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经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14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循环经济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循环经济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循环经济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循环经济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经济.docx

《循环经济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经济.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经济经济.docx

循环经济经济

(一)创建地区基本情况

1、创建地区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区域概况:

行政区划

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49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10平方公里。

总人口224.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2.2万人,乡村人口72.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8.35万人,是一个由汉、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

县区

乡镇街道

办事处

街道办

事处

社区居

委会数

村委

会数

总计

72

27

23

22

145

931

一、市区

28

6

22

102

103

城东

9

2

7

31

20

城中

8

1

7

28

32

城西

6

1

5

20

13

城北

5

2

3

23

38

二、县

44

21

23

43

828

大通

20

9

11

22

289

湟中

15

10

5

13

393

湟源

9

2

7

8

146

单位:

 

地理位置

西宁市市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5′,北纬36°43′。

地理特点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2295.2m。

四周被拉脊山、日月山、达坂山环抱。

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全域的三面环山,构成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延展、以西宁盆地为代表性地段的湟水中下游河谷盆地。

盆地境内最高海拔4620米,最低海拔2173米,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河流密布。

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产业重镇,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

运输为主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铝锭、特钢、铁合金、数控机床、明胶、藏药、藏毯、特色农畜产品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

有色金属、冶金、医药、建材、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和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轻金属、硅材料和中藏药为重点的新型产业群正在崛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已在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技术创新中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区位优势也决定了西宁市在我国对青藏高原的开发、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气候条件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冬无严寒,夏不炎热,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345毫米,年最大蒸发量2095.8毫米。

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

夏季日最高气温为31℃,冬季日最低气温为-18.7℃,5月到9月日平均气温在11—17℃之间,七月间日平均气温17.2℃,是天然避暑胜地。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1.09亿元,增长15.0%。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48亿元,增长3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46亿元,增长17.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77亿元,增长21.0%。

(3)产业结构情况

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1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39.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0.40亿元,增长11.8%,对GDP的贡献率为34.53%,拉动经济增长5.1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7:

51.6:

44.7

第一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

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5.3%。

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83.2万亩,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75%以上。

粮食产量24.31万吨,油料9.25万吨,蔬菜75万吨,肉类总产量7.53万吨,西宁市列入全国第三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

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3100栋、畜棚4000栋,建成各类养殖基地55家。

33项灌区改造工程完成投资8600万元,改善灌溉面积6.67万亩。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着眼,将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带动农牧户增收”三大产业体系,构建了“绿色种植—规模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有机肥料综合利用”为内容的“四级循环”产业链,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产业

作为青海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制定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实施意见,“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活动成效显现,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推进工业“双百”行动,单晶硅、专用改装车、高弹铬铁、铝板带箔、高性能锂动力电池、地毯纱等项目建成投产。

工业运行呈现企稳态势,实现工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15.2%。

园区经济集聚效应凸显,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27.4%,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3%。

推进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57亿元,同比增长21.31%,其中第二产业完成40.49亿元,同比增长32.22%。

主要是工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完成投资38.21亿元,增长34.95%,拉动投资增长14.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11.8%。

出台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扶持发展家庭宾馆、经营性服务业等方面的政策意见,开展了“夏游西宁”主题节庆活动,西宁市再度入选年度“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2亿元,增长33.9%。

新华联广场、西城天街等商业综合体开工建设,将推动城市传统商贸业态升级。

会展经济发展迅速,全年展览面积累积达29.8万平方米,增长51%。

支柱产业情况

畜牧业作为西宁市农业支柱产业,西宁市的畜牧发展从龙头上抓,种草养畜,发展优质牧草,使它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从而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西宁市从明年起将拿出1000万用于种草养畜的扶持资金,争取形成农业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体系。

通过大发展,有效地解决城市的肉禽蛋奶的供给,让西宁的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西宁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有: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上述八大支柱产业占西宁工业总产值的92.32%,对西宁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西宁市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常抓不懈2004年西宁市已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同时,西宁市与省内各州县积极合作,打造了环西宁的“中国夏都”旅游圈,逐步确立了“中国夏都”旅游城市品牌。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投资环境日趋优化。

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西宁的城市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城市建设水平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宁旅游,旅游市场不断健康发展,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西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宜避暑的特点,打造了“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品牌,并进行了注册。

实现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西宁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青藏铁路开通后,西宁作为青藏铁路的起点站,引起世人的注目,我们抢抓机遇,及时提出了“天路起点”旅游品牌,并与“中国夏都”旅游品牌有机结合,形成了大品牌。

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也荣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重点产业情况

西宁市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刻研究和攻关,使优势重点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全市重点产业。

其中,通过对铝、铜、铅、锌等初级产品深加工技术的重点研究,解决了生产回收率低、生产工艺老化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通过对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等技术攻关,带动了本地光伏企业的发展壮大。

通过中华被毛孢发酵菌丝繁育、沙棘5-羟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项目的实施,使全市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还有通过铅冶炼节能减排技术、锌浸出渣回收精铟技术、高含盐含氯明胶废水光合细菌处理工艺等29项关键技术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经济发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

(4)产业布局情况

各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

围绕西宁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区四园”为中心,实施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工程、工农复合型循环农业工程、循环型社区工程、清洁生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绿色建筑工程、绿色交通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建设好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等一批重点项目。

园区

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户西宁,随着多个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开工,城南新区和东川东业园区、生物产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分别完成投资3.19亿元、14.33亿元、4.18亿元、8.53亿元,分别增长45.09%、134.61%、397.8%和194.21%。

园区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总体目标,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

自建区以来,集中了近千家优质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家,占西宁市的70%;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0%和30%。

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7.77亿元,同比增长26.71%,占省会西宁市工业增加值的55.51%。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个园区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已成为西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从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了解到,今年,开发区的四个园区将继续按照各自定位,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人才高地、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力,闯出一片新天地。

  南川工业园区——今年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在建设“出口型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锂电、风电、LED等新兴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推进园区“产城一体化”步伐。

打造“中国藏毯之都”及打造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将特色毛纺产业和以锂电产业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确定为园区主导产业。

同时,启动园区中心商务区建设,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

  东川工业园区——全年计划安排31个工业项目,重点抓好硅材料光伏产业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逐步完善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原材料、生产、销售等上下游生产环节的配套和对接。

鼓励企业通过战略转型、关停并转、改造提升一批、淘汰推出一批,加快园区产业升级。

同时,东川工业园区还将拨付5000万元,专项用于中小企业发展、技术改造等项目。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生物园区在发展定位上也有所提升。

今年,生物园区将建设人才高地,大量引进新型产业发展的紧缺性人才,选择省内外与园区内产业相关的几家大中专院校或科研院所作为园区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多科学的自有人才。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和品牌宣传力度。

  甘河工业园区——作为西宁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先驱园区,今年甘河工业园将继续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解决有色金属冶炼及其初级产品加工中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问题。

在招商方面也将优先考虑绿色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引进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工业先进和环保装置先进的优势项目,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努力把甘河工业园建成我省工业园区中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产业集群

产业链延伸,建成投产了青海金阳光600万平米高性能高压化成箔、青海电子材料公司1.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生产线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的鲁丰鑫恒60万吨铝板带箔生产线、桂鲁化工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盐湖海纳公司盐化工一体化项目等。

节能减排,建成投产了青海永晟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青海锦宝年产1.1万吨新型节能环保保温材料等项目,正在建设的高原太阳能公司年产15万平米太阳能光热利用及10万平米节能门窗项目、青海百通余热发电等一批项目;资源循环利用,建成投产了青海恩泽5万吨有机肥项目、青海德吉5000吨再生胶生产线等项目,正在建设的青海荣浩5000吨废旧塑料加工木塑系列产品项目。

(5)社会发展情况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西宁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西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新农保参保率达92%。

为困难群体发放低保金1.75亿元,其中临时补贴5307万元。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取得明显进展。

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湟川中学、二十一中迁建项目交付使用,建成了西宁一中、胜利路小学等44个校舍安全工程和10所幼儿园。

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大通县和湟源县医院住院急救楼交付使用,6个卫生监督所和4所乡镇卫生院项目进展顺利。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村村通”建设等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嘉禾数字影院投入使用。

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大。

实施了72个村整村推进和10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惠及4.7万人。

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

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西宁特色的社会管理“三加六”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

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0个,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6)发展定位与优势

 1、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

青藏铁路开行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5条线路。

今后还将依托拉萨火车站,向东建设拉萨至林芝、向西建设拉萨至日喀则、向南建设日喀则至亚东等3条青藏铁路的支线,敦煌铁路也即将与青藏铁路对接。

中国正在谋划西南部的南亚陆路大通道,由青藏铁路向南延伸经亚东出境,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形成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通道,成为中国通往南亚乃至南亚国家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一条南亚大动脉。

西宁作为进出西藏的必经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其中青藏铁路更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黄金通道”。

历史上西宁就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之称。

青藏铁路使西宁的这一地理优势更加显现出来,使西宁成为全国重要关节点和交通枢纽。

2、发展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显

西宁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从不沿边不靠海,相对于对内地是边疆、相对于边疆是内地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心城市从全国看,西宁处于我国近西部和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西部,是东部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可以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

从青藏高原看,西宁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区和牧区、汉藏文化的交汇点,是联接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是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可以成为青藏高原开发开放的先导示范区,对辐射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西宁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青藏高原发挥交通通讯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经济与技术开发中心、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商住休闲中心的作用,成为青藏经济带对外开放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消费和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城市。

3、创新窗口作用更加显现

作为起点城市、中心城市,西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青海的形象,代表着青藏高原的形象。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宁市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趋现代化,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为全省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西部,西宁可以辐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甘肃西部、四川北部约230万平方公里、14座城市、140个建制镇、近1000万人口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西宁是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跳出西宁看西宁,为全省提供服务,为青藏经济带发展提供“试验田”,为青藏经济带发展创新机制、创造经验、提供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在全国东中西互动加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交通、信息、物流、人流的发达,极大地提升了西宁的“窗口”地位。

4、发展基地正在形成

西宁是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交通便利,背靠省内丰富资源,应当成为青藏高原发展的基地。

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盐湖的硼、锂、铯、钾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测算:

硼、锂、铯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0%、12%和26.7%。

钾资源约占我国资源量的14%。

世界著名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横贯全区,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金属资源成矿背景与找矿潜力最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典型的成矿带有巴颜喀拉——甘孜构造——成矿带、羌塘——三江构造——成矿带、祁连构成矿带、昆仑构造——成矿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成矿带。

仅藏北“资源走廊”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6万亿元,显示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

在矿产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占有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青藏高原作为全国经济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最容易得到发展的是矿业,利用青藏铁路,走依托矿业发展经济的模式,不仅可以使西藏、青海走上资源开发的“快车道”,成为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基地,而且为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加速器”,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而辐射青藏高原乃至更加广阔的西部地区,更快地向全国以及南亚拓展。

6、优先发展旅游业

从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目的地西移的趋势,必将在世界屋脊上打造出系列世界旅游绝品,打造出世界旅游之巅。

首先,要针对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

作为顶级旅游品牌,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广大的国际市场,要定位在欧美高端市场。

全力提升“中国夏都”品牌。

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切实在文化和内涵上下功夫,完善“行、游、住、吃、购、娱”等旅游系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使游客由看一看变为参与进去,由一日游变为数日游。

第三,在体现特色中实现地区的互补效应。

3、重点发展特色经济

西宁要利用在全省首位度高的优势和青藏线起点的优势,主动牵头,积极引导,发挥龙头作用,依托省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项目,逐步由卖资源向卖产品发展,由卖初级产品向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移,努力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西宁打造成青藏高原的工业中心,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全国以资源加工转换制造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城市;大力实施“西繁东育”工程,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经济与技术开发中心。

同时要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把西宁培育成大企业在青藏高原的总部基地。

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按照省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主题,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战略,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把循环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发展思路,制定实施办法,积极把循环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投资、保增长的重大举措,扎实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各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概括起来,西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突出表现为:

园区发展注重引入“补链”和“补环”等互补性强、产业链延伸度高的项目,社会层面积极推动废旧物资回收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和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其中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已成为国内典型的成功模式。

2、创建地区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1)资源情况

1、土地资源

根据《西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西宁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为7.4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32%。

耕地1.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9.73%;园地3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4%;林地1.1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12%;牧草地3.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4.60%;其他农用地0.4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84%。

建设用地面积0.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5%。

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0.2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66%;交通运输用地27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37%;水利设施用地8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

未利用地面积781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53%。

其中,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未利用土地73302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93.80%;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及永久性积雪等其它土地114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6.20%。

西宁市全区域主要土壤类型有:

1、栗钙土

栗钙土主要分布于河湟地区中低位山地,是在温和半干旱条件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

2、灰钙土

灰钙土分布于河湟地区海拔2300~2500m以下的地区。

成土母质为黄土、红土等。

土壤质地多为砂壤。

灰钙土亚类有灰钙土、淡灰钙土、耕灌灰钙土。

3、黑钙土

黑钙土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两侧和西倾山北侧。

海拔2600~3300m,上接山草甸土,下接栗钙土。

该土类多见于半阴坡半阳坡,也见于阳坡。

土壤质地为中壤和重壤。

4、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分布于针叶林带内的草甸植被下。

主要植被为山地草甸和灌丛。

2、水资源

湟水发源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包科图山麓,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海晏县后,由西向东从托落图流入西宁市境内的湟源县,再经湟中县、市区,从小峡口流出西宁市,境内流程95.9公里,占干流总长25.5%,境内流域面积7335km2,小峡口以上湟水流域面积11220km2,分别占省境内湟水流域面积的45.7%和69.9%。

在市境内汇入湟水的各主要支流约有56条,主要有药水河、南川河、小南川河、云谷川河、康城川河、盘道河、西纳川河、石灰沟河、北川河、宝库河、东峡河、黑林河等。

另外有黄河一级支流群加沟河,发源于群加乡的上圈村,流经群加土坑村经海东地区的化隆县支扎乡汇入黄河,境内河长10.5km,流域面积79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90万m³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全长301km,流域面积13000km2,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湟水河西宁段汇流面积为9022km2。

湟水河干流西川河由多巴进入西宁市,在市区内接纳了北川河、南川河和沙塘川河之后,于小峡出境,过境长度35km。

1、地下水

西宁市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储量6.98亿m3。

湟水干流进入西宁市盆地后,不断接受两侧地下水的泻出补给。

湟水盆地地下水自扎麻隆峡谷开始由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至小峡口地下水全部泻尽。

地下水储量905.3万m3,可开采量271.6万m3/年。

2、河流

西宁市全年径流量18.94亿m3。

黄河流域一级支流湟水河贯穿于西宁市辖区。

湟水河发源于海晏县包图呼山,自西向东,至吧浪村进入西宁,经小峡出境,区间自上而下汇入云谷川河、北川、沙塘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