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063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docx

楹联故事免费范文

  篇一:

我与楹联的故事

  我与楹联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触摸楹联的脉搏》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楹联这个词的时候啊感觉还很陌生,毕竟我们只在对联上见过它,后来有人给我提及它是由5000多年前一个小故事发展而来了,我顿感神奇至今才发现对联,楹联就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也曾经有过介绍,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相同。

  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对联,更为对仗,“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清代年间某一户人家的家训。

旨在劝诫后人:

珍惜衣食并非是为了节俭钱财,更是聚德积福,要想获得名利上的双收就不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拼搏上进“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这是辉煌过商界的一句微商格言。

只在劝诫后人“读书和营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告诫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宽阔豁达的心胸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佳行译言,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看来这些楹联我仿佛试讲古人的智慧重新翻腾了一遍,那些光辉的思想就如同是翻涌在水中的鱼鳞,

  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于是我紧握住了楹联的脉搏,试图聆听他更多的倾述。

  在他跳动的脉搏声里,我听到了杜甫草堂前的”异代不同时,如问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听到了武侯祠旁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我听到了岳阳楼前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种比诗歌更加精简凝练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想,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娇子,那么楹联可以算作是楹联的娇孙了。

  然而人之垂暮犹如日薄西山,楹联也是如此,众所周知,楹联起源于五代,盛于清朝,事实上清朝出来小说之外,对联在民间也是很流行的,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熟知了很多关于楹联的趣事,解晋讽富豪,唐伯虎巧对神童,纪晓岚奉旨联队等等,无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机智敏捷,不过走到现在,楹联似乎被我们忙碌的生活遗忘了,毕竟现在用的少了,过年也就张贴你把一幅,但真正会想古人一样咀嚼其文,推敲其意的又有多少人呢?

于是我有听见了他的叹息,像散烟的火炬,像南雁的哀鸣,我忧虑了,我怕我与楹联的故事的走到这里停止。

  到这里我与楹联的故事就结束了,在这里更多的是我是在向大家发出一种呼吁,呼吁大家能了解了解这位老者,从而将它的睿智传承下来!

  篇二:

有关对联的小故事

  妙趣春联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伞铺酒馆合写春联

  山西有两兄弟双合门面开了一家铺子,长兄经营纸伞,老弟经营汾酒。

商店开张营业那天,兄弟俩特意请当地名流写了一副对联: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春联贴出后,看的人特别多,都夸这联写得好。

上联以“打得开,收得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雨伞的形状,又诙谐地展望了店里的生意行情;下联用“醒的少,醉的多”绘声绘色地摹写酒馆的热闹场面,又劝谕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联语寓意深刻,因此招徕了不少顾客。

  3、巧借春联度过年关

  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

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

  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

“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

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4、两副奇特的春联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

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

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

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5、巧写春联“讨”来年货

  明朝时候,福州有个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们都称呼他为徐五。

他家一贫如洗,四壁悬空,凄冷之清,难于言状。

但他很有文才,深得乡里称赞。

  一年除夕,家里无米过年,他面对穷困生活,徐英发出了感慨,写出一副绝妙对联,一大早就贴到房门上。

那对联是:

鼠因粮尽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对联一经贴出,众人议论纷纷,同情的人们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徐英。

这一年,徐英过了一个好年。

  6、九九迎春联

  我国有数九的风俗,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个“九”,算到八十一天,称为九九,到时,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有个农民创作一副“九体”对联: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上下联各九字,每字皆九划。

把这对联写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尽了,已到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了。

  7、“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为屠夫写的春联

  8、我国最早的春联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

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

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

“余庆”就是余福。

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

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

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

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

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

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9、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

“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10、纪晓岚为友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

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

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

“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

”友人道:

“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

“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

”友人道:

“一般。

”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

“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

”友人不解地问:

“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

”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11、乾隆妙对赠长寿老人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相同,结果相等。

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

下联中“古稀”,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12、乾隆对联戏人

  相传,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人。

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

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

“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

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

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

“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二字拆开。

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

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出几点。

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

“‘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

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

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

  他解了围。

据说,打那以后,乾隆皇帝再不轻易用对联戏人了。

  13、乾隆与纪晓岚回文对

  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

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

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

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

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

据说后人对此也有一副对联是: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4、苏东坡哑联兴味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15、祝枝山对斗三个秀才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因此远近闻名。

  有一次,他来杭州游玩,人们慕名相邀,求联索书者络绎不绝,把个祝才子忙得不亦乐乎。

不料好事多磨,无意中得罪了杭州城里的显宦徐某,说祝枝山卖弄学间,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一天,徐某邀集城中三个最富才学、自命不凡者,要与祝枝山斗对。

  三个秀才洋洋自得,有备而来。

甲秀才欲夺先手,有心刁难,出一上联曰:

  屋北鹿独宿

  五个字全用的是同韵字,难度不小。

祝枝山成竹在胸,随口对日:

溪西鸡齐啼

  用的也都是同韵字。

  篇三: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

“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

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

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

“此乃绝对也!

”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

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

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

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

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

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

“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

“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

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

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

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

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

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

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

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

“我来对下联”。

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

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

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

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

(1)。

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

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

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

“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

“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

“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

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

”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

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

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

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

(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

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

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

“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

”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

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

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

  家典故。

他认为真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

  

(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

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

(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

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庆元进士。

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

“收放心,养德性”。

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建文进士,授编修

(1)。

为明代有名学者。

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

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

“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

“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

(1)官名。

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

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

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

“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

“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

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

“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

”心想,再出一对试试。

于是,老伯开口:

“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

”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

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

“敬请老伯教

  诲”。

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