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18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芜湖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测评

高三文综试题

1.学者许倬云曾说: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问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问的关系。

”可知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故选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所述与题意无关,排除。

2.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

后来刘贺墓出土了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A.郡国并行制已废除

B.《汉书》记载不足为信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答案】A

【解析】依据史实,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被废除,故选A;B项所发错误,排除;材料与儒学正统无关,排除C,D。

3.“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

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答案】B

【解析】唐代初期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此时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后来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到宋代政事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行政机构也就是中书门下,也就是说相权在集中扩大,故选B;

4.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问,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

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

5.根据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1877年芜湖正式开关,下面是芜湖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折线统计图。

材料信息反映这一时期的芜湖

A.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缓慢

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趋于瓦解

D.日益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芜湖自从开设为通商口岸,贸易额开始增加;故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故选B;其他想象知识表象,并非本质,排除。

6.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曾反驳宋教仁等人的内阁制主张,而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却称赞内阁制:

“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

”其态度的变化是

A.为了维护民主共和

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模仿法国政治体制

D.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深受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影响,模仿法国政治体制,故选C;维护民主共和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与材料意义相反,排除;结合史实,并未形成灵活的立法机制,排除D。

7.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

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一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反映了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B.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

C.国际局势变化影响中国抗战

D.美国支援是打败日本的重要因素

【答案】B

【解析】结合史实并依据材料可得,中国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故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进程,故选B;抗日战争的胜利最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民的抗争,排除D,其他选项皆可排除。

8.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我国的东北和新疆“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

并不订第三国的资本或其他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胡关、会杜与团体的话动。

”该《补充协定》

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

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答案】C

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维护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

”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

B.公民意识决定了人际关系

C.由公民用体构成自治性的社会

D.城邦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反映城邦是民主自治形式下,由具有议事和审判权力的人构成的公民团体,有利于公民行使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公民意识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公民是本邦的成年男性,外邦人和奴隶都不属于公民,C项错误。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

10.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

”“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

”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

A.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B.前后具有继承性

C.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D.本身具有阶段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熊彼特主要说明了英国贸易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性,故选D;材料与阶级支持无关,排除A;继承性与题意相反,排除B;结合史实可排除C项。

11.1921年3月,得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A.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B.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D.促进生产关系根本变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1921年、外国革命者的话、西方人士的话等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列宁当时要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

而新经济政策则是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A;并未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排除B;苏俄发展社会主义,排除C;D项说法有误,排除。

12.阅读下图:

图中的折线表示2001-2016年世界贸易增长百分比,长条图代表的是片面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WTO成员国,其中深色部分表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浅色部分表示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全球化过程中

A.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B.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

C.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故选C;由材料看不出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排除A;

B项与题意无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并未体现,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动力和物质条件。

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是起决定作用的,而且它们在启动阶段是起主导作用的。

——白少飞《以大历史观看待中目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进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社会转型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由此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1)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

被动开放:

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

经济起步:

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

政体变革:

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背景比较:

中国:

政治: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

闭关自守。

西方:

政治: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对外:

殖民扩张。

特点比较:

中国:

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西方:

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

启示: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

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

社会变化(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演进:

被动开放:

鸦片战争,开启了社会转型之门;经济起步:

洋务运动,工业化的起步;政体变革:

辛亥革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旧思想。

(2)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比较:

中国:

政治: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

闭关自守。

西方:

政治: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对外:

殖民扩张;特点比较:

中国:

外源性,外在压力下被迫转型,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西方:

内源性,是内部更新突破旧体制自然发展的结果;第二小问,启示: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开放与交流融入世界潮流;社会变化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变化中不断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桌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

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

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北大讲堂和撰写小说等方式,揭露和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他们不仅不承认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传统的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否定的做法,冲击了传统文化。

示例二:

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他们提倡新文学,如白话小说等。

这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解析】结合材料“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并结合所学可分为两种观点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两方面阐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

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

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

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

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

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

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戮辱:

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

范围有所扩大,频率大幅度增加;获得荣耀更丰厚;重视监察;与官员的考核升迁紧密联系。

(2)影响:

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实现了官员光宗耀祖、显耀门楣的愿望;有利于规范吏治,劝善惩恶;加深了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可以从封赠的范围、封赠的频率、封赠获得的荣耀更丰厚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要分角度进行论述,例如,封赠制度改革在积极方面的影响主要突出扩大统治的基础、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官员们传统的光宗耀祖的愿望等,而封赠制度改革在消极方面的影响主要突出对妇女的束缚加深等。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例如,本题的第一问。

16.【历史——选修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1922年2月6日,美、英、

法、日、意、中、比、荷、葡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领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此“公约”的主要内容有: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成多国订立务约或协定或协议成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缔约各国协定无论何时遇有某种情形发生,缔约国中之任何一国,认为牵涉本条约规定之适用问题,而该项适用宜付诸讨论者,有关系之缔约各国,应完全坦白互相通知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教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并剖析其实质。

【答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战胜国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美国需要确立在远东地区的优势地位。

(2)内容:

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维持各国在华商业机会均等;建立共同侵略中国的同盟。

实质:

将中国重新置于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之下。

【解析】

(1)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美国远东利益等方面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等信息可从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维持各国在华商业机会均等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建立共同侵略中国的同盟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关于《九国公约》的实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将中国重新置于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之下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

1.审设问,明确设问“历史背景”、“内容”、“实质”;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评地区的矛盾”“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历史背景”“内容”“实质”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17.【历史_—选修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曾说:

“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

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口”青年时代的粱漱溟一度崇信康、粱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

康有为、粱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

然而,当历史进入1911年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

粱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壁的“新孔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答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从崇信改良主义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到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建立新孔学。

(2)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结合材料“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崇信改良主义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到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建立新孔学。

(2)结合材料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壁的“新孔学”并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