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949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各论教案.docx

微生物各论教案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purulentbacterium)

一、概念:

化脓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二、分类:

1. 化脓性球菌:

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

               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2. 化脓性杆菌:

G-,大肠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模式代表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球菌,典型排列方式为葡萄串状,无特殊结构(体外)

2. 培养特性

温度:

28-38℃(37℃);pH:

4.5-9.8(7.4)

培养基:

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繁茂并形成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菌落:

中等大小(1-2mm),圆形,光滑,不透明,各种脂溶性色素

3. 生化反应

4. 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类型,分为三种:

主要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

白色

白色或柠檬色

血浆凝固酶

α溶血素

SPA

甘露醇发酵

致病性

5. 抗原结构

(1)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

性质:

①细菌细胞壁的表面蛋白

②可与人类、豚鼠、小鼠等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以下作用:

a.    抗吞噬

b.    损伤血小板,引起超敏反应

c.    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

(2)      荚膜:

黏附作用

(3)      多糖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为磷壁酸中的组分,分为两群

A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B群――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

6. 抵抗力

(1)      抵抗干燥,热(80℃,30min),盐(10-15%)

(2)      碱性染料敏感(结晶紫,龙胆紫)

(3)      耐药菌株迅速增多

二、     致病性

(一)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表面结构:

SPA,荚膜等

(2)酶类:

①           凝固酶(coagulase):

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分类:

a.游离凝固酶(freecoagulase):

分泌至菌体外的蛋白质,作用类似于凝血酶原物质,使血浆发生凝固(用试管法测定)

        b.结合凝固酶(clumpingfactor):

结合于菌体表面,是菌株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用玻片法测定)使菌体凝集。

☆    作用:

a.抗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b.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毒素(外毒素)

①    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

损伤细胞膜的细胞毒素,分为α、β、γ、δ等。

 α溶素性质:

a.不耐热的蛋白质

b.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c.对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及多种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

d.       经甲醛脱毒后可制成类毒素

②杀白细胞素(leukocindin):

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作用部位:

细胞膜

 

③肠毒素(enterotoxin):

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

 性质:

a.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耐热100C,30min

       b.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④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toxin,exfoliatin)

 所致疾病: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⑤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所致疾病:

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  超抗原(superantigen)

         概念:

超抗原是指那些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便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直接激活T细胞增值,使其能释放细胞因子(IL-1,IL-2,TNFα和INF-γ等)的抗原。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

(三) 所致疾病

1. 侵袭性疾病:

侵入机体导致化脓性感染

(1)      局部感染:

疖,毛囊炎,伤口化脓,肺炎,中耳炎

(2)      全身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2. 毒素性疾病:

外毒素引起

(1)      食物中毒(肠毒素)

(2)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引起)

(3)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表皮剥脱毒素)

(4)      毒性休克综合症(TSS,由TSST-1引起)

三、     免疫性

天然免疫力,患病后也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样品采集:

痰(上呼吸道感染)

         血(骨髓炎,心内膜炎)

         食物,排泄物,呕吐物(食物中毒)

         中段尿(膀胱炎)

         脑脊液(脑膜炎)

1. 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

2. 分离培养和鉴定

3. 药敏试验

4. 肠毒素检查和动物试验

五、     防治原则

附: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1.致病性:

   细胞壁外黏质物

               血溶素(βγ)

2. 所致疾病:

①泌尿系感染----急性膀胱炎

②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败血症

④术后感染

3. 检查与防治

第二节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分布广泛,少数致病,主要致病菌为A组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分类:

1. 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①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streptococcus)----产生甲型溶血(α溶血),草绿色溶血环,条件致病菌

②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us)----产生乙型溶血(β溶血),透明无色溶血环,致病菌

③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γ-streptococcus)----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

2.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的多糖抗原不同分群,20群

对人致病者90%属A群,多数产生β溶血

3. 根据对氧的需要分为:

需氧,兼性厌氧,厌氧性链球菌

一、  A群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球菌,链状排列,无芽孢,鞭毛,早期有荚膜

2. 培养特性:

 兼性或专性厌氧,温度、pH无特殊要求

培养基:

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液,血清,葡萄糖等。

菌落:

微小菌落(直径0.5-0.7mm),灰白色,表面光滑,β溶血

3. 抗原结构

  ①  多糖抗原(C抗原):

细胞壁多糖组分,群特异性,分群基础

②        蛋白质抗原(表面抗原):

型特异性,A群链球菌M蛋白与致病性有关

③        核蛋白抗原(P抗原):

无特异性

4. 抵抗力

不耐热,耐干燥,少有耐药菌株

(二)致病性

  Ⅰ.致病物质:

                侵袭力:

细胞壁成分,胞外侵袭酶类

     毒力

毒素:

外毒素

1. 细菌胞壁成分

(1)      脂磷壁酸(LTA):

围绕在M蛋白外层,增强细菌对敏感细胞的黏附性

(2)      M蛋白(Mprotein):

抗吞噬,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引起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

(3)      肽聚糖:

致热,溶血小板

(4)      细菌胞壁受体:

有利于黏附

(5)      F蛋白(proteinF):

有利于黏附

2. 侵袭性酶类:

(1)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分解透明质酸,有利于病菌扩散

(2)      链激酶(SK):

耐热,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扩散

(3)      链道酶(SD):

降解脓液中的DNA,有利于病菌扩散

3. 外毒素类

(1)      致热外毒素(pyrogenicexotoxin)

性质:

a.由带有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

     b.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c.热稳定蛋白质

     d.具超抗原作用

(2)      链球菌溶素(streptolysin)

作用:

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血小板

分类:

链球菌溶素O(streptolysinO),链球菌溶素S(streptolysinS)

 

链球菌溶素O(SLO)

链球菌溶素(SLS)

有-SH基团,对O2敏感

   O2

-SH      S-S     失去溶血活性

 

对O2稳定

对中性粒细胞有破坏作用,对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等有毒性作用

溶解红细胞慢于SLO

抗原性强

无免疫原性

 

 Ⅱ.所致疾病:

主要由A群链球菌引起

1. 化脓性感染:

病菌侵入并引起化脓性感染,脓液稀薄,感染易扩散(与葡萄球菌化脓性感染的不同点)

2. 中毒性疾病:

与外毒素有关

3. 超敏反应性疾病:

与M蛋白有关

(三)免疫性

感染后可获得抗M蛋白抗体,抗SPE抗体----特异性体液免疫

M蛋白诱生γ-IFN----细胞免疫

(四)微生物检查法

采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实验:

抗O试验(ASOtest)----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五)防治原则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首选药物:

青霉素G

 

二、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

(一)       生物学性状

3. 形态与染色

G+球菌,菌体矛头状,成对排列,无鞭毛,芽孢,有荚膜

4.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

菌落:

α-溶血,光滑(有毒株),后期呈脐状(稳定期产生自溶酶)

5. 抵抗力:

对消毒剂敏感,抗干燥(荚膜)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①    荚膜:

抗吞噬

②    肺炎链球菌溶素O(pneumolysinO):

类似于链球菌溶素O(SLO)

③    脂磷壁酸:

黏附

④    神经氨酸酶:

有利于肺炎链球菌在粘膜上定植、扩散

2. 所致疾病

①    成人及儿童大叶性肺炎

②    中耳炎

(三) 免疫性

       荚膜多糖型特异抗体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涂片染色(初步诊断)

3. 分离培养

4. 鉴定:

胆汁溶菌,菊糖发酵,奥普托辛(Optochin)试验

(五)  防治原则

        荚膜多糖疫苗

  

第三节奈瑟菌属(Neisseria)

                 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es)

致病菌

          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

一、  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es)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肾形,G-双球菌,有荚膜,菌毛

2.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培养基:

巧克力培养基,5%CO2

菌落:

光滑,透明,不溶血

3. 抵抗力

对干燥,热力,消毒剂均敏感

(二)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①    荚膜:

②    菌毛:

③    内毒素:

主要致病物质

2. 所致疾病

         流脑,人是其唯一易感宿主

         三种临床类型:

普通型,爆发型,慢性败血病型

(三)       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涂片染色镜检

3. 分离培养与鉴定

4. 快速诊断法

(五)  防治原则

       流脑荚膜多糖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

二、     淋病奈瑟菌(N.gonorrhoeae)

性传播疾病-淋病的病原体

(一)  生物学性状:

类似于脑膜炎奈瑟菌

(二)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①    菌毛:

黏附,抗吞噬

②    外膜蛋白:

破坏中性粒细胞膜

③    脂多糖

④    IgA1蛋白酶:

破坏黏膜表面特异性IgA1抗体

2. 所致疾病:

淋病(性病),淋球菌性结膜炎(婴儿)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  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

         传播途径:

粪-口

第一节         埃希菌(Escherichia)

5个种,代表菌种:

大肠埃希菌(E.coli)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杆菌,有菌毛,鞭毛

2. 培养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 生化反应(活跃而复杂)

(1)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糖

蔗糖

+

+

+

+

+

麦康克培养基:

红色菌落

EMB(伊红-亚甲兰)培养基:

紫黑色,金属光泽

(3)       枸橼酸盐(IMViC)试验:

++--

4. 抗原结构:

血清学分型基础

(1)      O抗原----特异多糖(脂多糖组分),大于170种

(2)      H抗原----鞭毛抗原,大于56种

(3)      K抗原----O抗原外层,多糖,大于100种

大肠埃希菌分型命名举例:

O111:

K58(B4):

H2

二、  致病性

(一)       致病物质

  Ⅰ.侵袭力:

1. 荚膜

2. 黏附素:

使细菌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细胞上,有高特异性

(1)      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CFA/Ⅰ,CFA/Ⅱ,CFA/Ⅲ)

(2)      菌毛:

Ⅱ.毒素:

2. 内毒素

3. 外毒素:

(1)      志贺毒素Ⅰ和Ⅱ(Stx-Ⅰ,Stx-Ⅱ)

(2)      耐热肠毒素a,b(STa,STb)

(3)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LT-Ⅰ,LT-Ⅱ)

(4)      溶血素A(HlyA)

  

(二)所致疾病

1. 肠道外感染

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引起肠外感染。

(机会感染,内源性感染)

(1)      泌尿道感染:

常见。

上行感染,90%由本菌引起

(2)      化脓性感染

(3)      败血症

(4)      新生儿脑膜炎

       2.肠胃炎(外源性感染,某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引起)

(1)      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ngenicE.coli,ETEC)

①    致病物质

a.      定植因子:

使细菌黏附到小肠上皮细胞上

b.      肠毒素

       

分类

性质

LT(不耐热肠毒素)

ST(耐热肠毒素)

稳定性

65℃,30min破坏

100℃,20min不失活

MW

73000

1500-4000

抗原性

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中和抗体

免疫原性差

结构

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

低分子量多肽

编码LT-Ⅰ和Sta的基因存在于一个转移性质质粒上。

      LT-Ⅰ作用机制:

(与霍乱肠毒素作用相似)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GM1神经节苷脂结合      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     作用于腺苷环化酶     cAMP增高      肠粘膜细胞内水、氯、碳酸氢钾过度分泌至腹腔,钠吸收减少      腹泻

②    所致疾病:

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

(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

①    不产肠毒素,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与志贺菌相似。

细菌侵入结肠上皮细胞细胞生长复制空泡结肠上皮细胞      杀死感染细胞      导致组织破坏和炎症发生

②    所致疾病:

侵犯较大儿童,成人,症状类似菌痢

(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

① 致病原因:

无肠毒素及其他外毒素,无侵袭力

病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黏膜表面大量繁殖,造成一系列损伤

② 所致疾病:

婴幼儿腹泻,严重可致死

(4)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

① 致病原因:

产志贺毒素Stx-Ⅰ,Stx-Ⅱ,破坏肠绒毛结构(干扰蛋白质合成)

② 所致疾病: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5岁以下儿童易感)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临床标本的检查

1. 标本采集:

中段尿,血,脓,脑脊液,粪便等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肠道外感染:

涂片染色,分离培养,鉴定:

IMVic(++--),生化反应

肠道内感染:

粪便接种鉴别培养基   ELISA,核酸杂交,PCR

 

(二)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数:

饮水小于3个/升,果汁小于5个100ml

四、防治原则

1. 耐药性普遍,需做药敏试验

2.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3. 水,食品严格消毒

第二节         志贺菌(shigella)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bacterium)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

G-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培养特性:

普通琼脂平板即可生长

2. 生化反应

(1)      乳糖发酵:

-

EMB平板:

无色菌落

(2)      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糖

蔗糖

+

-

-

-

-

(3)      IMViC:

----

3. 抗原结构:

(1)      O抗原:

分类,分群,分型

(2)      K抗原:

在分类上无意义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感染只限于肠道,不入血,人是唯一自然状态宿主

(一)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      菌毛

(2)      Ⅲ型分泌系统

2. 内毒素

(1)      作用:

①使肠粘膜通透性增高,破坏肠粘膜

②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系统,使肠功能紊乱

(2)      症状:

发热,休克,炎症,腹痛,里急后重

3. 外毒素:

由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产生(StxⅠ和StxⅡ)

作用:

 上皮细胞损伤

(二)       所致疾病

1.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2. 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

①    急性细菌性痢疾

潜伏(1-3d)   腹痛,水样腹泻     发热,不适      脓血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     2-5d自发消退

②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两个月以上

(三)  免疫性

       消化道黏膜表面分泌型IgA(SIgA),免疫期短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

粪便脓血,黏液,肛拭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37℃

鉴别/选择培养基             可疑菌落       生化、血清学实验

                  18-24hr

3. 毒力实验

(1)      侵袭力:

Sereny实验

(2)      ST实验:

Hera/Vero细胞,PCR技术

4. 快速诊断法

(1)      免疫染色法

(2)      免疫荧光球菌法

(3)      协同凝集实验

(4)      乳胶凝集实验

(5)      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技术,基因探针

四、  防治原则

1. 及时治疗、隔离病人

2. 水、食物、牛奶卫生监测

3. 减毒活疫苗

第三节         沙门菌(salmonella)

       大多数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属于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染色:

G-杆菌,有菌毛,周生鞭毛,无荚膜、芽孢

2. 培养特性:

普通琼脂平板即可生长

3. 生化反应:

P168表

4. 抗原构造

①    O抗原:

LPS中特异性多糖,耐热,用于沙门菌分组

②    H抗原:

鞭毛蛋白,不耐热,分为ⅠⅡ两相,可用于沙门菌分型

③    Vi抗原:

存在于菌表面,与细菌毒力有关。

5. 抵抗力:

较弱,65℃,15-30min杀死;

对胆盐,煌绿等化学物质抵抗力强于其他肠道菌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      菌毛:

与M细胞结合

(2)      Ⅲ型分泌系统(沙门菌致病岛Ⅰ、Ⅱ)

(3)      耐酸应答基因

(4)      Vi抗原:

有微荚膜功能,抗吞噬,阻挡抗体补体作用

2. 内毒素:

发热,中毒症状

3. 肠毒素:

个别沙门菌产生,类似ETEC产的肠毒素

(二)       所致疾病

1. 肠热症

(1)      疾病:

伤寒,副伤寒

(2)      病程特点:

二次菌血症,超敏反应

侵入M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     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     进入血流(第一次菌血症)    随血进入肝、脾、肾、胆等器官      

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    再次进入肠壁淋巴组织(超敏反应)

    局部组织坏死溃疡

2. 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

(1)      致病机制:

细菌侵袭肠粘膜,释放内毒素

(2)      症状:

发热,呕吐,腹泻

3. 败血症

4. 无症状带菌者

指在症状消失后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有相应沙门菌。

病菌滞留于胆囊或尿道中。

(三)  免疫性

       主要防御机制:

特异性细胞免疫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

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

2. 分离培养与鉴定

(1)      传统方法:

血液、骨髓液   增菌                                            生化反应

       接种与肠道鉴别培养基      可疑菌落

粪便、尿       离心                                            玻片凝集试验  

(2)      近期发展:

新的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Vi噬菌体分型

3. 血清学诊断:

(1)      概念:

肥达试验:

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2)      结果

①    正常值:

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小于1:

80,H效价小于1:

160,引起副伤寒沙门菌H效价小于1:

80

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