺人,身体日渐下隆,心有余而力不足。

2、开展教师教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课题组以学校名义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多种甘苦与共的培训活动,课题主持人姜仁炳校长和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学校教科室主任李其南都参加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于06、07、09年举办的课题部门举办的课题培训。

此外,学校还请了当地有挖根生的民间艺人到学校对课题组员中的艺术老师进行艺术专业培训。

音乐老师学习了苗鼓、土家山歌、土家镏子、土家摆手舞、茅谷斯、苗族山歌;美术老师学习了土家鞋垫设计、苗画、苗族服饰设计、陶艺、土家织锦等。

还聘请了文化干部就州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特点和历史渊源等知识向我们课题成员进行了专门的讲座。

通过培训,课题组成员既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为课题研究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3、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课题组走访了大量的民间艺人,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掌握了大量本地的民间艺术资源后,对民间艺术进行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开发,先后将土家鞋垫、土家织锦、苗族服饰、苗画、彩石画、陶艺、沙书、折纸、剪纸、植物造型等引入了美术课堂,将苗鼓、苗舞、土家山歌、土家摆手舞、土家茅谷斯、土家镏子、咚咚奎、土家唢呐、土家木叶等引入音乐课堂,每堂课都渗透了课题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

每堂课的设计都是课题组集体备课,个人教学、集体反思,个人再教的模式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民间艺术的课堂教学。

通过不断地实践,涌现了许多成功的课例。

田芳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美术课《土家鞋垫的纹样设计》、黄福耀老师的《沙书》、常敏老师的《虫虫特工队》、《我为苗衣添彩》、贾满珍老师的《苗族头饰》、宋开斌老师的《彩石画》、贾庆老师的《清明畅想》、贾宝莉老师的《彩虹鞭炮》都是较为成功的美术课例;罗媛老师的《土家欢歌》、向明通老师的《土家镏子》、孙亚娟老师的《土家摆手舞》、刘耀明老师的《咚咚奎》、彭明军老师的《茅谷斯》都是成功的音乐课例。

其中田芳老师的《土家鞋垫纹样设计》和罗媛老师的《土家欢歌》两堂课分别获湘西州美术、音乐赛课一等奖,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课题主挂零 姜仁炳与县教科所的饶强、彭秀勤两位教研员,编写了《美丽的酉水河》的校本教材,目前,已正式出版。

4、承办湘西自治州艺术教育现场会暨湘西州中小学音乐、美术赛课活动。

20007年5月30日——31日,湘西州教育局和湘西州教科院以我校为现场召开了全州中小学艺术教育现场会和湘西州中小学音乐、美术赛课活动。

课题主持人姜仁炳及部分主要研究人员米郁立、李其南共三位同志参与了大会的组织与筹办工作。

课题主持人姜仁炳校长撰写了发言稿,总结了我校近几年抓艺术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着重介绍了课题组是如何整合民间艺术到学校艺术教育之中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和其他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同时,其他县市的兄弟学校也介绍了自己艺术教育的成功范型,为课题组人员扩展了眼界。

米郁立、李其南两位同志负责会场的协调及相关工作的协调。

现场会上还展示了我校学生音乐、美术的才艺。

民族民间艺术在学生身上的展现,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音乐、美术赛课中,我校课题组人员田芳老师执教的八年级美术《土家鞋垫纹校设计》一课获一等奖,课题组人员罗媛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音乐《土家欢歌》一课同获一等奖。

现场会结束了,我校成功申报了湘西州“蒲公英在行动”实验校。

本次现场会暨教学竞赛成功承办,开阔了课题组人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为进一步提好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整合的形式。

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在主持人姜仁炳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

从艺术课程的设置、艺术教材的编写,艺术教育的日常教学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整合中我们突出了“三个重点”,课内普及教育艺术,课外拓展的艺术活动,校内外艺术的学习和竞赛活动;“四个强化”,强化了学校艺术学科质量的提高,强化艺术小组(社团)课余活动的丰富,强化各级各类艺术竞赛活动的开展,强化艺术特长学生的专项培养。

①艺术课程的设置。

我校在开足开齐国家颁布的新标准课程外,在艺术教育特长实验班,每天增设一节艺术课,周末增设两节艺术课。

将课外活动纳入艺术课程之中。

加大艺术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优化艺术课程的独立性。

②艺术教材的整合。

课题研究最初,我们调整了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本地民间艺术有关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采用“增、删、改”的方法,把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

增,即增加民间艺术教育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学生年龄认识特点的艺术形式进行教材;删,即删去艺术教材中,与本地实际相去甚远的,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艺术内容;改,即对民间艺术,进行必要的修改,保形式与艺术特点,赋予新内容。

经过不断的反思、实践,课题组终于编出了校本艺术教材——《美丽的酉水河》。

③艺术教育的日常教学管理的整合。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整合艺术教育的关键。

课题组主持人姜仁炳是学校校长,另一成员和芙蓉是主折学校艺术教育的副校长,米郁立是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此外,学校工会主席张红也是课题组成员。

这些级级领导的亲自参与,为课题的顺利研究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整合艺术教育以优化艺术课堂教学为基础,首先,沟通师生情,融洽师生情,挖掘教材情,使其整合成一股情感流,流淌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起其次,从机械的集体模仿走向独立的自主创新,我们的艺术课堂不强调学生得到多少专业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提高了艺术的审美修养;最后,运用游戏、竞赛、讨论、器乐进行课堂的方法,积极创造材料,提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此外,把现代教学媒体引进课堂,与传统教学手段成互补。

·整合艺术教育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艺术教学活动为载体。

课堂组构建艺术活动系列、艺术实践系列、社会服务系列、艺术展示系列。

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感受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

同时,也拓展了艺术教育的途径。

·整合艺术教育以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为主要内容。

课题组将其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稳性课程。

学生自己动手美术校园,用自己的画妆扮校园,用自己的歌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另外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艺术节,为师生们提供艺术展示的平台。

·加大投入,为整合艺术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每学期,学校为课题组的艺术教育购置艺术设备不下伍万元,保障艺术教育有教室、有场地、有器材。

·寻找专家引领。

本课题得到了州教科院、县教科室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课题组主持人曾多次到州教科院咨询有关专家,与县教科所专家共同制订修改研究方案。

并聘请他们下来培训课题组教师。

此外,课题组还派专人到省教科院参加培训,当面聆听高级别的专家指导。

在这里,课题组全体成员要郑重感谢刘宇新老师、符顺忠老师、宋永生老师、彭秀勤老师、饶强老师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

7、将课题研究与“蒲公英”课题研究相结合,相益得彰。

我校于2006年10月被批准为“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校。

我们课题组从“蒲公英在行动”课题组那学到了研究方法,打开了研究思路,反过来,我们的课题研究也丰富了“蒲公英在行动”课题的内容,两个课题结合起来研究,相益得彰。

我课题组先后四次分别派课题组成员宋开斌、贾宝莉、常敏、李其南四位同志参加“蒲公英行动”课题组的阶段汇报、交流,均收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8、注重提炼,积累研究成果。

课题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特别注重及时在研究过程所获得的认识、观点、反思记录积累下来,并不断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文章。

目前,课题组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共有7篇。

课题组的重要成果——《美丽的酉水河》校本教材已经出版。

9、做好成果的推介。

课题组不仅注重研究的成果更注重成果的推广与实用。

2008年01期的《湘西民族教育》我刊登了我校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2006年——2008年,我校先后四次,在“蒲公英行动”课题成果报告会上,介绍我校课题成果,均获得好评。

另外,在城乡联动教研过程中,我校多次运用课题成果与联动学校共享,帮助联动学校共同发展艺术教育,先后到清水坪学校、大妥学区、碗米坡学校进行联运,送教下乡。

引起良好反应。

目前,课题组编写的《美丽的酉水河》这本校本教材,已在我县好几个学校发行使用。

(三)第三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9月。

为课题结题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

课题组每位成员对四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

特别是艺术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的探索与研究,写成总结材料,课题主持人对课题所有的研究资料,成员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

2、撰写研究报告。

在对四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主持人认真撰写了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经过了有关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申请结题。

按省规划办的要求,做好所有材料准备,向省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聘请专家结题。

八、研究结果

1、促进了课题成员的专业成长。

回顾四年研究之路,不少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的路上取得了迅猛发展。

主持人姜仁炳破格评上了小中高。

向仙珍、常敏、彭延保被评为倒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竞赛获一等奖的有3人次,二等奖的4人次。

课题组成员向芙蓉在课题研究期间被提拔为副校长,我校教科室也因课题被评为“十佳教科室”,另一位成员田芳被评为州“十佳教研之星“。

2、编写开发了《美丽的酉水河》样本教材。

3、带动我县开发民间艺术教育的热潮。

目前,我县对民间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课程开发,已由过去的星星之火变成了今天的燎原之势。

吕洞山区不少学校把苗鼓引入学生的课堂,引进学生的课余生活;碗米坡学校把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开发为校本教材;清水坪学校、大妥学区、毛沟学区热火朝天的将民间艺术引入我们的学生课堂。

4、构建了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模式。

“调查开发”——“培训教师”——“实践活动”——“反思完善”是课题组经过四年研究得出的“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整合的有效模式”。

调查发现:

从文献中,从民间艺人、土家那里寻找民间艺术,然后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性较强的作为艺术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培训教师:

请专家、民间艺人对教师进行培训。

实践活动:

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亲身体验,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

“反思完善”:

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教师都认真反思,集体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

5、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大量学生在各种艺术类比赛中获奖。

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新华杯”美术摄影大赛有86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1人获全国“新华杯”美术摄影大赛新苗奖;2人获全国中小学优秀美术书法摄影比赛特等奖;参加中小学优秀美术书法摄影比赛有37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参加省“幼儿小画家大赛”获金奖4人,银奖4人,铜奖8人;学校参加州“幼儿绘画”、州“学生书法美术摄影”大赛获奖90人次;县“幼儿绘画”、州“学生书法美术摄影”大赛获奖34人次;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